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共11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22 08:25:50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1篇

(一)案例教学法中。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二)情景教学法中。一是情景设定不易把握,一个具体的情景涉及发生时间、难度、法律知识跨度等问题,各个方面均需兼顾,又要适合教学需要,现实难免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二是参与人受限制。从情景设定的情况来看,除非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真实的案件所涉及的参与人往往不过数十人,太复杂的案件将导致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加,因而影响情景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时间长度受限制。一场情景教学从筹划、准备到开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课时限制,任课教师在一门课程中也不可能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四是授课成本过高。为使学生充分体验真正开庭的感受,增强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在场景条件上,就要考虑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硬件配备;行政执法演练或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执法人员、法官或律师对情景教学进行点评。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作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教学法能否得以进行及其实施效果。

(三)社会教学法中。一是学校教学安排和调查单位接收参观、实习的时间不能一致的冲突时时存在;二是教学成本过高,不管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还是要请合作单位座谈、授课都需要交通费、餐饮费、讲课费等一系列的配套经费作保证,对于现在经费上捉襟见肘的中小高校是很难保证的。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进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改进老办法,寻找新方法,并能够找到它们的优势,并在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新方法,而是要按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综合使用。

(一)改进传统讲授教学法。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填鸭式”的标签,颇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讲授法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并不等同于机械灌输。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上述改革都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的新的辅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都离不开课堂讲授法。应当说,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为了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势,避免其消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在劳动法教学中科学地穿插上述提到的改革方式,提高讲授效果。

(二)完善其他教学方法。上面提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针对问题完善新方法,实现其优势的最大化。例如,案例教学法:一是要重视课前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有一定认知度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看到案例时有分析的欲望,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学生根本不能抓住案例核心,无从下手的困境;二是要重视案例的选择,不要流于形式。从真实性、启发性、可融性、典型性、完整性这几个方面进行考量,来选择案例;三是要将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堂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那么只会有少数的学生发言,而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压制,影响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对此案例的分析写成小论文,这样既可以克服课堂上案例教学的缺陷,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法学论文的写作能力。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促使我国人口突破封闭状态,进行大规模流动。目前我国有将近1亿人处于流动状态,很多家庭因为部分家庭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而处于“分裂”状态。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因家庭成员缺位,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性格怪癖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存问题与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专门的生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家庭对子女的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转交社会承担。家庭对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正确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是家庭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和挑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异化,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

(一)道德价值观的异化。家庭的道德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者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榜样的作用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采取亲社会或行为。留守儿童家庭中,以隔代教育为主。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监护人通常采取两种教育模式。一是上一代人无法适应新环境,仍保持原有的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采取打骂形式,强行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代替社会主流行为规范。个案1李明:“平时奶奶都不和我说话,我犯错的时候不讲道理,她很暴力,写错字就打,觉得打的对,错了就该打。要是考好了就给我买块蛋糕。她也不让我唱歌”“奶奶平时也不太和人接触,就自己看电视,说不能出头,会被欺负”“我不太和同学讲话,别人是要笑我,我就躲到一边,奶奶不让我打架。”在李明的观念里,一方面做错事就可以用暴力惩罚,另一方面又接受传统上的“忍为高”思想,逃避竞争,在矛盾中形成孤僻,懦弱,潜暴力性格。二是上一代误导社会主流规范和道德标准,向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从小把孩子束缚在家庭、自我的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的多是些利己主义的思想,与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个案2王晓“当犯错误时姥姥会骂一顿。心理很难过,但认为对。”“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告诉姥爷,姥爷会说他们。谁要欺负我,踢我,老爷就踢他,还找他家长。姥爷不会批评自己我觉得姥爷做的对”“放学后要隔十天出去。平时只能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允许一起,怕被欺负。姥姥说会被别的小孩领回家(怕丢)也不能和大人走。但想和他们一起玩”“不喜欢同学,他们不和我玩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加强其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对人的不信任感,使得孩子对人冷漠,缺少亲社会行为。

(二)生活技能教育的淡化。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必经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劳动的机械化和社会化,使教育重点倾向于智力教育而忽视体力教育。在“学习好就行”“我们当年受的苦太多,现在不能让孩子再受罪”等心态的驱使下,凡事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差。据一项调查研究,美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是72分/天,中国12分/天。个案1李明“奶奶要是有事离家就留钱给我买馒头包子吃,不让自己做饭,怕着火。平时放学后奶奶做饭我要帮忙她不让,让我学习去。”个案2王晓“在家什么都不做,就学习看电视”。“班级打扫卫生我就会擦桌子”长时间的重脑力轻体力造就的无疑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也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措施

(一)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根本问题就要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各级政府继续加强贯彻执行2003年_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策规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降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入学贵的门槛。

(二)充分发挥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系统。尤其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功能。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的传统领域和优势所在。《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妇联组织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妇联要与社会团体协作,吸取各地经验,开展“妈妈”活动、留守儿童团(队)活动、“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活动以及“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等活动,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此外要开展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活动,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3篇

关键词:劳动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日

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加。劳动法课程也成为多个高校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法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等。可以说,劳动法课程的教学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是并存的。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劳动法课程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学术成果积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劳动法教学的变革成为关键,这也使得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突破口。部分一线教师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案: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是法学教育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为职业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

(二)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劳动法教学中,设定情景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参与劳动执法演练、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开展社会调查。它是以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参观、实习、法庭旁听等方式学习法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如安排学生到大型工矿企业、劳动执法机构参观实习;二是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或组织法庭审判进校园,使学生法律适用具体程序,切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三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实务课程。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中。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二)情景教学法中。一是情景设定不易把握,一个具体的情景涉及发生时间、难度、法律知识跨度等问题,各个方面均需兼顾,又要适合教学需要,现实难免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二是参与人受限制。从情景设定的情况来看,除非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真实的案件所涉及的参与人往往不过数十人,太复杂的案件将导致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加,因而影响情景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时间长度受限制。一场情景教学从筹划、准备到开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课时限制,任课教师在一门课程中也不可能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四是授课成本过高。为使学生充分体验真正开庭的感受,增强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在场景条件上,就要考虑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硬件配备;行政执法演练或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执法人员、法官或律师对情景教学进行点评。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作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教学法能否得以进行及其实施效果。

(三)社会教学法中。一是学校教学安排和调查单位接收参观、实习的时间不能一致的冲突时时存在;二是教学成本过高,不管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还是要请合作单位座谈、授课都需要交通费、餐饮费、讲课费等一系列的配套经费作保证,对于现在经费上捉襟见肘的中小高校是很难保证的。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进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改进老办法,寻找新方法,并能够找到它们的优势,并在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新方法,而是要按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综合使用。

(一)改进传统讲授教学法。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填鸭式”的标签,颇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讲授法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并不等同于机械灌输。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上述改革都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的新的辅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都离不开课堂讲授法。应当说,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为了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势,避免其消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在劳动法教学中科学地穿插上述提到的改革方式,提高讲授效果。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4篇

摘要: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逐步提高;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劳动本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

关键词:学校德育活动方式道德修养

引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单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讲授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做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德育活动效果与德育活动方式密切相关。本文拟对德育活动方式进行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

一、学校在德育活动中的特殊地位

一般说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德育大致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德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校德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人生旅途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本科四年,一个本科毕业生就有16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把上幼儿园的时间算进去,则时间更长。有些人本科毕业后还要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又要好几年时间。可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德育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而能够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校是教育机构,青少年是受教育者,学校负有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活动的责任,要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且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概莫能外。

3.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

学校德育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内容;从如何对待读书来说,有端正学习态度、注意学习方法等内容;从政治思想来说,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内容;从个人修养来说,有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劳俭朴、遵守公德、讲究卫生、注意仪表等内容;甚至涉及生理卫生、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关内容较为全面。不仅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内容有关知识的传授还相当系统、相当深入,有些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正因为学校德育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德育才显得尤为重要。质言之,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德育活动

既然学校德育活动如此重要,那么,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德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

德育知识极为丰富,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德育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短时期内将所有的德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不但教师做不到,学生也接受不了。不仅如此,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德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必须有所区别。学校德育活动要从传授最基本、’最简单的德育知识开始,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注重实际效果。对于小学生,要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懂礼貌、讲卫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积极向上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必须得到拓展和深化。此外,还要讲授生理卫生等知识,强调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千万不要沾染酗酒、、吸毒等恶习,不要沉迷于上网和电游。对于大学生,则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对于研究生,不仅要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而且要强调遵守学术规范,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学术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把握重点,有的放矢

学校德育活动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明确,方法得当,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要将德育知识与有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便学生加深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付诸实践。仅仅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味强调“要怎样怎样”、“应该怎样怎样”,那是很难收到实际效果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例如,学校强调中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河游泳,这是纪律,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而制定的。每年夏天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私自下河游泳而丧生。据统计,2000年以来,湖南省湘潭市水上治安大队从湘江湘潭段共打捞120具尸体,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小学生。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哒些学生溺水而亡,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重大损失。班主任在读报活动中应该趁机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甚至还可以将这类文章剪下、张贴。又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对于“祖国”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多讲一些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使祖国强大是多么重要;还可以通过教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再如勤劳俭朴精神培养。现在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城镇居民一般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较好。中小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人参加生产劳动,不懂得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不知父母的艰辛,难以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勤劳俭朴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清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到社区做义工等。农村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只有参加这些劳动以后,学生才能认识到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确实来之不易,才有可能珍惜,从而养成勤劳俭朴的精神。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可以使学校德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素质教育为主,逐步提高

与其他教育一样,德育也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容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爱党爱国、勤劳俭朴、尊老爱幼、谦虚谨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是立身之本,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才不至于犯严重错误。拿诚实守信来说,一个人如果讲假话、没有信用,那么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不相信他,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寸步难行,甚至因此受到某些惩罚。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要能迷途知返、知错必改。如果死不认错、一错再错,那就无药可救了。能够正确对待错误就是一种很难得的高尚品质,是要经过长期修炼才能形成的。又如积极向上。一个人如果消极颓废,那么他的学习、工作肯定搞不好,事业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沾染许多恶习,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在保持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用人才。只要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再对他们有进一步的要求就容易多了,同时也就有可能达到目的。教师应该阐明有关利害关系,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只能这样做”和“不能那样做”,帮助学生培养上述基本素质。

4.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

家庭、社区也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水平的青少年。但是,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三方经常沟通、相互协调。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思想、表现比较容易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离校以后,教师就很难看到学生了,不能直接考察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言行,只能通过家庭、社区来了解此时学生的思想和表现。在其成长过程中,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可以检验学校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按照老师教导的那样去做了,也可以看出学校德育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便于以后改进。现在很多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祖父母管教有些力不从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有些留守儿童终年见不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见到他们,为了引起他们的关注,只好给他们发“死亡短信”,意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有些孩子沉迷于上网、电游,甚至沾染酗酒、、吸毒等恶习,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挽救这些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5篇

1.家庭教育的观念太过于功利化。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多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就目前的家庭教育观念来说太过于功利化,使得家庭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够过得更加幸福快乐,但目前许多家长不管孩子的意愿,不论还是是否需要和喜欢就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许多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让孩子比平时上课的课程安排的还要紧凑,除了完成老师安排的家庭作业还要应付这些课外各种类型的补习班,让孩子没有基本的休息时间、玩耍时间。家长只考虑孩子优不优秀,并不考虑孩子快不快乐,但如果将优秀、成功看的比孩子的快乐更加重要,那样就本末倒置了。2.家庭教育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化。现在多数家庭的家庭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多数家长过于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好坏而忽视孩子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过于重视孩子智商方面的提升而忽略孩子情商部分的培养;过于重视孩子身体是否健康茁壮而容易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过于重视孩子自身个体的发展而容易忽略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孩子的发展不能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家长过于注重孩子单方面发展能力培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3.家庭教育的方式太过于约束化。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所以家里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将孩子看的十分重要,但有时候对孩子过于保护和溺爱。日常生活中孩子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就像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长期这样下去会使孩子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独立成长。

二、应试教育下家庭教育的出路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应该转变之前以分数教育孩子的陈旧观念,应该树立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观念。家庭教育的关注点应该到孩子的变化之上,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孩子每天都在走向独立和成熟,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家庭教育应该建立起五个观念,第一,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应该溺爱孩子,从而丧失独立;第二,培养孩子具备乐观阳光的性格,让他能够有主见,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并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第三,做孩子喜欢的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愿做的事,不求孩子出类拔萃,但求他问心无愧;第四,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给予孩子锻炼实习的机会;第五,培养孩子仁爱之心,从爱父母开始,这样才能完善孩子的人格。2.实现家庭教育内容多元化。传统的家庭教育重点是培育高尚的人,古代的父母是先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学习的问题。目前的应试教育下,家长重点培养是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能够得高分、升名校,只让孩子学习,其他方面不管不顾,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的道德缺失,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德育内容为核心,以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内容重点培养内容,形成“一核心,四重点”家庭教育内容,让孩子先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再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内容多元化的局面。3.家庭教育方式平等、民主。家庭中的民主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孩子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比较强势,一家之说说了算,这不是民主;孩子是家里的小霸王,这也不是民主,所以家庭应该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肯定会被氛围所影响,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全面自主的能力。家长应该与孩子经常的沟通,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当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家长要聆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发现自己犯错时,及时改正;发现孩子的想法错误时,适时的引导孩子认知错误。在这样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之中,能够显著提升家庭教育效果,从而让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思想变得高尚,行动变得规范。

三、总结

总而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为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奉献自身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马永俊.应试教育下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出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6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2020年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_中央、_《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__公报,2021.

[2]_中央_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_,2020-03-27(001).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7篇

关键词:女性法律;法律素质;案例教学

一、我校女性法律课素质程改革的意义

_《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指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性别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全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人学法用法,建立积极良好法治思维方式,遇到问题首先想到要用法律方式去解决。为了落实纲要要求和倡导性别平等理念,落实“依法治国”重要理念,同时体现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办学特色,提升女性素质尤其是女性的法律素质,创新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我校女子学院开设《女性与法律》课程。该课程与女子学院的其他课程《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女性营养保健知识》等同为女性素质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符合培华学院培养女性应用型人才要求,凸显培华学院女性素质教育办学特色。

二、女性法律素质课程改革的设想

(一)教学内容改革设想

1.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

《女性与法律》课程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女性就业、工作、社交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提高女性的法律知识修养水准,特别是了解掌握与女性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其确立法治观念,养成良好守法护法习惯,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进行自我保护,学会依法进行领导管理,学会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使其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成功应对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文明理智地去化解工作、生活中各种矛盾纷争,成功做人、做事、处事。该课程同时能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该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能力,增强学生维权意识、性别意识,树立健康的婚恋观,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自身和他人权益,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重点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女性与法律》

这门课倡导男女平等,弘扬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共同目标,在培养女性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线,围绕女性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二)教学状态改革设想

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热情、增强课堂“气场”的分析。《女性与法律》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的和民主的。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在课堂中鼓励平等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用学生眼光去发现一些社会性别歧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制作教学课件,学生结合自己身边性别歧视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课堂中强调协作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讨论中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想象,然后推选代表陈述本组观点。课程把学生看成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主体差异。

(三)教学方法改革设想

1.本门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分析

“案例教学法”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来选材设计不同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经验,从而可高效地使学生得到能力训练,增强直面社会生活的本领,培养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女性职场_案例;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纠纷案例;家庭暴力离婚案例;离婚财产分割案例等等。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学期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重点

“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很重要。在选择案例方面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要具有有效性,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案例中所蕴涵问题,具有启迪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它解决如何更有效获得这些知识,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第二,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取内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疑难问题。

(四)优化实践教学场所的设想

该课程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场所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女性与法律》课程中涉及到反对家庭暴力一章的实践教学,我们利用模拟法庭教室,开展学生模拟审判活动,借助法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三、总结

女性法律素质教育倡导男女平等,弘扬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共同目标,在培养女性法律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在宪法基础上,推进国家立法、司法、执法和普法进展,还要重点发展女性法律素质教育,提升女性自身法律素养,对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8篇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9篇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生;辍学;原因;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纲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招生与普高招生达到大体相当,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辍学比例也大大增加。即将成年而未成年的中职学生辍学以后,有的在家好吃懒做,无所事事,成为家长们一块“心病”;有的整天东游西逛,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来。他们在社会上的种种表现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等工作。因此,防辍控流已经成为不少职业学校当下的困惑和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中职学生的辍学原因及对策做以下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低层次就业使中职学生因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而退学

【案例】张强同学秋季学期学习表现等各方面都很好,对工作也很负责,期末还被评为优秀室长。第二年春季开学,他却来学校收拾行李,准备退学,当班主任问及原因时,他说邻居初中毕业就在沿海打工,没有技术特长,一个月还能拿到三千多的工资,回家盖了新房子。尽管几位老师从多角度给他做思想工作,还是改变不了随邻居一起去沿海务工的决定。

【原因】当今社会,的确有一些学历不高的人,无论是在外打工,还是独立经商,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由此产生的新“读书无有论”观点,对于正处于成人成才关键时期的中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劳务成本,他们在招工时没有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接收大量没有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的年轻人入职,没有技能等级证和毕业证照样能找到工作,无疑成了中职学生辍学的最好理由。

【对策】作为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大力宣传国家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讲述过硬的知识与技能对成功人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笔者教过的罗娇娇、黄蓉等学生凭借过硬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获得免费赴韩国研修的机会,从而改变了她们的人生。通过身边的事例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有知识与没知识,发展空间完全不能相比。目前能挣钱的人,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将成为阻碍他们继续发展的瓶颈,从而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努力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家庭贫困与变故和家庭教育缺失使中职学生因家庭原因而退学

【案例】学生陈健小时候,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当场丧生,从小学到初中,陈健和他父亲的生活担子全压在爷爷身上,一家人的生活勉强能维持。进入中职学习不久,医院查出爷爷肝癌晚期,原本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使他只好选择退学,回家照顾病重的爷爷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原因】家庭的贫困或突来的变故,使很多家庭无法承担中职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导致中职学生退学的家庭原因之一。也有些家庭并非经济困难,而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长期缺乏管理,放任自流,读书与不读书完全取决于孩子的意愿,这些孩子往往受不了学校严格的管理而退学。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中职学生退学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策】面对因家庭困难而要退学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努力为他们寻求各种资助,除了落实国家的各种资助政策,还可以寻求其他社会力量,如帮他们寻找像“英子姐姐”一样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的帮助;其次,可以帮他们寻求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机会,如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经营实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获得劳动报酬,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最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联系当地村干部或者民政等部门,一起帮助寻找既能克服家庭困难,又能不让孩子辍学的办法。在寻求家长配合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报、开好家长会、开通并利用好家校通讯平台等方式,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家校一体的教育合力。

三、学校课程滞后和管理不到位使中职学生因失望而退学

【案例】学生李伟一次长假之后,来到学校要退学,问及原因时,他说了两个理由:一是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时不时有被大同学欺负勒索的现象,在学校没有应有的安全感;二是学校课程开设陈旧,整天以啃书本为主,理论多,实践少,实训设施也很落后,学习枯燥无味,听在企业的亲戚朋友介绍,现在学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原因】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很多地方职业学校在努力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内部管理松散,课程建设落后,教师上班不研究教育教学,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十分突出,理论课堂多,实践课堂少,实训条件落后,而且工位严重不足,这样的学习环境必然导致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中职学生选择退学。

【对策】要想办好一所能充分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学校,既要有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需要就读中职的学生进得来,又要加强教风、学风和日常管理,注重课程建设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比如,对于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要开设社会上各个行业需要的主流软件应用课程,用于实训的计算机设备配置要能满足相应软件的运行,使之与时俱进。注重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教学研究,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确保学生学得好。另外,要尽量推荐学生到条件好、有发展空间、效益高的企业工作,做好学生的实习就业安置,确保学生走得出。事实证明,只有既注重硬件建设,又注重内涵发展的职业学校才深受中职学生欢迎。

四、同学关系不和谐导致中职学生因产生情感危机而退学

【案例】学生吕琴琴一直成绩还算不错,但性格比较好强,一个周末放假之后,她便没有来到学校。班主任经了解,主要是因为她喜欢在同学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挑拨离间,时间长了,她和寝室里所有的同学产生矛盾,同学关系紧张,为了回避同学之间的矛盾,使她选择了退学。

【原因】处于中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强大的人际交往需求,如何与同学友好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是很多中职学生的一大困惑。部分学生心理十分脆弱,不但不能正确化解同学间的各种矛盾,而且承受不了他们所认为的强大的人际关系危机,往往用退学的方式来回避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策】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专业知识,而85%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班级交往是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交往的引导,告诉他们要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去与不同性格、习惯的同学交往;另一方面,开展师生座谈会、寝室民主生活会、主题班会、团员思想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法,化解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排除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五、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使中职学生因不满情绪而退学

【案例】学生汪沪宁一直习惯不怎么好,虽大错犯得少,小错却是接连不断,常常影响班级考核。恰好班主任十分看重班级荣誉,对他采取罚站、罚扫地、罚写千字检讨、罚做体育运动等办法进行惩罚,还常常为小事给家长打电话或要求家长到学校。他对班上的同学说,受不了班主任的偏见,有一次放假后就退学了。

【原因】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一方面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另一方面行为习惯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尊心和逆反心理都很强,如果不能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循循善诱,不能因材施教,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不满,当他们觉得没有“力量”去与教师抗争时,一般都会选择退学来解脱。

【对策】中职教育对象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即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把学生的缺点当做特点来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树立培养一个人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乃至一个地方经济的意识;树立改变一个人,社会就可能多一份安定的意识;再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不良文化的传播和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中职学生因思想消极而退学

【案例】学生王晶晶从初中开始就迷恋上网,选择中职计算机专业,原以为整天可以在学校上网,没想到事实与理想大相径庭,她便上课没精神,一有机会就偷偷用手机上网,甚至想法溜出学校到网吧。一次假期过后,她没来学校,班主任得知她已经在见网友的途中。

【原因】中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有的甚至深受不良网络文化和网络游戏的影响,迷恋于网络游戏,甚至进入传销网络,这样的学生整天无心学习。若不及时发现并及时引导教育,退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迟早的事了。

我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简短 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转贴于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曾国藩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曾国藩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后来,曾国藩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