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通用7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13 12:37:46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1篇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2篇

王阳明,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3篇

眼下,一些修身养性的书籍为大多数人所不喜,那些文绉绉的字眼甚至成了多数孩子心中的禁地。也许是上课时老师无意间跟我们聊过,被我记在了心里;也许是网络上无意间的瞥见,我竟鬼使神差的去上网查了王阳明这个人。

他的种种事迹令我惊叹!若在现代,他定会成为小学生的楷模。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兴趣,对心学有了好奇心,于是《王阳明全集》四大本书就摆在了我的书桌上。王阳明不凡的出生,注定了他不凡的将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十岁的王阳明写下第一首诗。难以想象,我们还在识字的时候,他已经能出口成诗了。

每个人幼年时都会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或是当一名科学家,或是当一个明星,或是当一名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回归现实,平凡渐渐清晰。王阳明也有过爱做梦的年纪,他立志要当一名圣人,一名保家卫国的圣人。做圣人这个理想,从他十二岁开始就有了,期间他受到过父亲无数次的嘲讽,但他并没有应此而放弃,恰恰相反,因为父亲的嘲讽,他这一念头反倒越来越强烈,他不像其他儒人那般,发声感叹,留下一句千古名言便扬长而去。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这一点,是令我最佩服的。

但我也对王阳明的偏执略有不满,他身为儒家人,不喜欢佛、道两家是很正常的,但他对佛家却不仅限于批评,他还极力贬低佛家的学说甚至还弄出了一个极为荒谬的理由:佛家最伟大的圣人比儒家最伟大的圣人死得早!这理由,连我这个局外人都替他脸红。原本在我的印象中,古代这些至高无上的圣人,学说的创立者都应当是完美的,现在我突然醒悟过来,这世间没有任何人会是完美的,哪怕是无限接近于完美。但王阳明的这一点缺陷,还不足以泯灭我对他的喜爱,反而更让我意识到,他的不容易。

想要成就自己的梦,不仅仅要有魄力与恒心,还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王阳明初次悟道的时候,一直在研究宋朝二程和朱熹的“程朱理学”,认为只要学会了格物,他就离圣人近了一步,可一次都没有成功。他对这个产生了怀疑,后来在龙场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的全新见解。我想,若王阳明持之以恒不放弃追求格物,那是不是就不会提出“知行合一”的看法?看来独辟蹊径,不死板的循规蹈矩,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查。读书求义,乃其间之一事耳”王阳明能持之以恒,日日用功,故而方成大事!我不知道为何王阳明能有如此大的毅力与魄力,是因为要造福百姓报效祖国,还是纯属因为心中的梦想?可是后来我想我明白了,是他心中对祖国的敬爱与珍重!是他对百姓的怜悯与同情!更是他对自己透彻的认识!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4篇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5篇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_,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6篇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故事简短 第7篇

点题: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故事背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生感悟:坦荡必光明,光明必坦荡,所以说坦荡荡光明磊落。生当如此,死亦如此。阳明先生死时都已经做到了,而我们连生时都还做不到,这就是差距,也是方向。他的学问是心学,他帮我们指出的方向,则是光明磊落的心地。

推荐图书:《宋本方舆胜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语:《宋本方舆胜览》,宋祝穆编,祝洙补订,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影印。此书列地志十七路,以行在所在地临安府(杭州)为首,分述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物产风俗、田赋户口以及关塞险要等,尤于名胜古迹,多加记述,故“诗赋序记,所载特备”,历来被广泛引用。影印本据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并从北京图书馆藏本中补得祝洙的《跋》和《录白》,以成全帙。谭其骧为此书写了前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