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作文 正文内容

石磨体验作文(优选21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1-12 11:26:20

石磨体验作文 第1篇

回乡下探望岳父母,在他们家的院门口发现了一对石磨。

石磨很大,红褐色的花岗岩制成。它们各自躺在大门两侧的柿树下,被一些碎木棍半掩着。石磨上的沟槽清晰可辨,雨水把它朝上的一面冲刷得干干净净。每逢夏秋季节,三三两两的村民来此纳凉,喜欢坐在石磨上谈天说地。据岳母讲,这对石磨是当地驻军的一位团长从漯河买来,作为礼物送给村民的。

有人建议把石磨砌进路沟的护坡,省得碍眼碍事。岳母不同意。我知道,她对石磨怀着深深的感情。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石磨的功劳——石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咿咿呀呀的转动的石磨成了历史的剪影,定格在一代两代人的心中。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大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两盘石磨。靠了这石磨,金黄的麦子才变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做成了令人眼馋的馒头。我们村只有一个磨房,两盘磨轮流“上岗”。那时磨面得提前“挂号”,轮到了就使劲磨上一套,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经常是起五更磨面,天明正好懈磨,既磨了面,又不耽误白天下地干活。轮到磨面的前几天,母亲淘了粮食,在苇席上摊开,晒到轻轻一咬“嘎嘣”一声就收起来。既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晒不干。太干了磨出来的面黑,不干出面率低。磨面的时候,要给驴子套上夹板,戴上蒙眼,这样驴子就只知道围着石磨转圈,不会偷嘴吃。罗面是在一个大木箱里进行的,箱子里架两根圆木杆,手抓着罗圈在上面来回滑动,雪白的面粉就会从罗底漏下,堆在面箱里。麦子经过几遍研磨,最后剩下的是麸子,可以喂猪养鸡。懈磨后,不能急于赶驴走,要抓几把草木灰撒在地上,待驴翻来覆去的打几个滚后,才能牵出去喂养。

为了多挣些工分,我家在大集体时养着一头驴,放驴便成了我的差事。然而,养驴也有好处。每逢给驴磨料,趁母亲不注意,我都要抓一把炒熟的黄豆,一颗一颗的丢进嘴里,慢慢的嚼着。那股香味简直是当年最美的享受。其时,大多情况下,我的鬼把戏是逃不过母亲的眼睛的,她只不过装着看不见罢了——一个做母亲的,理解那个年代的孩子。

如今,石磨早已退役,我们吃的面粉都是面粉厂加工的,甚至许多农民把小麦存到面粉厂里,需要面粉时直接去取,少了存储的麻烦。现在,在农村很少见到石磨了,退到幕后的它们自甘寂寞,任凭人们冷落和处置。也许,它们明白,完成了应尽的历史使命,适时的谢幕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些曾经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的石磨啊,虽然走出了历史的舞台,却走不出我记忆的长河,它永远是其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

石磨体验作文 第2篇

老屋,荒芜,颓败,苍凉。

许久没有履迹的天井,青草自由自在地蔓生,间杂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菜,遍地葱绿,给这落寞的老屋小院带来了一丝生气。紧挨灶房的那条小水沟早已干涸,周遭爬满了厚厚的青苔。不经意间,我瞧见一副石磨孤伶伶地斜置于沟边,冷冷的,默默的,布满了蜘蛛网,不知道它被遗弃在这儿挨过了多少时光。搬离老家快二十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发现石磨还在。

这副历经岁月沧桑的石磨,虽然久未亲近,见它还是如遇老友,感到格外的熟悉而亲切,凝视之刻,那尘封于心底有关石磨的记忆碎片,瞬间被激活,被复合。

石磨系祖辈家传旧物,究竟走过多少春花秋月,还无从考证。它由两扇圆石组成,材质为淡青色的青石,打制得轮廓圆润,光滑细腻。磨的上扇有杯口大的磨眼,要磨的东西就是从这儿流入磨膛;下扇的直径比上扇要大,除了与上扇重合部分外,边上还凿有宽宽的石槽,以便聚集从磨膛里磨出来的粉或浆。

石磨上下两扇相对的一面称磨膛,各被錾出颇有规则的纹理——磨齿,从磨眼里下来的颗粒,就是沿着这些磨齿纹理,经重压旋转而碾成粉末,最后落到边槽里。磨齿錾得好的石磨,磨粉能既细又快,犹如我家的石磨,颇为街坊四邻所喜爱。所以说,錾磨是很有讲究的技术活,必须由专业的錾磨师傅操刀。

石磨平时并不常用,但逢年过节就会十分忙碌,如元宵、清明、七夕、重阳、冬至、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磨粉磨浆,或做饼或炊糕或搓汤圆。街坊上备有石磨的人家并不多,这时要使用石磨,就要事先到有石磨的主家预约或排队轮用。

自己家中的这么一副石磨,孩提时对磨粉就不陌生了。磨粉是一项体力活,个子还够不着磨把时,我只会在边上好奇地做看客;能够着磨把、还缺少力气独自转动磨盘时,有时也会自告奋勇地和奶奶一起合力推磨。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懂得了磨粉的窍门:不能用死劲,在用力推磨时也要借力拉磨,这一推一拉,平均使力,才能使石磨匀速旋转。

真正会推磨大概在我读高小时,那时春游、秋游要自备干粮作中餐,为此学校会提前放学,让同学们回家磨粉做米饼,这磨粉的事就必须亲力亲为了。当然,那时那刻的推磨会特别乐意,,心情也会特别的兴奋舒畅,踏春郊游,这有吃有玩的美事,每次都是期盼已久的。

磨粉最怕在腊月,年糕粉、箬糕粉、炊糕粉都需要磨,而且量又大,一磨就需大半天,常常被累得腰酸臂痛。记得一次磨炊糕粉,奶奶有事离开了,我正磨得心烦,便故意加快了磨眼的流米速度,磨膛里米粒增多后,感觉石磨一下子轻了许多,只听磨声隆隆,米粉纷纷散落,待奶奶外出回来,我已大功告成可玩耍了。本以为会听到赞许,却没想到挨了奶奶的教训:“米粉磨成这么粗,只会糟蹋了粮食。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认真勤快,懒堕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我玩得正在兴头,顿时怏怏不乐,跑到一边直生闷气。稍后回头看到年迈的奶奶,脸颊通红,额头渗汗,依然在默默推着磨,我惭愧了,赶紧走过去从奶奶手里抢过磨把,一鼓作气把粗米粉重新磨过一次。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磨粉返工,因为我从中感悟了一些道理。

时光荏苒,岁月最终淘汰了陈旧的生产工具,电动磨粉机风靡县城后,推磨成了渐行渐远的往事,家中的石磨也极少有人借用,被闲置一隅。后来连錾磨的师傅都无处可找,那“吱嘎吱嘎”的磨粉声也自然嘎然而止。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后生晚辈不知道石磨为何物,也就不足为怪了。

石磨作为传统的粮食加工必备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据说乃战国时期的鲁班所发明,最初叫硙(wei),汉代始称磨。宋人刘子翠曾写过《石磨》诗:“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石磨如今已完成了历史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这些年代久远的石磨,因为沉积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成了收藏家心目中的古董、新宠。为了不埋汰祖传的旧物,让其有更好的归宿,我把石磨赠给母校,希冀它长留人间,让更多年轻学子知道它,了解它,珍惜它。

石磨有幸,见证着岁月的逝去与社会的进步;我也有幸,年少时与石磨有缘,留下这段的温馨记忆,一直珍藏心底!

石磨体验作文 第3篇

每次放学回家,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到楼梯间,总是能闻到豆浆的香味,而在那淡淡的芳香里总能品味出一份浓浓的爱……

我是后来才爱喝豆浆的。要知道,在几年前,我特别讨厌豆浆,每次都是妈妈强迫我捏着鼻子喝下去,因为爷爷每次打豆浆都不放糖,淡淡的豆浆在嘴里,就像喝白开水一般,毫无味道。每次回家,在门外闻到豆浆的气味的时候,心里就会不自然地涌现出一股腻腻的感觉。

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大人们说,今年的这场冰灾百年不遇。一天,两天,日复一日,爷爷在院子里不停地铲着冰块。听妈妈说,爷爷是怕我回家的时候摔倒。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今年的这个冬天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冷。

一天,我回到家里,双手冻得僵硬,耳朵冻得通红,两只脚在鞋子里不停的摩擦着,希望能增加点热量,当然这也是无济于事。推开门,一股豆浆的味道扑面而来,而与往常不同的是,我心里再也没有那种腻腻的.感觉,一种温热的感觉随之涌上心头,沁人心脾,我长舒一口气,用力吸允着这温热的味道。

“呀,依依回来了!快来喝豆浆,爷爷泡了好久呢!”爷爷满布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快乐,颤颤巍巍的将一杯豆浆递给了我。我接过豆浆,将手附在杯子两侧,一股热量蔓延至全身,我轻轻吮了一口,一股浓浓的爱,缓缓流入了我的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滋润了我的每一个细胞。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这才是豆浆真正的味道……

爷爷继续泡着豆浆,他对这项“事业”似乎有着无限的忠诚和热情。而我,也在渐渐地长大,等到有一天,我会亲手泡一杯豆浆给他,告诉他,我爱他,就像他爱我一样……

石磨磨豆浆作文3篇(扩展7)

——豆浆初二作文通用二篇

石磨体验作文 第4篇

不久前到超市看豆浆机,导购小姐欣喜地告诉我,店里进了一种带磨片的豆浆机。我打开样机一看,机底果真有一块金属凸起物,表面有磨齿。导购小姐反复说明了这款机的优势:磨片磨出的豆浆,浆稠豆香味浓,豆味纯正,没有磨片的豆浆机打出的豆浆就不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金属磨片,竟然成为作用不小的卖点,且成为产品 更新换代的标志!如果把金属磨片换成石磨,岂不更地道?我在心里嘀咕着,想起了老家的石磨。

石磨并不漂亮。你看,它外表坑坑洼洼,黯淡无光,而不是“肤如凝脂” “齿如瓠犀”。一截精瘦的山茶树棒插在磨耳洞里。揭开磨盖看看,磨面上布满沟沟坎坎,甚是沧桑。石磨没有悦耳的嗓音,它在工作时发出“呵咯、呵咯、呵咯”的声音,低沉、冗长而单调,令人听后厌烦。石磨的境况其实是凄凉的,主人用它的时候,它会忙得团团转,夜以继日,似乎没完没了;主人不用它了,就会被随手放在一个角落,无声无息,无人会瞟它一眼,任风吹雨打,随尘封尘飞,蝇爬蚊叮。不像石佛,时常接受信徒的三叩九拜,香烟的日夜萦绕,大师的祝颂唱赞。石磨很受伤,它每磨一次东西,豆子也好,大米也好,辣子也罢,自身都会被磨损,可以说是磨米百石,自损一斤,因此,老家的石磨时常要修齿,磨盖越磨越薄,体重逐年减轻,减到一定的时候,主人就会嫌它太轻了,把它当作废石扔弃。

石磨似乎只是一种工具,不中看不中听,但它却是产品的卖点,石之精灵。它外形园溜但内心有钢铁之柱。只要主人需要,它就会不分昼夜千回万转,直到主人满意为止;面对呛鼻的爆辣、涩口的麻辣,它毫无惧色,磨得它们粉泻辣散;磨齿损耗了,修凿一番继续磨,如此反复,只有不断消减的体重,没有转不动的磨步,它此生的动作就是转动,转动,转动。石磨看起来任人摆布,实际上个性显明,如果你不是顺时针转磨的话,它不会给你磨出合格的粉末来,它甚至还会跳脱轴心,磨盖与磨盘不咬合,作出罢工的姿态;它在苦辣酸甜面前不挑不捡,但需要主人在一段时间后对磨齿进行凿修,否则,它就会把主人的米豆磨得粗糙不堪。石磨时常会被冷落一旁,但它毫无怨言,主人稍一着力,它便“呵咯、呵咯、呵咯”地转动起来,并且还会随着惯性快乐自转,这一点远胜过冯谖弹铗而歌,林鸟为食而亡,石佛为争一柱香。石磨守护本心,守护了真实的味道。它终日重复着三百六十度的轨道,始终不脱离轴心,因为那是它的本心;它给圆圆的豆子、尖尖的米粒、有皮有籽是干辣椒、园鼓鼓的花椒全都磨成粉状,但不改豆子的香味、米粒儿的稻香味、辣椒的香辣味、花椒的麻辣味,不改它们的原汁,这一点,许多机械制作做不到,所以,老家的石磨总能让人想起、用上,人们这样做,不仅为了重温历史,主要还是为了追求原汁原味,品味真实的味道。我想,守护真实,也是在捍卫真理。石磨是这种守护,其境界甚至高过了石佛。因为,它从来不祈求主人给它供奉焚香,也不期享人们的高歌敬颂,而石佛则不然,人们若要它守护美好愿望的话,那是需要焚香进贡,叩拜鸣炮的,否则就会不灵验。石磨的守护,也不能理解成保守。因为保守是固守陈旧落后不合时宜实际的东西,拒绝顺应变化,而守护是守卫和保护事物本真的因素,或者说是万变而不离其“宗”。

写到这里,我想,也许没有谁愿做不起眼的石磨,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石磨的'那种精神,永远守护真实的自己。

石磨体验作文 第5篇

杨柳拂三月,万物都生活了起来,不知几时,爱**豆浆,喜欢那种滑过舌尖、沁入心脾的甜味,回味、无穷。

那天早上,我吃着干瘪的面包,口渴难耐,回头望着妈妈:“妈妈,有水吗?”“水没有,不过……”“不过什么?”“厨房里有豆浆。”“真的。”我的眼睛一下子被火光点亮,跑进厨房,果然看到了黄橙橙的豆浆,迫不及待地吞下一大口,啊,真好喝呀。

也就从那天起,我的早餐里就多了一杯豆浆。今天是黄豆,明天是芝麻,后天就是花生,每天都变换着花样。甚至有时,当我挑灯夜战群书时,妈妈也会悄悄的端来一杯冒着白气的豆浆,为我解乏。

我沉浸在有豆浆陪伴的日子里,感受着那份香甜的美好。豆浆的香味、甜味伴随我每一个初醒的早晨、正午的高照、余辉的绚烂。就像温柔的清风离不开大树,娇艳的玫瑰离不开嫩叶,翱翔的雄鹰离不开天空,我,也离不开香润的豆浆。

直到那天。

还是早上,但空气中已经开始蔓延着一股冷冽的冬天气息。“咚咚”咦?厨房里有人,我偷偷摸摸地溜到厨房门边,小心翼翼的探出头,天啊!居然是妈妈,看着妈妈淘洗着豆子的背影,心突然有点涩涩的,捂了捂胸口,我又转身回到了房间,脑海里一遍又一遍闪烁过那个忙碌的身影,那是为了我而在大冷天忙碌的背影啊!

想着一杯杯豆浆,我仿佛看见满满的爱笼罩着我,而我,是那么的幸福。

什么是爱?什么是母爱?什么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妈妈给了我答案——对子女做所有能做的事,用自己全部的心去爱。

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等着你去发现,等着你去感悟。

石磨磨豆浆作文3篇(扩展8)

——豆浆的香气作文优选【一】篇

石磨体验作文 第6篇

我家有一个石磨,听母亲说,在村里没有电的那些年月里,几乎全村人都来我们家用它磨面。那个时候石磨那特别忙,每天都在不停地转。

而在我的记忆中,它平时都一直闲置着,就是时光的脚步已踏入年关的时候,它才派上用场。

父亲找来几个壮实的汉子,把那个几百斤重的石磨从院落的一角移放到院落的中间。此刻起,村里的人都陆陆续续地来我家磨豆子做过年用的豆腐了。

记得那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已经没人再来磨豆子了,父亲便找来几个人把石磨拆完后放到院落不碍事的地方。正拿着扫帚打扫院中人们磨豆子留下的狼藉时,村西的李奶奶带着豆子匆匆赶来了,她见当院中的石磨没有了,正想开口问时,父亲倒先开言了:“你来得太晚了,要过年了,石磨放在当院中碍事,已经把它拆掉了。”李奶奶听后很失望,愣怔了片刻,转身要走时,在屋内忙碌的母亲走了出来,她看到李奶奶不解地问:“大婶子,往年您来做豆腐是不落后的,早早地都做了,咋今年来得这么迟啊?”李奶奶一听问话,哀叹道:“哎!别提了,这段时间,老头子病倒了,把我忙坏了,我这无儿无女的里里外外全靠我一个人,又没个帮手。这不老头子刚好些了,牙口又不好,吵闹着非要吃豆腐,实在没办法,我就来了。”李奶奶说着说着,还把泪盈出来了。母亲知道李奶奶的情况,李奶奶一生无儿无女,老两口相依为命。

李奶奶的男人,我应该称李爷爷吧!在他年轻的时候有回赶马车出差,也不知怎么弄的跟迎面走来的一辆马车相遇后马惊了,马车翻进了路沟里。马车摔散了,马摔死了,人没摔死却伤到了李爷爷的要害。后来,李爷爷跟李奶奶结婚后,就不能生育。人们都劝李奶奶跟李爷爷离了吧,这样下去会毁了自己一辈子的,李奶奶就是不同意,她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认命吧!”李奶奶没跟李爷爷离婚,他们两个就这样相亲相爱相依为命。邻居们无不称赞他们老俩,几十年来从未吵过架拌过嘴。李奶奶还是个心慈良善的人,谁家有了困难还主动出手相帮。

如今李奶奶来做豆腐了,石磨又拆掉了,母亲真是为难。当她瞅着李奶奶凌乱银发下那张被岁月割痕的老榆树皮般的脸时,母亲的心便一阵酸楚。忙转身吩咐打扫庭院的父亲,把石磨重新安放在院落中。父亲听到母亲的吩咐,便有些不悦,瞪着眼说:“你当是棉花团啊!那么重的东西,刚找人拆放完,又要安置,这岂不是折腾人吗?”母亲说:“啥也别说了,赶紧弄吧!你们要是弄得吃力我给你们搭把手。”父亲听完母亲的话扑哧一下笑了:“就你?就你跟个大蚂蚱似的,还帮把手?”母亲有些急了:“放屁还不添点儿风?别废话了,赶紧的吧!”

按照母亲的吩咐,父亲找来几个人又把石磨重新安放在院落中。

为了早一些磨完李奶奶的豆子,让他们吃上豆腐,我们一家人齐上阵,有推磨的,有往磨眼里添加豆子的,还有在石磨下用盆子接豆浆的……忙到天擦黑时,我们一家人总算结束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帮扶”工作,天虽寒冷,可我们个个却挥汗如雨。

送走李奶奶后,有迎春的烟花在高空绽放了,五彩缤纷的,鲜花一样艳丽。

后来,再后来岁月里,村里人再也不用石磨自己做豆腐了,要是想吃的时候,到豆腐坊用豆子换或用钱买就是了。

我家那个石磨就一直闲置下来了,它在我家那院落的墙根处睡汉一样久久不肯醒来。

那年的腊月,我想把院子拾掇一下,铺上一层花砖,家里人提醒我:“石磨不用了,瞅它那碍事的样子,丢掉或卖掉算了。”

我没应允,到现在一直保留着它,平时也从不惊扰它,让它静静地去睡,因为在那些过往的岁月里,它已经忙累了,是到该歇歇的时候了。

石磨体验作文 第7篇

很久很久以前,在德宏的某一座傣族村落里,住着一位名叫小卜冒的孝子,他和母亲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有一次,母亲患了重病。可是吃了什么药,都没有好转,这让小卜冒十分担心。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勐嘎山上的三仙洞里生长这一种名叫百年草的仙草,据说可以治百病。于是,小卜冒便出发去寻找百年草。朋友提醒道:“我劝你还是放弃吧,那里据说有千年狐妖守护着。以前去寻找百年草的人都没有一个活着回来,你千万不能去冒险啊!”可是,为了母亲能够早日康复,小卜冒决定前往三仙洞去寻找百年草。

在朋友的指点下,小卜冒饥寒交迫,不分日夜地走了三天三夜。当他路过一座山神庙时,山神看到了这一切,山神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山神告诉他,小伙子,你带上这些果子,这样千年狐妖就不敢伤害你了。小卜冒谢过山神后,便继续出发了。

最终,他到达了三仙洞,千年狐妖闻到了他身上的果子味后,便说道:“把果子给我们,你可以拿走这里任何的东西。”小卜冒说:“请您们给我些百年草,可以吗?”千年狐妖顿时被这位诚实,善良,孝顺的少年感动了。千年狐妖说:“这些百年草,快拿回家给你母亲治病吧。另外,我送给您一个神奇的石磨,你只要转三下,就能变出你想要的'东西。”说完,小卜冒便开心地回家了。

回到家后,小卜冒用百年草给母亲熬药,母亲喝完药后,病慢慢地好起来了。另外,小卜冒用石磨变出了许多吃的,用的,穿的来帮助穷人。慢慢地,他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成为了村子里有名的_。

这件事被临村一位贪心鬼发现了,于是,他来到小卜冒家,用许多金银珠宝来卖这个石磨,小卜冒:“对不起,这个我不能买。”这时,贪心鬼十分生气,决心一定要得到石磨。

晚上,那位贪心鬼潜入小卜冒家中,偷走了他的石磨。当他走到一座小桥上,他开心地又蹦又跳起来,他一不小心,跳入河中淹死了。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石磨的事了。

后来,小卜冒与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石磨体验作文 第8篇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福建莆田的外婆家。见到了外婆,她的白头发真多。她见了我,笑得眼睛都成了一条缝。在外婆家的日子里,我体验到了石磨豆浆的乐趣。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因为我想喝豆浆可是外婆家住在乡下,去买豆浆要很久,所以外婆决定自己动手。等外婆将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后,我们就开始磨了。外婆利索地把准备好的豆渣倒入滤架中,双手拿着滤架的两端,左一下右一下地摇着,动作十分娴熟,那雪白的豆浆哗哗地留在盆子里。我十分专心地看着,觉得很好玩,便也想跃跃一试,可是这磨豆浆的工序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我用两只手握住滤架的两个把,本以为自己能一操一作地得心应手,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滤架就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这使我一操一作地十分别扭,在外婆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我摇了一会儿,就没有力气了。我休息了一会儿,又使出了浑身解数,豆浆才一滴一滴地滴在盆子里。浓郁的豆香使我摇得更加卖力了,脸上的汗珠也一滴一滴地淌了下来。豆浆仿佛是调皮的小孩子在我的手下变得渐渐听话了。这时,豆浆往下滴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对磨豆浆这一工作也渐渐地得心应手了。全部都磨完之后,我喝着自己磨的豆浆,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喝豆浆时,外婆跟我说:”煮熟的豆浆只要再加入一点卤水,盖上盖子,等一会儿就会变成豆花,再把豆花铺在纱布里,四个角都折起来压上一层木板,让里面的水全部都流下来,压上几个小时,豆浆就会变成豆腐。下一次啊,我们再一块做豆腐好不好?“我点了点头。

那一次磨豆浆,我虽然流了很多汗,手也起了泡,但我尝到了自己亲手磨的豆浆,真是乐趣无穷啊!我满心期待着下一次的做豆腐是怎么样的……

石磨体验作文 第9篇

每天醒来,首先飘来的一定是豆浆浓郁的甜香,似乎闻着这股香气,一天都会精神抖擞。今天与往常一样,我刚醒来,一碗豆浆就摆在餐桌上。轻轻抿一口,依旧是那般香甜,可是却多了股味道。我去找奶奶,想知道这股味道的来源,却发现奶奶正在捣鼓着妈妈新买的豆浆机。这是最新款式的豆浆机,但是奶奶说用豆浆机搅出来的豆浆没有石磨磨出来的原味,所以她没有用豆浆机,今天,她却……

我没有问奶奶怪味的来源,抓起书包便狂奔到学校,经过阳台时又看见了那个石磨,石磨边沿好像还在滴着水。我想“奶奶她不再用石磨磨豆浆,我再也喝不上那么香甜的豆浆。”其实我知道,我是怕家里众多的弟弟剥夺了奶奶对我的爱。

一上午的.课,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脑子里是奶奶慈祥的笑容和豆浆机的一片乳白。

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中,只听奶奶对爷爷说:“这新式豆浆机,我还真不会用,你来帮我看看!还有,我早上在磨豆浆时放了把核桃,女儿说那东西补脑,可小莹好象不爱喝,早上才喝一口就不喝了。”我顿时惊呆了,豆浆的怪味,滴水的石磨,一切的一切,不是奶奶不爱我了,而是奶奶在向我倾注她全部的爱。而我却错怪了奶奶。

第二天清晨,奶奶又在磨豆浆,一盘核桃放在一边,可是奶奶却未动过,因为她最爱的孙女不爱吃。

石磨磨着豆浆,而我在“磨”着奶奶的心。

我走过去,抓了把核桃放在磨盘里,望着奶奶惊异的目光,我说:“奶奶,我很喜欢吃核桃!”“是吗?你喜欢吃什么,能加的都可以加,东西放多样了,更有营养”。

豆浆的香气依旧盈满我的家,奶奶的爱伴着香气盈满我的心窝。抿一口豆浆,依旧是那浓郁的香甜……

石磨体验作文 第10篇

原创: 孔田田 刘长志

我理解的私欲。人一出生,就与世界互动,外界的一言一行化为这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行,里面掺杂着好与不好。那不好的就是私欲吧。(好的就是符合天理的,不好的就是不符合天理的部分)

而这种私欲追根溯源更多来自于这人的父母。假如这个人有意识要修行,那么他的下一代相对还是比较幸运的;假如这人没有意识,那这私欲恐怕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了。河水的源头如果浊了,下游不论用什么方法流水依然是浊的;我们的源头如果浊了,穷尽一生还是有机会向清靠拢的,只是费些劲儿罢了。这样看来,我们还是很幸运的。(还是要看自身的努力,找到自己的独立灵魂,而不是沉溺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幻象中。)

以下为我修行中的体会。

1.心体自带免疫功能。我曾经开玩笑给别人说,等我有名了我要创造一个“咯噔理论”。别人问为什么是“咯噔理论”。我说,有时大脑经常会闪现一些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这时心里总会咯噔一下,就像汽车轧在减速带上似地出现一下颠簸。当你回头再去揣摩这些言行时会意识到它们确实是不妥的。不过我的理论被评价为狗屁理论。修行心学后我突然意识到,这种反应或许是心体的自带免疫功能。当心体发现输出的言行与你内心的良知有误差,担心你是一时被私欲蒙蔽,故向你发出警示的信号吧。这种提示有时和你的言行同步,有时有些延迟几天、几月甚至几年。(人的良知良能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

2. 事上磨新感悟。在刚开始听到事上磨时,注意力立马放在“事上”二字,想着修身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越发觉的修身不一件件事的简单堆积的量变过程,而是边经历事边“磨”的量变质变同时发生的过程。小时候村口有个石磨,大家都去那儿把谷物给磨成粉。每次推磨的时候需要把推杆往下稍微压一下,这样石磨才能与下面的谷物接触,推起来会很吃力,但是随着一圈圈下来,谷物也逐渐被碾碎。但倘若将推杆悬起,石磨和谷物分离,推起来轻飘飘的,这样即使拉头驴过来磨上三天三夜,也是白费功夫。所以回到修行上来,去私欲不只需要横向时间上的功夫,也需要纵向力道上、决心上下功夫。(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很有代表性,入世治世是离不开事(物)的,肯磨的人和不肯磨的人,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下学而上达的功夫,就在这个“磨”字之中)

个人觉得去私欲存天理挺难,这两种力量哪是在拔河,简直是互相撕扯,这时候一边要忍受心痛还得一遍帮衬着天理。(刚开始都是个比较艰涩的过程。过了困难期就好了。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

3. 一种私欲,表现万万千。有些杂念去除后,会隔三差五的反复出现,或者类似的杂念冒出。仔细想过发现它们都由同一私欲引发的。私欲就像野草,要清除必须连根拔起(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对于像我一样地初学者,刚开始更多的是见招拆招,告诉自己不应该有这个想法、那个想法。时间一长,慢慢总结出规律,直接提醒自己是哪种私欲在作怪。为了夯实自己的修行结果,还有适时地提醒自己的修行战果,给自己树立信心。(勿忘勿助,下学而上达)

4. 正气在心,怎么都对。前两天看综艺节目,其中章子怡给自己的战队取名叫“怎么都对”,大概意思是作为演员只要对角色理解正确、入心,怎么演怎么对。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看书学习,心没有导正,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形式的间断,其实都是源于私欲杂念。但随着杂念不断剔除,加上前面的积累,看书也逐渐成为享受的过程,不管你是坐在沙发上看,还是站着看,趴在桌子上看,都很自然流畅。(赞同)

前两天误以为立圣贤之志就是要有孔子一样的成就,顿时觉得此生无望,现在想想就觉得荒唐。立圣贤之志就是要修圣贤之心,养圣贤之性。我想这个用一辈子应该可以完成吧。(心学是很接地气的学问,没有什么玄之又玄的。神化心学,讲玄之又玄的人,要么自己半桶水,有么别有用心)

坚持修行,追求内心的坦荡、独立和光明。(共勉)

石磨体验作文 第11篇

我正在好奇,看见李教官和林教官走了过来,召集同学们到了葡萄园里。他们抬来4台灰黑色的石磨,又拿来4个装着泡胀的黄豆和水的.小桶。林教官说:“今天我们来磨豆浆,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他从小桶里随意抓了几颗黄豆丢进磨盘的进口处,又倒了一些水,接着使劲地推起来,不一会儿,乳白色的豆浆像泉水一样欢快地流进桶里。这时,教官大声宣布:“现在该同学们磨了,看哪个小组磨得最好。”我们小组的张圣瓓先磨,她的水放得有点少,磨出来的豆浆浓浓的,缓缓地从出口流进桶里,我在旁边摩拳擦掌,也想一试身手。

终于轮到我了,我使出全身力气,猛的一推,一不小心把手柄给扯了下来,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张圣瓓安慰我:“没关系,我来帮你装上,你继续磨吧。”她小心翼翼地把手柄装好,林教官又在手柄和石磨中间夹了一些报纸,这样就不容易脱了。轮到詹妮了,她灵巧地握着手柄,熟练地推着石磨,真是轻车熟路。她一边推,一边解释:“我以前磨过豆浆。”就这样,我们轮流上阵,洁白的豆浆源源不断地流进桶里,还泛着泡泡。大家正磨得起劲,突然听见教官说:“停,我来看看。”教官仔细地端详着我们磨出的豆浆,最后宣布:“一小组最好,他们水和豆浆的比例放得最合适,不过每个小组都很棒,我们还可以用豆浆来做好吃的豆腐。”“耶!”大家一阵欢呼。

看着我们亲手磨出来的豆浆,想到可以用来做成美味的豆腐,我心里又高兴又满足。我觉得还要感谢古人,是他们用聪明才智发明了石磨,才能做出又营养又好吃的豆腐。

石磨磨豆浆作文3篇(扩展3)

——磨磨实用1份

石磨体验作文 第12篇

这天,我到奶奶家玩,奶奶告诉我她家门口前不久新开了一家豆浆店,奶奶经常光顾。她告诉我,最引她注意的不是豆浆,而是放在店门口的那个小巧玲珑的石磨。那个石磨中间有一个小洞,还有一个推推的柄子,是黄豆放上去后磨的,整个石磨是圆的。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来到这个小店,想亲身体验一下磨豆浆的滋味。店里有许多老人在谈天,我走了进去,对老板说要磨豆浆,老板娘拿出一大篮黄豆,我凑进一看,哇!那黄豆非常新鲜,刚从水里捞出来,水淋淋的,没有一颗烂的。老板娘刚要磨,我说:“让我来磨磨看。”她像看妖怪似的看着我说:“你能行吗?”我拍拍胸脯说:“没问题。”周围的老人们看见我要磨,都议论开了,“这个小女孩能行吗?”“肯定坚持不了多久”……我走近石磨,开始磨了。我先用勺舀了一勺豆子和水,小心翼翼地灌入石磨边缘的小沿中,然后握住把手兴高采烈地磨了起来。“一圈,二圈,三圈……”不一会儿,五圈已经磨完了,我又倒了一些豆子,继续使劲地磨。

磨呀磨呀,我听见了豆浆往下流的声音,我情不自禁地低头一看,呀,一股奶白色的豆浆正缓缓地往桶里流着,妈妈在一旁高兴地看着我磨。我也喜出望外,于是更加卖力地磨着。没过多久,我的手就有些发软了。石磨就像是在和我赌气,懒洋洋地挪动着它那沉重的身体,我费好大力气,也只推动了一点。我坚持了一会儿,就精疲力尽了。

老板娘看见了,亲切地说:“小朋友,还是让我来吧!”我哪里肯放,一边磨一边吃力地说:“不行,我就不信制服不了它。”“你就是制服不了它,别逞能啦!让师傅来吧。你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固然好,但是这你真的做不到。”我听了,只好站在一旁看着她磨。只听见刚才的一住老人说:“我说她坚持不了吧。”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气呼呼地对老板娘说:“我来,凭什么你们能磨,我就不能磨?”妈妈一把拉起我说:“你就看着吧,看看老板娘是怎么磨的。”我很想去磨,但妈妈把我拉着,我无奈,只好看着她磨。她的动作可轻快啦!后不停地挥动着,像在表演优美的舞蹈。那一颗颗小黄豆像听话的小宝宝,迫不及待地钻进了小洞里,很快就化为新鲜的豆浆了。我看的目瞪口呆,她可真神啊!

磨豆浆可真有趣啊,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高,磨坊的主人真是“熟能生巧”啊!

石磨体验作文 第13篇

“嗝”由于晚饭吃多了油条,不由得打了个响嗝,晚风从小窗中徐徐吹拂在我的脸颊。我深吸了一口气,一股凉意顿时向我全身**。透过小窗,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许多星星围在她的身边,像她的孩子。月光随着晚风照进屋子里来,照在了姥姥的脸上,姥姥的脸更显苍老,她的背更弯,她的脸更沧桑,她的手更粗糙,她的……

触景生情,像千万只**在咬一样。我现在上学吃住全靠外婆,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却换来了我对她的误解,因为……

前些天,妈妈带着弟弟来姥姥家做客,弟弟从来不对食物感兴趣,在姥姥家玩了一上午,还没等妈妈吃晚饭,他就要回家,还撒娇似的赖在妈妈怀里,妈妈可是从来不吃软,被弟弟闹得不耐烦。

“樊诺不愿意在这里肯定是樊迪前天说的一些话”。

“什么话?”姥姥有些不解,疑惑的神情悄悄地爬上她的额头,

“说您最疼博博〔表弟〕,其此是樊迪,最后才疼樊诺〔弟弟〕。”

“我最疼谁你们难道不知道?要是我最疼博博,我早去他家照顾他了,还有在这儿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我没有回答她,回答她的只有我那后悔的泪水和她那流血的心。

豆浆离不开油条,让我爱你爱到老,看到成绩单的你,总对我傻傻的笑,你总说,笑才是最美好,在前行中迷失了方向,你总给我指航;在行走时遇到困难,你总帮我指导;在骄傲时大意,你总帮我得到谦虚……

豆浆很美好,油条很美妙,它们让我找爱的味道!

石磨磨豆浆作文3篇(扩展2)

——石磨磨豆浆作文600字范本1份

石磨体验作文 第14篇

(摄影,丁斌,日照)

小时候在门口墙角,常年卧着一具青色的石磙,深青色的石面被磨合得光洁如玉,泛起一层冷峻的光泽。平日里无论冬夏,爷爷都会在石磙上坐一会儿,夏天早晚乘凉喝茶,冬日里晒晒太阳闭目养神。每逢夏日闷热天,青石上敷着一层细密的水痕,像是出汗一样,爷爷说那是他“干娘”告知快下雨了。爷爷生于清朝末期,历经时代变迁新老社会更替、民族伟大复兴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人瑞之年寿终正寝。是从贫苦年代走过的为数不多的长寿老人,这和老人朴实豁达的人性分不开。爷爷年轻时是有名的壮汉子,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力气大,一个人顶两人干活。我记事时,爷爷已到耄耋之年,可身体依然很硬朗,饭量大,走路踩得地咚咚响,单手拎一袋百十斤重的粮食袋子轻松自如不费力气,每次提起这事都成为后辈所羡慕和自豪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之前,穷困年代生活中的老百姓,出生的孩子多有夭折,小病痛也许会变成无妄之灾。在伤损了几个孩子后,太奶揣着忐忑的心,让我爷爷拜了自家青石磙子做“干娘”。在古老的火焰山与禹疏通九河流域之一的末梢交汇地,有着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沉淀,也在民间涌动着对石头浓厚的敬畏之心。常有谚语:“要想活得长,拜个石头做干娘”。说起也挺神奇的,在石磙“干娘”陪伴下,爷爷顺利地长大成人,据说小时候确实比一般大的孩子结实。爷爷的身体强壮是否与他“干娘”有关系不得而知,“干娘”石磙却一直陪伴几代人生活成长。

正是从老祖先那里就有对石器的深厚情结,生活中与石头家什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依靠肩扛手提,马拉牛拽的劳作年代,农耕还是依靠一些老旧简单的生产工具。石磙在农村是最平常普通的物件,基本上哪家都有。园子里摆放的石桌石凳、轧地的石轱辘、推磨的石磨盘等老物件一辈传一辈延续下来。麦子种到地里,老人们套着牲口拉着石轱辘顺着一趟趟的麦垄平压过去,麦子上的敷土平整严实了,麦苗出土率高还预防冬天冻伤。

记忆中老房子对面有一间光秃秃土坯房的碾屋,没有窗棂大门,屋子中间安放着一盘硕大的石碾。碾盘上安放着的是我爷爷的“干娘”石磙,在老百姓还不知道“电”的意义年代,石磙和碾盘在生活中吱吱呀呀唱着主角。困难时期石磙磨过树皮、黄荆菜、棒子瓤、蔓草等一大批不为当代人知的“食物”。生活中黍麦、大豆、高粱、棒子更离不开这原始的碾磨压碎。磨盘中间有根木桩,牵引着石磙,石磙两头有凹下的槽,木制的架框夹携住石磙,横一根结实磨棍,人推或让蒙眼的驴子拉,赶着石磙一圈圈围着碾盘转,直到把粮食碾压成细细的粉。石磙上的木架子和磨棍不知经过了经过几代人的摩挲,光滑锃亮犹如包浆的古董。我曾跟着奶奶用石磨脱黍子皮,金黄细滑的黍粒经过石磙在碾盘上的摩轧,皮与籽粒脱离,黄澄澄的米粉铺满盘面,细滑的黍子面散发着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年糕味道。

麦秋是农村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季节,也是“干娘”石磙最忙碌的时候。“麦收一晌”当眼瞅着村子四周的麦子一片金黄色,村里的牛车小推车全都行动起来,把沉甸甸的麦棵拉到各家场里,等麦秋特有的热风和日头晒干麦穗,场院里也热闹起来,这时爷爷牵着牛拉着他“干娘”石磙也上了秋收战场。焦干的麦棵在石磙轧扎下发着咔嚓咔嚓清脆的声音,石磙所到之处,咋咋呼呼的麦棵立马驯服下来。一场麦子碾压半天,全家人即便再着急,也要耐着性子等老牛拉着石磙沿着轨迹一圈圈转。

(摄影,丁斌,日照)

农田承包到户后,农村刚刚迎来新型半机械化农收。十二型柴油拖拉机拉着小型震压机械圠麦脱粒,铁牛的到来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乡村的百姓都争抢着使用,按时间结算价格合理,主要是在抢收抢种的季节省了人力。经常听老人们唠叨“粮食不到家不算收,麦子成熟期就怕下雨连阴天,眼瞅着麦穗发霉生芽收不上来,一年辛苦损折大半让人心疼”。骄阳下一片片麦场均匀平坦开,只消等着拖着震压器的拖拉机嘟嘟开里,餐食这一大片麦场盛宴,一家挨一家麦场依次碾压过去,麦粒落地秋粮算是准收,农家人的心也踏实了。常是开车师傅一天连着转,顾不上吃喝休息,呕的拖拉机烟筒冒黑烟水箱开锅。老百姓也恨不得把太阳定在中天,趁着天晴风适尽快抢收。头场麦碾压完,场里剩下零七八碎的麦穗,和捞瓤的活,我家传家宝石磙又派上用场了,让牛拉着磙碾压几圈或人推赶着石磙串几趟,抖落下少量的麦粒颗粒归仓。

父辈兄弟陆续长大,编织手艺在我们那一块比较有名,编席子、编筐、打折子、(是一种围在粮食囤上面的围栏)编篓子等。选材是高粱秸秆做成的席笢。制作工序繁琐,打磨秫秸皮、劈成笢子,泡笢子、轧笢子、刮瓤等才成席笢。轧笢子是个体力活,也是“干娘”石磙再次有了它用武之地。想做出质量好结实的篓子,轧秫秸笢子就是重中之重,石磙转的慢、重,轧得笢子容易断,石磙转动的快、轻,笢子轧不熟不离瓤。轧笢子是有技术性的。用巧力才能玩转这石头家伙,像玩杂技一样,人站在石磙上,用脚驱动着石磙快速在笢子是来回碾轧,直到碾轧的高粱笢皮瓤分裂笢子透着油亮。

春冬两闲,农家盖屋垒院墙的活多了起来。老家盖屋打地基都是用石磙夯实,我们那叫“砸夯”。因了我家“干娘”青石磙比白色的石磙细长是主力,石磙四周用木头绳索固定结实,留一些绳环抓手。夜幕降临,一盏盏煤油灯从毛头纸的窗户里透出光亮,家家户户结束了一天忙碌。主家在地基上早早的放一张桌子,点上一盏“马蹄灯”,沏一壶大把抓茶叶。吃过晚饭各家壮劳力放下手中的活,自动去帮忙。在手提“马蹄灯”喊着号子的领队指引下,石磙在汉子们手里起起伏伏落地铿锵,地基上留下一步一个夯坑印。马蹄灯火苗呲呲的响,照着汉子们汗水浸湿的紫红色脸堂,外衣脱去只剩下薄薄的罩衫,汗水变成缠绕在身上的蒸汽。喊号子的犹如说唱般悦耳,抬夯的汉子们夯的激情四射畅快淋漓。汉子们的“哎嗨”声和着领队的号子声,高昂洪亮穿透整个小村。小孩们也跟着夯队团团转,跟着嬉戏凑热闹。星空万里不染一尘,银月栩栩生辉,笼罩着温馨的小村。父老乡亲淳朴的热情也如夯印般定格,印入我幼时的心田。

现在生活中石碾石磨已派不上用场,我们这一代也体会不到推石碾拉石磨辛苦了。闲适下来的石磙,停放在院子里一隅,结束了一生辉煌和忙碌,空守着四季轮回,显得有些孤寂没落,就像没有战场的老兵,心终是有一些遗憾吧!那些陪伴了几代人的石轱辘、碾盘、磨盘、应该早已幻化成为收藏人的赏玩之物。 回想六七岁时,经常在石磙干娘身上爬上爬下攀玩,不知磨烂了多少衣裤,那无忧无虑的年纪真好。岁月流逝,生活色彩变幻无尽,日子一天一个新天地,我家的“干娘”石磙也在大家庭里退隐不知去向。

想起爷爷的“干娘”,思念曾受她庇佑直至终老的慈爱的爷爷。

(摄影,丁斌,日照)

石磨体验作文 第15篇

石磨诗歌

记忆里那方石磨已经很老了

棱齿婆娑,像初恋停在童年深处

举着青梅骑着竹马咿咿呀呀地唱

往事淡成一杯茶有隐隐的香

袅袅飘过眉梢,如初见你时的惊喜

一份浅浅的忐忑在青春里反复碾压

那些鸟儿总是不肯在我的梦里筑巢

却喜欢把歌词写在年少的磨沿

与谷的甘醇和豆的清新一起,汹涌而来

说过的话已开始班驳,走过的路正在苍老

那些枫叶和落骛依然轻叩我的窗棂

用熟悉的呢喃轻轻拨开长满我头顶的草

我知道窗外有一朵举世无双的花

在黑夜里等着为我盛开

却不知身披霜华的冬虫是否还能擎起一樽老酒

我留在石磨上的.许多掌纹和粗茧

已在时间里燃烧成一片无比灿烂的霞

而你遥远的纤手却不是谷雨春时明媚的风

沿着这些和我有缘的路,就可以抵达天堂吗

告诉我,在谁的前方我能自由转身

像晨露,在朝阳的爱恋中了无踪影

石磨体验作文 第16篇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 通讯员 乔加林)磨,这种昔日居家生活必需品,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陌生。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传统的劳作工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30年来,已经很难看到有人推磨了。推磨是个苦差事,老百姓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意思是说,推磨的苦力活没人愿意干,但只要你肯花钱,什么事都有人替你干,足见其艰辛劳累。在宿豫区仰化镇同义村农耕博物园,收藏着一套石磨,闲暇时候,村民们总会去摆弄它,去感受传统笨重的劳动方式,去品味昨天和今天。

“世间三样苦,打铁划船磨豆腐。”其实,磨豆腐不仅是一桩苦累活儿,也是一门技术活儿。推磨的两个人要配合默契,快慢适度,慢则费时费力;快则来不及放豆子到磨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石磨可以说十家就有八家有。石磨分大石磨、中石磨、小石磨。大石磨通常都是用驴拉磨,中石磨通常是人工推磨,小石磨一个人即可以操作。石磨是乡村家庭中的主要日常生活用具。石磨颜色有两种,红石或青灰石。两块厚度相同石材,由石匠巧凿而成圆柱形,下磨中间装有短的立轴与石盘固定,上磨中间有两个如婴儿拳头大的磨眼,两扇磨相吻,连巧妇们做针线活用的针,都很难插进去。上磨可以绕轴转动。

磨与磨相接触的面,是石匠凿成一起一伏的磨齿,磨面时,先在下磨面上铺簿簿玉米或麦粒,上磨面对准轴心吻合,在磨眼上放好粮食转动后,磨上面的粮食通过磨眼涌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的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经过箩筛去麸皮就得到了面粉。那时的石磨,是用人力或畜力推拉着碾粮食颗粒的主要工具,相当于现在的电磨。

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天当东方泛起一丝丝光线时,父母亲都会早早地起床准备推磨。小时候,经常看父母亲用石磨磨玉米和麦子。父母亲似乎与石磨相处已久,有着精神上的契合。那时父亲正值壮年,身轻似燕,扭动自如,把石磨推得溜溜直转。母亲也能瞅准机会,从旋转的石磨上方,准确无误地把麦子或玉米放进磨眼里。磨呀磨,面粉便从两片石磨的缝隙间溢出来。逢年过节时,父母亲也会用石磨磨豆腐,以此来改善全家人的伙食。

在“大集体”年代,每个生产队里都有一套或几套大石磨,平时生产队里磨面,大多数都是用毛驴拉磨的,队长都会安排好几个人专门负责。磨面很有讲究,程序繁琐,麦子由细心的大人们用簸箕扇过、水洗、晾晒后,用牙咬,看看麦子硬度能否进行磨面,这可得凭借经验。这些工序必须在磨面粉的前一天搞定,为什么这样做?听母亲讲这样摆弄过的麦子,出面多而白,但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是模糊的事儿。

牲畜就是牲畜,有时乘主人不注意它也会偷懒也会偷吃,主人通常都会手里拿一个小鞭子,在毛驴偷懒时给它一鞭子再吆喝几声,以示警告。为了避免偷吃,主人给它带上了口罩和面具,还得时不时提高嗓门吆喝几声。大人们熟练地穿行在磨盘与簸箕之间,拾掇着磨出的粉末过箩筛麸皮,洁白如玉的面粉在大人灵巧的手舞动下,欢跳如雪飘至,剩余的麸皮放回磨眼,重新磨碎。

一般农户家庭磨面都是小磨,家庭条件稍好点的有中石磨。农户家中的石磨几乎都是人推磨,拳头粗近两米长坚硬的洋槐木头,粗的一头横着用绳索固定在上磨的磨耳上。磨耳是上磨外沿对应的两个把手,也用以清理磨膛里剩余的杂物。手把持木头的另一端放在胸前,一圈一圈轮回,单调、苦涩、乏味。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试过的人才会深深的体会。

父母亲都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父亲却经常说:“做人做事就要像石磨一样,如果你逆时针方向推是磨不出来面粉的。石磨千百年来都坚守着自己的方向,始终都不会改变。”

尽管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代,一些老人还是觉得石磨优越于机器,麦子经过机器高温的磨碎,那种纯自然的麦香让人嗅不到了,面粉的质地就大打折扣。因此,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一些老人仍然会用小石磨磨豆浆或其他五谷杂粮烧稀饭。在农村最为常见的是用石磨磨麦子糊烧稀饭。麦子糊烧稀饭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最为喜欢的,永远都吃不够。

回老家扫墓,提前给二婶打电话说中午去她家吃中饭,二婶说:“到时候我烧稀罕的饭给你们吃。”中午吃饭时,当二婶揭开锅盖的一刹那,喷香的气味迎面扑来,嗅到的是久违麦香。我盛一大碗小麦糊稀饭,那清纯的芳香是童年的记忆,是亲情的涌动,是石磨的神韵。大碗端在手上,不肯急于入口,而是放在嘴边,深深地吸吮着稀饭散发出的悠悠麦香。吃在嘴里,回味着童年推磨时的情景。

饭后,踏着儿时的足迹,瞻仰了二婶家石磨的风韵,日月洗礼,磨盘的边缘因日晒雨淋已经风残斑迹。也许是二婶保护沿用的缘故,石磨还是黝黑光亮如初,石纹清晰可辨,似乎大人吆喝声又在耳畔荡漾,人和牲畜拉磨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石磨体验作文 第17篇

老屋真的老了。

小心翼翼踏着黛色石级上的几簇苔痕,轻轻推开那扇厚重而斑驳的木门,石磨静静地歪斜在一角,外表粗糙,如同奶奶那双粗糙厚实的手。

三岁那年,我坐在竹椅上。院子里,木头做的架子上摆放着石磨。“该做多少呢?”奶奶用杯子量好豆子,刚走几步,又折了回来。开始念叨:“还是多加些吧!”她又量了几杯倒入桶里。

第二天清晨,睡梦中一声声有规律的吱吱声从院子里传过来。我赤着脚循着声音跑到院子。奶奶一手推磨,一手添豆,身子一前一后摇摆,石磨也被推拉着一圈一圈转动。“奶奶,我也要玩。”奶奶转过头,惊慌失措地跑过来抱起我。大声嚷道:“感冒了怎么办?”边走边用她那双粗糙厚实的手不停地搓我的脚。

五岁时,院子里,看着黄豆在水的浸泡下,发涨了,变软了。我踮起脚尖,抬头仰望还是不见磨台。只好搬凳子站在上面。奶奶右手推磨,左手添豆,弓步站立,全身的力量聚集两臂。石磨转动,带水的豆子从磨眼中放进去,乳白色的豆汁从两片石磨中间流出来,挂在边沿,像天使脖子上围的白纱巾,更像天使的白褶裙,妩媚、动人。磨架下放着大盆子,豆浆出来,汇成一道涓涓细流流入盆里。生豆汁淡淡的香味随风飘来,我真想快快长高。

十岁,我长高了,奶奶老了,石磨也跟着人和时光一并老去。奶奶推着磨,汗水在她苍老的脸庞上肆意流淌,奶奶磨得很慢,石磨似乎也发着沉闷的喘息声。

而今,奶奶已不再有力气使用石磨了。孤单的石磨,在这空空落落的老屋里守着寂寞。上面满是蛛网灰尘,惟有那推杆手握的地方,虽是落满尘,却依旧光滑透亮……

石磨体验作文 第18篇

“推磨摇磨,推磨,摇磨,推磨磨,赶响午。推一升,喂鸭青,推一箩,喂鸭婆,鸭婆生个崩崩蛋,包到锅头团团转。”每次想起这首朴实的故乡童谣,关于石磨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石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可以把玉米、小麦、豆子、米、磨成粉或浆。石磨的打造很简单,由两扇扁圆柱形的石块做成。下扇中间有一个短的轴,上扇有个大小适中的磨眼,粮食通过磨眼进入磨堂,均匀分布到磨堂四周,被磨成粉末、颗粒或浆糊,从夹缝慢慢流到磨盘上。

可别小看了石磨,磨粮食是很有讲究的。小麦磨成面粉,要磨好几次才磨得细。给猪吃的玉米磨成颗粒,粗粗磨一次就行了。粮食磨粗,磨细,也是有讲究的。想磨粗点,就在推磨时添多添勤,想磨细点,就在推磨时添少添慢。磨湿豆子,要加点泡涨了的米,磨出来点的豆腐才嫩滑绵软。

我们双朝门村分十个队,我们是八队,八队虽然不大,又穷困又偏僻,但是几乎每家人房前屋后都有个石磨。这些石磨是小型的手磨,只有麻筛大小,女人端根板凳坐在石磨边,用两只手就能推动石磨。如果用磨担钩推磨,就更轻巧了。只要抓紧推杆,顺着它一推一拉,连七八岁的小孩也能来回轻松推动。

手磨虽然轻巧,但是不如腰磨磨得多磨得细,队里的人都喜欢用腰磨推粮食。八队除了清田、大土垭口、作家房子三个地方人多,就是刘石匠家磨房的人多了。磨房里有个青石腰磨,非常大,有晒淀粉的簸箕那么大,容得下三四个小孩子坐在上面拍烟盒。

腰磨大,自然就沉,女人和小孩是推不动的,只有身强力壮的男人才推得动。推腰磨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先用一根粗绳子系在大大的磨架子上,然后用一根扁担架在绳子上,最后将扁担靠在腰间或背上来回推动。

大腰磨是刘石匠的爷爷打的,算起来有些年代了。刘石匠七十多岁,力气大,精神好,推磨快。一挑满满的干苞谷,他推完了脸不红筋不涨,他家的刘奶奶笑骂他是牛变的,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不怕苦不怕累。刘石匠家里每次吃回锅肉,都要端到大腰磨边来吃。有时候吃高兴了,他会将别人家的小孩放到磨子上,慢慢飞旋。小孩坐在大腰磨上,感觉像坐飞机,飘飘悠悠的,头都旋晕了,还舍不得下来。

刘石匠这人,是个老古董,让小孩喜欢也让小孩讨厌。他家那两头大母猪,年年都要生许多小猪,小猪跟小孩一样好吃,要吃炒熟了的玉米碗豆颗粒。因此,刘石匠每隔几天就要到磨房来推炒熟了的玉米和碗豆。刘石匠闭着眼睛推磨,一边推一边往磨眼里添加玉米碗豆。一群小孩假装在一旁玩耍,时不时跳起来偷磨盘里的玉米和碗豆颗粒吃。刘石匠突然睁开眼睛,小孩吓得惊惶失措作鸟兽散,他不骂不追,也不说话,继续推他的磨。这是小孩喜欢他的原因。

刘石匠爱放屁,放得是惊天动地。推磨时放屁放得更是别开生面。推一转磨,放一个屁,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怪,有时一个屁要连续放一圈。小孩忍不住哄笑,刘石匠会不以为然地说,笑啥子笑,打个屁,出口气,人吃五谷杂粮,哪个不打屁哟?直笑得小孩们在地上打滚。刘石匠重男轻女,老说男孩是给自已养的,女孩是给别人养的。这两点,是小孩讨厌他的原因。

冬天是农闲,学生又放假,磨房里的人特别多。男人推磨抽烟,女人缝毛衣绣鞋子,摆龙门阵,有时也无伤大雅地说说东家长西家短。小孩在一边躲猫猫嬉戏疯闹。后来,村边的大路口有了柴油加工机,也有了电动加工机,加工粮食又快捷又方便。只是加工出的粮食不如石磨磨的自然醇香,而且加工费挺贵,大家还是习惯把粮食挑到到磨房,用大腰磨推。

过年时,磨吊浆汤圆,是最让人兴奋的了。队里有糯米的人家,把泡好的糯米端到磨房,依次排好队,磨扇和磨盘之间白花花的泡沫,像串串晶丽的花朵在绽放。没有糯米的人家,也会分到一小袋糯米浆糊,拿回家吊在厨房里,等着初一天吃汤圆。这个时候,我们八队的人,不论本姓还是外姓,都亲热得像一家。

刘石匠死后,磨房和大石磨被他的儿子们拆掉,修成了漂亮的楼房。

故乡的石磨,将长久地在我的文字里转动。

石磨体验作文 第19篇

我童年的记忆就是从那盘石磨开始的,因为只要石磨唱起“嘎吱嘎吱”的有节奏的古老的歌谣就预示着要吃好的了——油炸糕!

不知从何时起,娘家村东头学校外面那盘石磨就盘踞于我心头,每次去娘家,老要看看那盘石磨。不知何时,那盘石磨消失了,每次回娘家,心头空落落的,总觉得遗失了点什么。这次去乔家大院看到偏院一隅保存完好的石磨,娘家石磨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有关石磨的记忆在我心头点点滴滴复活了。

每次有客人来,妈妈就会用笸箩、簸箕细心筛簸她精心保存的黄米,用水淘洗过,稍稍晾干些。就把几块清洗干净的抹布、一把专用的高粱秸做的笤帚塞给我:“文英,和妈推碾子去,中午有有糕吃!”,童年的肚子总是饿得慌,童年的肚子总是盼望着有好吃的。听到有好吃的,我欢呼雀跃,早一溜风跑到石磨边,先用笤帚把石磨上的灰尘扫掉,然后用抹布分几次把石碾、石面擦得纤尘不沾,再跑到不远处的小河里把抹布了,晾晒在石头上。等我做完这些,妈妈也就端着那些米来了,妈妈把米倒入石碾底下,我就开始推着磨杆转圈。不记得最初推磨的我几岁,只记得我比磨盘高不了多少,石碾欺负我人小力薄,哼哼呀呀不愿意动弹,可是那几个哥哥早玩得无影无踪,年幼的弟弟妹妹在院子里捉迷藏,除了我谁还能帮妈妈?妈妈说:“到磨杆最边上就推动了!”那时的我没学过杆杆原理,怎么能相信呢?心里很不服气,说:“我离它这么近,它都不动,离远了它还动?”妈妈说:“不信!你试试!”尽管半信半疑,但听惯妈妈话的我还是照着做了,嘿!果真那沉重的石碾动起来了!妈妈到另一边去推一边整理着石面上的米粒,把它们扫到石碾底下。米粒就在我一圈圈的走动下,就在石碾吱嘎吱嘎的响声中压碎了,推一会儿碾子,妈妈就把米面弄簸箕、面箩里颠簸一顿,三四个回合下来,本来就不多的那点糕面就磨好了。

过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碾米吃糕,石磨周围就热闹起来了。只要是好天气,几乎连续四五天,石磨旁都热闹的像赶集:大姑娘小媳妇干脆拿着针线活来这里凑热闹聊天,小伙子们也追来说说笑笑,小孩子们在一边追打叫闹。大男人推起石碾就像风车转 ,不一会儿几家的糕面就完成了,一天要过十来家。

那几天,满村飘着油炸糕的香味儿。村妇们本就勤快,一样的油炸糕也要吃出不一样的味儿,还要把自己家的拿出去送给邻居相互品尝。这不,东家的糕里包着菜豆馅,西邻的糕里包着土豆泥。我妈妈则是把豌豆煮熟,用擀面棒砸碎成泥样包糕里,当然很受欢迎。偶尔有几户人家糕里包了红糖,那就要被乡邻们羡慕几天的。那时人们经常半饥不饱,能吃到到美味的油糕,那真是祖上烧了高香啊!而不同滋味的油糕互相交换着吃,更是吃出了乡里乡亲那份淳朴热情的乡土味!

就这样,那盘石磨一直推着我的年轮转啊转。转着我长大离家读书,转得油炸糕不再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好食品,也把它自己转出了历史的轨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父亲在村里建起磨面房开始,它就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还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似乎在等待着外出归来的人们品味那满嘴流油的炸糕香。但,它最终什么也没等到就消逝了,消逝在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记忆里!消失在那永远不可能再满村飘香的油炸糕美味里……

石磨体验作文 第20篇

今天,我要打豆浆啦!我准备的材料有:泡过一个晚上的黄豆、水、豆浆机。

看到这一颗颗浸泡在水中的黄豆,我想:这些黄豆好像一位位马上要上战场英勇奋战的**战士们。再看看旁边的豆浆机,足足有三只小瓷碗那么高。豆浆机里面有一根u型的电热棒,那根电热棒可以给水加热。电热棒的中间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双头小刀。发力头上有四个按键分别是:干豆、湿豆、米糊、玉米糊。

我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开机器的盖子,原来盖子十分难开,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把盖子打开。把泡好的豆子倒进机器里,再加上适量的水,盖上盖子,我按了一下“湿豆”,豆浆机就开始工作了啦!

很快,电热棒上出现了一位位晶莹剔透的小精灵——水蒸汽。快了,快了,水快烧开了,小精灵越来越多了,渐渐地、渐渐地,他们浮到了水面上,这时机器发出了更大的响声。忽然双头小刀猛然旋转起来,简直像飞机的螺旋桨在运行。几秒钟后整个机器又安静了下来,豆浆机里面变得混沌一片,分不清哪些是豆子,哪些是水了。又过了几秒钟小刀像恢复了“元气”一样,又开始疯狂地旋转起来,这个场景让我联想到:一位赛车手正在使劲地把油门踩到底,要急漂移的时候放开了油门,要开始追击别人时又把油门踩死……最终他赢了!

机器终于全部安静下来了,原来它的工作完毕了。我把豆浆倒出来过滤后,再在豆浆里撒上一勺白糖。我端起豆浆一口下肚!“啊!此乃世上饮品之最佳!”这味道真叫人又惊叹,又赞扬!

石磨磨豆浆作文3篇扩展阅读

石磨磨豆浆作文3篇(扩展1)

——豆浆油条作文

石磨体验作文 第21篇

石磨,在这闭塞山区先前很常见。用它做出的豆腐竟格外的醇香。柔嫩。滋润,豆腐也便成了村民逢年过节的上等佳肴,于是石磨自然很多。后来,有人专门用机器加工豆腐,很多石磨弃置下来多做木房磉礅之用。然而我却常想起石磨,想起那对老人。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全村突然停电。望着早已泡的发胀的黄豆,我甚是着急。“到徐家用石磨推吧!”家人说。“徐家?”

我又模糊地想起老人们常凑在一起津津乐道地讲那对五保户的故事。男的姓徐,女的姓张,_中遭到无情批判的地主和地主婆。总让人喟叹人生的浮沉变幻,当年的显赫与尊贵,门当户对与青梅竹马,婚礼时长枪短炮阵阵齐鸣的隆重与婚后无子的哀怨痛楚都成了传奇的烟云,后来的低眉耷脸游街示众唾沫飞溅甚至酷刑加身也成了多年后村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纨绔儿郎与小脚女人的爱情婚姻在动荡的社会中颠簸起伏,也在我的想象中粉墨演绎。膝下无子自食其力黄发花甲的现实似乎比历史更简约更真实的存在。

老人的小屋竹篾夹成,缝隙之间的泥巴已经干裂。屋前是坝子,除了几片黄叶外,非常干净。屋后是一片浓郁的竹林。我挑着黄豆推门进去,便见姓张的老女人正在用一双青筋暴满的手摇晃着布满碱渍的皮蛋。发现我进来,老两口怔了一下,继而用衣袖掸了掸本已经干净的椅子,招呼我坐下。随后剥了一个皮蛋递过来,我为打扰别人却受到这样淳厚的待遇感到不安,慌忙起身道出来意。

“这磨子,唉,自从那年后就再也没有外人用过……东西,要磨才好……”当时,我并未在意这嗫嚅般的话语。姓徐的老人一手把我按着。“你,读书人,不懂这……我们帮你推。”“这怎么行呢!”“啥不行,我和她推了这么多年,合手呢!”……姓徐的老人把一根棕绳抛上屋梁,吊下来系在磨拐上,把磨推转动起来,只见他的老伴对准磨眼儿,舒缓、均匀的将圆润的黄豆喂进去。随即,洁白的琼浆沿磨边溢出来,落入桶中。

小屋的光线越来越暗,只听得见石磨“吱吱”反复的吟唱声以及急促和谐的呼吸声,顺着望去,两位老人已渗出许多汗粒,脸上的皱纹如同石磨的凿痕,同样古朴沧桑。两位老人相视一笑,互相拭汗的瞬间,我完全沉浸在老人、石磨定格的古老的画面中。这平静的小屋,竟给我莫名的震撼。痴痴的凝视那一推一磨,竟不想替换其中的一位老人。头脑中时而闪现出“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