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熟能生巧的故事简单说(通用3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26 09:44:10

熟能生巧的故事简单说 第1篇

【拼音】: shú néng shēng qiǎo

【解释】: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一回:“俗话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也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

【举例造句】: 会而不难终要学,熟能生巧岂徒诗。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二十一回

【拼音代码】: snsq

【近义词】: 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反义词】: 半路出家

【歇后语】: 王羲之写字

【成语故事】:

宋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射箭技术极为高超,常因此而骄傲。一天,他正在给大家表演射箭,箭全射中靶心,于是就向旁边卖油的老头吹嘘起来。然而老人却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罢了。说着,拿来一个葫芦,在葫芦口放上一枚铜钱,用勺子舀了一勺油,高高地举起倒了下去。倒下去的油像一条线一样穿过钱眼而过,金部流进了葫芦,而铜钱上一点油也没沾上。老头说:干任何事都一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指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

熟能生巧的故事简单说 第2篇

桔树上有一种小蛀虫,靠吸取桔树树叶中的营养为生。这种小蛀虫大概像小拇指那么大,头上长有一只触角,靠身子的.一伸一缩来蠕动,长得很像天牛的幼虫,身体略略带点青色。

小蛀虫躲在树叶底下,仰起头来咬下树叶吃,它吃东西的速度特别快,就像饿极了的蚕儿吞吃桑叶那样,不一会儿,一张桔树叶就没有了影子。这小虫还很好斗,如果拿东西轻轻碰一碰它,它就马上昂起脑袋,竖起触角,怒气冲冲地摆出一副不可侵犯的样子。

过一段时间以后,小蛀虫开始变得迟钝了,身子发僵,不吃东西,连动都不动一下,隔一天再看,它已经从幼虫蜕变成一只彩蝶了。不过这个时候,它的变化还没有完全完成,身体还蜷缩在一起,翅膀也合拢着没有伸展开,只是身上已经变得五彩斑斓。而且它的肚子也变得鼓起来,成了一个椭圆形,上面有一道一道的彩色条纹相间,很像一粒用来塞耳朵眼的玉石。它头上的那根触角也变成了两条又细又长的触须。但它的身子还柔弱得很,不能自由飞舞,就像醉了酒刚刚清醒那样。

再过一天,它就变得强壮多了,已经可以在草木上攀登。不久,它便可以张开双翅,飞上蓝天,直冲入高空中,向着远方飞翔。

熟能生巧的故事简单说 第3篇

一.辨析形义法

因谐音而引发联想,是课堂上经常发生的小插曲。如果教学内容恰好与某人的名字、绰号相似,或与某些流行语接近,学生就会立即把二者联系起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是因为词语之间音同或音近,从而引发了相似联想。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其形、义未必相同。教师可以“形”、“义”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相关的汉语知识,来析字形、辨词义,进而化解谐音引发的课堂突发事件。

课例:此“割”非彼“哥”

在赏析《春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重点品了“钟”和“割”两个字。一提“割”字,有一个调皮的男孩,偷偷地“哎”了一声,一脸地坏笑。我没有立即理睬他,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割”字的偏旁。学生回答:“立刀旁。”我继续追问:“我们用什么去‘割”?”学生回答:“用刀,用剑。”此时,我把目光转向那个调皮的男生,然后加重语气,说道:“我们通常是用刀剑来‘割’的。”男孩听了,立刻低下了头,他从我的眼神和语气中,明白了其中的责备之意――告诫他此“割”非彼“哥”。

分析:在以上课例中,学生借“割”与“哥”字谐音的特点,顽皮地答应了一声。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从形声字的形旁角度,分析“割”字的本义,然后用眼神和语气向淘气的学生做了暗示。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巧妙地对顽皮学生做了思想教育。

二.顺水推舟法

爱情,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青春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善于联想,更敢于表达。课堂上常会出现关于“爱情”话题的小插曲。教师遇到这样的插曲,不论是置之不理,还是直接批评,课堂气氛必然如石子入水,余波难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话题做“脱敏”处理,具体做法是借助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语境,顺水推舟,巧妙地转换话题,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课例:谁写给谁的“情书”

在《敬畏自然》一课教学伊始,我偶然抬头,看到教室后面的白板上,刚刚做好了一期环保主题的板报,心想正好借机导入新课。我首先请学生描述了板报内容:一棵光秃秃的大树上,一只鸟儿在焦急地寻找同伴,白云悠悠,从云端递来一封信。我趁机问道:“这是一封什么内容的信?”韩晓伟脱口而出:“情书!”这个是我始料不及的,可他的话已出口,不妨借势引导:“同学们仔细看图,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情书呢?”他思忖片刻,说道:“这是人类写给大自然的情书!”

分析:在课例《谁写给谁的“情书”》中,“情书”一词的出现纯属搞笑,教师引导学生把“情书”,放在板报内容的情境里来理解,巧妙地把“情书”这敏感的话题,转换成了环保的主题。

三.讲述故事法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无知和浅薄,有些学生的言谈举止往往不文明、不得体。这些现象往往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当学生出现不文明、不得体的言行时,如果直接批评教育,其结果可能是学生勉强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却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寓言故事,具有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寓意深刻特点。如果教师能借用恰当寓言故事,巧妙地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常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例:以“百步”笑“五十步”

今天我为学生朗读了《永远都要坐前排》的故事。故事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告诉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后来,她成为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_夫人。

读这个故事,本意是想鼓励学生在各方面都要争先恐后。可出乎意料的是,故事还没读完,坐在第二排的孙晓毅,用手指着最前排的张鹏,笑得前仰后合。原来,因为调皮,张鹏刚被班主任调到最前排。殊不知,这个位置的上一个主人恰恰就是孙晓毅,他在这个位置上可是坐了半学期的,比张鹏的时间长得多。

我没理会他浅薄的笑,而是给学生讲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学生们都在偷偷地笑。我趁机问:“这个故事大家听懂了吗?”此时,刘悦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不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是以‘百步’笑‘五十步’。”大家一愣,随即大笑起来,只有孙晓毅低着头,不再笑了。

分析:在课例《以“百步”笑“五十步”》中,孙晓毅发笑的原因本可以理解,因为“坐前排”的本义和比喻义,在张鹏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毕竟这种认识非常浅薄,有种幸灾乐祸的味道。所以,教师讲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借此告诫他与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故事讲完后,学生都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刘悦对成语有创意地改动,更是有力地提醒了孙晓毅,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