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达芬奇一生故事(3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2-17 14:42:55

达芬奇一生故事 第1篇

被全身麻醉的患者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四条机器手臂正要插入她的腹腔。而医生居然离开病人1 米多开外,他坐在主控制台上,透过目镜观察着三维成像的图像。接下来他或许将要放任这台机器人在他的病人身上扎出四个洞,然而无论是他或他的病人都对机器报以十分信任。这不仅仅因为“他”叫作“达・芬奇”――与精通人体结构的天才同姓,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专业的外科手术机器人。

四只手的“达・芬奇”

周宁新操作机器人在病人宇素莲的腹壁上打了4 个直径12 毫米左右的小孔。“达・芬奇”四条长度在30~50 毫米之间、宽度不到10 毫米的小臂从小孔中插入了宇素莲的腹腔内。主操作台的周宁新,通过“达・芬奇”将图像放大20 倍的镜头,看到了宇素莲腹腔内的复杂情况:胆管犹如树枝一样遍布在宇素莲的肝脏里面,而肿瘤顺着她的左肝内胆管道延伸,占满了肝外胆管,形成了多个癌栓,癌栓堵住了胆管,就像垃圾将下水道堵住使其失去排水功能一样,胆管被塞住了,不能分泌胆汁,大部分功能丧失,造成胆管梗阻。

对发生在2009 年1 月13 日的这一幕,主刀医生、二炮总医院副院长、肝胆胃肠病研究所所长周宁新教授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主控制台的三维成像系统,逼真地将宇素莲的腹腔展现在他眼前。“太逼真了,和以往完全是不同的手术感受。”“达・芬奇”的 镜头能放大20 倍,“这是一个接近中度显微镜的度数,镜头传回三维图像,从屏幕上一看,腹腔就那么摆在你面前,甚至可以感受到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体腔内的变化可以完全窥视。”

凭着丰富的经验,周宁新决定切除宇素莲萎缩的左半肝,他在主控制台上模拟切除宇素莲的左胆管、左肝动脉以及左门静脉,而“达・芬奇”安装了手术刀的双臂马上就在宇素莲的体内将这些部位依次切除。这画面有点儿像我们在打电动游戏,握着游戏操作杆指挥作战,“手术机器人是主从操作,医生的手是主手,机器人的机械臂是从手,主手发出命令,从手来完成,如果医生静止不动,机器人会在那歇着。”机器人专家杜成辉(化名)这么解释医生和“达・芬奇”的关系。

手术机器人并不具人形,主操作台、机械臂和视频控制系统3 个部分组成了“达・芬奇”。手术时,主操作台由主刀医生控制,机械臂相当于医生的手和眼睛。借助视频控制系统,医生和“达・芬奇”之间可以保持同步动作。相比传统的腹腔镜,“达・芬奇”突破了人眼、人手的局限。“最难得的是,机器人能实现540 度转腕,这是传统腔镜难以完成的,人手也只能达到270 度。”穿行、转动、挪动、摆动、紧握,机械手臂如同一个熟练的舞者旋转在胆道等狭窄解剖区域,甚至还能用在心脏手术中。

大机器切出小伤口

切除左胆管等部位之后,真正的手术才刚刚开始。要彻底治愈宇素莲,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切除癌栓,让胆管恢复功能分泌胆汁。别以为切掉癌栓是件简单的事情,还得小心别碰到了纵横交错在胆管附近的各种细小血管。手术过程中如果触及它们,就会像煤气管道泄气一样,导致器官功能的衰竭,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辅助臂拨开了挡住周宁新视线的网膜脂肪组织,癌栓在镜头臂的扫视下再次清晰的呈现在他面前。他屏住了气息,集中精神,沿着癌栓的方向,作出将它们一个又一个取出的动作,而“达・芬奇”的双臂在宇素莲体内执行了同样的动作,直到镜头下最后一个癌栓被割除,并从宇素莲的右下腹小切口中被取出。

借助“达・芬奇”采集的清晰图像判断情况,医生控制机械臂执行手术,这就是手术机器人能帮医生做到的。机器人专家杜成辉介绍,医用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医疗外科技术的结合体,“达・芬奇”的出现与微创手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比通达人体结构的“ 达・ 芬奇” 更早服务于医学界的是“伊索”, 如同脾气温和、说起故事来不知疲劳的希腊寓言家一样,“伊索”不会劳累,也不会发脾气。“往常医生进行手术,都是靠经验摸索,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容易疲劳,而机器人不会有人的疲惫感,始终可以找到精准的手术部位。”杜成辉说。而且机器人的手臂上装有稳定器,避免了人手抖动的现象,减少了患者在手术中脏器的损伤,存活率和康复率也相应提高了。

机器人的精准来源于数字图像。人的肉眼定位精度最高也只能达到3~4 毫米,通过放大10~20 倍的镜头,机器人可以精确到1 毫米,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定位手术部位。“对传统的开胸手术来说,胸腔是为了切除体内的脏器而开的,这个属于不必要的伤。借助机器人,在身体上打小孔,通过机械臂来替代人手,创伤就小多了,而且伤口小了,感染的几率也降低了。”杜成辉介绍,除了“达・芬奇”,经皮穿刺手术也是机器人的领域。在脑外科进行肿瘤切除的时候,以前没有机器人,就必须进行开颅手术。“现在好多了。在计算机控制下,机器人对核磁共振扫描后的大脑病变数据进行分析,在 毫米的精度范围内确定了头部的病变位置,然后在局部麻醉的头部刺入一根长15 厘米、直径2 毫米的空心针,直入脑深部的肿瘤,吸出囊液,再注入抑制肿瘤再生的药物。”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适应了手术微创化的发展。“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患者所感受的伤痛越少越好,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就顺应了这种趋势。”杜成辉认为,两者是互相推进的,当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改进之后,手术的模式也会改变。

昂贵的新事物

5 个小时后,无影灯熄灭,完成了手术的宇素莲被推出了手术室。这是“达・芬奇”在二炮总医院的第一例手术,之后30 多次手术耗时更短,这在平常是不可想象的。宇素莲在手术后很快就能够下床进行活动,69 岁的她在进行了这么大的手术之后,恢复效果也很好。周宁新介绍,由于创伤小,术后患者的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日都比以往缩短了一半,“以前要3 天多才能下床活动,现在只需要一天半;如果出院要两周多,现在一周就可以了。”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二炮总医院成了明星,它能做肝胆、普通外科、泌尿、妇科等学科的复杂手术,甚至包括传染病类手术。“机器人手术是高科技的体现,它是一种全新的手术理念。我们以前说的是触觉外科,医生要通过去摸病人才能了解。手术机器人是一种视觉外科,通过放大的看,就有了感受,活生生的人体内部结构都摆在那了。”手术机器人也让远程手术成为了可能。“以前我们是专家远程会诊,现在可以借助三维立体图像,达到指挥手术的目的,跨院区、跨地区的进行合作。”

就像主刀医生的手术刀一样,机器人是一个手术的器械,但比一般的贵多了,二炮总医院引进这台“达・芬奇”花了2700 万元。像“达・芬奇”这种多功能主导型的机器人,即使剥离了进出口关税和相关的知识产权费用,在美国的售价也要1500 万人民币左右。我国自己研发的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就便宜一些,市场价格约50 万。”杜成辉说,不菲的造价让“达・芬奇”只出现在一些超大规模的医院里,而一般医院引进的计划只能破灭。

“就算买得起,使用和维护也是一笔费用。”杜成辉透露说,“达・芬奇”机器人机械臂深入人体的最末节要严格消毒,一条手臂最多用10 次,“电脑会自动记录你的使用次数,够了10 次就不让你用了,所以不能光开机不手术,一开机花费大约在2 万人民币左右,不做手术的话这两万块就白花了。”

达芬奇一生故事 第2篇

[关键词] 《达•芬奇密码》;电影;文本;视觉;符号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是美国作家丹•布朗2003年出版的一部悬疑小说。这本书一经面市就横扫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42种文字,目前全球累计销售量已突破6 000万册,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小说之一。这本书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等多种风格,并激起大众对某些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小说的巨大号召力以及所受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制片方的垂青。于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于2006年5月全球同步上映,首映便创下亿美元的票房佳绩。但遗憾的是,该片上映后却叫座不叫好,仅获得了2007年金球奖(Golden Globe)最佳原创配乐提名。法国最大电影杂志Telerama甚至评论说:“在《达•芬奇密码》的疯狂背后,只是一架发疯的摄像机而已。在这部沉重的作品中,没有丝毫愿望的痕迹:一切都只是将一部成功的小说用画面表现出来,从中抽取最精彩的场面,这种愚蠢的机制取代了灵感的位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影片的“叫座不叫好”呢?本文试图从消费主义角度解析这部影片,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原著与影片简介

2003年3月美国著名畅销作家丹•布朗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高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打破销售纪录,创下书市奇迹。2006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推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达•芬奇密码》,朗•霍华担任导演,英、法、美三地巨星纷纷云集此片――男主角罗伯特•兰登教授由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出演,因饰演《天使爱美丽》而获得2001年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法国女影星奥黛丽•塔图出演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索菲•纳芙,法希探长的饰演者是法国国宝级巨星让•雷诺,此外,英国影星伊恩•麦克莱恩爵士与保罗•贝坦尼也在片中饰演了重要角色。该片的拍摄不仅获得了法国总统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卢浮宫实地拍摄的特权,加之众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使得影片未映先热,备受瞩目。

影片讲述了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雅克•索尼埃被人谋杀,因其尸体旁的亲笔留言“找到罗伯特•兰登”,使得恰巧在巴黎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被中央司法警察局的探长贝祖•法希认定为凶手。兰登在密码破译天才索菲•纳芙的帮助下成功脱逃后,着手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他们发现一连串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这令兰登猛然领悟到馆长其实是郇山隐修会――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的成员。兰登与纳芙一边躲避探长的追击和秘密打手的追杀,一边与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最后,他们终于揭开了郇山隐修会掩盖的那个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影片集密码学、科技、宗教、艺术于一体,惊悚悬疑不断,但上映后却没能得到影评界的认可,衰评一片。

二、影片的消费主义特征解析

(一)文本的妥协

影片对于原著所做的较大改动体现在索菲•纳芙这个形象上。小说中的索菲美丽、聪慧、坚强、果断,自幼便受到祖父雅克•索尼埃在密码破译方面的专门训练。她给兰登的第一印象不同于以往侦探悬疑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兰登转过身,发现是一位年轻的女郎,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地朝他们走来,随意穿着的齐膝的白色爱尔兰毛衣,罩着下身的黑色裹腿裤。她很有魅力,她看起来三十来岁。她浓密的勃艮第葡萄酒色的头发自然地飘落在肩头,却露出了温和的面部。与贴在哈佛大学宿舍墙上的那些弱不禁风的甜姐儿不同,这个女人有一种不加粉饰的健康美,浑身散发出健康的自信。”(2009:38)她利用手机留言向兰登发出预警,表现得镇定自若,事先计划得周密严谨,即使是在法希探长的眼皮底下也没令他产生任何怀疑;在帮助兰登脱逃时,索菲机智灵活,做事坚决果断;在随后的历险中又进一步表现出不凡的密码破译才能。这些优秀品质使索菲这个人物在整个事件中成为实际的主导,而兰登只不过是索尼埃为索菲找来的帮手。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工作环境中(中央司法警察局),索菲凭借自信与才华,而非美貌与运气,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兰登对索菲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惊异变为佩服、尊重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时的敬畏。从更深一个层次上讲,索菲这个人物的塑造同小说中“神性女性”的主题是一致的。索菲层层揭秘自己的身世的过程也是她神性回归的过程。正如丹•布朗在小说中借提彬之口所宣称的“上一个千禧年刚过去,随之而结束的是占星学上长达两千年的双鱼时代,要知道鱼也是耶稣的象征……可是现在,我们进入了宝瓶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理念是人类会掌握真理,会独立思考”。(2009:214)学者叶舒宪从新神话主义的角度将这一段文字解读成:“新时代人宣告基督的男性中心信仰走向终结,替代它而出现的应是女神精神!”他在论文《人类学想象与新神话主义》中进一步援引了美国比较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的观点,男女本是平等地对宇宙作出贡献,我们要使现代人类摆脱商品拜物教的桎梏,以一种原始的方式看待自然物。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以一种回归理性的方式重新审视女性及其社会作用,为空虚的现代人加上一个看不见的“精神向度”,最终建立一个男女和谐平等的理想社会。尽管有学者对小说提出了诸如歪曲历史事实的质疑,但作品的这种深刻寓意使其超越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叙事性,而被提升到文化寻根的高度。

然而,在影片中,索菲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减,成为一个美丽的陪衬,枉费了女演员奥黛丽•塔图那聪颖灵动的气质。更进一步说,剧本的这种改动无异于剥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使影片在文化层面上变得空洞。这恰恰体现了后现代消费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与危机,人们“思想的齿轮处于技术性的停顿状态”,在让•博德里亚看来,这无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最完美的罪行”。

(二)视觉的霸权

电影《达•芬奇密码》在票房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一方面得益于成功的商业运作与众明星的加盟,但更主要的是作为一部融合了惊险与动作的典型的好莱坞悬疑片,它带给观众一种新奇的视觉冲击,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体现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商业电影的价值取向。

悬疑片是指因情节使人们对主要人物的命运引起关切,而造成高度焦虑和紧张感的一种电影类型。惊悚片则是以侦探、神秘事件、罪行、错综复杂的心理变态或精神分裂状态为题材的一种电影类型。《达•芬奇密码》可以看做是悬疑片与惊悚片的结合,使观众从影片一开始就绷紧了神经,伴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此外,现代科技和电脑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影片具备更强的美感和观赏性。根据2006年第8期的《现代电影技术》介绍:Double Negative视觉效果工作室运用Autodesk Maya 三维动画软件制作出了该片中的80个镜头,包括惊险的撞车镜头到精工雕琢的墓碑,成功实现了电影的创意。影片中有个修道士Silas驾驶汽车的重要镜头,对此Double Negative的Garrad介绍道:“前半个镜头里的汽车是在电脑中生成的,而后半个镜头则用了真正的汽车。从画面衔接上来看,计算机生成的汽车与真车的过渡天衣无缝。”此外,Double Negative还用Maya生动地展现了片中主要人物的回忆内容,比如兰登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着异常细致和生动的记忆力,而索菲则有一段关于她父母死于车祸的恐怖回忆。Double Negative用Maya创建了三维元素,并将其加入到二维图形图像中,由此创造出了关于这些回忆的逼真的视觉效果。因此,以先进的电脑特技制作为依托,影片在一系列具有巨大冲击力和持续的高效动能的惊险情节中,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极具视听张力的好莱坞大片。

但是,正是由于影片对视觉效果的过度倾斜使得影片在情节的选取上忽略了叙事的连贯性和故事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达•芬奇密码》只不过是打着宗教题材的旗号,其实质依然是一部包含着打斗、特技、追车、暗杀等典型元素的好莱坞商业片。影片甚至可以看做是《印第安纳琼斯》的翻版,又一部英雄加美女的寻宝探险片,只不过与后者相比,《达•芬奇密码》在动作、特效场面的设计上有所超越,但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方面却难以企及。归根结底,影片《达•芬奇密码》呈现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旨在满足观众的感官享受,而且好莱坞也很擅长制造这样一个精于表现的空壳。因此说,《达•芬奇密码》是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横行的完美表征,表现出“文学妥协于市场,文艺妥协于世俗”的消费特征,艺术视觉化、图像化背后体现的是感性愉悦的过度满足与理性思维的停滞。正如刘延福所说:人的思考浅层次化了,人的头脑也懒惰了、停滞了。人完全被多媒体机器异化成没有自觉能动性的机械体。视觉冲击与听觉暴力将人们带入一个视觉霸权无处不在的思想世界。

(三)符号化的符号

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化商品化,商品消费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意识。人们在消费商品时不仅仅消费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是在消费商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消费者在一种被动迷醉状态下被物化成社会存在中的符号――自我身份确认。这种社会普遍符号化的现象也体现在影片《达•芬奇密码》中。小说中出现大量的符号,比如五芒星、倒置的三角形、玫瑰花图谱等,这些符号因其丰富的内涵引领着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在文本之外激发了人们对异教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文本内涵的缺省,这些异教符号在影片中变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变成了电影的卖点,同影片一样变成了一种商品消费。

三、结 语

本文从文本的妥协、视觉的霸权以及符号化的符号三个方面解读了根据美国畅销小说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达•芬奇密码》。影片反映了以好莱坞商业片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特征,折射出后现代消费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此外,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够对中国电影起到一些警世作用:虽然我们无法超越这个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任自身在物欲横行的洪流中沉沦。不要让中国的电影也丧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沦为空洞的符号,成为视觉霸权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 Autodesk.科技成就《达•芬奇密码》Double Negative求索视效完美境界[J].现代电影技术,2006(08).

[2] [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刘延福.消费主义与审美狂欢――从《断背山》与《色•戒》谈起[J].电影文学,2010(02).

[4] 叶舒宪.人类学想象与新神话主义[J].省略.cn/.

达芬奇一生故事 第3篇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在学画时,曾随老师安希莫尼湖写生,为一间教堂绘画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礼》的油画。到了希莫尼湖,老师突然病倒了,没有办法,只好让达·芬奇代为完成油画剩下的部分。当油画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这幅画,不禁赞叹说:’好极了!这幅画画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着画的左下角,而这一部分,正是达·芬奇代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