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名言 正文内容

评价老子的名言(实用117句)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19 10:27:16

评价老子的名言 实用108句

1. 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2. 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他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3. 法国传教士傅圣泽(1663-1739)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4. 德国战后著名报纸评论说:“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5.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指出:《道德经》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6. 英国学者j.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ssez-fare(由放任)。”

7. 英国学者贝扶理在他的《道与言》一书中指出:“道与基督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教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文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8.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9.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老子与道家》前言)

10.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的“质朴性原理”,与老子所谓“道”的质朴性是不谋而合的。他说:“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11. 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又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颂的书。”

12.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与爱因斯坦并称为20世纪初的“物理学双雄”。1949年,他在丹麦王室被授勋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的得道者。”

13. 唐玄宗李隆基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14. 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历来被认为来源于道门的《无极图》,并且其阐释框架大体上是道家式的。他根据老学思想提出了一套“自无极而为太极”,即从无而为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说,认为天地万物的性命都是由“道”决定的。“道”又称“太极”,而“太极”又是精神性的理。

15.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依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16.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17. 班固在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18. 世纪伟人^v^说:“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他一生对《道德经》都爱不释手,每到一处必带《道德经》。据记载,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v^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在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对的目标时,^v^说:“我和^v^的联络参谋也这样讲过,我说咱们的目标:熬头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全国先”。就是说,咱们不打熬头枪。”他引用了老子“不敢为全国先”的名言,意思就是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实,^v^的这一战略计划是富有远见的。1959年10月23日,出行前他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19. 德国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说:“在中国的儒道释三大传统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道家思想。”他希冀:通过老子的无为、贵柔、尚朴的精神,找回西方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重振西方文明。

20. 美国政坛给予老子的评价为“总统之师!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者之首。

21. 美国研究中国经济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指出:“中国的进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自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老子关于天道、自由与无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说它是道德的,是因为它建立在美德的基础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能导向繁荣。”

22.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在1996年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它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23. 唐太宗李世民:“在诸子百家中,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这也是中国人常用来表示自大一词的“老子”的来源。

24. 美国总统奥巴马评价《道德经》说:“可能、可以促销《道德经》是人类的福音”。并多次表明,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很大帮助来源于《道德经》。

25.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的能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26. 中国物理学家董光璧,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颜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27. 法国阿尔斯通总裁安南·博格先生声称:“在中国做生意,要懂《老子》。”

28. 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道家哲学主干说》《中国哲学》)

29. 宋徽宗赵佶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

30. 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家基金会主席张绪通指出:“奉行道家哲学的汉代与唐代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v^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31.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在谈到跟中国和老子的关系时说:“我来谈谈我和中国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和中国有着很特殊的连接,通过老子。老子很少讲话,老子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层面上去。在我看来,系统排列能量的承载者就是老子。我不会去观看全世界的系统排列师怎样去工作,我只是去看老子就好了。看到老子,我就会变得清明。并不是我在工作,是另外更大的动力通过苏菲和我在工作。如果我去中国的话,老子就会站在我的身后。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和中国可以合二为一。如果这个层面上是统一的话,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去进行反应。但是我不会去问,我也不会去评论,我就去听老子就好。”

32.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

33.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欧永福评价说:“难以置信的一本书!”,他3年前首度将中国古籍《道德经》直接译为希伯来文,3年来销量近4000册,让他直呼难以置信。

34. 曾担任财富五百强公司高级执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经》尊为新世纪的商业理论。

35. 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引用老子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36.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37. 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38.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幸福超越完美》:“极力推崇老子的顺其自然,并建议中国所有的学校、企业人员都应该好好读读《道德经》”

39. 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在《转折点》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40.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他又说:“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他还指出:“中国科学是从道学中孕育出来的。”在《四海之内》一书中说:“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也许,今天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孔子、老子和墨子学习。”

41. 晋代哲学家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42. 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在他所著的《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中引用了《老子》的话:“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他还说:“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43.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他又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指道的教化)

44. 前德国总理施罗德在他任上时曾通过电视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45. 美国天文学博士迈克尔·哈特评价《老子》说:“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46.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在原子能时代,要把地球上的国家统一起来,传统的武力征服已很难做得到,要避免人类集体屠杀,和平合作是唯一出路。因此,他于1975年与日本池田大作对话时曾语言:“将来在文化上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式的国家,而是中国。”

47. 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48. 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指出:“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次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他又说:“中华文化是欧洲科学的灵感和源泉。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有直接关系。”

49. 俄国汉学家海澳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他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0. 宋真宗赵恒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51. 中国^v^研究员胡孚琛先生在其《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中指出:“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52. 联合国副秘书长、世界老子学会名誉会长泰格艾格奈瓦克·盖图说:“老子是最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哲人,是人类的精神导师。”

53.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54. 著名哲学家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55. 1998年1月,由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签署的《巴黎宣言》指出:“21世纪世界的科技、文化命题应到2500年前的中国老夫子那里去寻找。”(谭清风《老子道德经修真秘义》)

56.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可以焚毁所有的书籍,而从《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珍珠。”他又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道德经》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步奇书。”

57.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弘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58. 文学家林语堂在《老子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59. 宋太宗赵光义说:“老子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还曾对新任参加政事吕端说:“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夫万物自有为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 吕端立即附和说:“国家若行黄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 至道元年(995),吕端拜相,制词还明确要求他“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吕端在宋太宗及宋真宗初年都当过宰相,他执政也贯彻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

60. 哲学家金岳霖在《论道》中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

61. 明太祖朱元璋将《道德经》视为案头宝典,并站在经世济用的角度亲自注解过《道德经》,他说:““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探其一二之旨微”“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在与臣下讨论治国问题时,朱元璋常将《道德经》中的警句信手拈来,并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紧贴现实政治、经世致用的特征。

62.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老子的哲学,是最高尚而且最有益的哲学。还说:“西方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

63. 前苏联著名汉学家里舍维奇认为:“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64. 英国天文学家沙星斯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65. 英国学者彭马田说:“《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像珍珠一样,各自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美奂绝伦。”

66.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初中时便开始读《道德经》。几十年来,老子的思想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在力量。”

67. 曾国藩提出应“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68.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1735年)从《老子》第十四章中发现了: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以,他认为:“(雅赫维)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v^的名字。”

69.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组什,在他的《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一书中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的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主要的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

70. 庄子评价老子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71.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72. 2010年6月,俄罗斯总统^v^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的国际经济论坛上向与会者建议,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他引用了《道德经》第44章的“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后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消费主义引发资本和人的欲望膨胀,如果能够做到知足、知止,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危机的发生。他于是指出:“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

73. 南怀瑾评价老子说:“中国古代强盛是因为内服黄老,外示儒术!”“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懦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部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老子他说》)

74.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75. 闻一多先生早就谈到过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

76. 老舍评价老子说:“机智是什么呢?它是用极聪明的,极锐利的言语,来道出像格言似的东西,使人读了心跳。中国的老子庄子都有这种聪明。讽刺已经很厉害了,可到底要设法从旁面攻击;至于机智则是劈面一刀,登时见血。”(《老舍文集》)

77.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听着,德国人》一文。他在文中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78.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于1968年指出:“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79. 协同论创始人哈肯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的序言中说:“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

80. 清末思想家魏源(1794—1857)在《老子本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81.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82.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说:“老子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

83. 宋朝文学家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84. 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一书的自序中就写道:“我认为中国古代具有极丰富极有价值的哲学,它就是唯道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它道论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85. 美国GE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依据老子的“为道日损”的思想,提倡“无为式”的“简单的管理”。

86. 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虽对道教多有批判,但对老子却多有赞誉。他说:“老氏高得煞高”(《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六);“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话说,人如何不爱^v^(《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五),等等。他肯定老子的思想主旨是清静无为,也带有长生不死的内容,而道教“后来却只说得长生不死一项。如今恰成了巫祝,专只理会厌禳祈祷。这自经两节变了”。

8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在1996年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它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

88.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作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89. 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他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战过头的启蒙理性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体系的转变。道家治疗性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自我、性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性地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计划有意义。”

90.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他是较早接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西方哲学家,早在17世纪,他从到过中国的传教士那里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它曾翻译《道德经》,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二进制思想,开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雏形)他说:“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中国人太伟大了,我要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

91. 德国学者龙利期·噶尔于1910年所写的《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中指出:“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老子;也许,真正认识老子那个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

92. 美国学者芭莉娅:“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93. 陈寅恪先生钟情于道家自由之精神,他认为,“中国以后若想在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必须一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94.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在其《论历史》一书中说:“老子称道的“上善”在于“无” (in Nichts),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中国哲学家为了具备这种状态的实感而把自己关闭在暗室之中,闭眼不看经验而一味沉思他们的“无”的概念,这的确是一个随之而瓦解了他们的理解力,使所有思维自身都趋于终结的概念。”

95. 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96. 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把《孙子兵法》是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97. 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98. 晋代著名丹道大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抱朴子内篇·明目》)又说:“道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

99.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当年曾被问到世界上哪些作家或思想家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他又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巨大。”他还说:“老子的学说,是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

100. 德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弗朗茨·贝肯鲍尔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他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几十年来,老子的《道德经》一直放在他随身携带的公文箱内。

10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于老子的书中,把它们准确地翻译成欧洲语言,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唯一的精神使命。”

102. 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说:“自然农法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又说:“如果我们在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自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103.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相哲学选集》)

104.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道,人类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如果你想要用任何一个传统的方法——无论是本体论的、宇宙论的、目的论的、伦理学的等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你会因此而把上帝弄小了,因为上帝就像道一样是不可言说的。”(《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

105. 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1788一1832)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

106. 孔夫子,曾师从于老子,多次向老子求学、求道。他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

107.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我时常读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

108. 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思想被认可,如唐初时期,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性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又说:“老子也认为,最高的得救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神秘的合一,而不是西方那种禁欲式的通过积极行动证明了的受恩状态。从外部看,这种状态同一切神秘主义一样。并不是理性的,而仅仅以心理为前提:普遍的无宇宙论的仁爱心情,使这种神秘主义者处在无动于衷的忘我状态中的无对象的快意的典型的伴生现象。这种无动于衷的忘我状态是他们所特有的,可能是老子创造的。”

评价老子的名言 实用9句

1.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这是一种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或万物的固有法则,是太极,即高高在上的载着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们之上的顶梁”,“太极,实际上就是无所不在的世界心灵”,“理性是道,即路径,也就是通向福址,即通向摆脱世界及其痛苦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便是无所不在的心灵世界”,“《周易》术数与道非二本”,“道学是一种从客体出发的哲学体系,而儒学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的政治学说。”

2. 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3.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4. 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5.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6. 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秉性、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地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

7. 季羡林说:“《道德经》中强调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正是解决资本无止境膨胀与自然资源、公共利益之间的良方。”他又指出:“21世纪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走向灿烂辉煌的世纪,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

8.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帮助。”

9. 司马迁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在《史记》中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