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老子与孔子的故事和传说(通用3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0 14:54:08

老子与孔子的故事和传说 第1篇

概述

在中国思想史上,根植于中华本土而影响深远的是道家和儒家。这两家思想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支柱,其不仅影响着华夏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特质。

老子与孔子都与陈地有着深切的不解之缘。陈地是中国哲学家鼻祖老子的出生地,又是孔子游说儒家思想的主要地域,民众对这两位东方文化巨人怀有特殊崇拜及缅怀之情。对于儒、道两家学说,古今有创见的论述甚多,本文仅就两派思想的差异和共同之处略加述说。

一、从表面看,孔子思想与老子

思想迥然不同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的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熏陶与影响,然而从表面来看,两学说思想迥异,甚至截然相反。孔子一生追求仕途成功,力图恢复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渴望实现自己的仁政德治理念。在他心目中,最值得效法的偶像是周公。孔子在陈居教4年间形成的“中庸”思想,使孔学更加完美。“中庸”不是折中、调和,而是如成语“若即若离”、“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体现了善与美的融合。他创立的“中庸”之道,历来受到推崇,被看作是决断事物的最高标准。孔子的处世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使在他奔走颠簸饱受断粮之苦,痛遭狂人讥讽,抱负理想受挫未果之际,也从未改变自己的主张,仍坚持“以治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直至前481平孔子71岁高龄时,得知田成子(后来的齐桓公)杀国君齐简公(姜壬),他认为此举“大逆不道”,沐浴后拖着老躯去朝见鲁哀公,请求派兵讨伐齐田氏,以正君臣之义。可见其观念至老不移。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的主张则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视为君于之术。老子《道德经》充满高深哲理,他将“道”看作万物本源,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在政治思想上,老子反对儒家的“仁”,主张“无为而治”,无知、无欲的生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所以当他看到周王室衰微,乃归故里,又遭陈国灭国之痛,遂西行出关隐居,飘然不知所终。老子走的是一条“致虚的思维路线”。

老子提倡的“自甘淡泊”、“师法自然”、“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等富有哲理的思想,永远启示着人们朝着宽阔时空前行。

孔子对于老子,誉之天上的龙,赞叹不已,通过孔子赴京都洛邑向老子问礼知他对老子深邃智慧的敬慕之情。然孔子对于这位长辈的谆谆告诫并未听从实践。老子“深藏若虚”的哲理,孔子不能接受,对老于“小国寡民_消极避世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弃知”的主张更是抗拒。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处世态度得到后世上下的肯定与赞誉,历代帝王屡屡加封赐以至高无上的荣衔,受到祭拜。伟大而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借用了《诗经》中“高山令人仰,大道让人遵循”来形容孔子的伟大崇高。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形象地比喻了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深层次看,儒、道文化同出一源

从上述看,孔学与老学在思想观念上显然有着殊异,主张相左,然而从深层次看,特别是从学术思想起源上看,两家学说却存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五千言的内容与孔子的儒学在精神实质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可谓同源而异流。

在先秦时期,论思想学派,只提到儒与墨两家,《孟子》、《韩非子》中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关于墨家、根据郭沫若先生所说,墨家出于儒家子张学派。而“道家”这一名词,不见于先秦古书中,只是在《史记》的《陈平世家》等篇中始提出。依据胡适之先生的说法,老、庄思想当归入儒、墨两大体系中,所谓“诸儒”也。“儒”字的本义为柔,而《老子》书中的教义,正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儒,柔也”,老子的教义也正代表儒的古义。

按照胡先生在《论儒》中的说法,被称为“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系,实是殷商时期原始的儒所奉行的处世理论与原则。也就是说孔子与老子思想本是一家,老子代表的是原殷商之儒,是儒的源头,孔子则是殷商之儒的改造和发展。老子是殷商老派的儒,这可从《礼记•曾子问》中得知,书中有二则有关老聃对孔子讲述礼法的记载、第二则说:灵柩出殡途中,遇到日食,不见阳光,灵车要停下来,靠在路右边,送殡人要停止哭泣,等待太阳出来再继续前进。老子说:“这样做是合乎礼法的。”说明老子是位谙熟礼法的大师,所以孔子才会千里迢迢专程前往拜访,虚心向老子求教问礼。

再联系到儒家曾子的“犯而不校”的思想,其柔顺谦卑的人生观,正是从殷商以来的正宗儒行中提炼出来的。孔子渐渐超越了正统遗风,建立了刚毅弘大的新儒行,自成新气象。孔子认为“以德报怨”、“不报无道”是违反人情的教义,是不足为训的,因而上升到新的教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认识上进了一层。

必须指出,儒家学说是孔子及其弟子与后继者共同完成的,并且是经历代补充、发展,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同样,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老子《道德经》,也经过不少后学者的注释完善,最终才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儒、道两大思想流派,互补相济,不可分割,共同支撑着中华文化这座辉煌巍峨的大厦,使她充实、完整,魅力无穷,博大精深,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老子与孔子的故事和传说 第2篇

1、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老子与孔子的故事和传说 第3篇

历史上的老子与孔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两人作为道家和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其思想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塑造了中国人的点点滴滴,而在公元前的某一天,孔子和弟子南宫敬叔一同前去拜会求教,两人在黄河边激辩多时,那么这两位中华文明的塑造者讨论了什么呢?

身在周朝的老子见孔子远道而来,十分高兴,对于孔子的名声也有所耳闻,一见面便问道:“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寻求多年仍然没有找到啊。”

老子说听罢也无不叹息地说:“若是道有形的话那么人们恐怕会争先恐后地送给君主,普通人家之间也会愿意拿它送给亲朋好友。如果可以用语言把道描述准确,那么明白道德人便早就把它告知自己的朋友了。若是道能够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可惜这一切都做不到,因为道无色无形无味,一个人若是想得道,那一定要在心里有着主准确得认识。”

孔子说:“我熟读《诗》、《书》、《礼》、《乐》、《易经》、《春秋》等古典名著,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周公等贤明君主的治世之路,都是能安定天下的方法,但我以此游说了七十多个国君,可却无人听从我的道理,唉,人们真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对曰:“世事变迁,上三代的六艺已是千百年前的事情了,你拿这么久远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人又如何可行呢?你现在研究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这些古籍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之间没什么区别。”

两人聊完之后,老子又引孔子去见士大夫苌弘,苌弘是一位精通乐理之人,为人正直,忠君爱国,他教授孔子乐律、乐理,还带着孔子前去祭祀典礼,游览宣教的地方,观看各类庙会礼仪,孔子感慨不虚此行,获益匪浅。

孔子在这里住了几天,收获颇多,不久后准备离去,老子上门送别,对他说:“我听说富贵人家会给予钱财作为践行礼物,而仁义之士则会赠予人生经验,我身无长物,没有钱财给你,但愿意告诉你一些道理,如今这世道,那些聪慧明察的人,之所以饱经苦难甚至身死人手,就在于喜欢议论他人是非,能言善辩的人容易招惹祸端,则是因为总是喜欢揭他人之短,传扬他人之恶,作为普通人,千万别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作为臣子,永远不要以下犯上,希望你能谨记这一点。” 孔子听完豁然开朗,表明自己一定铭记在心。

老子送别孔子,两人一起走到黄河边时,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如万马奔腾,声音如雷鸣。孔子见此情形不禁思索良久,感叹道:“黄河之水奔涌不息绵绵不绝,如同人的岁月一般流逝不止,黄河之水来自何处,人的归途又在何方?”

一旁的老子听到孔子的感慨,便说道:“人生天地间,与天地本就是一体,天地万物乃是自然;来自天地之间的人当然也属自然;人有老少的变化,就像自然间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样,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我们本就生于自然,最后也归于自然,顺其自然,我们的天性便不会乱;若是逆自然而行,纠结于仁义亲情之间,则会产生羁绊,若是追求功名利禄,自然会焦虑不已;若是利欲,则是徒添烦恼。”

孔子有些不赞同老子的看法,便解释道:“我忧虑的是大道不行,仁义不施,天下间战乱不止,国家混乱也不治,因此虽然人生苦短,但我却不能做一些对世间有用的事情,不能帮助其他人脱离苦难,所以我才有了刚才的感慨。”

老子听完孔子的解释,沉默了一会,随后指着黄河对孔子说:“你应该学习水的德行啊”孔子好奇地问道:“水有什么德行呢?”

老子回答:“世间至善之人应该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生存自己却不争取什么名利,这才是最谦虚的美德; 而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无数溪流所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够广纳天下之水。这世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又是无法被摧毁的,也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这一点天底下许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没有固定形状的东西,自然可以进入到任何细小之处,由此我们明白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孔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听闻此言,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大家都处上,而水独处下;大家都待在安全的地方,但水却独自流过险峻的位置,大家都喜爱干净,但水却愿意洗去污秽,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在众人厌恶的环境中生存也不怨,所以它才最接近于道啊。”

老子点头称赞:“你真是一点就通!你一定要记住:不与其他人多做争端,一心讲求道法自然,那么天底下便无人能与你争辩,这就是学习水的道啊,水是最接近于大道的,道无所不在,而水也泽润万物,但不仅不留在高处,还只往低处去,从来不会逆流而上,善于选择自己的所在地,有的地方看起来清澈平静,却深不可测,仿佛是无穷的深渊一般,无论怎么汲取都不会枯竭,付出不求回报,这便善于为仁爱。”

“遇见圆形坑洼所在,必定绕道而行,遇见方处所在,必定折角而走,被堵塞就停止,把堵塞之物拿走便会接着往前走,这是守信的品德啊,能帮助人或物洗去的不干净的地方,能公正准确地评出高下,这是善于治理的品德啊,用来载物,可以使物漂浮,用来映射,则所照之物清澈如本体,用于破坏时如洪流般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是善于使用自己能力的品德啊。“

“无论日夜,水在注满一处后依旧不会停下,而是继续前行,这是善于等待合适的时机啊,所以得道之人顺随着时机而行动,有贤能的人针对不同的事情而有所计划,有智慧的人不用大动干戈去解决问题,聪明的人应该学会顺应天理,希望你回去后可以将溢于言表的骄气去除,将你浑身散发地想要实现志向的气息掩盖,否则别人还没看到你的,就先听到你聒噪的声音了,身体还没走近,风却已经呼啸而至了,如此张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一样,有谁还敢重用你呢?”

孔子说:“先生的话出自肺腑,弟子听了也深入心脾之间,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我将听从您的教诲,并以此为为人处世之道,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孔子便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子,返回鲁国。

孔子从老子那里回来后,好天没有说话,他的弟子子贡很奇怪地问他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一个人,他的思路像飞鸟一样翱翔天际时,我可以用如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话语射中对方来说服他,如果他的思想像麋鹿一般奔驰在天地间,我可以放猎狗来追他,依旧能够说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畅游在清澈不见底的深水中,我可以用吊钩来吊上他,可如果对方的思想如飞龙一般,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宇宙洪荒里,那便是了无行踪无影也无法被捉摸了啊。

我此次见到老子,便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如同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一样,我面对他张着嘴却说不出话,听了他的话我的舌头伸出来也忘记缩回去,这几天我依旧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得道之人啊,老子,真是我的老师啊!”

两千多年过去了,无论是深受孔子崇拜的老子,还是后来教书育人传播思想的孔子,都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圣人,时至今日两人的思想仍然能够指导我们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