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合集30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22 09:47:42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篇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_那弟弟也比你小啊?_孔融说_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篇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小知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懂得谦让,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个故事还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_融四岁,能让梨_即出于此。

读后思考

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少年们在平时生活中该如何学习孔融的优点?是如何谦让的呢?谦让这一家风对家庭来说有多重要呢?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公交﹑地铁上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过马路的时候“宁停三分,不争一秒”;排队的时候也可以给有要事紧急的`人优先。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于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家风是家庭的一种道德标准,就如同粮食一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成分。和睦家风福泽长,相互谦让,家庭和睦。父母们的谆谆教诲、积极引导,将谦让之风深深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谦让不仅代表优良家风的座右铭,更是家风的一种精神,引领着家庭往更美好的方向走去。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3篇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_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_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_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4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做孔融。他从小性情活泼、为人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虽然家里的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求他们勤奋读书、对人要有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之间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只想着自己,当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但是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在家里,总抢着扫地呀,端碗,非常讨人喜欢。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些梨子来他家,父亲叫孔融和他的兄弟们开始自己拿梨吃,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孔融这孩子虽然才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就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更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5篇

谦让是我国传统的礼仪。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孔融,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语。孔融4岁时,一日,父亲给他和他的哥哥买了一些香梨,父亲给他了一个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却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亲看了非常惊喜、高兴。

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们乘上了车,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老奶奶没有位子,只能站着,第3站,一些人下车了,老奶奶刚要坐下,一群年轻人跑过来,把老奶奶推开,自己坐下,老奶奶差点儿摔倒,看到着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轻轻地说道:“姐姐把我们的位子,让给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你看她没有位子坐,多可怜呀!”

“妹妹难道你想站着,不想坐着吗?”姐姐疑惑的问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岁能让梨,我现在是10岁,你现在16岁,难道我们这些都不懂吗?我们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样也算助人为乐呀!”我认真地说道。“妹妹,妹妹你说的太有理了,让我实在太佩服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让座吧!”“OK。”我回答到,说着我把老奶奶搀扶了过来,又让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眯眯地连声说:“谢谢,谢谢呀!”“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站着,偷偷的看着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岁都会让梨了,作为我们一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学会谦让的小学生!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6篇

从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

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龄最小,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

一天,爸爸带回来一篮新鲜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

孔融把篮子里的梨挨个看了看,然后,他高兴的拿起了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

爸爸看到了,笑着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挑,你为什么先挑了最小的'梨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当拿最小的,剩下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

仅有4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

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7篇

孔融被收出自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篇文言文,其实通篇讲述的主人公并不是孔融,而是孔融并没有留下名字的儿子。

当时孔融因为触犯了曹操的禁忌,被曹操抓捕,抓捕的时候孔融希望曹操可以放过他的妻儿,而孔融当时年纪尚且还小的儿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其实主要是因为孔融名气过大,却又不收敛,有人慕名去他府上讨教他也都欣然接受,经常在家里设宴款待这些名流,并且毫无顾忌的谈论时政,导致了曹操的猜忌。

孔融被收的结局是注定的,曹操本就多疑,自然留不得孔融这样得人心的人,况且孔融自己在言语上也不收敛,多次触犯了曹操的禁忌,曹操自然不可能留他。

孔融被收这个故事主人公其实在于孔融的儿子,反映了孔融儿子的聪慧。孔融向曹操求情,不过是因为存了一点希望,但是他的儿子却明白,孔融一旦逝世,留下的幼子又怎么可能安然无恙的活下去,毕竟孔融所谈论的'时政得罪的人不只曹操一个,所以孔融的儿子才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而孔融被收当时的情况也表明了孔融儿子想法的正确,曹操并没有打算放过孔融一家,他由始至终都是想要将孔融一家赶紧杀绝的。通过这一故事,可以看出孔融儿子的聪慧,但却因为父亲的行为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着实可惜。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8篇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9篇

夏日炎炎的午后,一个个黄澄澄的梨挂在枝头,胖得不能再胖,在树上你挤我碰。闪闪发光的梨,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格外耀眼。如果吃上一口,那甜脆可口的滋味和那甜津津的汁,肯定让人回味无穷。

一些刚被采摘下来的梨,被放到了一个院子的桌子上——孔融家。不一会儿,一群人围到桌子旁,坐了下来。孔融只看了一眼,便把下面的梨翻了上来。他的妈妈以为他要拿大的,结果,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父母和兄弟都觉得很奇怪,便问孔融。孔融却答道:“我还小,才四岁,应该拿最小的`。大的都应该给父母和兄长们。”

这一说,可把几个兄长惊呆了。其中一个想:天哪,孔融才四岁,竟然懂礼让!看来孔融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孔融的妈妈听了后,喜笑颜开,问孔融:“你的弟弟比你还小,为什么不把最小的让给他呢?”

孔融眨巴着圆圆的大眼睛说:“我是他的哥哥,是要把大的让给他。”

就这样,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0篇

从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纪最小,所以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有一天,孔爸爸带回来一篮子新鲜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让孔融先选,孔融看了篮子里的梨,最后,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开心的说到:我要吃这个。

孔爸爸在一旁笑着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谦让,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也很擅长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孔融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1篇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审讯时,孔融面无惧色地说:“张俭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当。”

孔褒马上抢着说:“张俭是我的朋友,完全是奔我而来的,与弟弟无关。”

地方官见兄弟两人争着受刑,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将案情上报侯览。

后来,侯览下令杀了孔褒。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2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自古以来都传承着礼让的传统美德,在暑假里,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礼让,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加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客人,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了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了两个大的给父母;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夸奖他。

对比我们现代社会的小孩,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围着转,长辈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毫不犹豫给小孩,无比地溺爱,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点点委屈。

在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呵护有加,千依百顺,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的爱,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回报,也从来没有想过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直到我进了幼儿园、然后又进了小学,在老师的教导下,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礼让是人与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礼让才能和同伴和睦相处,才能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我成长中,我也慢慢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给爸爸妈妈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时间休息。我的表现让父母得到欣慰。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让,不要你争我夺,不怕吃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和睦,才能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3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十分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我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_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_

孔融回答说:_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_

爸爸之后问道:_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_

孔融说:_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给小弟弟吃。_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4篇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5篇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孔融小时候,有两个梨,他把大的给了哥哥,小的留给自己,爸爸走过来,问:”你为什么不吃大的呢?“孔融说:”我年龄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吃。“孔融长大了,妈妈拿过来两个梨,他把大的梨给了小弟弟,小的留给了自己,妈妈问:”你怎么不吃大的呀?“孔融笑着说:”弟弟是小孩,应该吃大的。“

我想:孔融真像黄香(香九龄,能温席)尊老爱幼,总是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奉献。在想想我自己,总是和弟弟抢东西,不像当姐姐的'样子,总是被妈妈批评。我想:我不仅没有把弟弟都照顾好,还老是把弟弟弄哭,真的很惭愧。我要向孔融和黄香学习,当一个好姐姐,做一个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6篇

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篮梨子,他父亲让他分给兄弟们吃,但是他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缘由,他说他是年纪小,要把大的让给哥哥,又说自己是哥哥,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引得父亲连连夸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有谦让的美德。

孔融从小便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他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篮梨子,让小孔融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没有挑大的,也没有挑好的,反而挑选了一个最小的,他父亲看了,心里非常高兴:别看孔融年纪小,但是还是非常懂事的,接着他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子,让你先选,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孔融认真的回答到:“我年纪小,应该要拿小的,大的要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了:“那你还有个弟弟啊,是不是要把最小的给他?”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所以要把大的让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不住点头称:“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幼的时候就应该懂得谦让的美德,遵循公序良俗。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7篇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生于鲁国,是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对于孔融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长为教育孩童要懂得谦让,便会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家族世代书香,孔融自小便特别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诗善文。孔融虽然小,却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孔融跟和父亲去洛阳想要拜访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而当时的李云礼威望非常高,能见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还得有亲戚关系。

而孔融巧妙的运用自己先祖曾拜李云礼先祖为师的.这条关系链证明了他们之间有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而后又突遇太中大夫陈韪刻意刁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间尽显讽刺之意。孔融闻言却并不生气。以智相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巧妙的化解开了陈韙的刻意刁难。让陈韙顿时觉得哑口无言。如果他当时承认了自己小时候很聪明。那就相当于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证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个愚钝之人,却也不亚于当场打脸。对其声誉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孔融的思维不可谓“不机敏灵便”从孔融妙对中告诉我们:要时刻的保持着头脑清醒,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发难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8篇

今天我读了一个名叫《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小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个名叫孔融的小男孩,他才四岁,就很懂得谦让。有一天他和哥哥们一起分梨吃,大家都拿个头大的梨,只有孔融独自选择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选小梨吃。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把大梨留给哥哥们吃。”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示。记得我六岁时,奶奶烧了一大盆鸡,奶奶对我说:“我把这只鸡的两个大鸡腿,都分给你吃。”我心想:“两个大鸡腿,不能我一个人独享,应该先给姐姐吃。想着,我就把鸡腿放进了姐姐的碗里。奶奶问我:”你那么喜欢吃鸡腿,为什么你不吃,反而给姐姐吃呢?“”因为我年纪小,不能独享,应当先给姐姐吃。“大家听了我的话,都纷纷赞扬我。

这篇古文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谦让,学会与别人分享,这样才能与人和平相处,永远快乐。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19篇

小朋友们一定认识梨子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梨子的故事,小朋友们可要认真听哦!

古时候呀,有个小朋友他叫孔融,他呀是一个和小朋友们一样聪明又可爱还非常懂礼貌的乖孩子。孔融小朋友每次见到长辈和老师都会主动地问好,也非常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且还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小朋友们说,孔融是不是很乖啊?嗯,老师希望大家向孔融小朋友学习,做一个又乖又懂礼貌的孩子。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买回来一袋梨,孔融的妈妈洗好了之后就叫孔融和他的哥哥弟弟们来吃,爸爸让孔融选一个梨。小朋友们猜猜他会选一个大的,还是小的呢?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孔融呀,他选了一个最小的。小朋友们是不是要问:为什么孔融要选一个最小的啊?,他爸爸也是这样想的,爸爸就问:,孔融,这么多梨子,你为什么挑一个最小的啊?孔融回答:哥哥平时总是教我学习很多知识,为我解答问题,所以我应该把大的'梨子留给哥哥,而弟弟比我小,我自然要爱护弟弟,把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啊,所以我就挑个最小的梨啊。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好啦,故事讲完啦!小朋友以后都要向孔融小朋友们学习哟,平时在家里吃美味的食物要想着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抢,要谦让,也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好啦,小朋友们一定要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然后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哟!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0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个品德好的.人,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说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日后的成长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孔融成为了之后那个不太负责任的人,甚至连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说也是非常可惜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1篇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2篇

孔融,字文举鲁国。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从一个关于他的典故“孔融让梨”,指的是孔融小时候把大梨给哥哥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孩子懂得礼貌。正因为如此,他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儿童的好榜样。当然也记录在《后汉书本传》和《融家传》。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吗?其实可以从孔融的言行来看他的性格。

当孔融10岁的时候,李膺,一个著名的男人,在他的家里建立了一个名人沙龙。他的聚会要求很高,就是不允许任何名人和家人朋友进入。孔融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李膺很困惑。这是从哪里来的?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经是师友,当然我们是世交。”李膺心里很难过,但由于脸色不好,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当一个叫陈韪的名人看到这一幕时,他冷冷地评论道:“我的妻子又小又聪明,但这并不奇怪。”。孔融立即反驳道:“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棒。”陈韪被他回绝了,羞愧得满脸通红,久久说不出话来。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孔融的足智多谋,也反映了他在尖酸刻的拙劣演讲。

建安元年,孔融任青州刺史时,军阀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只剩下几百名士兵,形势极为危急。而虚荣狂野的孔融,害怕破坏冷静的名人形象,依然故作镇定。他从不通过饮酒和写诗来监督战争,这使守城的士兵愤怒和恼火。直到敌人攻破城池,他才在秦冰的掩护下逃离,无情地留下妻儿,以身殉国。这里显示的'是他是一个羽翼丰满的故作姿态、虚伪狡猾的人。

后来,孔融遇到了祢衡,两人一见如故。祢衡吹捧孔融是仲尼的复活,而孔融则形容祢衡是颜回的重生。孔融把祢衡介绍给了曹操,但祢衡,是一个正义的人,他脱下衣服“敲鼓,骂曹_,这几乎没有激怒曹操。曹操说喝酒是个错误,他不得不发布禁止令(酿酒是浪费食物)。他反驳道:“美貌更麻烦,那么人类是否应该被禁止做爱和结婚?”让曹操再次丢面子。孔融把反对曹操作为自己的主要兴趣和爱好,只是为了赢得“好辩”的称号。

孔融让梨真正的意思其实是一种臣服,不是谦让,而是他最后的选择。如果不让梨,兄弟们可能会找机会欺负他。如果他把梨给了软弱的弟弟,那就可以称之为谦让。与其说孔融从小就聪明,不如说他当时既聪明又知道什么是弱肉强食。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从线索中寻找线索,从茧中找出历史的真相。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3篇

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相比,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最容易讲错的。

孔融让梨主流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融家传』里记录的: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他拿了最小的一个,并说:“我是小朋友,按理应该拿小的。”家人都非常惊讶。

这里的“理”(原文为“法当取小者”),是现行的习惯、规矩,即尊敬长辈、尊敬兄长的规矩。家人所惊讶的,是年仅四岁的孩子便知道了习惯和规矩。故事体现了孔融自幼聪明懂事。

或许是认为这个故事重点不够突出,后世出现了一篇孔融让梨加强版,故事讲:

父亲(一说母亲)给孔融一袋梨,让他分给家人。于是他按照家人年龄和梨的大小进行分配。最大的给爷爷,最小的给自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分,孔融说: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

这个版本堪称完美。孔融以孝悌观为指导,组织开展物资分配,展现了领导力。这个故事讲的是伦理以及如何践行伦理。

到了现代,某教材对故事做了修改,在此称作教材版,故事变成: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哥哥让孔融先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他说,哥哥大,拿大的,我小,我拿小的。爸爸点明主题说,融融真是谦让的好宝宝。

故事主旨由尊长变成了谦让。哥哥谦让弟弟,弟弟谦让哥哥。这也是不错的品质。不过细想想,哥哥谦让弟弟,他有二分之一的几率拿到大的;弟弟把大的让给哥哥,自己拿到小的。看来,还是哥哥聪明一些。

有人说故事就是故事,要把握精髓,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妨看看流传更广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幼小的孔融成为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四岁的孔融兄弟七人吃梨。孔融排行老六,他拿了最小的梨。他说,哥哥比我大,应该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为哥哥应该让着他。爸爸再次点明主题说,融融真是谦让的好宝宝。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4篇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5篇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6篇

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孔融四岁时,有邻居人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把个大的梨子让给哥哥比自己年幼的弟弟,自己只拣了个最小的。在旁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梨;弟弟比我小,应给他吃,我吃剩下的。”得到了旁人的连连称赞。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爸爸妈妈也常教育我们,应该尊敬家长,有谦恭礼让的优良品格。

有一次,我乘6路车打算去书店买书。那是一辆人并不多的车,因为临近终点站,难免会在车上呆太长时间,我就站在后面靠门的位置上。随着公交车不断前进,上车的人也愈来愈多。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了车,他看起来精神很好,他一手扶着青年小坐的背座,一手拎了一袋吃的,身子还不停随着车摇摆而晃动着。接着有上来了一个背行李的中年大伯,他为了方便,把自己的一包行李放在门口,上车的人很艰难地跨过大包,才能慢慢向后移动。这时,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很矮,腿脚又有些不便,她摇摇晃晃上了车。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刚坐上座位的大姐姐站了起来,她把老奶奶扶到座位边,“奶奶,您坐!”她笑了笑,有扶了扶肩上的背包。接下来,车上站的大多数都是年过六十的爷爷奶奶们。我望了望坐在座位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有的睡着了,有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听歌,还有的不时向远遥望。我又看看站在那里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有的手拄着拐杖,有的腿脚不便,还有的因够不着扶手而苦恼……我的心都要凉了。老人到了晚年,不想在争些什么,也不想再计较些什么,但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关爱呢?快到站了,在我下车前,还是没有人再让座了。接着,车上响起了“请您让座”的声音,可人们依然无动于衷……

孔融四岁时,把梨子让给兄长,四岁的小孩都懂得谦之礼。叔叔阿姨们,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行为也可以反映出你们的品质。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7篇

炎热的夏天,孔融和哥哥们在庭院里开心地玩着捉迷藏。大家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妈妈提着一篮子梨走了出来,大声叫道:“吃梨啦!”

那梨金灿灿的,上面小,下面大,像个葫芦,一阵风吹过,一股淡淡的、甜甜的果香扑鼻而来。

妈妈把梨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孔融的哥哥们一拥而上,围在桌子边吵着,都抢着要大个的`。

哥哥们走后,孔融才走上去,挑了一个最小的,爸爸问道:“你为什么挑个最小的?”

孔融回答:“哥哥们个头大,应当吃大梨。而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小弟弟。”

妈妈满脸笑容地夸道:“你真是个会谦让的好孩子!”

爸爸走到哥哥面前批评道:“你们真是越大越不懂事!孔融比你们小都知道谦让,比你们懂事多了!”

哥哥们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8篇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生于鲁国,是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对于孔融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长为教育孩童要懂得谦让,便会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家族世代书香,孔融自小便特别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诗善文。孔融虽然小,却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孔融跟和父亲去洛阳想要拜访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而当时的李云礼威望非常高,能见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还得有亲戚关系。

而孔融巧妙的运用自己先祖曾拜李云礼先祖为师的这条关系链证明了他们之间有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而后又突遇太中大夫陈韪刻意刁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间尽显讽刺之意。孔融闻言却并不生气。以智相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巧妙的.化解开了陈韙的刻意刁难。让陈韙顿时觉得哑口无言。如果他当时承认了自己小时候很聪明。那就相当于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证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个愚钝之人,却也不亚于当场打脸。对其声誉必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孔融的思维不可谓“不机敏灵便”从孔融妙对中告诉我们:要时刻的保持着头脑清醒,面对别人突如其来的发难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29篇

夏天来了,孔融家的院子里的梨成熟了,孔融摘了几个,和兄长一起享用。

梨黄黄的,皮薄肉厚,咬上一口,一汪蜜水,美味极了。

孔融拿起一个最大的梨,妈妈见了,以为孔融想要吃最大的梨,不过孔融却将最大的梨给了自己的爸爸,对爸爸说:“你最大,吃的梨也得是最大的!”爸爸听了,咧开嘴开心地笑了。

接着,孔融把第二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弟弟,对弟弟说:“你最小,吃了大的梨才能长得和我一样高!”

弟弟听了连声说:“谢谢哥哥!谢谢哥哥!”

最后孔融把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

兄长对孔融非常佩服,孔融的行动和言语让兄长对他刮目相看,他们都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他的礼让之心。

妈妈爸爸见了,喜笑颜开,心想:这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以后一定要学习孔融,学习他心胸宽大,敬爱长辈的品质。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第30篇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