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开平碉楼的故事民间(实用3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2-19 11:40:21

开平碉楼的故事民间 第1篇

当然,也有些华侨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有的在居住国站住脚跟,有了发展;又有的回乡建了房子,娶了妻,还做起了生意,给家乡带来了经济上的希望,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带来潭江沿岸一些墟镇的迅速发展,如岘岗、百合、赤坎、新昌、茅冈、水口等,其中赤坎镇更成为那个年代广东华侨经济炽热化的代表,时至今日,其广东骑楼建筑风格的街道仍然吸引着无数的电影电视人,俨然20世纪20年代商贸发达的广州十三行的缩影。该镇经济从1898年出现第一家专门处理华侨汇款业务的侨批业商铺“利昌”后迅速膨胀起来:1901年开始有中西医诊所,1906年华侨们自觉组成商会处理商贸事务,1914年已经有了西医产科诊所,医疗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大学文凭的子弟纷纷回乡,并形成著名的“医生街”;1914年,小火轮开始航行于赤坎与外埠;1924年,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使用美国福特牌公共汽车,不久,赤九、驼伏、赤企、东窖龙等七家行车公司陆续建成通车,基本交通网形成;“发明”电灯公司亦相继成立,使全镇在20年代中期便可点上电灯;1926年,百赤茅公路公司开设电话总机,并在公路沿途五个车站装有电话机;1928年,赤坎灵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将开平的墟、镇连成电话网,连接恩平、阳江、台城、江门、新会等县市;1923和1929年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建成,馆内两座西式大钟楼成为整个赤坎的亮点;1926年整个镇面的统一规划建设,更标志着这个城镇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管理的科学性。于是,商户们济济一堂,形成了当时粤西地区极具规模的商贸名镇。

1936年,赤坎吴波公司建造的洋楼“林庐”落成,其家人入住时在楼前合影。

上世纪30年代百合庆林里“林庐”主人一家的全家福。照片是在墨西哥开餐馆的儿子关淇发回家探亲时,全家人在开平赤坎艳芳照相馆照的。当时侨乡的照相馆也因侨眷常常要照相寄给海外的亲人而红火起来。

开平自力村铭石楼主方润文及其三个妻子。从左至右分别是美籍混血儿妻子、家乡的结发妻子、香港籍妻子。因为远隔重洋,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事业有成的华侨一夫多妻,分居国内国外。“铭石楼”楼主在芝加哥经营贸易,颇富有,1925年回乡建碉楼,为自力村最豪华者,装饰精巧而堂皇。

开平籍华侨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为争取华人的权益和尊严而努力,为建设国家而身体力行。如1894年,澳大利亚华侨、塘口人谢赞泰完成了“中国号”汽艇的设计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个汽艇设计者,并在美国表演成功。1909年赤坎人司徒璧如协助冯如制造了第一架完全由中国人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加州奥克兰试飞成功。1935年,洛杉矶建新火车站,征用旧唐人街,华侨们被迫搬迁,赤坎人司徒元发带领洛城全体华侨建立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紫禁城式_街,改变了华工在白人面前的邋遢形象。赤坎人邓悦宁于1940年代两次当选亚里桑那州州议员,成为美国本土首位华人参政代表,为华侨、华人争取合法权益而奔走了一辈子。至于后来回到国内的华侨,也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1915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赤水人司徒梦岩回到上海,出任上海江南制造厂总工程师,既是我国第一位万吨巨轮的设计者,又是我国第一位小提琴制造家。赤坎人司徒朝在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曾两次任广州市卫生局局长,其族兄司徒优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8年回国,建立了广州市立第一中学,并任校长。1924年赤坎人谭华强也从纽约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投资中国第一家动画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百合人胡根天留日归来,于1921年在广州创办“赤社”,次年成立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并任校长,被誉为广东美术教育先驱。邓荫南和司徒美堂先生更是_的左右手,为民族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_为纪念邓荫南而专门在广州成立荫南学校。司徒美堂还是致公党的创立人,是新中国成立时被邀请归国的两位侨领之一,又是_中央人民政府委员、_全国_常务委员会委员。

司徒氏图书馆始建于1923年,图为1926年举行开幕典礼之盛况。

司徒元发的大学毕业照

那时,华侨在外备受歧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祖国太贫弱,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改革使祖国强大起来。这也是近代民主思想能够在华侨当中迅速成为热潮的主要原因。马岗袍溪的张思逸留下的文稿可以看出这种思想:“父亲听说美国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后即刻决定要单独去一趟。他在那边做了三年的生意,直到祖母病重需要他回来照顾。他常教导他的儿女要上现代学校,因为他认为惟一可以让中国强大的道路就是改革……” 因此,华侨们不但要求子女上新学堂,接受新思想,还亲身参与了清末的革命,无论参加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还是_的民主革命,他们都异常积极,表现了改变国家地位和命运的强烈愿望。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华侨毅然回国参战,出钱出力保家卫国。“华侨航空救国运动”席卷全球,北美华侨踊跃捐献,至1940年,共捐得630万美元,并成立华侨航空学校。开平有三百多人投身航空事业,其中80%是华侨、侨眷。他们在东征、北伐以及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有的光荣捐躯,在中国航空史上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1897年前后的美国洛杉矶旧唐人街。清朝时,海外华侨也必须留辫子,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否则回去便有杀头的危险。此一习俗颇为白人所耻笑。

1901年,美国洛杉矶旧唐人街的新春游行。

1938年6月25日,司徒元发设计的洛杉矶_街落成剪彩。

还有更多的华侨在家乡和居住国默默地耕耘着,贡献着。他们刚刚看过外面的世界,知道了西方的文明、科学和工业技术,他们明白那是世界之潮。总之,如胡适所说:“真理是无穷的,物质上的享受是无穷的,新器械的发明是无穷的……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尽一分力便有一分的满意;无穷的进境上,步步都可以给努力的人充分的愉快。”当年的华侨如此思想,更付之行动,才有今日我们在侨乡的所见,他们一定不曾想过,当年的努力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光彩。可以说,侨乡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先行者。

(本文参考书籍:《广东侨乡建筑文化》,郑德华著,2003年)

开平碉楼的故事民间 第2篇

“六也居庐”主人谭华强(右二)与朋友们在纽约。摄于1937年。

谭华强的国内家人无法想象他在美国的艰苦情状,妻子儿女以为他在美国有数百元的月薪,每一封信都言及家中的支出和兄弟姐妹的学费,望父亲多寄美金回乡。1941年9月10日,儿子谭国铁给父亲的信说:

开平碉楼的故事民间 第3篇

“六也居庐”,竣工于1930年。

赤坎“六也居庐”主人谭华强1930年建完此楼再去美国时,经济状况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他在洛杉矶唐人街将近半年找不到工作,翻看他写于1935年的日记,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极其的无奈和辛酸、压抑的心情和世态的炎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