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实用7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06 14:55:20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1篇

这场悲剧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各种议论。

有人认为斯科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错误地使用不耐寒又笨重的西伯利亚矮种马。

而阿蒙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正确使用了52条爱斯基摩狗,这种狗耐寒又灵巧,轻松拖运装备,而且衣服也是学习阿拉斯加的爱斯摩人的服装,保暖又轻便。

人们还批评斯科特主观臆断,不善用人,不听取建议,多设补给站,保证充足的食物。

即使如此,斯科特和队友们留下的书信日记、底片胶卷,在公诸于世后,这场悲壮的探险画面,在世人面前得以重现,震撼了整个世界。

1927年,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把斯科特和队友的名字载进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并定义那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2001年,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的苏珊.所罗门,在其新著《最寒冷的三月》中,结合自己的极地气象研究,和斯科特的书信,证明斯科特之所以失败,并非探险前决策的失误,而是南极反常的天气。

斯科特当年遭遇零下37摄氏度的气温,同一季节,仅在1988年出现过一次。骤变的天气打破了斯科特的计划,导致补给不足,饥寒交迫而死。

对于斯科特的成与败,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夺取南极的斗争》(《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1986年版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2篇

1月16日,斯科特与队友们大清早起来赶路,他们精神饱满,因为他们知道,距离南极点不远了,胜利的喜悦已在他们心中燃起来。

突然,队友鲍尔斯一下怔住了,目光直盯着南极点方向,嘴角抽动,说不出话来,手颤抖地朝前方指去。

队友们一齐看向鲍尔斯指的方向,每个人的神情一下凝重起来,眼睛的光彩瞬间黯淡了下来。

只见白雪茫茫的前方有个小黑点,他们此时多希望那是幻觉。

斯科特和队友踏着沉重的步伐朝黑点走去。

一路上,他们看到雪地上有雪橇滑过的痕迹,还有许多狗的足迹。事实已证明,在这千万年来,没有人涉足过的冰雪天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1月18日,斯科特和队友终于到达南极点,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帐篷,帐篷前,插着黑色的挪威国旗,正迎着狂风高傲地飘扬。

帐篷里留下一封信,斯科特颤颤地打开信,默默接受了信上的请求:把信交给挪威国王,向全世界证明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就是写这封信的人——阿蒙森。

阿蒙森已比斯科特提前五个星期到达南极点。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都不是。”斯科特在日记中沉痛地写道。

斯科特悻悻地把英国国旗插在挪威国旗旁边。

南极的一切让他们感到单调又无聊。于是,他们准备启程回家。然而,回去的路更让他们感到害怕。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3篇

斯科特的这次南极考察之旅,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各种糟糕的运气。先是“新地”号差点在从新西兰到南极的路上沉没,然后船只又被海冰困住,直到20天后才得以逃脱。一路的波折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斯科特和他的团队在到达南极之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进行越冬准备了。

更多霉运接踵而来。先是斯科特携带的其中一辆雪地摩托车在卸货的时候不慎掉进了海里。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南极严酷气候的矮种马也接二连三地死去。这些矮种马本来是他们用来运输货物的主力,结果还没有等到征程开始就已经几乎死亡殆尽。 有些考察队的成员开始开始怀疑,是否真的还有完成挑战的可能。

不过, 斯科特依然决定放手一搏,因为对手阿蒙森就在320公里以东的鲸湾(Bay of Whales)。再不行动,阿蒙森就肯定会抢走他应得的荣耀。患了“南极点狂热症”(Pole mania)的斯科特在1911年11月1日开始了自己旅程。他不知道,阿蒙森在20天前就已经出发了。与阿蒙森的纯狗拉雪橇队不同,斯科特带领的是一支由雪地摩托,矮种马和雪橇犬组成的混合运输队。运输队伍逐渐按计划减少,到了1912年1月4日。最后两个四人小组一起到达了南纬87度34分的位置。斯科特最后选择了其中的四人与他同行,靠着人力拉着载有物资的雪橇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冲击。他同时命令大本营的前来接应的狗拉雪橇队要在3月1日与他回合。

1912年1月17日,小分队终于到达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南极点。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狂喜的泪水,而是一座插着挪威国旗的石堆。阿蒙森赢了,他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这也许是斯科特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梦碎了。上帝啊,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地方。” (All the day dreams must go. Great God! This is an awful place)。事实上,阿蒙森早在1911年的12月14日,就带领着他的五人小分队和十六只狗一起到达了南极点。

可是真正的噩梦还未到来。与阿蒙森相比,他们的行程要艰难得多。没有雪橇犬,他们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去拉雪橇。而热爱科学的斯科特还在回程途中,捡拾了超过三十五磅重的岩石样本,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负担。2月17日,他们失去了五人小队中的一名成员。埃德加.伊文思(Edgar Evans)因身患严重冻伤,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在当晚死亡。

2月27日,剩下的四个人到达了南纬82度30分的补给点,比预定的时间早了三天。他们计划将在这里同前来接应他们的狗拉雪橇队会合。斯科特和他的三名同伴在这里一直等待了近20天,可雪橇队始终没有来。

事实上,在2月初当“新地”号再次到达伊文思角(Cape Evans)的大本营时,本来应该开始执行狗拉雪橇接应任务的阿特金森(Atkinson)却选择带着自己人给船卸货。当他干完卸货任务之后,由正巧遇上爱德华.伊文思(Edward Evans)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于是宝贵的时间又被耽搁了。之后,他派遣执行雪橇救援的领航员赖特(Wright)又被基地的首席气象学家辛普森(Simpson)给要走了。最后,在2月25日,患有近视眼的切里-杰拉德(Cherry-Garrard)被派去接应斯科特。但雪橇队最终只到达了最近补给站(One Ton Depot)便折返回去了。 斯科特的命令从来就没有被认真执行过,雪橇队也根本没有到过约定的地点。

3月16日,他们不得不再次上路,此地里大本营还有670公里之遥,一切都变得绝望起来。就在同一天,同伴劳伦斯.奥兹(Lawrence Oates)得脚被严重冻伤了。斯科特和亨利.鲍尔斯(Henry Bowers)博士只能将奥兹扶上雪橇。3月17日,不愿意拖累他人的奥兹拖着自己被严重冻伤的双腿离开了帐篷,走入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中。3月19日,残存的三名成员来到了最后一个补给站(One Ton Depot),便再也没有离开。

魂归天国

斯科特和他身边另两位同伴遗体在1912年11月12日被找到。当找到他们时,三人正蜷缩在一个帐篷里。斯科特的照片、日记以及其他很多衣物被发现。三人逝去之处变成了他们的墓地。“新地”号上的木匠为他们制作了一个巨大木制十字架,矗立在附近的山岗之上。积雪成年累月不断覆盖他们的尸首上,如今他们的遗体已经位于大约23米的冰层之下。因为整个补给站时建立在罗斯冰架之上的,这个冰架一直都在进行着缓慢的移动。冰川学家推测,在2001年的时候斯科特的遗体已经离他们死亡的地点有48公里的距离。再有大约三百年的时光,遗体就会随着冰架的移动和断裂,最终随着冰山浮动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在斯科特去世之后,英国人民集体为他哀悼,他也随即成为了民族英雄,很多他的雕像被树立了起来。斯科特的冒险故事也被人到处传颂。当然,质疑之声也并未完全消失。有一些人认为,是斯科特的功利主义最终害死了自己和他的同伴们。但是在这次科考中,斯科特并非只追求获得个人的无上荣誉。因为他在这次科考活动的大本营中第一次开始不间断测量大气数据(整个不间断测量数据一致保持至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不间断测量的南极大气数据)。他在返程中捡拾的那些石头样本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被发现是极具价值。古生物学家在石头中发现了已经灭绝的蕨类化石。同一种植物的化石在南美,东南亚和印度都有发现。这个发现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大陆的漂移过程,以及南极大陆的形成。

在这次科考中,斯科特和他的同伴们甚至完成了搜集帝企鹅蛋的艰巨任务。在当时的生物学主流观点认为,帝企鹅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了解帝企鹅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进化历史。然而要更好地了解帝企鹅就必须获得新鲜的帝企鹅蛋,解剖里面的胚胎才行。可问题是,帝企鹅的繁殖期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夜中的南极内陆。于是斯科特派了两个队员,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搜集到了六个帝企鹅蛋,并被安全送回了英国 。而有关这六枚帝企鹅蛋的故事则是另一段人类探险传奇。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4篇

斯科特是英国海军上校,1868年出生于军人世家。

在他31岁那年,无意间从英国地理学会那,听说英国要进行一次南极探险计划,需要海军精英参与。

骨子里有着冒险基因的斯科特顿时热血沸腾,决定要参加这一行动。

地理学会考虑到斯科特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有坚韧而勇敢的性格,还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1901年,斯科特带领50多人,第一次乘坐考察船,进入南极进行训练和初期考察。

这一次探险,斯科特和队友们将目标推进到距南极点850公里的地方,成为第一个最接近南极点的人。

“差850公里就到南极点了,太遗憾了!”斯科特还是很不甘心。

于是,1910年,斯科特再次整装出发,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不到南极点绝不回头。”

然而,这一去,等待斯科特的将是无止境的痛苦和折磨。

斯科特奉献了自己的所有财产,还借了债,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探险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6月1日,斯科特依依告别娇妻和两岁多的儿子,信心满满地向南极挺进。

然而,出师不利。

斯科特探险队刚抵达新西兰时,被南极外海的浮冰困住,停滞了二十多天,也消耗了大量的生存物资。

好不容易等到天气稍稍好转,航船终于可以破冰前行了。

然而,在到达预定的地点时,斯科特用于运载货物的履带式拖拉机,仅行驶了100公里,就在一次卸货时,掉进了海里。

一天,一支探险队带来一个消息,让斯科特再也呆不住了。

“阿蒙森探险队,仅仅距离南极点110公里了。”

斯科特一听,跳将起来:“这可不行,不能让他们捷足先登。”

阿蒙森是挪威极有经验的探险家,原本是想去挑战北极的,后来发现已有两个美国人捷足先登了,于是转向挑战南极,正好与斯科特碰上,一场生死角逐便由此开始。

斯科特并未因此退缩,他鼓起士气:振作起来,为了祖国的荣誉!

终于,他们等来了阳光出现的日子,虽然太阳光线还很黯淡,但这足以扫尽队员们内心的阴霾,大家欢呼雀跃。

为了快速行进,斯科特决定精简队伍,每个小组分批次返回,以便给最后返回的小组准备充足的装备。

1911年11月1日,探险队开始分组,从最初的三十人,然后剩下二十人,接着剩下十人,最后剩下五人。

于是,在茫茫雪地里,五个南极勇士,身上裹着严实的毛皮大衣和围巾,手上戴着毛皮手套,只有胡子和眼睛露在外面,像极了五个野人。

矮种马拖着沉重的载满物品的雪橇,跟在五个探险家的后面,在这一望无际的冰雪天地里,形成了一条蠕动的黑线。

没想到天气还是出现异常,本该是暖季的,一路上竟是暴风雪不断,气温一度降到40摄氏度以下。

行走速度渐渐缓慢下来,原计划一天四十公里,现在只能三十公里。

然而,可怕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矮种马耐得住北极的低温,却耐不住南极异常冷酷的天气,由于身体相对庞大,又无法进入帐篷内躲避暴风雪,只能在零下40度的帐篷外休息。

加上白天的负重前行,又没得吃饱,早已疲惫不堪,很快,矮种马纷纷倒在雪地里。

队员们悲痛地抚摸着这些相伴了两年的矮种马,万般不舍,最后还是忍痛将它们杀死,他们把那个令人悲伤的地方称为“屠宰场营地”。

没车没马了,怎么办?看着沉重的装备,队友们都皱起眉头。

有人提议:“扔掉一部份化石吧,减轻些负担。”

“不行,那是好不容易找到的,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有人反对道。

斯科特沉默了片刻,猛然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一个队友,最后用坚定的口令说道:“伙伴们,人定胜天!”

天气极度的严寒,冰雪变成了干燥的冰粒,他们无法再滑着雪橇,而是得拖着雪橇,在这冰粒沙地上行走,队员们的双脚也都磨破了。

终于,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心情越来越激动。

离极点越来越近了,150公里,137公里,94公里,五个孤勇者感觉志在必得了。

1912年1月14日,希望即将变成现实,斯科特兴奋地在日记里写道:“还有70公里,终点就在眼前了!”

最后50公里,他们喜悦、激动、紧张。他们准备好好睡一晚,第二天直接向南极点冲刺。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5篇

没有了来时的满怀激情,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1300公里,那是比来时更艰巨的行程。

斯科特和队友们还是鼓起劲,带着失败的忧伤踏上归途。

老天真的一点也不可怜这几个勇敢的失败者,回去的路上天气异常恶劣,暴风雪肆虐,像在嘲笑鞭策斯科特和队友们。

来时可以凭借罗盘指引方向,但回去他们得顺着先前踩过的足迹,否则一错过贮藏点,那就失去食物补给了。

暴风雪像个幸灾乐祸的家伙,把斯科特他们的足迹掩盖住。

他们每走一步都谨慎再谨慎,心中无限忐忑,一旦失去食物补给,无异于走向死亡。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被自然无情摧残着。

队友中的埃文斯,首先顶不住这恶劣环境的侵袭。他的两片指甲被冻掉了,精神也几乎被摧毁,他渐渐跟不上队伍了。

斯科特和队友们扎起帐篷,准备吃午饭时,仍没看到埃文斯跟上来。

他们四处张望,看到距离很远的地方,埃文斯已摔倒在雪地里。

队友们奔走过去扶起埃文斯,只见他的一只手套和鞋子已经不见了,手上结满了冰晶,嘴里喃喃的,不知所语。他疯了。

大家扶起他慢慢走,没走两步,他又倒下来,全身冻僵了。好不容易把他抬进帐篷,可已不省人事。

2月17日夜里1点钟,埃文斯这个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在帐篷中安静地死去了。

斯科特和队伍友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把他埋葬在雪地里。

第二天,他们走到了“屠宰场营地”,找到上个月宰杀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丰盛的一餐,喝上香浓的马肉汤。

获得充足的食物,队友们努力从悲痛中走出来,稍稍打起精神,继续赶路。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

由于油桶设计的问题,导致每个贮藏点的煤油漏掉了大半,没有煤油就不能燃烧,不能抵御寒冷。他们身上的衣服也阴湿湿的,冰冷的感觉透入肌骨。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

他们祈求上帝保佑,又绝望地叹道:“没有人能来帮助我们了!”

不幸的事总是接踵而至。

英国骑兵上尉奥茨,此时脚止头已被冻掉了,他艰难地拖着脚板在雪地上行走。每挪动一步,双脚都如刀割般剧痛。

奥茨向威尔逊要了十片镇痛药,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想成为队员们的负累。他哀求队员们把他装在睡袋里,自生自灭。

斯科特队长坚定地说:“我不会放弃你们任何人。”

一天早上,帐篷外面狂风怒吼,冰雪飘飞。奥茨突然站起来说:“我到外面走走,可能要在外面待一会儿!”

所有人都不敢作声,只用无助和敬畏的眼神默默送走奥茨。

最终,奥茨再也没有回来。

收起悲痛的心情,斯科特和剩下的两名队友,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前行,他们步履蹒跚地在茫茫雪地上行走,感觉回家的路越来越远了。

3月21日,暴风雪更加肆虐,他们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就地扎营。然而他们距下一个贮藏点仅有20公里的路程。

寒冷与饥饿像两个魔鬼,死死缠着三位队友。他们静静等待,等待奇迹,更是在等待死亡。

困在帐篷的几天里,斯科特不停地记录着日记,直至手指冻僵了,笔从手中滑落。

但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

3月29日,斯科特拿出笔,记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日记。他用早已不听使唤的手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

随后,又悲伤而坚定地划掉“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决然地写下“我的遗孀”。

至此,一场伟大而悲壮的生命之旅结束了!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6篇

由于恶劣的暴风雪天气,在大本营的救援队伍没法及时援救斯科特等人。直到10月29日,在暴风雪停息后,救援队才启程到南极去寻找斯科特探险队。

11月12日,救援队终于在南极雪地找到了斯科特的帐篷。三名队友的遗体早已冻僵在睡袋里。斯科特紧紧拥抱着威尔逊,像亲密的兄弟。

帐篷里还有16公斤重的舌羊齿岩石标本,那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植物化石,斯科特曾对英国地理学院承诺,帮他们带回这些岩石标本,用以论证大陆漂移说。

斯科特和队友们一直秉承着这个诺言,至死也没有忘记。

斯科特身旁还放着一本打开的日记,以及300多封书信,潦草无助的字迹里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伟大的探险历程,令人心颤。

救援队把他们的遗体就地埋葬,用冰雪垒起一座座冰坟,坟墓上立着用滑雪杖做的十字架。从此,他们永远葬在了这片广阔无垠的冰天雪地里。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英国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探险英雄,斯科特也被追封为英国骑士。

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故事 第7篇

挪威人卡斯滕.博赫格温克(Carsten Borchgrevink,北欧人的名字翻译起来简直就是噩梦,我是瞎翻的)。第一个在当届的地理学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南极科考方案。他在开会之前,刚随挪威捕鲸船从南极附近归来,对于自己的计划自信满满。然而,比利时人却抢占了先机。比利时地理学会在1897年组织了一次南极科考,正式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序幕。博赫格温克也不甘落后,在数月后进行了由自己赞助支持的南极科考。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1897-1922),十个国家一共组织了17次南极科考远征。

然而,即使是关于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欧陆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探险队的考察目标基本都在威德尔海(Weddell Sea)西侧的南极半岛,这里是南极距离南美大陆最近的地方;而英国及其盟友们则依托得天独厚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在麦克默多湾(Mcmurdo Sound)与罗斯冰架(Ross Ice Shelf)周围进行探索。在海外少有殖民地的德国人另辟蹊径,选择了高斯山(Gaussberg,以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高斯命名)和威德尔海南部的瓦谢尔湾(Vahsel Bay)与龙尼-菲尔希纳冰架 (Filchner-Ronne Ice Shelf),这两地都远离英法各自的势力范围。

一切都必须完全依靠重新摸索的沙克尔顿考察队尝试挑战南极点,但他们最南到达了南纬88度,离南极点只有不到一百英里的距离。但是最终因为食物短缺的原因,沙克尔顿停止了前进,遗憾地结束了向南极点的旅程。作为下一次南极科考队的总指挥,斯科特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远征南极点计划了。在他看来,成为“征服南极点第一人”的头衔几乎已经成了囊中之物 (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