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通用14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2-27 15:11:17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1篇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2篇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_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_孔子非常热情地对子夏说:_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_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_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_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_欲速则不达_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3篇

在《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断了粮草,连野菜汤都没得喝,七天没吃上米饭了,饿得白天都睡在那儿。

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可以那样的,刚刚是有煤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看见的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内心(判断),而有时自己的内心也不可以完全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颜回打十四岁起就拜在孔子门下,一直跟了孔子二十五年,直至三十九岁英年早逝。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夸他学问好,而且还以“仁人”相许。所以颜回被列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排在七十二贤之首。可就是这样一位高足,也曾经受到孔子的质疑。是孔子为人太苛刻吗?或许有一点儿,但更重要的是孔子在品行方面要求是极高的。不光看你学了什么,还要看你做了什么;不光看你在人前怎么做,还要看你独处时怎么做。同时,孔子也很善于总结和自省,当他自知是误会了颜回,便立马对自以为是做了自我批评,并告诉弟子们眼见未必是实、知人不易的道理。

可见,要成为贤人,一是自己要“慎独”,而是要学会全面、真实地考察和评判别人。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4篇

孔子周游列国,路上看见一个妇人,头上戴着象牙梳子。

孔子就对他的弟子们说:“谁能把她的`象牙梳子拿来?”

颜回说:“我能取来。”

颜回到妇人跟前,跪着说:“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万兽集其里,有饮而无食,故从妇人借罗网而捕之。”那妇人笑了笑,就把头上的象牙梳子取下来递给颜回。

颜回问:“夫人您不问原由,就把梳子给我,是为什么?”

妇人说:“徘徊之山者,是您的头;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者,是您的发;万兽集其里者,是生了虱子;借网捕之,不就是借我的梳子吗?所以我就把梳子借给你,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颜回把梳子拿回来,孔子听了颜回借梳子的经过,便说:“妇人尚且这么聪明,何况你们当学生的呢?”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5篇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贡坐车在各国之间旅游,来到一个深谷,深谷里有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个佩戴着玉佩的美丽女孩正在河边浣洗,孔子和子贡停了下来。

孔子给子贡一个杯子,说:“你去问一问那美丽的姑娘,要注意礼貌,看看这姑娘懂不懂礼?顺便弄点水来喝。”

子贡老老实实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边,傻傻地说:“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点水喝吗?”

女孩撇了他一眼,说:“这河水是很清,这河是很弯,但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问我干什么?”子贡无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听完子贡的汇报,正经的点点头,说:“恩,不错,知道了,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问一问,一定要注意礼貌。”说完就把琴上的一个旋钮给取了下来。

子贡拿着一把没有琴钮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边,害怕的说:“姑娘,你好,我这琴坏了,你可以帮忙调下琴吗?”

女孩子翘了下眉毛,有点生气的样子,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村妇,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姑娘,我怎么会调琴?你没事找事跑来做什么啊?找茬啊!?”

子贡赶紧回身走了,把刚才姑娘说的汇报给孔子。孔子很高兴,说:“真是一个懂礼的'好姑娘啊!”说着从车上取出几匹漂亮的绸缎,说:“把这个给姑娘送去。”

子贡很高兴,以为这下姑娘不会在给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边。把绸缎递了上去。子贡没想到,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气的说:“你怎么又跑来了,这么无聊啊?跑来跑去你不累啊?你那这些绸缎来干什么?我又不是你什么人?你还不快滚,我男朋友就在这旁边,小心你的脑袋!”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6篇

逢巧天上有一簇红云,像一群五颜六色的鸟一样,夹着太阳飘去。楚昭王派人问周的太史(管历史、天文的官)这是什么兆头,周太史说,这预兆对楚昭王是不吉利的;但又说可以移在将相身上。楚昭王的将相便纷纷向神祈祷,希望能代替楚王承受不幸。但楚昭王说:“这不成。将相是我的手足,如何可以代我受祸呢?”他没有答应。于是又叫卜者卜了一卦,卦象上说楚王的病是由于没祭河神而惹起的'。有些官员便请楚王去祭一祭河神。可是楚昭王也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祖传的疆域是在长江汉水一带。黄河不在我们境内,我是得罪不着河神的。”

孔子听说楚昭王这样,很佩服楚昭王的开明。孔子想,陈国既然在混乱中,就不如到楚国去。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国去,并曾派人来迎接。于是孔子决定上楚国去走一趟。

从陈国到楚国,中间要经过一些吴、楚两国所争夺着的小国,其中之一是蔡国。蔡国国都原在现在河南东南部的新蔡县境,但在吴楚争夺过程中,曾一度因倾向吴国而迁到州来(现在安徽凤台县),这时一部分蔡国人民却又被楚国迁到负函(现在河南信阳县)。孔子要从陈国到楚国去,就必须经过负函。负函在名义上也算属于蔡国。

从宛丘到负函这一段路上,正是吴楚交兵的地带。有一天,孔子被乱兵围住,带的粮食也吃光了。跟从的弟子们又饿又累,有些人已经病倒了。

但是孔子还照常给弟子们讲学,照常弹琴、唱歌。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7篇

有一回,孔子请十几个弟子到家里作客,快吃饭时,孔子想:学生在先生面前总归有点拘束,自己不在场,他们会自在些。他找个借口走啦。

吃完饭,收拾碗筷,有个学生发现桌上少了一只玉杯。这玉杯可是先生的心爱之物,丢失了怎么向先生交代?大家忙着找了起来,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着。玉杯又没长翅膀,怎么会没得呢?有人就怀疑起颜回来。为什么怀疑他呢?他最穷,身上破衣烂衫。可又不能明说,就想出个“搜身”的办法。

轮到颜回,他脸孔红到颈项,不肯站起来让人搜,说:“要搜请到房里去。”大家都以为这玉杯肯定是颜回偷的了,要不是他偷的,为什么不让人在大家面前搜身,而要到房里去搜呢?

到了房里,颜回赶紧关上门,对搜身的说:“不瞒你说,我穿的内衣还是我妻子的,在众人面前,我不好意思让你搜身,现在请搜吧!”

搜下身来,根本没有什么玉杯。搜身的那个学生出来,把颜回不肯在众人面前搜身的'原因和搜身的结果,一五一十告诉大家。大家都很同情颜回,感到对不起他了!

颜回用心苦读,家境却这么贫穷,大家瞒着他商量,凑些黄金买只玉杯赔给先生,把多余的黄金接济颜回,大家知道他的啤气怪。要是当面把黄金送给颜回,他是不会收的,有人就想了个法子。他们到城里买了只玉杯,把多余的黄金铸成了个元宝,上面刻“天赐黄金”四个字。晚上,他们来到颜回家,通过窗格子一看,颜回正在灯下专心读书。他们派人在屋面上拨开一个洞,把元宝丢进屋里去,正好落在颜回面前的桌上。

大家以为颜回拾到天赐的黄金,就会收下。谁知他拿起金元宝,看了一眼,站起来把门打开,一边说:“天赐黄金,非我之财。”一边把金元宝抛到门外。

躲在一旁的学生看着这一切,没有一个不佩服颜回穷得有骨气的。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8篇

孔子在学习这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1、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2、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3、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4、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5、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6、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9篇

过去,有两个道学先生。一天两人相遇,三句话一说,就争论起来,各自认为自己是真道学,骂对方是假道学。互不相让,争论不下。于是,就去找孔子裁判。孔子见他俩来了,连忙下阶来,深深一鞠躬,说:“你们学理很大,何必一定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孔子素来很敬仰,哪里有假的.呢?”

两人一听,都欢天喜地地走了。弟子们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把这两个家伙捧得这样高呢?”孔子说:“这种人只要哄得他走,就够了,惹他做什么呢?”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10篇

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_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_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11篇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12篇

战国时期,子路曾随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有一次,子路去集市上买菜。发现一位摊主正在给一人称白菜。称好后,买主付了钱。摊主将钱数了两遍,对买主说:“我说得很清楚,每斤八铢。你买了四斤,应该付三十二铢,可你却只付了三十一铢。”买主斩钉截铁地说:“明明是四八三十一,你却说四八三十二,这不是坑人吗?”

摊主义愤填膺地反驳道:“四八三十二,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你却说我耍赖,简直是胡搅蛮缠!”就这样,摊主和买家争得面红耳赤,越吵越激烈。

子路看不下去了,劝买主道:“四八明明三十二,就一铢钱的事,还是补上吧!”摊主这才发现为自己主持公道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于是连连道谢。可买主却不依不饶,竟将了子路一军:“亏你还是孔子的学生,竟然连常识性的知识都弄错了!你要是不认错,我们就去找你的老师评理去!”

子路顿时火冒三丈:“去就去。要是我说错了,我就将头上的帽子送给你。”买主也不甘示弱:“如果我错了,我就将头砍下来给你!”

于是,子路、摊主和买主三人一同去找孔子。见到孔子后,子路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然后请老师主持公道。

孔子沉思片刻,严肃地对子路说:“买主说得对,四八三十一,你把帽子给他吧。”子路以为自己听错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万分委屈,又暗自纳闷:“老师犯糊涂了吧?”可碍于礼数,子路还是将帽子从头上摘下来,递给了买主。买主心花怒放,奚落了子路一番,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子路很不服气,迫不及待地问孔子:“先生,明明是四八三十二,可您刚才为何评判说是我错了呢?”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疑问,却反问道:“你觉得对错重要还是那位买主的性命重要?”子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性命重要。”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13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孔子座右铭的故事简短 第14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过,则匆惮改。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