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读后感 正文内容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汇总14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1-26 14:43:46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1篇

这几天,《浙江教育科技台》正在如火如荼的播放着新版《红楼梦》,我不禁又拿起《红楼梦》,再一次地细细品味起来,和电视一结合,还真有一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受。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2篇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四大名著,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通过阅读,感觉四大名著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瑰宝。它代表了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本书中讲述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因为家庭原因投奔来贾府,与贾宝玉一见钟情,本来是一段完美的姻缘,却又因为王熙凤从中使计,让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至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看到此处,我为他们感到痛心

曹雪芹从真实出发,通过《红楼梦》把贾家在当时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一一展现出来,它预示了旧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在书中我看到,曹雪芹通过刻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形象,写出人物的真实性,复杂性,每个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且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我非常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它使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3篇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败落,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堕落。

故事的中心人物贾宝玉是一个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尊敬女孩们,憎恶男人们。他厌恶“仕途经济”,因为林黛玉从没劝他走“仕途经济”的路,所以他十分敬重林黛玉。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自卑、美丽、善良、聪明、清高的`人物形象,她喜欢写诗,而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敢爱敢恨,叛逆于封建社会。她乖僻的个性造成了她的悲剧人生。 薛宝钗是一个“工于心计,精于世故”,推崇封建礼教的人。她待人友好,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叹。她安分守己的生活,不像林黛玉一样叛逆、多心,因此在当时比黛玉深得人心。 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欣赏的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诗词,尤其是林黛玉在面对残花落瓣时吟出的《葬花词》。《葬花词》中的很多句子都体现了林黛玉的自卑、清高和叛逆。

《红楼梦》,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一部值得研究的经典文学作品。

——红楼梦读后感菁选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4篇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所有的这些人,都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古典并不多见。

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初见时,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要如何与整个封建的家庭对抗呢,只能亲眼看着贾宝玉离自己远去,娶了薛宝钗,而自己孤独的离开人世,这之中的故事可谓曲折复杂,也正是真正的悲剧——将美丽柔弱的林黛玉在观众眼前一步步逼入绝境,而这个故事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令人不由的悲痛不已。

多说无益,这样的故事可谓真正的悲剧,充满了美与痛,给人以反思与启发。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5篇

《红楼梦》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领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转至衰败的过程,以大观园的点滴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虽然她有些多愁善感,谨慎多疑,但她坦率纯真,聪明过人,才学横溢,作的诗特别优美,引人深思,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我很欣赏、很佩服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率直的性格。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了解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6篇

1.林黛玉:

(正面)纯真率性,毫无矫饰,不阿谀奉承,不慕**,不追求时尚,****,天真率直,清新脱俗,赋秉颖异,才华横溢,清灵超然,不染尘埃,率真坦诚,心灵纯洁。

(负面)多愁善感,好哭,爱使小性儿,孤高自许,目无尘下,爱恼就恼,我行我素,**多疑,多愁善感,任性,尖酸刻薄,孤标傲世。

总体评价:林黛玉形象美的实质是“真”,是来自哪秀丽的外形,坚贞的爱情和优异的诗才,以及言辞锋利,吐语不凡。其爱情至诚挚,心地之光明,品行之高尚,胸怀之皓洁,真不愧为情界中人。抱恨而死,所以可伤。

2.薛宝钗:

(正面)宽容随和,豁达大度,待人接物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偏不倚,大贤大德,温柔敦厚,志行高洁,温文尔雅,气质高贵,有古贤士风范,才华横溢,罕言寡语,装愚守拙,静慎安详,从容大雅,望之如春,有白雪的纯洁,美玉的纯洁,幽兰的静穆。

(负面)虚伪矫情,性冷无情,圆滑世故,八面玲珑,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总体评价;兼有凤姐之黠,黛玉之慧,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斩宝玉之痴,形忘忌器,促雪雁之配,情断故人,热面儿冷心。她是*封建时代典型的淑女形象,尊老爱幼,大局为重,行为举止,堪称楷模。任是无情也动人。

3.史湘云:

天真灿漫,胸无宿物,乐观旷达,豪迈洒脱,诚挚活泼,开朗大方,乐以忘忧,豪爽不羁,心直口快,待人接物处以真心,行为处事常凭兴致。她的出现时常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胸怀开朗,心神俱爽的感觉。爱说爱笑,敢作敢为,率真豪爽,有一种“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随遇而安,才华横溢,任性任情,大胆爽利。

总体评价:她有黛玉的聪颖真挚,却没有她的忧郁和偏狭,她有着宝钗的才思和敦厚,却不像她那样矫情和冷漠,她有着凤姐的锋芒和爽利,却没有她的贪婪和残忍,她既不以孤冷清高之态去掩饰青春的热情与活力,也绝不看破红尘,离开对她具有魅力的现实生活而去独守青灯古佛。它兼具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她虽身处俗世却一洗世间尘俗,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一片水晶似的天真未泯的童心,完整的保留了人类的天性。从他身上流露出的“真、善、美”犹如天山峭壁上未经人类染指的雪莲,散发着沁人的芳香,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7篇

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受欢迎?这是最好的答案!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谁解其中味

——清·曹雪芹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绝对称得上是**最伟大的小说,没有之一。

***说,《红楼梦》是**“第五大发明”。

鲁迅说,《红楼梦》的价值,在**的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

张爱玲说,《红楼梦》在**的地位全世界没有任何小说可比。

不只我们视《红楼梦》为宝,就连**读者都把它捧在了掌心。

英国《大英百科全书》称,“红楼梦是一部非常高级的作品。”

盛产大师级作家的.法国,将《红楼梦》视为“宇宙性杰作”,称它像普鲁斯特、马里沃、司汤达合力创作出的“天才的鸿篇巨著”。

《红楼梦》是一部跨时空的宇宙天书。它诉说的人情世故、生离死别、出世入世、爱恨情仇,无地域之别,永不过时。

无论你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于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从《红楼梦》看见自己,遇到他人。

无论你读过《红楼梦》,还是正在读《红楼梦》,或者是想读《红楼梦》,都可以来这里——红楼梦赏析(hlm364),一个红楼梦爱好者的聚集地。

一入红楼兮,终生难再醒!

这里有精彩独到的人物分析

这里有真挚缱绻的相思情意

这里有生活的悲欢离合与智慧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8篇

**古代小说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每一部都精彩绝伦。

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因为它没有过多涉及到了军事、神话,这些可能对于一个女孩子没有多大兴趣。《红楼梦》就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它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_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9篇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家人本应该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然而小说《红楼梦》的净虚师太,非但插手世间俗务,而且专干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为此还谋害了两条人命。可以说,这个整日吃斋念佛,诵经祷文的老尼,实是一个心狠手辣的**。

张财主因为守备上门辱骂,一气之下决定退掉聘礼。可是他畏惧守备的权势,就上京城寻找关系。张家得知水月庵住持净虚和贾府颇有渊源,于是使了大把银两请求净虚从中斡旋。

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净虚利用王熙凤停灵送殡,在庵里小憇的空当,让她给长安节度使云光写一封信,希望云老爷以权势迫使守备的儿子退婚。王熙凤知道净虚收了好处,所以她直接以太太不想管这件事,回绝了净虚。精于世故的净虚,立刻见风使舵来讨好凤姐儿。她说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

听完净虚的话,王熙凤又借故不缺银子,摆明她不愿来趟这浑水。两番受挫,换作別人可能要知难而退了。然而精明圆滑的净虚越挫越勇,这次她采取攻心策略,将话题对准了贾府。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也没有的一般。”

要说净虚“七寸”打得奇准,王熙凤被激将法惹恼,她答应替张家出头。净虚有了赚头,施展溜须拍马的功夫令凤姐儿十分受用。净虚说:“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王熙凤是个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人,净虚抓住其性格弱点大做文章,结果守备的儿子和张财主的女儿双双殉情。“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熙凤弄权固然可恶,但整件事的罪魁祸首当属净虚。若不是她多管闲事,悲剧又岂能发生?

“上梁不正下梁歪。”净虚老尼佛口蛇心,手中攒下命案。她的两个徒弟智能和智通也是恣意妄为。一个破了色戒,一个拐人谋利,好好一个佛门清净地,却成了罪薮邪窟。这一切净虚必然是心知肚明的。_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好声名。_管理家庙的是嫖赌宿娼,品行败坏的贾芹。净虚贪利纵容徒弟和贾家子孙胡作非为,水月庵藏污纳垢,臭名远扬而令人愤怒揭丑,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10篇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首,是著名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荣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生活视野,包罗万象。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合,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借用“真”“假”观念,拖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照以假乱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

《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以林黛玉的视角为线索,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品中主要人物先后出场,行文顺理成章,详略得当,虚实并用,描写重点突出,笔法细腻多样,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相互交错,配合自然。通过环境描写,展示了贾府荣华富贵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展示了文章中人物美好的生活背景。

读了《红楼梦》之后,我不经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11篇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使得自我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细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一样,“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我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当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我、亦不被自我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之后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当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12篇

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此刻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我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终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13篇

我曾听过爷爷说过,他最喜欢品读《红楼梦》:红楼梦的最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我不明白爷爷说的意思,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又重新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_,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确实如此我们必须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初日本侵略我们,我们如果不站起来反抗那么也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呼吁大家适当的反抗是必然,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写人物的读后感 第14篇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