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感悟 正文内容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实用32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0 15:01:18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篇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3篇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4篇

摘要

王蒙,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了这个名字,但都是只闻其名,未读其文,上了大学时候,终于让我阅读到了他的作品——《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作品的文字激越、思想深邃、思维严谨,另外里面讲的许多内容充满哲学性,王蒙,我喜欢称其为王老,表示对其尊敬之情,他那种达观超脱的人生境界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王蒙;人生哲学;哲学性;人生境界

目录

一、内容概述2

二、语段回味3

三、读后感想4

参考文献5

一、内容概述

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淡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1]。.

其实人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莎翁的《哈姆莱特》,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常也在考虑“to be or not to be”即生或死的问题,其实问题也没那么复杂,只不过是个怎么活法或死法的问题。但是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活得自己开心,活得不让别人因为你的原因而改变这就是并非简单而且非常复杂的生命工程了。于是,王老以他个人的生活体验,在这本书里归纳出人际准则二十一条,无为四规则,守住人生的底线七不要,低调原则的七个方面,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人在境遇中的八种主动性美德以及达观或者豁达的十二法,处世哲学十二条,为了安详的八条经验……

王老在跌宕沉浮的人生际遇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幻中悟出的一些哲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人生就是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得活的简单,活得快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二、语段回味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全书共分12章。在每一章的标题下都有一段概述性的导读文字。这些文字虽短,却能给人启迪,令人思索,耐人寻味。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喜欢的就是以下三段话:

(1)“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没有生存之虞的人生是没有代表性的人生,因而我们不能笼统地咒骂人欲横流。牺牲有时是必要的,但生存的权利是第一位的人权,是不可剥夺的。我们必须珍惜个体的生命价值,但生存并不是简单地活着。你所做的事在决定着自己生存的价值和质量,而这里学习是最重要的[2]。”

(2) “‘无为’本是道家哲学,尽管我们要‘学学老子’,但也要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无为观’。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那些无益、无效、无趣、无聊的事,更不是去蠢事。无为是要理智地把握好‘不做什么’。无为是一种效率原则、养生原则、成事原则、快乐原则。无为是一种境界,一种办事原则。无为也是一种豁达、聪明和风格。但无为也有它的“规则”和“底线”,是我们不可忽略的[3]。”

(3) “人的一生总要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境遇中,无数的不同特定境遇连续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线段。这个处境线段既不可能是圆的,也不可能是直的,你会遇到逆境、顺境和无奈的俗境,你也会因此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也会在同类的境遇中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许多人境遇相同而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4]。”

三、读后感想

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中,王老首先强调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他用了许多言语,如本读后感第二部分—语段回味的第一点,“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王老大大谈学习的益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在他看来,学习就是人生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此,“学习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是无条件的,是与生俱有的.,这种无限延伸的学习概念给我以警醒和激励。

人生就好像一条船,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船上的舵手,驾驶着人生之船,在命运的大海中搏击前行。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大起大落总会有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总要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境遇中,而这些无数的不同特定境遇连续起来,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线段。而这个处境线段既不可能是圆的,也不可能是直的,我们总会遇到逆境、顺境。因此,一个人的成就也就有有大小之分,但只要终身和学习相伴,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就能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读完这本书,王老处处洋溢于文字间的那份坦诚,那种浓烈的人生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让我由衷佩服。王老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风波和动荡,在最灰暗的时刻,他也没有停止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没有丧失一个小说家的敏锐和诗人的梦想。他对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如此的执著的,而我们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唐代诗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也与王老的意境大同小异吗?他们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王老现在是一个多么成功的人士,但是,我们看人不能仅仅只是看人光彩的一面,更多的我们得学习王老在逆境中依然看淡一切,坦然地活下去的那份执着、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本书就是王老对大起大落的人生的真实体验,也是他人生感悟的精华,这也是我读完《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之后最大的体会。

人生,并不用看得那么复杂,我们得活得简单,活得快乐。

真正做到脚踏实地,仰望天空即可!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月:1.

[2]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月:4.

[3]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月:79.

[4] 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1月:147.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5篇

前几天看了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视频讲座《哲学与人生》,我感触很深。从这个讲座中,我不仅了解了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我还清楚了哲学与人的关系,哲学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的最大收获。

孙正聿教授在演讲中说道:“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这句话就完全的把哲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了。

其他学科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现实中更为具体的存在,这种具体是看得见或者可以从人的行为中体现,从人们的思想中感知。哲学于人的目的是让人们“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含义深刻而且践行艰辛。从逻辑上剖析这句话大致应该是——大前提:哲学作为各门学科思想精华的归总,哲学作为所有道德体系在一定时期的升华,哲学作为物质和精神本原的载体,可以将一切物质过程和思想过程过渡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小前提:人作为人而存在,人在哲学层面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结论:人从作为人过渡到成为人。从逻辑角度不难看出,哲学汇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学、艺术的本质,甚至演化为有关终结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哲学是一个走向更高境界的阶梯,哲学意味着终结和开始——对于作为人的终结,对于成为人的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哲学就是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对巅峰的完结中不断催生。

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孙正聿教授又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来说,人的存在性是无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学存在的前提。从更深一层意义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孙正聿教授提到了五个不能忍受: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实,从进化论来看,五个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们会忍受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实,人的存在是作为人。没有经过哲学的改造,在作为人这一阶段人是适应物质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层面,人具有作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爱、布施......人的精神优越感来自于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为人到成为人的过程,人的意识开始向更高层面进步。

人们思想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但人们思想提高的速度永远达不到物质产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个开始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是两个层面的对立,在物质层面上,开始有了贪欲,征服欲......在精神层面上,开始追求更高的哲学修养。这两方面,有统一,有对立,但更多的是对立。

人们开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进了伊甸园,而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哲学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二是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学家会作为引导着的身份把人带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学家不得不作为一个斡旋着从中调停。哲学的角度是转变的。哲学本身没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评活赞美哲学的罪过功勋,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发生陡险的变化时,人们才理解,哲学与人,更多的是人强加于哲学。

如果把人的行为过错归咎于一种思想,那这种思想是很冤屈的,人们总是自诩思想无法超越哲学所思,但正是人们在物质世界的行为引领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加给人们的却是貌似沉淀依旧的思想。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6篇

暑假拜读了台北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7篇

而为什么要看哲学,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

一、是扩充知识面,能更为全面地把握整体性,因为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需要建立在对其他理论的借鉴与批驳之上的,既不可能全盘接受,也不可能全盘否定,但是究竟什么是你想要借鉴的'。什么是你想要批驳的,则需要有广泛的理论基础知识了,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学习他们的方法论。他们得出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是运用了什么样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及他们所提倡的_发挥主观能动性_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比什么都重要。比如说黑格尔强调的是辨证法的方法论,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做一分为二的分析。作主客观、主次流的判断。而形而上学发展到尼采的时候则到达了一个高峰,则强调人的意志力的作用,认为人的强力意志是这世界最伟大最积极的力量,因此也诞生了_超人_理论,承认民族的优越性,肯定_超人_能发挥自己的强力意志改变这个世界,这也直接给希特勒的__主义_提供了成长的种子。但尼采的这一理论还是有其非常积极的意义的。比如他提出的对一切价值的重估、肯定本体论、反基督教权威的思想对以后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影响。

到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提出的存在即为自由。自由在于选择是我认为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意识存在于从_自为的存在_否定规范_自在的存在_中,而自由则是意识对如何规范_自在的存在_的选择之中。强调人的价值,尤其是精神上、思想上的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内在世界的需要出发来进行选择,赋予人如何选择构建自己内在世界的自由。就像西马,猫儿他们所说的,泡PUB是一种很平常的社会行为,需要尝试一下,我就可以用存在主义的思想来反驳,我有自由从自身的喜好出发选择。了解与不了解,尝试与不尝试,而并非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来要求自己一定要了解和尝试。

再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则是一个更为强调人的内在意识作用的思维模式。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理论结构(包括直接获得与非直接获得的)来对普遍存在与社会中的_逻各斯_进行解构与取缔。从“语义”的层面上解构“逻各斯”的主体性,认为能指与所指其实不应该是被分割开来的,能指本身也包含与所指之中,用我自己的话解释就是说: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思想,但我又是在对他们有所批判和肯定。因此,我是以一个非“自然化”的我做“新”的事。

个人认为,这三个人代表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当代哲学的影响是最为广泛的,很多哲学派别都是对他们的发展和延伸,或借助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至于那些所谓的励志书很白痴,很NOUSD。主要就是他们提供的只是最表面的文字归纳而已,没有提供思维模式的运用规则或方法的意义。除了能引起一点共鸣和认同外,真得到了实践中,只会是束缚自己的思想,而不会带来变革性的突破。因为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与读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一致认同的交叉点,所以读者看这类书的时候会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些道理你自己也可以归纳出来的,即使你归纳不出来,但总是有很大一部分能归纳出来的。因此,我一直认为这类书其实和所谓的娱乐消闲的书刊没多大的区别,功利性太大。追求的商业价值,而非人文的或精神的价值。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8篇

我向来是持一种事物皆有平衡的观点,即世间存在幸福也必然会存在痛苦,这一点和叔本华的优先性是一致的,感受到了痛苦,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也就是如果我们生活在痛苦中,遇到一次快乐的事情所产生的快乐会多于生活在平淡之中遇到同样事情产生的快乐。比如说,当我们在上学期间,课堂上偷偷看看小说,周末看一场电影,都可以带给我们快乐,然而在漫长无聊的假期中,小说、电影所带来的快乐是远远小于前者的,甚至去一次游乐园都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如果幸福和痛苦是可以量化的,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假定一个既不幸福也不痛苦的中间态的存在,在这种中间状态下,我们感受到等量的痛苦与幸福的程度相同,即如果有10分的痛苦,我们的感受是10分,有10分的幸福,我们的感受也是10分。我们所处的状态越靠近幸福,那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强烈,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微弱,也就是说,假如在这样的状态下有20分的痛苦,我们的感受是30分,而20分的幸福,我们的感受却是10分,要想感受到30分的幸福用来和感受到的痛苦抵消,就必须得到40分的幸福甚至更多。反之,若我们生活的状态越靠近痛苦,我们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强烈。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叔本华的观点似乎是有一点自相矛盾的,也就是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痛苦非常强烈,所以痛苦的“量”大于幸福的“量”。其实也许应该相反,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那么痛苦,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我们长时间的浸泡在幸福中,才对痛苦那么的敏感,而对幸福那么迟钝。

当然这只是针对我所熟悉的我们当今社会的和平普通的生活而言,但是自认为还是很有一番道理的。(比如涉及到马克思所在的资本主义压迫劳动者的极端痛苦的世界,我想也许就不适用了)

另外,这个结论也许还能够应用到生命的意义当中,也就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枯燥很没有意义,我们的生命、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需要更轰轰烈烈、更伟大的成就才能满足我们所谓的意义,正是因为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有意义了。(PS:虽然生活中有时候还是会觉得很无聊很枯燥很没有意义)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9篇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0篇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1篇

一、我以朴素为美

季羡林先生曾经骄傲地说:“我以朴素为美”,看似简单的句子确映射着如今社会中最珍贵的品格。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浮躁、奢华,“朴素”一词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征,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轻视,人们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朴实已被商品社会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年轻人未曾经历过建国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更无法想象父辈口中描述的“粮票”配给,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从小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不难产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网红打卡,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铺张浪费,更重要的是无法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也就无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沉下心来,专心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扫去内心的杂念,摒弃浮华和虚荣。如今国家倡导勤俭节约,更应该以简朴的态度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

二、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书中道:“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种大智慧,对长辈、对亲人、对身边的人都应该心怀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赠予。随着我们的长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们可能不需要儿女给他们买多少的`物质商品,陪伴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当我们还在呀呀学语、跌跌撞撞学走路的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导着我们;当他们有一天步履蹒跚,我们能否耐心的和他们交谈,有朝一日成为父母的避风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养育之恩是人一生当中最需要学会的一种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步入社会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曲折,当我们遇到困难有人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时候,我们一定心怀感恩,感恩老师、感恩同事、感恩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对谁好,也没有谁必须要帮助谁,年轻人更应该学会感恩,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能遇到前辈温暖耐心的给予我们帮助,一定要将他们的恩惠铭记于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心理装着芸芸众生,一定是大气和包容的,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拥抱生活。

三、压力,拼搏的动力

季羡林告诉我们:“虽然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千万不要被压力所击垮,要正确的面对压力,把它变成动力”。现如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但人如果没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人生的价值是在奋斗中实现的,“温水煮蛙”的日子只会让人变得弱不禁风,当真正的大风大浪来临的时候,却没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苦难和磨练,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奋斗,对社会对家庭有一份担当和责任感,而不是养尊处优做一名“啃老族”,奋斗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就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他,将这种压力转换成奋斗的动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季羡林谈人生哲学》一书中涵盖了做人、说话、成功、时间等九个方面,我选择了几个感悟较深的方面进行了分享,让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更加有纪念意义。信息科技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资料,看电影,聊天,书本可能不是人们工作之余的首选。但书籍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读书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让我们的格局变得更加宽广,尤其是纸质的书籍,捧在手里更增添了些阅读的雅兴和氛围,最后再次感谢医院工会提供给我们的书籍,让我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感悟颇深,收获满满。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2篇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3篇

鲁迅曾说,不值读二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去读。殊不知如今大家阅读书籍多是就够读一遍的书,书尽管多却很能挑出来一两本有品位的,非常值得读二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确是除外。

在捧读《哲学与人生》以前,我都真沒有细究过,在这儿必须先了解一下哲学的定义:社会学的本意真爱智。社会学做为一门大学问,原先仅仅一种生活观念,便是维持好奇心的本性,探寻一切事情的实情。

人的工作经验有时必须定义才可以呈现内函。一个人假定遇到一种状况或一种工作经验,但却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他不晓得这类状况和工作经验是啥,也没法去解决,沒有感受都没有体会心得,更沒有感受力,不久以后就忘记了。即便 还有同样的遭受,也缺乏此前的体会心得做为对比,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尽管历经许多,但用语言表现出来却非常少,对自身的一生很冷漠,很忽视,好像一生全是很惨白的,活力的乏弱使他体会不上性命的开心和痛楚。

人们的楷模,应该是这些让彼此如此普普通通的,拥有 很多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她们使我们明白:苦恼不值担忧,由于能磨炼出聪慧;身亡不值担心,担心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死。这很非常值得大家思索,如今大家多把有着很多钱财和化学物质的人作为自身的超级偶像,以致于很多人 接纳文化教育的目地便是为了更好地赚钱。实际上越大不一定越高兴。傅先生详细介绍存在主义时,一个人越来越不是自己。由于有着越多,越没有时间做好自己。在详细介绍道教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太可能开心,由于冲动沒有考虑会痛楚,一旦考虑以后,又长出大量冲动,大量痛楚。

一个人活当今世界,能够沒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能够沒有优良的规章制度,却不可以沒有恰当的核心理念。化学物质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趋势是不是能证实社会发展的发展?即便 在寝食安心的日常生活里,大家是不是就能开心呢?拥有一千万想几千万,拥有几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本性用无止尽,追求完美不上时就始终在沒有界限的痛楚里循环。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可以能够更好地证实了即便 在化学物质极其贫乏的社会发展里,人也是能够开心的。显而易见,人是不是开心和化学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归属于器皿层级,器皿不可以意味着文化艺术。规章制度也是一样。在资产阶级规章制度下日常生活的`人就比日常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开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一定比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开心,我觉得不一定。

书里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这里摘抄出来,作为对自身的鼓励,也做为文章内容的末尾吧!当真实用理性思考工作经验以后,就能了解自身应当怎样做,了解哪一种人生道路更为理想,也更合适自身。理想化意味着对于将来,社会学的思索便是要令人可以过去、如今、将来三个時间整体观中连贯起来,让自身的性命已不仅仅珍惜当下那一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全过程中罢了。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4篇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_炼制新概念_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_解构_和_重构_的过程。解构并摧毁_错误的旧概念_,重构并形成_正确的新概念_。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5篇

自我——现象|物自体

康德认为,现象不能达到物自体,它们不能沟通,中间好像有一堵墙隔绝开了,我用一竖线来表示这一隔绝,这意味着物自体不仅是在现象背后的,而且还是在“墙”那边的看不见、摸不着、达不到的基础。而自我与现象却是沟通的,我用一横线来表示这种沟通。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康德不是亦主张自我是不能被认识的本体吗?这怎么能说自我与现象是沟通的呢?诚然,自我与物自体一样都是现象背后不可认识的主体,但是我这里所说的与现象沟通的“自我”,是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而在现象背后不能被认识的“自我”,实际上已经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自体”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之误谬推理”中讲到,关于灵魂的先验幻象,起自于将认识主体的“自我”误认作认识客体的“自我”。他用一个形式逻辑的推理表示出来。[2]他认为在这一逻辑推理中,发生了中同歧义,将认识主体的“自我” 当成了认识客体的“自我”即“物自体”。而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它与现象是沟通的,即“自我”可以认识现象,我们的道德行为可以在现象界表现出来。

康德哲学就是要对上面图示中的“自我”作批判地考查,批判认识主体中不包含经验成分的先验认识原理即“纯粹理性”。他认为“理性”有两个任务,即思辨的运用和实践的运用,他说“理性的思辨运用的重任是:认识对象,直至推进到最高的先天原则。它的实践运用的重任是:要照最终的,圆满的目标去决定意志。”[3]理性的思辨的运用,就是“自我”认识对象。这种认识,他认为不能达到“物自体”,而只能达到“现象”,而且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认识对象不是认识去适合对象,而是对象来适合合理性的认识形式,是“自我”向对象立法,理性只能认识由自身颁布给自然的普遍必然性,日本学者安倍能成认为这表明了理性的自由和自律。[4]关于理性向对象立法即认识对象这一部分的基本理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作了阐述,我亦作过专门讨论。[5]理性实践的运用就是“自我”向“自我”本身立法,自我是遵从自我的立法,这便是理性的自由和自律。[6]在此,我有必要在原拙文讨论的基础上再补充谈一谈“自我”向对象立法的一些问题。

康德的“理性”这个词有三种涵义:有时它泛指一切不来自经验的东西,这种理性包括最狭义的理性、悟性和先验感性直观;有时它指最狭义的理性和悟性;有时仅指最狭义的理性。他认为先验感性直观即空间和时间仅属于现象,而自我向对象立法就是悟性向已经由空间和时间作了统一的感性现象立法,因此认识不能离开经验现象,因为我们不能认识物自体,而认识的对象仅是现象,我们对对象的认识不能先于对象而成立,必须要在对象提供给我们后我们才能对它进行认识,才能对它先验立法,所以认识不能脱离经验对象,而科学认识即自我向对象立法就是悟性向感性直观现象立法。

在这种现象的立法中就有这样几层对立:即有先验原理与经验知觉的对立;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感性与悟性的对立;相对与绝对的对立。康德认为经验现象中的纯直观与纯范畴是先验地来自于主体的形式,因此是主观的,但它们是具有普遍性,是不因各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客观性质,是对象的,因此是客观的。经验知觉则是物自体作用于自我而产生的,它不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它们是客观的,但它们又是物自体作用于认识主体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主观感觉,没有普遍性,因此是主观的。这样看来,现象中无论是先验形式还是经验内容,都既有主观的一面,又有客观的一面。所以现象也就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不过在现象的主观性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主体即自我,在现象的客观性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客体即物自体。现象本身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现象之外的主体和客体,是分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没有沟通,并且现象本身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绝对性存在于现象两边的抽象的自我和物自体之中,而且在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现象之中,还有感性直观和悟性范畴的对立。它们二者虽如上述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但仍然没有本源的统一,它们的统一需要靠中介即图形才可能达到,黑格尔讥之为“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头缠在腿上那样。”[7]。

自我不仅向对象立法,认识世界,自我还向自我本身立法,产生道德,这种立法是最狭 义的理性的立法。因为康德坚持认为,感性直观只属于现象,而悟性范畴只有在与感性直观相结合时才具有客观的实在意义。因此这二者都只能适用于现象进行科学认识,而对上面图示中的自我本体的立法,则只能是自我中的理性的立法。康德认为理性本身就具有实践能力,它无待于对象提供给我们。因此理性道德立法时是不以提供给我们的对象为条件的。这就是说,道德的、决定意志的原因的实践原理,是不以欲望能力的对象(内容),即不以自爱或个人幸福为原则的。在没有对象,没有经验内容的情况下,纯粹理性就只能在自身中作纯粹形式的立法,因为这种立法不以欲望能力的对象为条件,不受理性之外的因素的决定,所以这种立法就是纯粹理性自己决定的,这就是所谓意志自律。康德一再强调,理性的道德立法是自律而不是他律,因此不能是现象中的自然因果律,而只能是本体的自由因果律。在研究道德时,一定要划清现象与本体的界限,不能让道德的自由立法变成经验中的自然因果律的一项,成为他律。如上面的图示所表明的,康德哲学中有两个本体,即作为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客体的物自体。而道德中的本体是指的作为主体的自我而不是作为客体的物自体,物自体向物自体立法而有道德,这是不可理解的,这一点必须注意。自我也不能向物自体立法,自我只能向物自体的表象即现象立法,这是思辨理性的任务。

在康德哲学中,思辨理性是自我向对象立法,其结果就形成自然知识,实践理性是自我向自我立法,其结果就是道德。而支配自然界的原理和支配道德界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在自然界完全没有目的,从而也无所谓价值概念,这一概念只存在于道德界中,但是康德认为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是统一的,如果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完全对立,人就成了二重性的了。要统一它们就必须把其中一个放在优先地位,由其支配另一个,康德认为实践理性优先于思辨理性,[8]即理性立法优先于悟性立法。

实践理性对思辨理性的优先地位,使前者对后者扩张,其结果就是判断力将目的原理运用于自然。“即是把原理的统一性移入自然里去,因此,判断力必须把目的安置于自然里”[9]。康德说:“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此自然界必须能够这样地被思考着: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对于那些按照自由规律在自然中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是互相协应的。”[10]康德认为科学认识的自我向对象立法,是悟性立法,道德行为是理性的形式立法,而悟性和理性的中介体,就是判断力。从前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我和现象(分别为理性和悟性的立法领域)之间,没有一个中间领域供判断力占据.因此判断力“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康德认为人们仍“有理由按照类比来猜测它”,它“仍然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原理”,“虽然它只是主观的”。[11]所以“它的诸原理在一个纯粹哲学的体系内将不构成一个特殊部门介于理论的与实践的部分之间,而是在必要的场合能够临时靠拢两方的任何一方”。[12]这种“靠拢”就表现在判断力的对象与悟性的对象一样,都是经验直观,而判断力的原理却与理性的原理一样.都是目的。所以判断力所涉及的就是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这就是感性世界的形式象征着意志的道德理念的本体内容,但这只是主观地象征着,而不是道德理念的客观表现——那就是道德行为了,亦不是图式。[13]因此,本质地隶属于判断力的原理的美学表象就是感性直观形式象征着道德。康德在道德哲学中将技术命令、实用命令和道德命令区别开来,认为前二者实属于理论理性,其如何可能是分析的,只有第三者才属实践理性,其如何可能才是综合的。与此相应,则应该是判断力运用于自然时相应于前二者的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它“完全不能提供先验根据”。这种“判断力不是特殊的机能,而仅是一般反省着的判断力。如它常常按照着概念在理论认识中所做的那样”[14]。而相应于第三者即道德的是美学表象,这是“本质地隶属于”判断力的。“因为只有它包含着判断力完全先验地作为它对自然反省的基础的一个原理”。[15]所以,虽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和美的表象一样都是有限的经验现象象征着绝对本体,但只有美才是道德的象征,而自然目的论则与道德目的论相差异,虽然康德认为判断力的原理都只是主观的,但他却又作出区别,认为美是形式的、主观的,而自然目的却是质料的、客观的。所以前者相应于与对象(幸福)无关的主体的普遍的形式立法的道德,而后者相应于与客观对象有关的理论理性,这表现了康德哲学中主观性和客观性不能统一的对立,对之深人思考,也会发现康德哲学的不一贯。所以创作文艺作品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创造感性形象,而不能玄谈道理;二是这种感性形象必须象征着绝对的道德本体,使人们在文艺欣赏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和物自体都是极端抽象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这种哲学中丰富的内容却包含在那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现象中。后来费希特取消了抽象的物自体,谢林和黑格尔继而又取消了抽象的自我,黑格尔哲学就是从康德哲学中那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现象开始的,他要使康德的现象中的对立达到统一,这个工作他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完成的。他从现象中最初直接给予的感性确定性里的纯有矛盾发展最后达到概念,这就不同于他所讥讽的康德那样用“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头缠在腿上”,而且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概念是从感性事物抽象得到的,而是从感性事物矛盾发展才最后得到的。因为黑格尔认为不是抽象法而是正好与之相对的辩证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苏格拉底也是用这种方法得到概念的,苏格拉底在与别人谈话时,当别人用一个感性个别事物来作一般真理性的回答时,苏格拉底就指出其中的矛盾,以此说明感性个别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真理,而是片面的。这样通过辩证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概念的认识。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的方法:“主要地有两方面:(一)从具体的事例发展到普遍的原则,并使潜在于人们意识中的概念明确呈现出来;(二)使一般的东西,通常被认定的,已固定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了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并通过其自身与具体的事例使之发生混乱。”[16]黑格尔继承这一方法,他的概念是从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感性现象矛盾发展而来的,这样的概念就是具体的,它扬弃了感性直观,因此就无需第三者来将它与感性直观外在地联结起来,它也扬弃了主客观的对立,它既是主观的思维规律.又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在这里对康德的现象中的对立略作分析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首先,如上面分析的,现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在主观性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主体,在客观性的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客体,这种现象是主客观性的统一和主、客体的不能统一,并因主客体的不能统一而产生了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不能过渡,先验与经验的分裂,感性与悟性的分裂,这就构成了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的矛盾。

其次,由于在现象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自我和物自体,因此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便不能达到统一。思辨理性的责任是认识对象,由于物自体不能达到,我们只能达到现象,这就是自我向现象立法。因此,经验现象规律是自我先天地颁布给自然的。实践理性的责任是向自我本身立法,但这种立法并不仅只是内藏于本体界而不外显于现象界,我们要按照道德法则所要求我们的去行动,也就是道德的法则要表现在经验现象中,因此在经验现象中,既有来自思辨理性的自然因果律,又有来自实践理性的自由因果律,而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组二律背反的正题中,提到在认识对象中“若无一先天的充分决定之原因.则无一事物能发生”。[17]。康德将这一自由因放在物自体上,但放在物自体上的自由与道德立法即自我中的自由,同样来源于自我立法。认识对象,必须要在现象背后的物自体上设定一自由因.同样,作为感性现象中的一部分,人的道德行为亦必须在自我中设定自由因,而这两种自由(实则潜在地是统一的,即对作为认识对象的感性自然现象和作为主体道德行为的感性现象理性在立法时在它们的本体上所设定的自由因),又必然表现于自然现象中,如果取消抽象的自我和抽象的物自体,则现象界就客观地既具有自然因果律,又具有自由因果律.这样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便可达到统一。

第三,在康德哲学中,自我和物自体是本体,是绝对的、无限的。而现象则是相对的,有限的。由于认识是自我向现象立法,所以我们的自然知识总是相对的知识,而道德是自我向自我的理性立法,与经验现象无关,所以道德律令是绝对命令.前者是悟性立法,后者是理性立法,康德认为这二者应该统一,他认为这种统一应是自然界从属道德界,即悟性从属理性。其结果就是判断力将理性立法的目的性原理扩张到了现象界,这就是现象界的美和合目的性。所以美的二律背反的解决就是美不植根于悟性概念,而植根于理性概念,美就是有限的感性经验现象象征着理性的绝对本体(道德法则),但是理性对感性经验界只具有主观的统一性,因此判断力的先验原理即自然的目的性便只具有主观的意义。

由于判断力在感性经验现象中使用理性立法中的目的性原理,这样相对的直观现象就象征着绝对的本体,所以文艺作品作为用感性形象象征着道德总体,是不能用认识有限对象的概念去完全说明的。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原因。判断力在相对的、有限的直观现象中主观地将绝对的无限的因素实现出来,这样我们在对现象的直观中,就可以主观地直观到绝对整体。而对绝对整体的直观,康德在其第一、第二《批判》中都是指的为人所没有的对本体的直观即悟性直观,而现在判断力以现象象征着本体,在这种情况下,对现象的直观就可以说是对象征着绝对总体的东西的直观,这就得设想一种悟性直观,如果不设想这种直观,“那就不能说,若是我们得要设想到某些自然产物的产生的可能性,我们由于我们悟性的特殊性质就不能不把它们认为是有意产生出来而且是作为目的产生出来的.然而这样地说,又并不含有任何要求说,事实上应该有一种特殊的原因在其里面一个目的的表象是作为起决定作用的根据而起作用的,或者说,因而并不含有任何断定是关于一个不同于人类悟性的悟性之能力的”[18](指直观的悟性——引者)。这就是说如果不设想悟性的直观,我们就不能设想自然产物象征着绝对本性的目的性,但这种悟性直观只适合于我们的反思判断力的关于自然的产生的有其可能的那种评价,而不适用于确定性判断力去适合于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它只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我们认识事物的悟性是推论的悟性,它是从概念到特殊,把特殊包摄到普遍之下具有不必然性,因此我们不能认识绝对真理,而对象征着绝对本体直观的悟性,却是从整体作为整体的直观到特殊。“为了使这个整体的明确形式成为可能,并不在这样的一种悟性里或者在其整体的表象里含蕴着各部分的综合之一种不必然性”[19]。这就是对绝对整体的直观。可见相对的现象也可以主观地直观为绝对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将理性原理扩张于现象,便只具有主观性,但现象本来就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后来谢林、黑格尔取消现象两侧那游离于现象之外与现象割裂的抽象的自我和物自体,这样就没有什么单纯只是主观的或单纯只是客观的东西,而且在现象的总和之外.也没有什么与这个总和相对立的绝对,这样美,自然目的性,悟性直观,便都属于现象,因而都同样是客观的,现象中的因素凡主观的都潜在地是客观的,相对的现象也就潜在地是绝对的,感性的也就潜在地是悟性的和理性的,思辨的也就潜在地是实践的,总之.康德哲学中的一切对立都潜在地是统一的。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哲学是以自我和物自体的对立为前提的,自我和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由以出发的两个基点,他没有问自我和物自体从何而来,或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等问题。自然.康德是不能归人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的,而康德哲学中的一切对立不能达到统一,都来自于自我和物自体的本原性的对立。继康德而起,费希特取消了抽象的物自体;谢林、黑格尔又取消抽象的自我。黑格尔不像康德那样以自我和物自体作为哲学的出发基点,他在前面的图示中取消现象两侧与现象割裂的抽象的自我和物自体,以中间的现象作为出发点。在《精神现象学》中,他从现象中最初直接给予的感性确定性里的纯有为基点,再从这个纯有产生出自我和对象。[20]即将自我和对象降为纯有的两个环节,由于自我和对象是从同一纯有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它们就具有本源的同一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可以互相过渡,这样就消除了康德哲学中主观性和客观性僵死的对立.从而使之达到了统一。

康德以前的旧形而上学大都采取非此即彼的抽象理智的思维方法对待存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或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或持唯心主义的立场,康德综合调合这些对立的哲学派别,以相互独立互不产生的自我和物自体为两个最高本原,它们相互作用产生了现象,但如上所述却形成了他的哲学中的一系列的无法统一的对立。黑格尔的哲学把自我和对象降为有的两个环节,使主观和客观的互相过渡成为可能,并最终统一了康德哲学中的那些对立,那么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对立的学派之中,他会认为哪一派是真理呢?黑格尔说:“真理就是所有的参加者都为之酪酊大醉的一席豪饮.而因为每一个参加豪饮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所以整个的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种透明的和单纯的静止。”[21]因此,在真理的那一席豪饮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绝对知识的两个对立的环节(它们当中任何一派在黑格尔看来都不是人类认识史上错误陈迹的展览),应该说都醉倒了,瓦解了,所以《精神现象学》最后终止于具体概念,而不终止于其中间历程上的任何一种唯心主义形态,那么我们怎么好认为黑格尔会偏执于唯心主义一方呢? 注释

[1] 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64-67页;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0-21页。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275页。

[3] 《康德文集》刘克苏等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269页。

[4] [6]《安倍能成:《康德实践哲学》于凤梧、王宏文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3、25、66页

[5] 见拙文《康德论认识和科学形而上学所以可能的条件》,该文部分发表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五期。

[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卷四,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271页。

[8] 《康德文集》(同上)271页。

[9]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25页。

[10]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13页。

[11]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14-15页。

[1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4页

[1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象征与图式的区别见199页

[14]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32、33页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32页

[1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卷二,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53页

[17]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341页。

[1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63页。

[19]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65页。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6篇

【关键词】哲学视域;散文教学;神聚形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散文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阻碍着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散文教学本应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机会,但现实教学中却未必能得以实现。

(1)应试教育导致的功利化倾向

(2)教学上的思维定势与牵强附会

定势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的教师由于思维定势,“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混为一谈”。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根据散文的特点来学习散文。散文作品的中心思想未必是什么大彻大悟的思想,可能只是一点人生的感悟,一丝美学的升华。有的教师却非寻求一种伟大的象征意义。各种牵强附会的做法以强不知以为知的形式出现在师生的讨论与追求之中,导致严重失真。

(3)浅尝辄止,忽视哲理教育

二、散文与哲学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7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籍,而知道此书籍;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籍好,而想拥有此书籍;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籍。

其实,这本书籍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籍不如借书籍,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籍,这种富有是自家书籍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籍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籍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籍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8篇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19篇

1: 这个世界很小,我们就这样遇见。人生总是多磨难,世事无常鸟择。逃避只是短暂瞬间,命运不会从此改写;缘分需要珍惜,强求不是好手段;放弃有时也是必然,愿你人生辉煌呈现。

2: 成功男人的标志:3岁,不尿裤子;5岁,能自己吃饭;18岁,能自己开车;20岁,有性生活;30岁,有钱;40岁,有钱;50岁,有钱;60岁,有性生活;70岁,能自己开车;80岁,能自己吃饭;90岁,不尿裤子。哎,人生就是一个轮回啊……不转播对不起自己。

3: 一个有灵魂的女人,才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一个有信仰的女人,才是一个有能量的女人。可以暂时茫然,但不自怨自艾,可以一时感慨,但不一直沉迷。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4: 世界上唯一可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实现。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走下去。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5: 一辈子有多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切都有缘分。相遇,相识,相知本是种缘分,我珍惜!人生中的友情,其实和爱情亲情一样需要维系和养护。因此,我还想说:在我们享受被惦记的幸福时,请别忘了,把你的惦记也适时地回赠。

6: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和尚说: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7: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人生需要一个好的心态。一些生命,一些时光,一些过往,经历风,经历雨,仍盈润得如晨中的一朵荷香,如眸中的一缕清波,如水色中的一锦华年。生命是一份懂得,一枚厚重。流年是一本书韵,过往是一曲红尘,而时光则是一树温润,一窗明媚,和繁华中的一指花开花落。

8: 关心,不需要甜言蜜语,真诚就好;友谊,不需要朝朝暮暮,记得就好;问候,不需要语句优美,真心就好;爱护,不需要某种形式,温暖就好。人活着,圈子不要太大,容下自己就好;朋友不在多少,自然随意就好。有些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瞧;有些话,只可慢言不可说尽。朋友,淡淡交,慢慢处,才能长久

9: 生命没有输赢,只有值不值。人生的痛苦,源于活得太清楚。做个简单的人,抛开世俗的烦恼,给心留出一席之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个简单的人,渴了喝水,困了就睡,快乐就笑,伤心就流泪。

10: 当你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或许你永远只会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便获得了其它选择机会。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拿不起,就会庸庸碌碌;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人生有许多东西需要放下,只有放下那些无谓的负担,我们才能一路潇洒前行。

11: 有一种成功,叫永不言弃。有一种成功,叫继续努力。人们都说: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过去的懒惰,决定今天的一败涂地。人哪,你可以失败,也可以从失败中站起。决不能习惯失败,因为你要知道,身体的疲惫,不是真正的疲惫。精神上的疲惫,才是真的劳累。真正的绝望,是内心的迷茫。

12: 很多时候,夫妻之间的所需要的浪漫,或许是一段音乐、一部网络上的电影、一本两人都喜欢的书……以引发两人的默契与共鸣,暗示的语言、暧昧的神态、或者是独处时的沉默,也能帮助提升夫妻间感情的交流。

13: 包容,不是掩饰一个人的缺点,而是真正欣赏对方的优秀。接受,不是忍受一个人到极限,而是让一个人远离极限。理解,不是让一个人继续犯错,而是让一个人停止犯错。帮助,不是让一个人心灰意冷,而是让一个人从头再来。

14: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15: 眼神却锐利如鹰的男子。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但此刻却带着阴沉。袍服胜雪,玉琢一般的面孔上一双天山泉水一样透明的眼睛,为了她舍弃一切……但是为何他的眼睛中有着淡淡的忧郁,忧郁的让人心碎?

16: 很多时候,现实把人磨砺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很多人都背负着重重的包裹在前行,都忘记了生活需要爱,情感需要爱,世界上的一切都需要爱。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爱的能量,其实爱能超越一切,爱是生命不可忽略的正能量。不管曾经经历过什么,不管曾经错失过什么,只要爱在,一切都明媚。

17: 如果还能冲动说明生活还有激情,但如果总是冲动说明还不懂生活。多微笑,做一个开朗热忱的女人;多打扮,做一个美丽优雅的女人;多倾听,做一个温柔善意的女人,多看书,做一个淡定内涵的女人;多思考,做一个聪慧冷静的女人。记住为自己而进步,而不是为了满足谁,讨好谁。

18: 少生些怨气,多一些友谊;少发一些脾气,多找一些乐趣;少讨一些没趣儿,多增一些自律;少产生些妄想,多生成些希望;少一些精神的空虚,多一些心理的充实。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

19: 真正有才智的人,决不会锋芒外露。锋芒外露,虽然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声誉,但也会给自己带来非议;虽然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快感,但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真正有才智的人,一定会韬光养晦;喜欢四处炫耀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才智;才智里面有一颗仁义之心,像未经提炼和琢磨的金玉。熟谷下垂,智者谦卑。

20: 如果没有一个舒适温暖的怀抱,那么宁愿裹紧大衣,抵御寒冷。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爱憎分明。爱的时候,是用尽全身力气的,不爱的时候,我会潇洒的离开,头都不会回的。暧昧这种东西,我是不会碰的。

21: 坚定的信念是获取成功的动力。很多的时候,成功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蹒跚到来。只要有心,何愁没有大碗可端。安心端好眼前的碗,那些虚无缥缈的最好不想。平静的呼吸,微笑着生活;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不慌乱,不迷茫,无悔人生,我始终相信退一步,也就有一步的心境。

22: 凡事要看透,看透了就不会抱怨。人生最大的彻悟,是怎么来和怎么去;人生最大的选择,是怎么活和怎么死;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己身安和心亦宽。不要等丢失的时候才知道珍惜;不要等后悔的时候才知道做错。

23: 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生命中令人悲伤的一件事是,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但却最终发现你们有缘无份,因此你不得不放手。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

24: 幸福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苦苦追求没有得到的,不懂得珍惜拥有的,结果只是徒劳伤命。

25: 那时候我们说话都喜欢用终于,就像终于放假了,终于毕业了,终于离开这里了,终于过年了,仿佛任何的告别都像是一种解脱。最后我们才发现,那些自以为是的如释重负,才是让人想念的东西。没什么会等你,就像所有的曲终人散和分道扬镳,到最后可惜的不是离散,而是没有好好地和那些告别。

26: 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在你还未盛开之时,不要过于愤恨世间的冷,而应以此作为养分,让自己开放得更加的灿烂,而对于世间的暖,应珍藏在心底,待到你盛开之时,回报温暖。

27: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28: 生命是由时间所累积的记忆,记忆所产生的经验,经验所组成的情绪所构成。这些都是生命中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将会在我们某个年龄时突然让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发问,而在我们心中会被迫毫无掩饰的必须自我回答,因为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负责。

29: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孤独一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喜欢一个人,不是意味着独占,而是宽容。宽容他的过去,享受他的现在,期待他的未来。

30: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苦涩,回味甘甜!人在世间功名利禄浮浮沉沉,滚滚红尘荣辱炎凉,苦乐皆由心生、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

31: 没钱并不可怕,怕的是一直要等人来救济;孤单并不可怕,怕的是一直孤单;失业并不可怕,怕的是一直不去找工作;生病并不可怕,怕的是一病不起;输了并不可怕,怕的是一败涂地。

32: 心情再差,也不写在脸上,没人喜欢看;日子再穷,也不挂嘴边,没人无故给你钱;工作再累,也不抱怨,没人无条件替你干;生命再短,也不随意作践,没人为你健康买单;生活再苦,也不失去信念,美好将在明天;感情再深,也不纠缠,没间隙会生厌;前行再难,也要走完,坚持才能到达理想彼岸!

33: 遵循简单才不会累,秉承宽容才不会气;学会忘记才不会愁;知道惧怕才不会危;甘于示弱才不会伤;保持低调才不会亏;愿意放弃才不会苦;适度知足才不会悔;记住感恩才不会怨;懂得珍惜才不会愧。

34: 【处世箴言】1、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次失去都是一种获得。2、若是先甜后苦,总会让后面的苦显得更苦。若是先苦后甜,总会让后面的甜显得更甜。3、面对聪明人,除非你比他聪明,否则,以诚相见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4、世界上总有一半的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35: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36: 有些姑娘,读书也好,工作也好,整容也好,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嫁个好男人。而另一些姑娘,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让自己变的更强。也许前者在刚开始会活的很好,但人生很长,慢慢你就会发现,依靠别人,始终是场赌博。而让自己变更好,那才是一辈子的事情。

37: 想象远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涵盖了所有,激励进步,孕育进化。人生是需要等候的,等候一阵风的拂过,等候一朵花的盛开,等候梦中伊人的来到,等候生命爆发的强音。别再等待明天了,否则你连今天都把握不住。你过去的一切都不再重要。请别再搁浅。请别再拖延。

38: 人生苦短,用心生活。幸福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生命在点滴之间渗透。幸福,是一颗快乐满足的心,拥有了一颗快乐满足的心,就拥有了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一种感觉,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声。

39: 感觉自己浪费掉了太多自以为是又狼狈不堪的青春。那里,有笑有泪,不伤人但被人伤,所以难免颓废与忧伤;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40: 世界上,只有畅想的思绪和那生活里嚼出来的滋味,最能令人感动,也是最真实的。品位,可能就是对人生理解的升华。人,不论生命的长短,都有自己的一生,而这差别又很大。这差别,不是年龄和性别,不是富有和贫穷,也不是学识的高低,而是在生命里感悟到什么,懂得了什么。

41: 我们都很仔细的定义过所谓幸福的生活,不过是我们没有认真地活。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

42: 看的很有道理的话:女孩问她爸什么是爱情,爸说就是我什么都没时你妈爱上了我;孩子问爸那什么是亲情,爸爸说就是你妈绝不会让你嫁给一个什么都没的男人;孩子又问妈什么是爱情,妈说就是你爸爸现什么都有了却还爱着我;孩子问妈那什么是亲情,妈说就是你爸绝不会让你嫁给一什么都有却不爱你的男人!

43: 用简单的心境,对待复杂的人生,方能淡看得失,从容入世,潇洒自如,拨开迷雾,拥抱晴天。心变得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快乐便会生成。简单两个字,渗着智慧,透着静好,是清水涤心的纯净;是心素如简的恬淡;是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单似禅。

44: 艳羡他人风光无限,怎知其背后的艰难心酸。每一叶的成长,每一花的盛开,必经风雨的磨练;每一次的采摘,每一步的跨越,必有汗水的滴落。仰慕的同时,请俯下身子走好自己的路。

45: 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你会与谁擦肩,也不清楚你会与谁邂逅,遇见了,离开了,开始了,结束了,那些拥有与失去,不过是一场梦。年华,终究在轮回中老去,我们只能在风雨里,学会自己长大,那些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善感的心灵,那些心灵相牵的暖,植根在记忆深处,将所有的风景浅浅收藏,浅浅怀念。

46: 人生的路,要边走边看,边走边忘。直奔目的地的人生是单调而繁忙的,因为只为一个目标活着。频频回头的人生是痛苦的,因为既放不下过去,又错过了当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人生路是丰富多彩的,脚下是要走的路,眼中是迷人的景,心里是真切的感动。边走边看,一路精彩;边走边忘,一路洒脱。

47: 初恋都让人难忘,觉得美好。不是因为他(她)很漂亮或很帅,也不是因为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是因为人在初涉爱河时心里异常纯真,绝无私心杂念,只知道倾己所有去爱对方。而以后的爱情都没有这么纯洁无瑕了。纯真是人世间最为可贵的东西。

48: 时间可以暂时的苍老大树,吹黄青山衰败落日,但它阻止不了春风吹来的绿水江南;岁月可以永久的衰老容颜,褶皱沧桑,脱落生机,但它影响不了年轻的心态;春来万物生,春走万物衰。人生,唯独只有年轻的心态敢于逆着这亘古不变的岁月,保持永恒。

49: 静静的心里,都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生都在做选择。做出每个抉择之后我们都要面对一种结果,一些结果可能会让我们困惑、不知所措,但这些我们都要承担。

50: 这个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己,伤害了岁月。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习惯,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51: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独自旅行,不受羁绊,没有约束。有一天,背上包,带上自己,有多远,走多远。如果没有信仰,就把旅行当做你的信仰,这一生,都走在朝圣的路上。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0篇

在我看来,《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两个字合成的,意思是“爱智慧”。在古希腊,哲学不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问,而是思考生活、省察人生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表《面向生活与工作的教育:发展21世纪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报告,提出“21世纪能力”的概念,它包括认知的、内省的及人际的三大胜任力领域。可见,内省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而内省力的培养,离不开哲学素养的形成。从--年开始,法国教育部规定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哲学教育。并且,哲学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一个法国记者说,哲学会考似乎成了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

可如果你总是选择别人希望你选择的,扮演别人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你,还是你自己吗?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而往往是看见大多数人要做什么就紧跟着去做,这样便往往落了下风。而那些选择做自己的人,则能更早的取得成功。盲人歌手杨光选择了阳光向上,从不自暴自弃,终于扬名于“星光大道”;韩国男歌手rain选择了“穷孩子也能当明星”,每天刻苦努力的训练,没有刻意模仿别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风起云涌的韩国乐坛数十年不倒;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不顾众人反对,使英国避免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又想起中国一度出现的“房奴”、“车奴”、“十八项全能妈妈”,还有香港奶粉抢购潮,苹果手机疯抢潮流,我只能苦笑。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问过我自己。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记得一句很早之前看过的话:当你独自一人笑了,你才是真正的笑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使用大量的表情,而笑,则是最广泛也最具效用的一种。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因为开心你才笑,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笑,所以你选择了笑。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学着去适应环境,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就像有时候,你听到有两个人在背后批评另一个人,你说不定会插上两句火上浇油,可如果被批评的人在你们面前,你又不免装作没听见另外两人的言论。而真正的自己,被你藏在了哪里?

曾经我看过一本小书,叫做《简单生活》,书的大意就是尽量精简自己的所有物,只留下必需品,这样会让你感觉无比惬意且有效率。此刻,为了真正的发现自我,我觉得你可以先找到对你最重要的东西,把你觉得自己具备的或想具备的品质或物质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一项一项划掉对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的项目,最后剩下的你怎么也不想划掉的那几个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或想留下的。然后,学着用最简单的眼光看生活,用最朴素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最真诚的心意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去想别人的想法,不去看别人的眼光,真诚的,虔诚的去做自己。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1篇

人只要活着压力将伴随着你的一生,这是谁也不可能避免的。而在当下我活的这个时代里压力无外乎以下几种:感情、家庭、事业、责任、生存、虚荣心和做人的良心。 置身于众多压力面前的人们,有积极乐观的,坦途上越战越强的他穿行坎坷仍然是越挫越勇,怀揣着“打不死的心态”在困难中不断成长,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偶尔也会重复着成功。还有无所适从的,对暂时的平庸心浮气躁;对细微的委屈满腹牢骚;就这样终日怨天尤人惶惶然中的他必将一事无成。也有面对命运作弄身心俱灰;为虚无幻影疲于奔命而积劳成疾的;最后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了。

大家都是人,都活在同一个年代里,内心都得去承受无数未知带来的压力,在你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应对一切生活压力同时也选择了自己好或坏的一生。 一路跋涉而来的我累了,记忆系统也老化了,已经记不清是那位哲人曾说过的这句名言:“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回想我们的校园时光,老师把自己懂得知识毫无保留全都传授给了我们,此时耳边仿佛还能清晰听见离开校园欲进入社会那会,您语重深长的嘱托:“今后你们一定要做个热血有正义感的青年,要敢于向遇见的一切不道德、不公平的事说‘不’;勇于向社会存在的所有罪恶行为喊停!”若将老师的嘱托和对我等的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一一付诸实施,用我们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当作日后自己生存处世的行为准则,靠知识纯粹存在的“境地人”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渺小的人类之所以能强势统治无边无际的地球都因我们有智慧,何为智慧?就是当你在生活中面对一切事物,不要分辨什么是非曲直,更不去管它的善恶与否,只要能成全自己想拥有的幸福,什么观点全部都必须接受,这便是我看见的智慧。至于我们与之不同的观点,哪怕是真正的善良,也请忽略它吧,把它葬在自己心里慢慢烂掉,若你大声对现实众人无所谓善恶的行为提出异议,大家依旧平日里的行为什么也不会改变,唯一变的是所有人都将你定为异类份子,大家除了给予你排挤就是无尽的打压了,当初自以为用知识武装头脑的我们会在这个时代活得很有成就。可当下社会成功人群中大多数却都是无知者的事实,让曾经执着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生活赋予苦难随着我们对人生感悟的越透彻而变得愈加沉重,不堪重压的我渐渐明白:人唯有靠灵活的智慧才能化解生存带来的众多压力。智慧会教你忘记执傻的完美理想,在日后人生路上无所谓好与坏,去接受所有的接受,只要能达到理想就好,理所当然的将“大家好就是真好”作为自己今后处世准则去过活。 面对与自己处世原则全然不同定义,我茫然了。我清楚这世上无论是谁都没什么了不起的,谁的存在与消亡不会造成有任何影响,明天一切还将照旧,更明白若能为自己此生的至亲至爱勇敢去变哪怕真成了变色龙,;我也是一只成功的变色龙。如果你仍然要做不妥协的自己,还是执着地做着另类的自己过活,那就请离开吧!因为你的存在只会让所有人感到不舒服,日后给活着的自己的唯一感觉只会是更痛苦;你对亲人内心的那份愧疚感,也只会变得越来越深重;快点做决定吧!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2篇

1、你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一蹶不振,但只要有一个理由你就要坚强站起!

2、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3、竹密无妨溪水过,天高不碍白云飞。

4、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有可能是烦恼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5、人生惟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

6、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现场直播。

7、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8、努力爱一个人。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9、总是情不自禁的忧伤,于是慢慢学会了掩藏。因为不想被人再刺伤,所以渐渐学会了伪装。

10、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11、克服困难,勇敢者自有千方百计,怯懦者只感到万般无奈。

12、把人生的所有悲催当作体验生活,无悲催非生活。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15、不求事事公平,但求出以公心。

16、得到过失去过,只不过是给你上一课,对自己负责才是最重要。

17、快乐在满足中求,烦恼多从欲中来。

18、错误犯过一次,尽可能的不要再犯第二次。

19、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晴天。

20、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连接心灵的路是信任。

21、在生命里寻觅快乐的方法,就是了解你被赋予生命是为了享受生命。

22、人情归人情,事情归事情。人情事情混为一谈的人,做不了大事情!

23、有些人,明明知道爱上会受伤,偏偏要爱;我们一直如此,一边深爱,一边伤害。细细想来,很多的爱,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成长。

24、信佛,信因果,在真正的因果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25、多遭遇几次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和不告而别,你就会知道,强大比幸福更可靠。

26、如果你从不珍惜,就不要后悔;如果你从不试着去理解,就不要憎恨;如果你没有亲自经历过,就不要妄加评论。

27、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

28、妈妈不是总统,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够满足的。

29、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30、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31、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话,你去做、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32、爱情是一个磁场,而不是一条绳子,捆着他,不如吸引他。一条绳子会让男人有挣脱的欲望,而一个磁场却能给男人自由的假相,和一个永恒的诱惑。

33、沉默不是简单地指一味不说话,沉不住气的人容易失败,适时的沉默是一种智慧、一种技巧、一种优势在握的心态。

34、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却是执着。

35、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烦恼;以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需要的爱情,只是一个拥抱。

36、没有音乐,生活是一种遗憾,没有爱心,生命是一种多佘。

37、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38、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

39、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

40、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41、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42、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43、爱像圆周率,无限不循环。

44、钱像水一样,没有一点会渴死,多了会被淹死。

45、平凡人生要用平凡的心去对待,你的人生将会更精彩。

46、人生最大的烦恼,不是选择,而是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

47、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48、如果我不这么在乎,生活会简单得多。

49、与天下之忧同忧,该忧则忧,莫杞人忧天;共天下之乐同乐,该乐则乐,乐而忘返。

50、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要作为一个强者存在于这个世界。

51、人类经常把一个生涯发生的事,撰写成历史,在从那里看人生;其实,那不过是衣服,人生是内在的。

52、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53、生命有过好多梦想,最后能实现的却并不多;所以,生命里幸福的一瞬常常就会成为一生甜蜜的回忆。

54、人的心念一闪动,无数的恶魔是开始舔牙微笑了。

55、脆弱的人,只懂得怜悯自已,而不知道反省自已。

5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7、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58、宁愿选择跌跌撞撞过一辈子,也不平平凡凡混一辈子。

59、我的理由是,世界上的事,若不让别人尴尬,也不让自己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贱。比如我长的丑,就从不在女性面前装腔作势,且将五分的丑说到十分的丑,那么丑倒有它的另一可爱处了。

60、成功的道理有千万条,但如果意志薄弱,一切的道理都没有用。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3篇

今天读完了《哲学与人生》,有一些感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人怎样生活在这世界上,以什么态度面对这世界。这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一门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的学问,哲学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个深奥的问题,我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一样,有那么多的世界观就肯定有对也有错,那怎么判断对错呢,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些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一种体系,这就是哲学。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这个统一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的方法,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的统一就形成了哲学。

(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他们注重个人的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道家思想是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将自然和无为作为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墨家思想是经验论,就是判断言论的标准是历史经验、耳闻目睹和社会功利。

那么人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认自己。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可能会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人作为个体的人,就是说人们都是以自己的直觉、看法作为衡量世界的尺度。人是一个“政治的动物”,人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和集体在一起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需要朋友来分享你的快乐。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上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人生的过程是积极的方面。

怎么理解人生与哲学的关系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哲学可以引领你通往快乐与幸福的人生,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做到顶天立地,要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 人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学问。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在人生历程中获取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人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就会发现自己的舞台很广阔,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精神都用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去,才会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人要有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是有爱心的,在处世上宁静而淡泊。人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人的认识都受制于当时的心态,要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人生心态才有积极的人生。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古到今,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人生哲学就必须正视人生过程中的欢笑和眼泪,有成功之时也有失败之时,有顺境也有逆境,要通过对人生与哲学的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还需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一个理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不断地有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不断培养精神境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变得有意义起来,努力达到王国维先生划分的人生境界中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4篇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5篇

1、安静这个命题在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的笔下,安静俨然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2、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要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3、读老子的哲学,读的其实就是他的辩证法,什么是“物极必反”,理解了他,就懂得老子为何主张“无为”了,中医追求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我们看世界,就会发现:一个人生命辉煌的顶点其实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孔融为何被曹操干掉了,就是他名气太大了,而他的政治立场是与曹公背道而弛的。

4、时世造就英雄,自励塑造传奇,经典的哲学;经过历炼才会强大自己,所有的坎坷和磨难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让我们时刻记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人,应该诗意般地栖居。”无论遇见什么,那都是我们生命的典藏。纵然我们做不到清心寡欲,但,至少也要学会淡然优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努力,把脚下的路途走成幸福的模样。

6、学习狼的处世哲学:1、众狼一心,抱团取食;2、自知之明,不幻想称王;3、顺水行舟,小代价换大回报;4、隐忍待时,弱小落单不妄动;5、同进同退,不抛弃同伴;6、明确目标,只吃肉;7、自信坚韧,出击必斩获;8、负责重情,守护怀孕母狼;9、父爱深沉,授狼以渔;10、崇尚自由,有傲骨,不乞怜。

7、我们不是哲学家,能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也不是一位禅者,从一朵花中就参悟人生。但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点点滴滴见真知。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知足里,那还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了。

8、生命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隐喻式的哲学,也有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其本身的意义却是最真切的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9、男人是哲学,女人是诗。没有诗的哲学是枯燥的,没有哲学的诗是肤浅的。哲学理性而诗感性,男人要想读懂诗,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学,女人想要理解哲学,就要先明白自己这首诗,深度的哲学只有配上适当韵味的诗才能共鸣,于是最好的不一定适合你,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10、有一种养心的方法叫“放心”;有一种处事的方法叫“放弃”;有一种管理的方法叫“放手”;有一种思考的方法叫“放飞”;有一种表达的方法叫“放声”;有一种观察的方法叫“放眼”;有一种用人的方法叫“放心”;有一种比赛的方法叫“放开”;有一种养生的方法叫“放弃”!

11、人生因等待而优雅。等待是一种美好而圆融的人生哲学。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心平气和的人,才能收获最满意的人生。一个心浮气躁、缺乏耐性的人,往往会因小失大,因贪图眼前而错失未来,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雅而闲适的人。人生总是充满了无数的等待,有的人在等待中枯萎,有的人在等待中绽放。

12、一年轻人想向苏格拉底学哲学,苏把他带到河边,突然把他推入河中,年轻人以为开玩笑而没在意,结果苏也跳入水中,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年轻人慌了,本能令他拼尽全力掀开苏格拉底爬上岸。年轻人不解质问苏,苏回答:“我只想告诉你,做什么事业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13、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1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5、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6篇

隆冬。入夜。

一杯白开水冒着缕缕白气,它澄澈它透明它不含一丝杂质。行走于世间的人们也许很少会停下来喝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实在抵不过世间的干变万化,于是开始茫然,什么才是生活的味道?

读《余秋雨人生哲学》亦是在夜幕笼罩中,一杯白开水静谧地冒着白气。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好似走完了一生。我悄悄跟着余秋雨尝遍“人生滋味”,体会“仁者爱人”,慎重“情理友情”,回归“漂泊心态”,拒绝“嫉妒与谎言”,达到“审美境界”。我感受我陶醉我醒悟。

友情——纯净如白开水

人生来是孤独的,需要友情来慰藉;人生来是独立的,需要友情来沟通。友情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于是变得不再普通,我们人为地往这杯水中加入了五味调料,它变得变幻莫测,利用友情达到经济权利的目的,利用友情开始容忍邪恶。它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做得复杂而复杂。

其实我们应该如余秋雨所言“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也许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最易破碎,纯净的友情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的。但有时它的确很难驾驭,若彼此太熟悉,把朋友当作了自己,哪怕出现了小小的差异也会敏感。

但不可否认,友情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抛开一切我们外加的,它就是单纯纯洁明净的。友情存在于朋友中,所有悲欢离合的日子与朋友—起经历,所有成长的烦恼与朋友—起承担,一起走过的日子是无以复制的,于是,友情就这样纯净地出现在了回忆中。

心态——淡定如白开水

竞争社会的重压下,心态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了竞争好职位,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自己的心态,它变得起伏不定,焦躁不安又难以捉摸。

也许我们是该用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纷繁复杂,不必急于去寻求答案。淡定亦是漂泊吧。亦如余秋雨所言“纯粹的流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由此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在重压下保持淡定的心态,留出时间让心态漂泊,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也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亦如细细品味—下白开水,也会体会到一股若有似无的甘甜。

人生——平淡如白开水

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看到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包围的父母,看到了成天围着读书打转的我们,看到了疲于为生活而工作的众多陌生人。“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人生可以奢华可以迷乱可以刺激,但剥掉了这层层伪装,平谈简朴才是人生的真谛。“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不必再去抱怨人生的无聊,不必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烦恼,“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于平实的山河间”,何况轰轰烈烈的人生并不常见于我们周围,小小的潮起潮落才是我们平淡人生的一剂调味料。

所以说,生活是什么味道的?生活就是在夜晚喝—杯白开水。夜色使你褪去层层伪装,洗尽铅华,独留自我,而白开水让你品出生活的真谛,平淡却不无聊,简朴却不单调。

我们每个人都犹如生活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友情嫉妒谎言文化废墟心态中缓缓而行,记住这白开水的味道,也许这叶小舟能够驶得更快更远!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7篇

生活就像东北三四月的天气,说下雪就下雪,说刮风就刮风,说下雨就下雨,毫无预计,毫无章法,不讲道理。有道是,生活,就是任性。可对我们这些过生活,并且想把生活过好的人来说,就不能如此任性了,要好好琢磨下生活中的哲学,将生活过得如鸡尾酒般,色彩斑斓,适合自己的口味。

有人认为生活就是“木桶定律”。短板的长度,决定了这只桶装多少水,也就是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其实,人生的变幻莫测又岂是一个“短板”解决得了的。人生须臾,如白驹过隙,本有不济之处,却一再努力地补充短板,结果将自己的长处没有好好经营,岂不可惜?要知道钱钟书学贯中西,数学却不是很好;陈景润是数学奇才,可在人际交往中却不擅长;曹雪芹写出《红楼梦》,让无数人捧读、钻研,但我不知如果让他补自然科学的短板,他会怎样?近日得知一女子,为考驾照考了12年,教练换了一批又一批,驾校换了一个又一个,科目二总是通不过,最后放弃了。校长说,她这样的要是通过了,他会觉得愧对社会。其实,要我说,她的实际动手能力就是欠缺,有些能力,不是练就能练出来的,有时是与生俱来。说来有些令人颓丧,但事实却是如此。所以,经营人生也好,办教育也罢,都应扬长避短。当你的长处足够在某领域令人称赞时,你成功的人生也就不远了。

生活如果过成“稻草定律”又将如何?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是一根稻草。有个卖白菜的人发现了它,用它捆绑了白菜,于是稻草的身价就与白菜一样了,如果有个卖螃蟹的人把它拿去捆绑螃蟹,稻草就与螃蟹身价一样了。由此得出结论,人的身价有时也像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捆绑在一起,结交什么档次的朋友,具备了什么样的背景。我觉得这个结论有些偏颇。依我看,与谁捆绑固然重要,因为那是为你搭建了不同层次的平台,身价自然不同,但遇见谁,那是份运气,人生不能光靠运气不是?关键自己还得有用,有自己的使用价值,如果连捆绑的功能都不存在,那么,还会与谁捆一起?所以,自身价值,永远都应是我们第一追求目标,至于碰见“白菜”,还是“螃蟹”,卖上什么价钱,那就要看我们的造化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某人在海边看见一只海龟深陷沙土,奄奄一息。此人怜悯之情顿生,用水壶里的水倒海龟身上,可龟却不为所动。无奈,向管理员求救。只见,管理员来后,二话不说,迅速将大海龟翻了个四角朝天,用链子锁住它的前肢一头挂在吉普车车尾,车子拖着大海龟向海边开去,扬起的尘土几乎淹没了它的身躯。到海边后,给大海龟松绑,翻过身,一个又一个大浪不停地打来,大海龟终于小心翼翼探出头,又动动前腿,瞅准机会,憋足劲,游向大海深处。生活有时就像这个故事,让我们生活彻底翻个个儿,灰头土脸,套上枷锁,但我们还不是能瞅准机会活下去?如果没这份经历,说不上就会变成海滩上风化的躯壳。

成龙演过电影《我是谁》,其实我们只要常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想成为谁,并为之努力,那个“谁”就会在不远处等着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活需要我们不停地演绎。青春励志文章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8篇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_能够=应该=必然_。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29篇

周六聚完餐回到宿舍,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开始看《哲学与人生》那本书,这也是毛概老师推荐的书之一。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帅气十足的女老师,很有激情的,总是干劲十足的。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对于哲学这么大的话题我就不下结论了。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加油珍惜每一天……

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学哲学可以让人变得明智,活得更有动力“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想想你自己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快乐么?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书中有一段话挺喜欢的正好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同时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提出的。他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30篇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31篇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第32篇

赵慨与李升两家相邻,只有一墙之隔。赵家种了一棵枣树,挂着红彤彤大枣的枣树树枝伸进李家院内;李家则种着一株苹果树,结着红艳艳大苹果的苹果树枝也“越境”伸进了赵家院中。

实际上,各家只要将果树的枝条往自家院子内撇一撇或用绳子将果枝勒住,树枝就不会“自由发展”。但赵家想:“李家很爱吃枣,就让他尝尝鲜吧!”李家一想着:“赵家喜食苹果,就让他家尝尝苹果的美味吧!”

由于互送甜蜜,两家都品尝到了滋味鲜美的水果;由于都惦着邻家,两家便亲如一家。

启示:将痛苦分享给他人,得到的是两份痛苦;而将快乐分享给别人,便能得到两份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