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有关开平碉楼的故事简短(4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6 16:07:29

有关开平碉楼的故事简短 第1篇

但无论这些反映主人家人生际遇或者审美情趣的建筑有多大区别,他们修建这些豪华“别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

碉楼一般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的防御。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楼层高达7层,矮的一般为三层。

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和石楼等。而修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碉楼主要是钢筋水泥楼多,由于那个年代中国的工业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大多数的原料都是以进口材料为主,造价较高。

据悉,修建于1925年的“天禄楼”共耗资12000个银元。在当时,一个银元可以购买30斤大米左右,换算下来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人民币,那天禄楼的造价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万人民币。

有关开平碉楼的故事简短 第2篇

在这些申遗提名的碉楼里,最有名的就数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迎龙楼、锦江里等,它们是中国首个以华侨文化为背景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城,目前开平的户籍人口为70万,而旅居在海外的华侨就有78万,分别分布在世界的79个国家及地区,故有“中华海外两开平”之说。

_战争后,清政府和英美两国分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赋予了英美两国可以招募中国劳工的权利。

当时国内的社会动荡不安,连续的起义和土客斗械所形成的内忧外患迫使开平当地的贫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到海的对岸从事矿产开采、铁路修建、渔业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工的地方,这是开平碉楼的建设背景。

有关开平碉楼的故事简短 第3篇

自力村碉楼。

实际上,在列选为世界遗产之后,这里已经进入了最热闹的时期,在此之前,碉楼们曾长期无人问津。

1936年,立园刚落成没多久,谢维立就携家眷重返美国;40年代后,《排华法案》被废除,或许再加上国内的政治原因,已重新在家乡落脚的华侨们也纷纷再次踏上远渡重洋的移民之路,风靡一时的碉楼风潮自此告一段落,已经建成的也因风吹雨淋和缺少修缮而破败起来,甚至逐渐荒芜。

今天的碉楼村落,和中国的许多乡村一样,衰颓是显而易见的。

号称“中国最美村庄”的马降龙村,在旅游淡季,人迹稀少,农家乐养的走地鸡散着步,还不太担心游人们的脚步和胃口,猫儿则在窗台上懒懒地晒着太阳。许多楼在地图上没被标记,隐藏在竹林中,铁窗半开,漏出里面的铁栏杆。少数几个可以入内的碉楼如今人去楼空,只有一两个检票员在入口无所事事地等待游客的到来。碉楼里,摆设如常,曾经的卧室里草席还铺在床上,但已经散开。过堂风吹动铁窗,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响,楼里楼外,都是不需布景就可以变成惊悚片取景地的样子。

藏在竹林中的碉楼。

草席散乱地铺在床上。

即使在今天,碉楼的保护也面临很大的缺口,政府不得不想出了“认养”政策,吸收社会资金来填补资金的空缺。但这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些不成规模、不太出众的碉楼被闲置在路边,任由荒草蔓过墙角。

离开乡间小路间的马降龙村,坐上613路公交车继续往西南,就可以到蚬冈镇,锦江里村就在这里。但锦江里没设公交站,告诉司机要去锦江里,他就会在适当的时机停车,不过从大路走到村子里也有很长一段路。

景点的检票点设在村口,因为没有太多游客,检票工作似乎也很清闲,如果检票员就是当地村民,那每天步行两分钟就可以走到这个工位。

说是碉楼群,整个村子还是以较低层的庐和平房为主,三座碉楼升峰楼、锦江楼和瑞石楼则高高地立在村后。其中瑞石楼风格独树一帜,高达九层,据说楼主黄璧秀兴建碉楼的时候他的老父亲劝他不要太张扬,和其他人一样盖四至六层,但黄璧秀不从,偏要盖全县最高的楼,于是才有了这第七层上这带有罗马式穹顶的角亭、第八层的西式塔顶和第九层同样别致的凉亭。

瑞石楼。

锦江里的村屋。

9层楼高,即使放在今天的农村也能算得上高楼。而且当时还没有电梯。

在20世纪初兴建碉楼的那阵风潮里,这里曾有过短暂的繁荣,而这一带的中心赤坎镇也曾是开平的中心,这里的墟市也曾人声鼎沸,但后来县城迁去了三埠镇,也就是现在的开平市区。

如今赤坎镇是一个略显破旧的小镇,居民们在路边晒着鱼干、煎着小毛鱼,给古镇罩上了一层腥味。清晨,我站在潭江边,对面的风情街墙皮已经斑驳,漏出下面的青砖,小贩们还没出摊,但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大伞还支着,静静地褪着色,宣示着这里的确已进入了工业文明。往北走,建筑更加老旧而缺少维护,在街市附近,曾经白色的墙面都已经在污垢中变成褐色,给红蓝色的蛇皮布抢去了风头。在路边,一位大叔在滚水中屠宰着一只狗。

赤坎镇街景。

在旅游攻略中倍受推崇的几件赤坎小吃,则是路边摊和苍蝇店。马仔豆腐角的小吃10元一饭盒,还可以杂拼,每样都来一点儿。我后来才发现,所谓豆腐角就是在香港被称作“酿豆腐”的东西,只是制作水准比公和荳品厂的还粗糙一点,一口大锅还靠烧木材来加热。另一家小煌饭店就开在马路对面,黄鳝煲仔饭15一份。价格更感人的是英记糖水店,不知道是什么来头的“蛤蚧膏”和独创的“三合一”4块钱一份。晚上刚过7点,街道就已经黑透了,我们坐在店外的日光灯下品尝了这小镇的特色甜品,你可以从我的照片的噪点中看出街道有多黑。

马仔豆腐角。

小煌饭店。

英记糖水店。

“蛤蚧膏”和“三合一”。

在县城平淡的日常生活之间,曾经土人与客勇的喋血械斗的仇恨,曾经穷苦人家与猪仔馆签订契约的无奈,曾经劳工踏上远渡重洋的客船的心酸,曾经华侨携款回乡的期盼,都已经烟消云散。再往前追究,太平天国时期广东洪兵响应洪秀全而起事,官府则鼓动以客家人为主的民团进行镇压,终结成土客仇恨的一颗种子;太平天国又是_战争酿下的苦果;而_战争,又有更复杂的时代背景。

可是历史洪流终散尽,只留下了粤西的一座小镇,和乡间座座碉楼历史洪流终散尽,只留下了粤西的一座小镇,和乡间座座碉楼。

END

来源于:凤凰网

有关开平碉楼的故事简短 第4篇

除了自家居住的居楼之外,还有全村或者若干人家集资修建,每户各分一房的众楼,以及修在村口或者村外山岗、河岸的更楼等。一般有匪贼入侵,站岗的居民会敲响铜锣通知村民。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开平的居民就是以这种的防卫模式来保证家人和自身安全。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侨汇的减少,开平碉楼的兴建进入衰落期。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逃命都顾不上,更无暇去修建这些搬不走的碉楼。

据统计,1949年以后,开平建成的碉楼只有二十多座。从那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开平碉楼的兴建已经没有意义,但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开平碉楼又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开平碉楼不仅是侨民的家族史、奋斗史,也是开平的血泪史、抗争史。我们通过这些遗留的建筑得以窥见当时中国乡村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的先进理念,看到了各国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特色建筑。

如今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和平年代,当年为了保护家人和自身安全的碉楼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作用,虽然那些数不清的风霜和苦难已经模糊,但是如今依旧矗立的一座座碉楼更像是一枚枚印章在历史里依然清晰,这些罕见的建筑不仅仅成为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