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作文 正文内容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精选35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1-13 09:43:40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篇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听、还要敢说、爱读、想写的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现在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20XX年10月24日,针对《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现状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和现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部分语文教师一起召开了座谈会,我们查找出现阶段我校的作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并制订了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表达方法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的语言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们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然而,分析以上的调查数据,综观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技巧以及作文的表达方法,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是发自内心等则很少过问。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更为甚者,有的想象体裁的作文基本上是各类动画片故事情节的拼凑。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思想抛之九霄云外的作文教学方法,着实让人心寒。

(二)重视了作文写作模式,轻视了作文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表达方法公式一样地讲给学生听,有的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思维,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最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教学的不得法。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学生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像数学一样简单的套用模式。近来,书店中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作文大全、精品作文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然而,对于“作文软件” 的功能,我们是持谨慎态度的。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试想,学生对作文题目的解读,对文章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对文章内容的整合,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岂是在四分钟内完成的?

(三)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训练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老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虽然我们教材中有口语交际内容,课程表中也有口语交际课,但有多少教师能真正保质保量上好呢?这种“重文轻语”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语言交流。

有资料也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有的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表达,例如演讲或课上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

(四) 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思维加工,再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我曾看到一篇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我们的孩子现在不是也不知道什么是荠菜、苦菜、白蒿等野菜吗?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认真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五)重作文指导,轻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习作的全面分析和总结,对学生写作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资料表明,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的写作信息反馈。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多教师注重了作文前的细心指导,而对阅完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是批改完作文,写几句程式化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六)重范文的讲读,轻下水的写作

我校曾举行了第一次师生作文同题大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学生文章、指导学生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没有丰富的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围绕指导打转转,结果写出的文章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改进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自我生活的真实展现。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导致了学生作文的人文价值的.缺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

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写实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 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老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作文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养等各项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加强阅读的指导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2、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现在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开放式作

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多参加适合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加强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我们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上好口语交际课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切实上好口语交际课。例如,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

(四)改进评改方法,教师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们了解,目前我校的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多数是敷衍了事。作文的批阅,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作文字斟句酌。这 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老师们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老师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集体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写下水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我们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实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错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从发展的角度讲,出错是孩子的权利,是学习的正常现象。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往往是害怕学生有错,像扶着孩子走路一样,不敢撒手。导致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多。深入课堂,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还是会有错误。所以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藏着、轻描淡写的带过。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切切实实面对并且重视和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2、理论依据

(1)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2)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3、国内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

针对课堂错误资源的探讨和研究,许多一线教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针对错误成因、有的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我们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错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深入研究四大领域中错误资源的原因,以及错误资源利用的策略。

4、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的成因,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更要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教材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进而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数学思维品质,突破思维性干扰。让教师在研究学生的错误资源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概念的界定

错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的必然产物,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课堂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教师用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分析错误原因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其认知。

2、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错误资源的意识和策略。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四大领域学习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2、教师利用错误资源的能力和策略。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的现错误,并且记录下来。

2、行动研究法:通过听课或在自己的课堂中寻找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

3、文献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错误原因和内容差异性,并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六、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开题报告),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健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1)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全面收集、查阅有关理论和相关资料。

(2)分析归类。在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收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进行原因分析,加以利用。

(3)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记录、归纳学生容易出错资源,记录学生对待错误题型的态度和错误的原因;反思学生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出错误资源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1)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巩固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

七、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

1、根据典型案例总结出学生错误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策略,并撰写成论文。

2、提高课题组成员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自我的思辩的能力。

3、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力争有多篇论文获奖和发表。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本校属于山西省示范小学,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曾多层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教学设备在同等学校中比较完善,教师教研气氛浓厚,利于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负责人李兆峰担任学校的教学校长,既有教学一线的教学经验,又有足够的管理经验,更利于组织老师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足够的课题研究经验,时间充足,能胜任课题负责人的工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工作热情高,教学态度端正,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又分别来自教学一线低、中、高段,都承担过省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研究,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时间保证,研究热情高,有研究的主动性。其中康慧和刘改荣老师是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同时承担学校教研工作,能带动和引领教室们进行研究。其他几位教师中有两位是教研组长,都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篇

由雨花区教科中心专家朱紫彪老师牵头申报的“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经长沙市教科院批准,列为市级规划课题,现根据市教科院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系统研究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做文章教学的xx项目标和若干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述”等,都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2、是我区中学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需要

教科中心在中学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语文老师们常把作文课堂教学定位为如何搜集素材,如何讲评作文等方面;很少有老师认为,学生写作的效果跟教师系列化的引导、点拨、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在听课过程中还发现作文课堂教学大多流程单一或者呆板,基本为“命题——指导——写作——批阅——讲评”。这样的程序无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即使点评覆盖面也有限,角度单一,标准呆板,课堂内容往往是话题唯一,能力训练单一。课堂设计往往很难契合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只觉课堂难熬,索然无味,作文也就是草草应付了事。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通过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角度,对于快速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写作兴趣、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19世纪末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强调儿童的兴趣,从做中学,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这点正好切合了写作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特点。本世纪的美国教学中,最令全球教育界惊奇的事就是美国人具有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且表达清楚,同时能够尽可能谴词造句使意义更准确。而美国中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写作教学的特点。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写作,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科举时代,作文就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它倍受人重视和推崇。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写作也作为一门专门的语文内容进入教学的范畴。即便如此,作文的教与学却显得步履蹒跚、龙钟老态,如圈内人士称是“内容泛化、情感虚设、形式僵化、语言刻板化”。语文圈内外人士,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批评最中肯,呼吁最强烈,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诸种弊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沙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我区的xx所中学中百分之85都是其子女。这些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学生怕写作,拿起笔就皱眉头,咬笔头,即使硬着头皮写出来或者杜撰出来,也是干巴巴的,表达的往往是“虚情假意”。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教师们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计划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此,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语文新课改中写作的教学领域,从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的界定:

1、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有效,不仅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有效问题,而且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2、区域性推进作文课堂教学

“区域性推进作文课堂教学”是指推进全区教师群体的、外显的作文课堂驾驭能力,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写作能力。该课题对我区写作教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区学生主要来源农民工子弟,大部分学生语言功底差,写作能力弱,家庭缺少文化氛围;鉴于此,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3、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内容主要分为口头作文教学和课堂写作教学等方面。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就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的xx项目标和若干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说明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理论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们的构想:把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指导的`活动设计中来,一方面通过覆盖多种智能的活动形式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得到肯定和激励;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智能活动的形式,使得作文课堂从某种角度再现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作文的动力,写下自己的真实体验。

2、写作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实践,文学源于生活,所以要进行创作,就先得有生活的经历,就要先认识生活。在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3、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五、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作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构建中学口头作文教学和书面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内容:

1、作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有序开展的研究

2、学生自主探究式写作方法的研究

3、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

4、通过有效作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七、研究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思维、语言发展、写作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生活内容等多元、多维度的交织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螺旋式递进的认知规律。并点拨学生用自身独特的视角,体验、观察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和心声。

八、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观察法听课评课,进行教学评价,形成作文课堂有效性评价记录。

2、行动研究法:采取初步设想、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研究结果的整体评价,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始终。

3、比较研究法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比较既包括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既有面的比较又结合点的对比,既有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又将本校作文课堂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既有静态比较又可以把比较放在动态中进行。

九、预期成果

1、探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相结合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形成研究报告。

2、汇编作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例。

3、形成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课件库,制作课堂录像光盘。

4、组织汇编教师的研究论文和师生校园文学作品集。

十、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小组:

组长:朱紫彪

核心成员:付晓芹、刘炜伟、张捷、胡登高、陈春燕、范益群、张艳红、贺卫兵、彭献、潘雪凌、黄天宇、陈雅妮、冯娟、李六英、黄静宇、刘蓉、史果红、常慧、王芳。

十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申报与立项阶段。搞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分课题。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5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4篇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明确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呢?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哪些辅助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如何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以此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的教育相比,有明显的特色:

(1)设备先进。包括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微机、液晶投影。

(2)表现形式多样。现代媒体可用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有形有声地表现教学内容。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掌握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情感的熏陶。总之,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教师可以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内,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充分运用,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既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感和品德的熏陶。因此,将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运用到素质教育之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去探索现代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本课题实验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5篇

由雨花区教科中心专家朱紫彪老师牵头申报的“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经长沙市教科院批准,列为市级规划课题,现根据市教科院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系统研究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做文章教学的10项目标和若干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述”等,都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2、是我区中学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需要

教科中心在中学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语文老师们常把作文课堂教学定位为如何搜集素材,如何讲评作文等方面;很少有老师认为,学生写作的效果跟教师系列化的引导、点拨、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在听课过程中还发现作文课堂教学大多流程单一或者呆板,基本为“命题——指导——写作——批阅——讲评”。这样的程序无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即使点评覆盖面也有限,角度单一,标准呆板,课堂内容往往是话题唯一,能力训练单一。课堂设计往往很难契合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只觉课堂难熬,索然无味,作文也就是草草应付了事。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通过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角度,对于快速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写作兴趣、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19世纪末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强调儿童的兴趣,从做中学,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这点正好切合了写作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特点。本世纪的美国教学中,最令全球教育界惊奇的事就是美国人具有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且表达清楚,同时能够尽可能谴词造句使意义更准确。而美国中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写作教学的特点。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写作,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科举时代,作文就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它倍受人重视和推崇。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写作也作为一门专门的语文内容进入教学的范畴。即便如此,作文的教与学却显得步履蹒跚、龙钟老态,如圈内人士称是“内容泛化、情感虚设、形式僵化、语言刻板化”。语文圈内外人士,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批评最中肯,呼吁最强烈,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诸种弊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沙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我区的11所中学中百分之85都是其子女。这些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学生怕写作,拿起笔就皱眉头,咬笔头,即使硬着头皮写出来或者杜撰出来,也是干巴巴的,表达的往往是“虚情假意”。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教师们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计划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此,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语文新课改中写作的教学领域,从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的界定:

1、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_有效_,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有效,不仅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有效问题,而且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2、区域性推进作文课堂教学

“区域性推进作文课堂教学”是指推进全区教师群体的、外显的作文课堂驾驭能力,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写作能力。该课题对我区写作教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区学生主要来源农民工子弟,大部分学生语言功底差,写作能力弱,家庭缺少文化氛围;鉴于此,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3、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内容主要分为口头作文教学和课堂写作教学等方面。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就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的10项目标和若干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说明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理论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们的构想:把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指导的活动设计中来,一方面通过覆盖多种智能的活动形式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得到肯定和激励;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智能活动的形式,使得作文课堂从某种角度再现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作文的动力,写下自己的真实体验。

2、写作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实践,文学源于生活,所以要进行创作,就先得有生活的经历,就要先认识生活。在语文课程标准 “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3、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所谓_有效_,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_教学_,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_理念_?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五、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作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构建中学口头作文教学和书面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内容:

1、作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有序开展的研究

2、学生自主探究式写作方法的研究

3、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

4、通过有效作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七、研究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思维、语言发展、写作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生活内容等多元、多维度的交织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螺旋式递进的认知规律。并点拨学生用自身独特的视角,体验、观察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和心声。

八、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观察法听课评课,进行教学评价,形成作文课堂有效性评价记录。

2、行动研究法:采取初步设想、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研究结果的整体评价,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始终。

3、比较研究法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比较既包括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既有面的比较又结合点的对比,既有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又将本校作文课堂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既有静态比较又可以把比较放在动态中进行。

九、预期成果

1、探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相结合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形成研究报告。

2、汇编作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例。

3、形成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课件库,制作课堂录像光盘。

4、组织汇编教师的研究论文和师生校园文学作品集。

十、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小组:

组长:朱紫彪

核心成员:付晓芹、刘炜伟、张捷、胡登高、陈春燕、范益群、张艳红、贺卫兵、彭献、潘雪凌、黄天宇、陈雅妮、冯娟、李六英、黄静宇、刘蓉、史果红、常慧、王芳。

十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申报与立项阶段。搞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分课题。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5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6篇

题目:在主题美术中体验乐趣的案例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概况

(一)概念的界定

“幼儿美术活动”——幼儿运用一定的艺术材料和手段,进行造型、美术作品欣赏等活动,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

“主题美术活动”精心收集了24个主题活动,分为大班(10个)、中班(8个)、小班(6个)三个部分,每个活动由设计思路、核心目标、网络图谱、活动列表、案例设计、主题反思与体会六部分组成。另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以师生对话为形式的活动实录,并附上了对活动的简要分析,从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出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凝聚了教师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希望这些主题活动能够给您有益的借鉴。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

(二)案例背景

新《纲要》在社会教育领域从社会关系的纬度提出了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幼儿与群体的关系是遵守规则、爱护公物与环境,幼儿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职业、家乡、祖国、世界文化。提出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的问题,对幼儿进行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培养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使其逐步生成个性和社会性。有专家也曾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21世纪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学会交往与合作。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冲击着我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荡涤着与我相熟相伴的陈旧的观念,改变着我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尝试故事画创作中,我班则大胆尝试以简短的儿歌、诗歌、散文等形式创新幼儿美术活动,设计活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置于主体位置,尽可能给他们更多表现表达的机会,更大的表现空间,更多层次的环境刺激;更关注孩子的语言交往行为,从孩子们语言中、行为状态中捕捉它们合作需要和兴奋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的态度,尊重之,追随之。孩子们的愉快合作体验成了我关心、思考的焦点,成了课程的一部分。我结合《纲要》思索这么一个问题――在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怎么样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与快乐体验?在我们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学习、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那么,如何进行愉快的合作体验呢?下面,以大班“”主题尾声合作创作绘画活动为例,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吧!

案例过程:

一、在确立目标时,我定位于将幼儿已有的经验(前期与父母共同搜集交通工具造型的经验以及交通工具用处大的经验)和合作性艺术活动进行整合,目标中整合了语言、情感、艺术等方面的多种要求,来设计具有合作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经验的交流,并通过合作活动形式组织实施使孩子能有机会在多方面获得提高。

感想: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撷取幼儿兴趣所致、幼儿发展所需,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在开展“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教师发动孩子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所需资料,再在集体、分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对资料进行整理,在整理资料过程中逐步接近知识本源。在孩子有了合作创造的基础上,我再为孩子提供合作表达表现的平台,准备开展合作绘画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以交通工具的用处作为载体来达到合作的快乐。

二、接着创设了儿歌创编活动——《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孩子们将自己寻找到的交通工具用处大的秘密编进了儿歌。如有的小组这么编的“什么车儿把水洒?什么车儿长又长?什么车儿救大火?什么车儿抓坏蛋?洒水车儿把水洒,大火车儿长又长,消防车儿救大火,小警车儿抓坏蛋。”也有的小组编了船的故事“轮船进港呜呜呜,轮船进港呜呜呜,轮船轮船懂礼貌,出入不忘打招呼。”当孩子的儿歌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使得不少默默寡闻的孩子也勇于参加,通过儿歌表达自己对交通工具的一种喜爱。

感想:在孩子拿来了不少交通工具的资料图片时,在倾听孩子运用破碎的语言表达时,我马上创设儿歌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将资料的内容讲得更清楚、完整、有趣,让幼儿体验到合作完成的乐趣和儿歌的美感。

三、在孩子们有了表现的愿望与需要时,我创设了“交通工具”合作创编活动

(一)欣赏讨论

1、开场白:最近我们都在收集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的资料,而且也在尝试编儿歌来夸交通工具的用处;你们知道吗?别班的小朋友还把自己编的交通工具的故事儿歌画出来,编成了一本书呢,来看看吧!

2、播放自制的“警车真棒”(四副画)幻灯片,幼儿观赏讨论。

感想:我引用同龄孩子的作品欣赏,激发了本班孩子的绘画创作兴趣,给孩子一种鼓舞。

(二)、联想创作

1、引言:这四幅画没有一个字,但我们都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我们能否也把自己编的有关交通工具的故事编出来呢?

2、师生共同讨论合作创作需要做什么:

首先,想一想,你要和哪几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什么交通工具?会遇到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处?接着想一想,这个故事需要画几张画?怎样分工?名字怎么来?(看画内容协商出来)最后,想一想,每幅画还需要什么?(编号)

3、幼儿和合作联想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自己的任务,让他们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感想:整个活动始终围绕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本领展开。以“友好合作”情感线进行,孩子们非常投入,尤其表现故事情节时能够协商,安静作画,特别专注。借助同伴思维互动来创作丰富画面,而不是单调的引导“怎么画?画什么?”等等,脱离情境的语言几乎没有,让孩子沉浸在“交通工具”创作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尽情地发挥内心的情感。

(三)、展示交流

1、介绍自己小组是怎么商量一起画这个故事的?(体验合作的快乐)

2、活动延伸:明天我们一起把自己小组的画来进行比赛,让大家评评哪组的画最精彩?有空你们再好好编一编,愿你们明天都能拿大奖。(班内创编故事画比赛)

感想:从展示、交流中引导孩子发现同伴之间合作的多种方法,为孩子提供了表达的平台,使活动更加圆满,孩子们愉快的表达了自己如何合作的内心体验,又为下一个活动作了铺垫,使得整个活动有始有终。

案例分析:

一、遵循了指南中所提到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的理念。那么,怎样来确定这个本的呢?我主要是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在“观赏交通工具”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对那么多的交通工具充满好奇与兴趣,平日里交流的多数是“我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因为……”、“我拿来了交通工具的书,我们一起看吧”……于是,我们生成了“交通工具”主题活动。在活动探索中,我们开展了“我们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造型”、“交通工具用处大”等活动后,孩子们更是对交通工具非常的关注。这个活动是“交通工具”主题活动将近尾声的一个集体活动,一方面是满足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来表现交通工具的特有用处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协商合作完成故事画,来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的乐趣。

二、在确立目标时,我定位于将幼儿已有的经验(前期与父母共同搜集交通工具造型的经验以及交通工具用处大的经验)和合作性艺术活动进行整合,鉴于这点考虑,我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孩子自由结伴合作完成活动,在协商分工的基础上,表现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因此,我在目标中整合了语言、情感、艺术等方面的多种要求,来设计具有合作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经验的交流,并通过合作活动形式组织实施使孩子能有机会在多方面获得提高。

三、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我是这样思考的:这个活动是来自主题的,交通工具这个主题孩子们很感兴趣。考虑了活动内容的整合,虽然它是主题背景下的艺术活动,但它绝不是单一的内容,而是在主题探索过程中,情景层层推进,经验日日积累,在主题过程中各点之间整合的前提下,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内容,而本次活动更整合了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各种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将初步的合作经验等内容渗透在幼儿的表现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在活动中的合作欲望,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贴近,也适合孩子的表现表达的。

四、本次活动我主要是考虑到大班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征主要是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有合作意识、形成开朗、乐观、愉快的性格。同时,通过孩子们丰富的联想或想象,积累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突现了两个特色:

a、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幻灯片的气氛渲染,再加上与老师之间的谈话,将孩子带入了故事画情境,在与幻灯片的.简短互动中,帮助孩子梳理了故事画经验。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主要是通过环境的熏陶,以境带情,帮助孩子直接带入情景,激起幼儿的兴趣点。

b、体验合作快乐:这一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个别尝试、集体互相讨论法,一方面满足了幼儿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实际操作时,幼儿基本能自由结伴,自主商量。最后,我让幼儿针对自己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介绍,在以后的活动中引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我们平时谈到的微格研究法,将幼儿的合作过程进行再现、帮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因此,看似是一个活动,但它确实是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整合的。比如:幼儿的认知、情感、艺术等领域都在活动中有所渗透。

因此,尝试这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提供给幼儿更多主动参与生生互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发展。它能使幼儿的美术学习活动更加富有意义,还能激起幼儿更高水平的思维。

(三)国内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述评

林琳、朱家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认为:幼儿美术教育要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美术教育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儿童能在具有明显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表现自己,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美术教育对于人类教育的贡献有其他科目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们的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涂鸦阶段、象征阶段和图式阶段,图式阶段的儿童常以程式化的图形表现物象,表现的方式呈现出符号化、图式化的特点。

李慰宜在《走进幼儿绘画世界》一书中认为:幼儿绘画并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也不是孤立的艺术活动,而是反映了幼儿的智力、能力、兴趣与爱好、求知欲与进取心,他们的意志、性格、和创造,他们的行为、品质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等,这是一个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活动。

刘能强在其美术教育专著中认为:对于美术创造而言,它首先体现为一种视觉艺术或者内心视像的萌发,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事和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即任何客观现实的视像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是个人的主观反映和外部生活的主观镜像。

所以说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

(四)、研究目标

通过主题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力、美术表现能力及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五)、研究内容:

1、幼儿在主题美术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快乐

2、幼儿在主题美术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网上的信息检索及书籍资料的查阅,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提高研究团队的理论水平。把握发展动态,对目前国内外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和主要成果进行分类梳理,为研究方案的设计和概念界定寻求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2)案例法:

前期,运用摄像、记录等多种手段,实录教师的美术实践课,收集创新美术活动的研究素材。中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研讨教师开展美术活动样式的创新价值及教师行为策略,帮助教师进行进一步反思和调整活动。后期,归纳整理形成有价值的美术创新样式案例文本。

(3)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资料全面、细致和客观的收集,注重理论引领下的教学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理性思考,而且不断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注重园内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合作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a、建立研究小组,形成子课题。

b、各课题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需要,不同兴趣的幼儿设计并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形成课例。

c、对课例进行反思、调整和再实践,梳理出创新美术活动样式,形成案例。

d、通过叙事故事和定期交流等,验证归纳形成教育策略。

e、解读分析,梳理归纳,形成比较成熟的有价值的创新美术活动样式的课例与案例。

(4)、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9月

1、理论学习,情报、文献资料查阅、收集、分析和汇总。

(负责人刘喆、张雪、:)

2、成立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设计研究方案,使课题成员对研究达成初步的共识。(负责人:刘喆、张雪、)

3、积累不同样式的美术活动的课例,作为研究创新美术活动期课例素材。(负责人:余华玲、陈劲)

二、研究队伍的组织

研究队伍的建设是达成课题研究目标,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条件,本课题的研究队伍建设拟打算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一)、课题领导小组及主要职责:

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刘喆、张雪、余华玲、陈劲

各成员主要职责:

1、课题体实施方案和规划刘喆、张雪、余华玲、陈劲

2、课题研究重点刘喆、张雪

3、建立题组刘喆、张雪、余华玲、陈劲+。

4、子课题组如期完成各阶段工作张雪、余华玲

5、的阶段性总结和成果汇编工作刘喆

6、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刘喆、张雪、余华玲、陈劲

7、课题保障系统,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刘喆

8、与上级科研部门汇报研究情况张雪、余华玲

(二)专家顾问小组工作

由课题组聘请2—3位相关专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指导课题研究的推进,把握研究方向。

三、研究条件的保障

(一)、人员保障:课题负责人是幼儿园高级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获多项市、区级科研成果等第奖。课题组成员中有83%教师拥有参与市或区级课题研究的经验,累计撰写并发表过教育案例20篇,多位教师具有领衔个人课题的经验并执笔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队伍中多为幼儿园高级教师,其中也有学历较高的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美术素养,为课题的开展提供富有价值的课例和案例。同时对美术活动的课例研究具有较强的思辩意识和能力,个别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二)、制度保障:制定本课题研究的管理办法,对各类课题的研究进行管理和指导。建立定期研究和交流制度,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和资料收集保存工作。

(三)、设备保障:幼儿园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设备,满足研究的各种需要。

(四)、时间保障:各课题研究小组建立每月一次的研究讨论制度,要有研究主题和讨论记录。课题领导小组每两月一次专题研究交流,做好讨论记录。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和交流。每季度至少一次向专家顾问小组进行咨询,寻求帮助、指导。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7篇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

密云县第二小学全体学生

九、课题研究的程序及表述形式

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

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

主要阶段性成果120xx年3月—20xx年7月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前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王蕊

220xx年7月—20xx年3月年级研究成果课例、论文、随笔、课堂教学教研组长

320xx年3月—20xx年7月课题组结题各项成果文集、课堂教学王蕊

最终研究成果序

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

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

120xx年7月《“新课程新教材作文教学新思路”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王蕊

220xx年7月《新课程新教材作文教学新思路教学教学设计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王蕊

320xx年7月《新课程新教材作文教学新思路教学文集》论文

随笔王蕊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8篇

学习文献:

1.教育部《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xx

2._制订《语文课程标准》2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

3.杨再隋教授等编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P6,语文出版社,20xx年10月第一版。

4.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

5.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第一版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9篇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引导学生“说真话”,效果颇佳。

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_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

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0篇

一、课题名称: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五五”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 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入社会后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应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各种途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它包含四个要素: ①主客体要素: 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 简而言之, 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 具体地说, 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 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问题, 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 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 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 “产品” 等等。②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 “最近发展区” , 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 值得人们去 “打破沙锅问到底” 。 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 “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 。 ③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④动力要素: 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情境真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学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策略主要是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造就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分两个层面表述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主要了解高中生听课时的思想动态,是否有过问题意识。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特征。

学生有疑问或者想提问的具体表现,和他们质疑能力的强弱。

(三)高中生问题意识与思维品质及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学科问题意识的对策性建议

从学生方面入手,从老师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3~准备阶段: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1篇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题报告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及其问题,提出几点意见,旨在为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1.问题与分析

目前,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题目与撰写内容不符,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把握不准,研究重点与选题的依据、意义不明确,研究框架设计不合理等方面。导致这一个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术态度不严谨;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径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类领域确立论文选题,由于选题与所学专业脱离,且相关学科知识掌握较薄弱,致使最后诸多问题暴露。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条理更加清晰、阐述更加准确、思路更加透彻,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对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是完成高质量开题的关键

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资料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些研究生甚至没有完全明确撰写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更多的是对前人研究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介绍得甚少。

(二)研究内容的涵盖是体现开题细腻程度的重要标志

研究内容的涵盖应力求精简透彻、主次分明。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每个人的报告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在10-15分钟不等。在有效的时间里,既要做到报告内容明确,又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就对报告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课题进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应变措施等几个方面〔2〕。选题的依据、意义应极具针对性地指向初拟题目,按其研究内容删选代表性较强的文句作为报告的重点,体现条理化与清晰化;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注意,要将其内容层次化,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文献分列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性综述及分析对比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应注意文献罗列的规范性,所列的.内容都应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序地排列。

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是开题报告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初拟的论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个方面,在阐述研究途径时应说明将运用哪些学科知识、以怎样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将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阐述清楚,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应详细说明。研究的步骤一般按课题预期的研究程序,以时间划分阶段,从头到尾进行罗列。至于论文的初拟框架,无论是在开题报告中,还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都应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细的揣摩和反复的斟酌,还应与导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初拟框架设计得更加周密、更为合理。可行性分析则要抓住其内涵撰写,明确阐述现阶段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等。对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的阐述应重点说明,在课题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前人累积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与他人研究的侧重点和不同之处,并围绕研究的目标,简要阐述课题的创新点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是制约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过走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得知,目前,在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不严谨现象,主要表现在,开题报告中的错字与漏字较多、文句表述不通顺和不完整、论述条理不清晰、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不规范、撰写开题的整个思路不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必须重视研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研究性思维能力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读材料时感悟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时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专研某篇学术文章时找不出其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观点时不明白其精髓,收集众多资料后却不清楚应从哪个方面入手,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必须善于怀疑,勤于思考;二是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读后忘,就不能适应日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要善于累积,做好读书笔记;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常思考有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经常思考不等于分析能力就一定强,所以,要学会思考,并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则,思考的结论就会出现反差,就会变成一种低水平的思考。

2.小结

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实质。为了能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思路梳理、文句表达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问题的研究能力。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才能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奠定实质基础。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2篇

本课题经过上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本学期针对教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当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因此特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研讨下,发展同学发明思维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同学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身也能写文章。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让同学在多种题材的写作过程中锻炼写作兴趣,发展写作的发明力。结合教改的新思路,扩大好作文的范围,张扬同学个性,培养同学的写作兴趣。

二、工作要点

1、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本课题有关方面的理论,在其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同学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系和模式。

2、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同学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让同学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不时提高同学习作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年度我们着力于习作课堂的教学研究:

1、着力于同学习作兴趣的培养,养成习作习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同学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胜利。

教师要带领同学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作文的素材,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教师根据各年级同学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同学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局部。作文内容要让同学想表达,要让同学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让同学渐渐喜欢习作。

教师要改变保守的习作评价方式,如取消不和格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等方式,实行自批互批,家长批,社会批,面批,重批等。让所有的同学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胜利,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所要追求的。

(2)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但一旦习惯养成绩会接响一生。为了儿童一生的发展着想,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战略。着重培养下列习惯:独立主动地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重谈、跳读、精读、猜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式剪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让耳朵做“老师”,自身当堂修改,请他人修改的习惯;保管作文本重读整理的习惯;主动应用语言实践的习惯。

2、着力于同学习作能力的提高,发展同学语言。

(1)教师的习作指导课要研究一些新训练:如口语交际的训练、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序列作文的训练、实践应用的训练等。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

(2)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同学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需要求同学作文文句具体通顺。具体通顺是小同学学习语言合理合适的要求,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同学应该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只有做得到的要求,才有意义;让同学用自身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身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同学对作文发生兴趣才有可能。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

四、工作布置

1、加强理论学习,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例会,定期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同时抓好个人学习,随时将学习心得体会、教学随笔记载下来。掌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向书本学习。发动教师查阅、收集、印发各种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作文教学的经验。

2、搜集作文素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内到课外,以同学的生活、思想、情感为动身点,选取作文素材。

3、请进来,交流信息。邀请专家、学者上门指导,并作专题报告。

4、走出去,吸收信息。每学期提供每位语文老师外出学习、听课、培训回校后汇报、交流。

5、鼓励教师上作文研讨课,对取得研究效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7、重视课题过程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资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讨课教学设计、专题总结等内容,使课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3篇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

[1] [2] [3]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4篇

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摭谈论文

摘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质量。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思绪。本论文主要从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重评改,多推敲,让学生会表达两个层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段作文;观察;评改

我多年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即便是成绩较好的高段学生,他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仍存在“怕写厌写”的现象。每年的习作中,山水景物,甚至连玩耍的事情都是大同小异。究其学生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从写作内容上来说,缺少对农村事物、景物方面的细心观察,认为没有什么事是特别值得写的;从写作方式来说,没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觉得批改习作最终还是老师的事情。农村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何让农村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使农村作文教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我认为重在老师要引导学生勤观察,善发现,重评改,多推敲。

一、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

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正因为美感不会自发形成,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度和敏感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即使在节假日,也很少被父母带出去看电影,逛书店、旅游。针对农村学生这些实际情况,我认为老师“必须要明确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立足农村去观察,去发现,不断地挖掘农村生活中美的实质,美的层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细心观察有发现,让学生有话可写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第一学段称作“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做“写作”。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观察所得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为了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地记录有作文意义的发现,我亲手为他们制作了一张张简易“发现卡”,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用电脑打印下来。每位学生发给一张,一张卡片写一条发现,写完了放在班级的专用收集箱中,可再向学习委员拿。我每天抽空看所有上交的发现卡。一开始,我引导全体学生先从熟悉的校园内的事情写起。有一些是毫无价值的发现,如“我发现XX的字写得很漂亮”,“我发现今天是阴天”。对于这些发现卡,我并没有去否定它,而是先放到一边。而对于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发现,如“我发现奶奶做的柿特别好吃。”我会给这些卡片打上五角星,并把学生叫到跟前。首先肯定她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然后问:“奶奶是怎样把柿饼做的这么特别的,你观察过吗?”她简单地从摘柿子、剥皮、穿签、晾晒这四个环节做了表述。在一一肯定后,我再问她:“对这四个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位平时不爱言谈的学生,鼓起勇气问“老师,柿子应该要晒几天?”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她,而是引导她猜,再让她回去一边再仔细观察,一边请教奶奶。这些引导的过程,增加了观察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之后,我建议她以《奶奶做柿饼》为题,把发现卡上的一句话扩写成一篇习作。果然,平时写作文总是不具体的他,这次却写得相当生动。紧接着,《奶奶织网》、《奶奶编草帽》等习作也从她的笔下涌出来。

通过写“发现卡”这一活动,为学生的习作预设了梯度,降低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很快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观察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没材料可写的局面,给学生的习作搞好了开端,鼓舞了信心。

(二)多多观察有积累,让学生勤于习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写,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写就是一种积累,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项传统策略,厚积才能薄发。于是,我在学生有话可写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勤于习作,变厌作文为爱作文。

1.关心家庭琐事,培养孝心

家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姐姐,大多已离开家里在外求学或工作。因此,他们在家里少不了要帮父母干点家务。我总是鼓励学生,趁着你们已经长大,也趁着你们还在父母身边,能帮忙就多干点家务活。这是你们对家里,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渐渐地,班里形成了以劳动为荣,不劳动为耻的风气,连一些男生也干起活来。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这些做过的成功的家务事一一写到周记里。我鼓励他们什么时候做了就什么时候写,哪怕做失败的事也可以写。于是两三天就能看到一篇家常习作,如《番茄炒蛋》、《割稻》、《喂鸡》等一篇篇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习作层出不穷。女生如果有弟弟或妹妹,农村里的父母一般会让她们带小孩。我从学生的闲聊中了解这一情况后,鼓励她们把自己带弟妹的感受写出来,从生疏到熟练,从厌恶埋怨到喜欢,她们内心的感受、情感也在一天天地变换着。经常写这些家庭琐事的习作,其实就是在写生活随笔。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观念慢慢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心中的喜怒哀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关心家庭琐事中,他们书写着,烦恼着,快乐着,也成长着。

2.关注“无厘头”之事,呵护童心

是孩子,一般都会干点无厘头的事情。我认为愈是聪明的孩子,干的“无厘头”之事也会与众不同。爱迪生不是曾天天坐在鸡蛋上孵小鸡吗?牛顿不是因为一个苹果砸在头上而久久发呆吗?“无厘头”里蕴藏的不仅是孩子特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可贵的是一颗无邪的童心。因此,对于那些爱异想天开的孩子,我不但允许他们犯错,甚至会去鼓励他们不要人云亦云。记得有一次学生曾在日记里记录了老鼠对她生活、学习带来的烦恼。那种厌恶之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觉得这是一般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将她两次写老鼠的作文在班上朗读。果然,一石激起千尺浪,许多学生都痛斥了老鼠的斑斑劣迹。既然大家都如此痛恨老鼠,那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呢?在下一周的日记里,就有更多的学生写有关老鼠及灭鼠的方法。其中,那位最痛恨老鼠的女同学一连十几篇连载了她和老鼠的“不共戴天”之仇,从放药到笼子,火烧到水淹,甚至还设法让它们窝里斗……那份想象力,那份童心,让她的笔越动越勤。同学们还赠给她“斗老鼠女战士”的称号。以她为中心,还辐射出了许多忠实的“狗兄”, “花仙子”……农村的很多学生原本视而不见的景物,如今经过他们长期观察,再加上干点“无厘头”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越写越多,越写越有趣。

二、重评改,会加工,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写作,乐写是我的出发点,而真正会写,才是我的落脚点。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作文评改,让学生学会推敲文字。我在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重视引导自主修改,使之通顺、连贯

农村高段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习作,往往像中段学生一样,以为写好了,自己再也没办法修改。因此,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使学生克服不愿自主修改的心理障碍,养成写完习作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通顺连贯的好习惯。

1. 激发自主修改的兴趣

语文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要求学生自改作文,作文本发下去了,改好错别字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老师评语中的修改意见基本不予理睬,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修改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办法。

(1)选拔“星级作文”

每周我都会选拔出半数左右的学生入围星级作文的评选。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选材独特;二是语句通顺连贯。因此,学生们开始了积极主动的自主修改,有些甚至再三地去修改,以求习作中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2)设“今非昔比”专栏

对于结构残缺、中心偏移的作文,经老师批改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评语重新修改,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面目全新的同学,将在“今非昔比”专栏中贴出他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以此激励。

2.指导自我修改的基本方法

在自主修改中,优等生只要燃起了修改的热情,修改后的文章必将有所不同。而一些原先作文底子薄的学生,仍显得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应具体细致地去指导修改的基本办法,使他们树立信心,学会自主修改。

(1)改掉口语

口语是小学生习作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他们常将“菱角”写成“唠呤”,将“皎白”写成“高首”。又因农村小学生回家写作业受父母指导少的缘故,自己很难发现、改正口语中的错误表达。因此,农村中高段小学生的习作中口语出现的频率仍较高,我在改作文时,会将他们的口语记在专用的一个笔记本中,并及时请全班学生讨论,做到当天发现当天清除,一人有误,大家齐改。而后让学生把这些正确的书面语记到自己的摘记中,以此提醒自己少写口语,用上书面语。

(2)改正标点

农村高段小学生作文的不通顺,除了表现在口语的错误上,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为不能正确使用标点。尤为突出的现象是一篇文章一逗到底,以及冒号、引号无法完整地使用。当我发现有些学生好几个句子才使用一个标点时,我会耐心地把他们叫到跟前,要求他一口气读完这个长句子,学生通常没办法做到,而是在该停顿换气的地方自然地停下来,无需老师严厉地批评和繁琐地批改,学生会渐渐克服这种错误,明白标点对表达的重要性。对于无法完整地使用冒号、引号的学生在批改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逐一圈出他们的错误标点。我还告诉他们,如果把一篇新写成的习作看成是一件新衬衫,那标点就是一排新纽扣,只有把纽正确,扣整齐了,衬衫穿起来才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标点。

(二)重视引导相互评改,使之具体生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有了自主修改的基础,学生习作时基本上能做到通顺连贯,但要想使之精益求精,仅靠老师一人之力很难做到快速、高效地提高,因此,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修改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1.多提问,改具体

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感情,不管哪一种快乐都用“高兴”一词代替,所记叙的事情不是没有人物的对话就是对话显得极其乏味,拖沓,这些都不是有质量的习作,充其量只是一篇篇流水帐。而这种不具体或假具体的文章在农村中高段小学生习作中仍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这难道就是我们新课标所期盼的“自由表达”吗?显然不是,因为在这些习作中根本看不到学生个性的释放,听不到他们心灵的歌声,无数次对他们说要抓住细节,突出重点,才能把作文真正写得生动具体,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看来,习作与传统所谓的作文指导找不到必然的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改到了一本只有四要素,而没有对话,没有心理活动,没有重点的.文章,大意是他与父亲周六下午一起去钓了很多龙虾,心里很高兴。该给他写什么评语呢?写鼓励的话吧,实在没有,批评的话,写了又有什么用,于是干脆拿它到教室里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来评。没想到我一读完,就有几位学生举手了,“他为什么不和小伙伴一起,而是与爸爸一起去钓龙虾呢?”。“他说钓到了许多,到底有多少只,是怎么钓的?”“我们都是把钓来的龙虾煮了吃了,他最后是怎么做的?”……显然,他们不是很好的评论员,却是非常棒的提问高手。看到那么多同学对自己的作文内容如此质疑,我请那位早就有话想说的同学发言,他一一做了回答。最后让他把文章重写一遍,果然具体多了。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的修改,应从传统的重形式轻内容,重师讲,轻生评的现象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以相互提问为桥梁,以内容的具体生动为重点,切实在相互提问、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多品佳句促创造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曾经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而学生的自主阅读多数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无法深入字句去品味。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品读“字句声色”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创造性。

(1)品阅读中的佳句,善于模仿

写作于学生而言,就像是蚕吐丝,而我们知道蚕只有多吃桑叶,吐出来的丝才会又多又好,而阅读就是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又一片广阔的桑树林,在这一片桑树林中,每一位学生可以以最自我的方式去感受文字,长此积累,学生就会把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文章生动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深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尤其一些外国短篇小说,鼓励他们每天坚持阅读,并从书中摘记一两句感悟最深的句子,特别是自己想写又写不出到来的好句子,一定要记录下来。然后静下心来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去发现这些特有表达的奇妙之处。

然后,我会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钟时间,挑五句典型的句子,让大家一起品味好句的特别之处。这一相互切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显微与细化文学的过程。自身所隐藏的情感因为有了文字,有了与同伴的多重碰撞,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同时扩充了自己文字的储存量。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作时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后让学生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模仿着写。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逐步将文章写的生动具体。

(2)品习作中的佳句,激发灵感

孙绍说:“要把作文写好,就是想尽办法把不动脑筋就冒出来的那些话语排除掉,努力把自己的感觉找出来。”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同一意思。学生的创意,也就是创造能力从何而来呢?它不仅是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出来的,也不是教师所能教出来的,而是鼓励激发出来的。尤其是同伴的鼓励又有着老师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量。因此,我非常重视给学生提供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他们去发现同伴习作中表达独特的句子。先由四人一组开始,选为组长,负责让组内同伴找出习作中的好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评改栏中,写上小组的意见,即学生的评语。从全班评选出三名佳句多的习作,每周举行一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好句,评好句的兴趣,写作的创作力一步步地被激发出来。

多年来,我班学生多篇习作在省里、市里、镇里各类比赛中获奖,平均每位学生每学期的习作量达五十多篇。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农村的特点,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明确、有目标的训练,就能让农村高段学生的习作走出“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当然,本文只从精读多练多改这个角度加以浅谈,对于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其它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4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3】郑友宵·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5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的,是美国著名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评价问题作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从而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自泰勒之后,课程评价领域从价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经历了几代嬗变与演化,每次嬗变和演化都直接体现了整个课程领域的变化;每一次的嬗变和演化也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同时间接地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

近观历史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世界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多元特征的,能不断扩展的艺术课程,而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美术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其研究方向也向这一方向聚焦。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继承全世界艺术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本国艺术教育特色,同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格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条重要枢纽,新课程更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美术教育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也更应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研究动因

要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学习反馈形式-学业评价会促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思想。因此,如何进行作业评价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评价标准看: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当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师生共评,教师点评等,作为美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堂评价美术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作业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识问题,更难以做到深入的恰当的分析,只能泛泛地点到为止。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班额的具体情况,仅凭有限的课堂上三五分钟的作业评价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结果的评价,由于离开了学生本人,多少带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和学生进行客观的平等的意识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评价结果上看,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个分数就算完了,至于那个分数是怎么打的?为什么那样打,大多数老师都没在等级分数之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更有甚者,对一些自认为不好的作业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以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确指导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和学生本人的不尊重,是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三、课题界定

就当前情况看,提到“评价”,人们大都把它与“判断” “价值”等概念联系起来。本课题所提出的学生作业评价,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学生学习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确涵义,还要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内容的问题;学习主体及其心理,即评价对象的问题;关于价值或特点的问题,即将涉及评价的标准;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等等,而其中的具体问题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出了“评语+等级学业评价体系”这一概念。

鉴于美术教学跨年级段多,我们主张应该视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与其他的学习评价模式相互补充。事实上也是对当前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领域发展趋势作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诞生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等评价元素。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认知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多元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7种要素组成,不同组合使每人的智力结构各具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教学论指出:评价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姆曾对评价做出过精辟的论述:A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B评价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C评价用于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

3.乌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归属、尊重、实现自我的需要。儿童的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最优秀,如果他们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望、情绪不振。

(二)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种不同的需要:学生心理的需要、家长认识的需要、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它的现实意义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作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便于家长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术学习情况。

2. 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能促使我校美术教师在积极参与教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研等各种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过程中,运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实践与研究,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操作性的依据。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经查阅大量文献等资料表明;教育界这对于“学业评价”“课程评价”等资料方面略有著述,但显现出“大教育”的迹象,对于“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领略。因此,关于新课程中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方面的课题及论文专著在国内尚属冷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是:

(一)研究内容

1.构建多元化操行评语模式

操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本身是一种操作过程,当然不可能方法单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正确性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评语的改革与发展,评语的功能日渐突出。因此,在科学、正确的“指挥棒”的导向和推动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学期末一段简单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①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所谓主观评价也叫做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长、与人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估,完成相应的评价任务。主观评价应当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价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赏、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观评价没有外界压力,是在高度自觉、积极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护和激发被评价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是比较深入、贴切的,但是自我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对评价的观点、内容、标准和效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标准,如果主客观差异比较大,就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小组评价或老师综合评价,这样就弥补了自我评价的局限,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既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又有同学及老师的客观评价。

②相对评价与标准评价

相对评价指在接受评价的一个群体中,按照一定的评价要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评价的要求相比较,来确定每个被评价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实现评价目的'。这种评价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评估每一个学生达到的高度,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使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此种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该评价是有相对性,有很大的“相比较而言”的弱点。

标准评价是一种相对绝对评价,它告诉学生明确的客观标准,例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美术成绩优秀,懂得在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标准评价使被评价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对学生学习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定性评价多用评语的形式表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的既定性。好处是方法较简捷,由评价者根据平时学习的直觉和理性分析予以评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评价者的教学经验和洞察力,主观性强,客观依据不足。

定量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有个量的搜集和积累。虽然操作起来较复杂,但有具体的数据作基础,作为分析、评价依据,就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

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评价,指的是不单纯依靠对学生结果的测定来进行评价,而是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来评定每个学习时期或学习步骤本身的优缺点。如某位学生,刚开学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且学习效果很好,但后期学习松懈,效果较差,这样在评价时应体现他的这一学习的过程体现 结果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的测定成绩,这个测定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为我们要考察学生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如何。在实践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为了提高评价质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现代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如何就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解剖、收集和运用有关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愿在此课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6篇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校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为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空洞、雷同、感情虚假、语言贫乏。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习作教学方观念与方式过于传统,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巨大的作文教师创新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更新观念,探索新课程、新教材之下的作文教学新思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信心与水平。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7篇

科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全解:

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

二、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一,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

第二,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让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教改方案、教材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去做。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明确合理,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如果课题组成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难以得到批准立项。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科研处将按学院《关于给批准立项课题资助研究经费的试行办法》(京现院〔〕12号)加强管理与监督使用。

总之,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只有重视并认真、科学地做好研究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一句话,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8篇

题目:幼儿在主题美术活动中体验合作乐趣的案例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概况

(一)概念的界定

“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运用一定的艺术材料和手段,进行造型、美术作品欣赏等活动,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

“主题美术活动”精心收集了24个主题活动,分为大班(10个)、中班(8个)、小班(6个)三个部分,每个活动由设计思路、核心目标、网络图谱、活动列表、案例设计、主题反思与体会六部分组成。另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以师生对话为形式的活动实录,并附上了对活动的简要分析,从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出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凝聚了教师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希望这些主题活动能够给您有益的借鉴。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

(二) 案例背景

新《纲要》在社会教育领域从社会关系的纬度提出了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幼儿与群体的关系是遵守规则、爱护公物与环境,幼儿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职业、家乡、祖国、世界文化。提出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的问题,对幼儿进行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培养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使其逐步生成个性和社会性。有专家也曾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21世纪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学会交往与合作。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冲击着我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荡涤着与我相熟相伴的陈旧的观念,改变着我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尝试故事画创作中,我班则大胆尝试以简短的儿歌、诗歌、散文等形式创新幼儿美术活动,设计活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孩子置于主体位置,尽可能给他们更多表现表达的机会,更大的表现空间,更多层次的环境刺激;更关注孩子的语言交往行为,从孩子们语言中、行为状态中捕捉它们合作需要和兴奋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的态度,尊重之,追随之。孩子们的愉快合作体验成了我关心、思考的焦点,成了课程的一部分。我结合《纲要》思索这么一个问题――在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怎么样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与快乐体验?在我们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学习、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那么,如何进行愉快的合作体验呢? 下面,以大班“交通工具”主题尾声合作创作绘画活动为例,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吧!

案例过程:

一、在确立目标时,我定位于将幼儿已有的经验(前期与父母共同搜集交通工具造型的经验以及交通工具用处大的经验)和合作性艺术活动进行整合,目标中整合了语言、情感、艺术等方面的多种要求,来设计具有合作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经验的交流,并通过合作活动形式组织实施使孩子能有机会在多方面获得提高。

感想: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撷取幼儿兴趣所致、幼儿发展所需,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在开展“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教师发动孩子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所需资料,再在集体、分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对资料进行整理,在整理资料过程中逐步接近知识本源。在孩子有了合作创造的基础上,我再为孩子提供合作表达表现的平台,准备开展合作绘画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以交通工具的用处作为载体来达到合作的快乐。

二、接着创设了儿歌创编活动——《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孩子们将自己寻找到的交通工具用处大的秘密编进了儿歌。如有的小组这么编的“什么车儿把水洒?什么车儿长又长?什么车儿救大火?什么车儿抓坏蛋?洒水车儿把水洒,大火车儿长又长,消防车儿救大火,小警车儿抓坏蛋。”也有的小组编了船的故事“轮船进港呜呜呜,轮船进港呜呜呜,轮船轮船懂礼貌,出入不忘打招呼。”当孩子的儿歌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使得不少默默寡闻的孩子也勇于参加,通过儿歌表达自己对交通工具的一种喜爱。

感想:在孩子拿来了不少交通工具的资料图片时,在倾听孩子运用破碎的语言表达时,我马上创设儿歌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将资料的内容讲得更清楚、完整、有趣,让幼儿体验到合作完成的乐趣和儿歌的美感。

三、在孩子们有了表现的愿望与需要时,我创设了“交通工具”合作创编活动

(一)欣赏讨论

1、开场白:最近我们都在收集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的资料,而且也在尝试编儿歌来夸交通工具的用处;你们知道吗?别班的小朋友还把自己编的交通工具的故事儿歌画出来,编成了一本书呢,来看看吧!

2、播放自制的“警车真棒”(四副画)幻灯片,幼儿观赏讨论。

感想:我引用同龄孩子的作品欣赏,激发了本班孩子的绘画创作兴趣,给孩子一种鼓舞。

(二)、联想创作

1、引言:这四幅画没有一个字,但我们都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我们能否也把自己编的有关交通工具的故事编出来呢?

2、师生共同讨论合作创作需要做什么:

首先,想一想,你要和哪几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什么交通工具?会遇到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处?接着想一想,这个故事需要画几张画?怎样分工?名字怎么来?(看画内容协商出来)最后,想一想,每幅画还需要什么?(编号)

3、幼儿和合作联想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自己的任务,让他们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感想:整个活动始终围绕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本领展开。以“友好合作”情感线进行,孩子们非常投入,尤其表现故事情节时能够协商,安静作画,特别专注。借助同伴思维互动来创作丰富画面,而不是单调的引导“怎么画?画什么?”等等,脱离情境的语言几乎没有,让孩子沉浸在“交通工具”创作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尽情地发挥内心的情感。

(三)、展示交流

1、介绍自己小组是怎么商量一起画这个故事的?(体验合作的快乐)

2、活动延伸:明天我们一起把自己小组的画来进行比赛,让大家评评哪组的画最精彩?有空你们再好好编一编,愿你们明天都能拿大奖。(班内创编故事画比赛)

感想:从展示、交流中引导孩子发现同伴之间合作的多种方法,为孩子提供了表达的平台,使活动更加圆满,孩子们愉快的表达了自己如何合作的内心体验,又为下一个活动作了铺垫,使得整个活动有始有终。

案例分析:

一、遵循了指南中所提到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的理念。那么,怎样来确定这个本的呢?我主要是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在“观赏交通工具”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对那么多的交通工具充满好奇与兴趣,平日里交流的多数是“我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因为……”、“我拿来了交通工具的书,我们一起看吧”……于是,我们生成了“交通工具”主题活动。在活动探索中,我们开展了“我们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造型”、“交通工具用处大”等活动后,孩子们更是对交通工具非常的关注。这个活动是“交通工具”主题活动将近尾声的一个集体活动,一方面是满足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来表现交通工具的特有用处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协商合作完成故事画,来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的乐趣。

二、在确立目标时,我定位于将幼儿已有的经验(前期与父母共同搜集交通工具造型的经验以及交通工具用处大的经验)和合作性艺术活动进行整合,鉴于这点考虑,我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孩子自由结伴合作完成活动,在协商分工的基础上,表现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因此,我在目标中整合了语言、情感、艺术等方面的多种要求,来设计具有合作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经验的交流,并通过合作活动形式组织实施使孩子能有机会在多方面获得提高。

三、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我是这样思考的:这个活动是来自主题的,交通工具这个主题孩子们很感兴趣。考虑了活动内容的整合,虽然它是主题背景下的艺术活动,但它绝不是单一的内容,而是在主题探索过程中,情景层层推进,经验日日积累,在主题过程中各点之间整合的前提下,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内容,而本次活动更整合了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各种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将初步的合作经验等内容渗透在幼儿的表现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在活动中的合作欲望,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贴近,也适合孩子的表现表达的。

四、本次活动我主要是考虑到大班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征主要是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有合作意识、形成开朗、乐观、愉快的性格。同时,通过孩子们丰富的联想或想象,积累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突现了两个特色:

a.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幻灯片的气氛渲染,再加上与老师之间的谈话,将孩子带入了故事画情境,在与幻灯片的简短互动中,帮助孩子梳理了故事画经验。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主要是通过环境的熏陶,以境带情,帮助孩子直接带入情景,激起幼儿的兴趣点。

b.体验合作快乐:这一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个别尝试、集体互相讨论法,一方面满足了幼儿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实际操作时,幼儿基本能自由结伴,自主商量。最后,我让幼儿针对自己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介绍,在以后的活动中引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我们平时谈到的微格研究法,将幼儿的合作过程进行再现、帮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因此,看似是一个活动,但它确实是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整合的。比如:幼儿的认知、情感、艺术等领域都在活动中有所渗透。

因此,尝试这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提供给幼儿更多主动参与生生互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发展。它能使幼儿的美术学习活动更加富有意义,还能激起幼儿更高水平的思维。

(三)国内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述评

林琳、朱家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认为:幼儿美术教育要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美术教育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儿童能在具有明显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表现自己,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美术教育对于人类教育的贡献有其他科目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们的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涂鸦阶段、象征阶段和图式阶段,图式阶段的儿童常以程式化的图形表现物象,表现的方式呈现出符号化、图式化的特点。

李慰宜在《走进幼儿绘画世界》一书中认为:幼儿绘画并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也不是孤立的艺术活动,而是反映了幼儿的智力、能力、兴趣与爱好、求知欲与进取心,他们的意志、性格、和创造,他们的行为、品质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等,这是一个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活动。

刘能强在其美术教育专著中认为:对于美术创造而言,它首先体现为一种视觉艺术或者内心视像的萌发,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事和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即任何客观现实的视像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是个人的主观反映和外部生活的主观镜像。

所以说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19篇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表达方法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的语言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们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然而,分析以上的调查数据,综观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技巧以及作文的表达方法,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是发自内心等则很少过问。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更为甚者,有的想象体裁的作文基本上是各类动画片故事情节的拼凑。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思想抛之九霄云外的作文教学方法,着实让人心寒。

(二)重视了作文写作模式,轻视了作文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表达方法公式一样地讲给学生听,有的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思维,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最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教学的不得法。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学生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像数学一样简单的套用模式。近来,书店中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作文大全、精品作文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然而,对于“作文软件” 的功能,我们是持谨慎态度的。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试想,学生对作文题目的解读,对文章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对文章内容的整合,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岂是在四分钟内完成的?

(三)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训练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老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虽然我们教材中有口语交际内容,课程表中也有口语交际课,但有多少教师能真正保质保量上好呢?这种“重文轻语”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语言交流。

有资料也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有的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表达,例如演讲或课上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

(四) 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思维加工,再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我曾看到一篇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我们的孩子现在不是也不知道什么是荠菜、苦菜、白蒿等野菜吗?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认真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五)重作文指导,轻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习作的全面分析和总结,对学生写作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资料表明,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的写作信息反馈。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多教师注重了作文前的细心指导,而对阅完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是批改完作文,写几句程式化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六)重范文的讲读,轻下水的写作

我校曾举行了第一次师生作文同题大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学生文章、指导学生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没有丰富的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围绕指导打转转,结果写出的文章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改进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自我生活的真实展现。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导致了学生作文的人文价值的缺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写实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 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老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作文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养等各项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加强阅读的指导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2、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现在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多参加适合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加强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我们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上好口语交际课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切实上好口语交际课。例如,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

(四)改进评改方法,教师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们了解,目前我校的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多数是敷衍了事。作文的批阅,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作文字斟句酌。这 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老师们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老师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集体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写下水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我们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0篇

到了高年级,作文要求也就高了。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让学生深深懂得:谁能富于联想,谁的想像丰富,谁的作文水平就高。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1篇

石角镇新民中心小学 蔡洪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泉--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回到广大无边的农村中去发现积累、提炼素材,丰富作文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农村  孩子  作文  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罗丹论艺术》

4、窦桂梅《教后记》

[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浅析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2篇

“综合实践活动介入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报告-小学语文论文

课题组长:谷捷敏 组员:许金苗 吴晓丽 金科峰 劳群娜 施吉章等 执笔:许金苗

一、课题的提出:

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普及,环境问题的凸显,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快餐文化的`日益流行……纷纷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试图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现实,认识历史文化,探索科学奥秘,从而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带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理念审视当前作文教学,我们发现现行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封闭。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内进行: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作文“语言成人化”――缺乏儿童语言个性;“结构模式化”――用公式化的章法套写作内容;“人物、事件虚构化”――虚造人物形象和实践,移植情节;“主题与题材陈旧、单一”;“思维品质肤浅”。封闭导致学生眼界狭窄,社会阅历贫乏,生活体验缺失,思维能力衰退,只有打破封闭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才能获得新生。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纠正作文教学封闭的弊端,弥补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我们提出并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介入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如何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历史、生活,去探究自己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品质,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激起一种社会责任感。

2、如何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走向博大的社会文化,再现作文的原汁原味。

3、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规律,补充、丰富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月课题立项以前,这一阶段是课题酝酿研究方案以及课题立项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资料,了解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已有的情况),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为205月至年12月,这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建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人员的学习,结合日常教学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及时交流研究心得,调整、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注重资料积累。

第三阶段1月至208月,这一阶段为

[1] [2]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3篇

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去春游,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农村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习习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我的手被什么碰了一下。我猛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哦,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它看我坐起来,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见我没有什么恶意,又‘咩、咩……’地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一伸手把它抱到怀里。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亲了亲小山羊,把它放回到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身边。我惊呆了:它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

由于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言之有神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

求想 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同学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

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求异 就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构思独到、立意鲜活。

求精 就是培养学生在一题多做中精益求精。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作文有深造之法。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日将此题目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不佳,迟数日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又微见了明;又攻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我在让学生作《扫雪》一文时,就让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第一次,让学生回忆扫雪的过程进行写作,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评议。第二次,则是在实际参加扫雪活动之后,修改自己的上次作文(在参加活动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教师对两次作文进行了对比,学生评议,教师又稍微进行了指导,之后写第三稿。这一次,学生们大都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他们不但能把作文写得立意新颖、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写得形神兼备。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4篇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带回家改。相信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可是学生所得却很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作文批改陷入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互不联系的落后状态中。批改批改,批批改改。教学论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应当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他还说,养成了自改习惯和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才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因此,在批改作文方面,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让六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当中,让学生互评作文。

笔者经过尝试发现,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益处甚多:同学之间要互评作文,必然就要认真阅读甚至研究别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点评的过程时又不断领会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其二 让学生及时互评作文,虽然不能真的代替教师批改,但却能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评判的时间,能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学生写作。实践表明,让学生互评作文,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促使学生在感性 和理性结合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作为乡村小学老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动笔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实践联系起来,使他们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_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北京:三联书店.7月第1版.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改变模式,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益]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5篇

浅谈小学语文四结合兴趣作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小学作文教学:浅谈小学语文“四结合”兴趣作文教学模式。”可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所以,作文在语文知识中具有一定难度。从目前学生现状看,有很多小学生怕作文,不喜欢作文。那么,为什么学生参作文不感兴趣呢?主要在于作文教学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也就是说,教师只重视学生作文的外部指导,即选词造句等技巧的指导,而忽视学生内因,即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外因是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在诸多内因中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人闪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兴趣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以作文具有高度的热情,就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主动的接受作文训练。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实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采用计算机和作文教学相结合,并以趣为轴心,以设境入题、提出问题、再现情境、口述训练、打字表达、屏幕评改、课外扩展为线的激趣、导趣、升趣、保趣、爱趣、延趣的小学计算机兴趣作文教学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设境入题,激发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出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上音乐、体育、实验课或搞一次野游等集体活动时,学生都会再现出极大兴致,那是因为这些活动适合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学也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第六册第二单元作文要求是“写春天的景色”。开课时,先给学生放一段景色(或多媒体),让学生边看边想,这段录像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画面上嫩绿的小草,树上刚发出来的芽苞,小河涓涓流淌……学生被这春天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写作的欲望产生了。教师要抓住这一利时机,积极点拨引导,何愁无佳作。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谜语激趣、故事激趣、表演激趣等,都可以根据作文实际内容进行选择。

二、提出问题,引导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是有了写作的内容和急于表达的欲望还不够,因为这只解决了“我要写和写什么”的问题。要想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还应该使他们明确“怎么写”,这也是写作训练的关键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的'兴趣的首要源头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所以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会引导他们进一步体尝到成功的兴趣。如“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这一内容的训练,教师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已学过的课文《少年闰土》中去找答案。通过精读,使学生明确抓入物特点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在写作时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描写,使学生明确着眼点。教师对学生被激发出的创作流,加以疏导,引向正确的渠道。

三、口述训练,升华兴趣

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口语训练是书面语言表达的基础,“作文就是写语”即是如此,让学生充分地说,使学生一吐为快,通过说训练可以将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升华。具体方法是:①选材定题,确定中心。这一步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材和中心,然后大家讨论,教师从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示、引导、点拨、修正等过程,提高学生的选材、定题、定中心的能力。②编列提纲,构思腹稿。这是学生作文训练的关键环节,需要学生细致地思考,怎样才能把储存的素材具体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列出各层次标题,然后进行自说、互说、提名说等。

四、打字表达,保持兴趣

保持兴趣,是指兴趣的稳定性。一个人必须有持久的、稳定的兴趣,才能以过长期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对已激发和引导的写作兴趣加以保持,使其具有稳定性。进行打字作文是将口述内容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四结合”实验以计算机认知码打字作文的形式,保持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计算机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打字作文字的过程中,如盖房子一样,要求学生先搭架子——在屏幕上打出提纲,再垒石瓦——向各层充实内容,使作文血肉丰满。由于学生用计算机打字,比用笔写作文速度更快,因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屏幕评改,爱护兴趣

讲评,讲请中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既要鼓励,也要指出不足之处,使他们知道如何再提高;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当众加以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讲评时应尽力照顾全在面,不只表扬少数几个写得好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用心的地方教师都能看到了,提到了,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也看到自己的不足,盼望下次作文更有进步。这样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励进取的作法,爱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有计算机教学系统,或智能辅助作文系统会使评价更加科学。

六、课外扩充,延续兴趣

为了延续学生的作文兴趣,我们让学生把每一次作文训练当做一次竞赛,鼓励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最好的文章,然后,把优胜者的作文打印进行展览,定期装订成册。因为每个孩子作文后都有被人欣赏的欲望,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做范文与人交流,会感支无比的自豪。其他同学看到和听到的是自己身边同学的好文章,也会有一种亲切感,产生作文的动力。

勤写多练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学生写作兴趣的根本途径。兴趣是入门的开始,兴趣能激发和吸引学生去获得学习成果。记得心理学家潘菽说过:“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作文也是一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勤写多练,做到周围有小练笔,从课内学习收获到课外活动所得,从学校到家庭……,都是学生练笔的对象,让学生在创作的海洋中,扬起智慧的风帆,越写越爱写,越写越会写。当然,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是单纯追求数量,要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要多着眼于平时动笔,不能只靠两同一次作文,要多说多写,多作片断练习,如写日记,写信,写读写笔记等,这些形式学生容易驾驭,学生持之以恒,会提高训练质量,进而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四结合”语文兴趣作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上结合”作文教学的模式不限于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定会使“四结合”实验出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从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6篇

教师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开题报告正文一般包括四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研究的缘起(或者“序言、导论”)

1. 主要从个人经验与前人研究文献阅读两个方面的陈述研究背景;

2. 提出你的研究话题,这里也需要引用一些参考文献来支撑;

3. 从研究话题逐步聚焦到研究问题;

4. 不管你如何陈述,必须有一个段落,正式的提出你的“研究问题”,如“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或三个、更多):................. ”。当然这个研究问题的提出也可以通过第二章的文献综述来进一步确定,如有必要也需要在第三章的研究方法中进一步明确。

5. 研究意义的简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或研究)是每个研究者必须具有的研究素养和品质!这部分主要是切合你的研究问题或与之相关的问题对前人所做的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公开的研究报告等等)进行综述,综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 知识积累的需要,任何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都很大可能被前人研究过,所以我们要 综述前人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同样的问题,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工具、不同的研究者, 也许得出的研究结论与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异。

2. 由此,综述可以进一步论证你的研究问题的价值和合理性;

3. 同时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4. 可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要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者,问卷设计背后的理论 框架可以从前人研究文献那里吸取营养。

5. 你在阅读、综述、思考前人相关的研究时,也许你的个人经验和经历、不同研究者 之间的结论差异使你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或形成的理论,那么这里的文献综述就会为你后面的“研究讨论和结论”部分的“论”埋下了“伏笔”,找到了批判和质疑 的“靶子”,此曰“站在别人的脸上”。

6. 也可以呈现自己的理论视角,但这里的呈现需要技巧,如在选择陈述前人的研究时, 可以只在自己的学科视角里进行陈述,而不是罗列所有学科视角的所有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这样做会非常的累赘,抓不住文献综述的重点。

7. 任何学位论文的重要之点在于“论”,即争论、讨论、辩论、论证、论述等等,那 么这个论的基础包括你针对自己的研究问题所搜集的第一首资料的分析与解释,但还要包括对前人文献的回应,因此在你论文的“研究结果与讨论”的章节中就必须 回应文献中所陈述的重要研究结论或结果或理论。

从以上的几点来看,“文献综述”就显示了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和“研究品质”!在综述文献时,建议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前人的研究观点、结论、理论或方法,此时要标 注文献。如果一定要引用前人的原文,必须用双引号标注,并标注文献。

第三章研究方法

中小学校长、教师所做的研究课题一般都是围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或问题所做的研究,所有宣称的研究问题都应该有明确的研究情境(如学校情境、课堂情境、办 公室情境等)和研究对象(如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课堂活动、学校活动等等)。由此,这些研究都要在一定的研究情境中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收集一手的数据(包括数字和文字)作为证据来回应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的研究称之为“实证研究”或“经验研究(这里的“经验”意指研究者必须亲自到研究情境中体验和经历研究对象及其行动)。由此,这 一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收集资料的方法:针对每一个研究问题详细陈述你使用哪种(些)搜集资料的方法。 例如,你如果使用“访谈法”,那么就要详细陈述访谈的对象有哪些人、多少人、多少次、访谈提纲是什么(访谈提纲可以作为附录放在参考文献后的文末)

2. 分析资料的方法:通过上述方法收集了资料后,你也要详细陈述分析这些资料的方 法。例如,如果使用“问卷调查法(编制的问卷也需要放在文末的附录里)”那么 如何分析这些问卷呢?是使用Excel软件来分析,还是使用SPPSS软件来分析, 还是你亲手来统计?都要详细说明。

3. 研究伦理:这里要陈述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的使用与公开陈述发表是否得到研究对象 的同意和授权,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得到其监护人的授权要进行说明。

实证研究一般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前者一般是通过封闭式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后者主要是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搜集法(如学生的作业本、教师的备课笔记、学校的 日志、照片、影像资料、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等等)来收集资料。不管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 资料证据,都要强调“证据链”,而不是东拉西扯的资料。

第四章预研究

如何让评阅人确信你的研究问题及研究设计是可行的、可操作的,除了上面三章的陈述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法的设计针对(某个)研究问题尝试着 做一下这个研究。例如,针对某个研究问题使用访谈法对某个(些)教师或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到一定的数据,在使用上述的“分析资料的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一 些初步的结论,这样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个研究是可行的,可操作的。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7篇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在树下歇阴凉,汗水从它的脸上流下来。我心疼‘这位朋友’,把它叫到屋里……”读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范文中的这几句话既写出了天热的特点,更烘托出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狗没有汗腺,永远不会出汗。而是对同学们的评价给予肯定后,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炎热的夏天狗是否出汗?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才不至于出现“狗出汗”的笑话。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后来我们班的同学在一次全县举行的小论文竞赛中,写的题为《从“狗出汗”中得到的启示》一文,荣获一等奖。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8篇

新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概念的重建。

“课程”一词,拉丁语词根的意思是指“跑道”,因此关于课程的概念,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学习的进程”,也就是说不是静态的跑道,而是动态的跑的过程。即使人们都同意“学习的进程”这样的解释,但不同的课程观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我国课程研究专家对课程的解释: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然是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融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的时候,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新课程概念的这种阐述突出了新课程的最基本特征:整合。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课程改革的总的趋势,即从现行课程到新课程的'发展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②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③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生态系统”指互相影响、制约、相辅相承的有机整体);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管理机制、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隐性课程内容。)

从新课程概念的重新定位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新教材:结合我校实际,本文“新教材”特指“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新思路:是指打破传统的“课程观”“教材观”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用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为指导,遵循新课程、新教材特点与规律,以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作文教学的新思想、新办法。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29篇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后进生转化的心理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当前社会发展状况

2、传统教学状况

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味的追求成绩,分数说明一切因而使一部分家长及学生有了“分数万岁,其它白费”的心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必将给教育的改革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3、教育思想背景

进步教育运动强调教育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必须提供学生自然成熟与发展的学习环境。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了活动的舞台。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校教育只要存在,后进生问题就必然存在。后进生的人数虽不多,但其不论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就学生的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所以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水平。有的学生成绩好,但其实际生活沟通的能力差,成为“高分低能生”;有的表现出较好的品质,但却不擅长体育,成为“品优体弱生”;有的在音乐、美术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但学习成绩差,成为“低分特长生”;有的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却管不住自己,导致成绩很差,我们称为“自律能力差群体”……因此,后进生具有相对性,只有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衡量和考察学生,我们才能科学地做出判断与评价。

该课题不仅有上述实践意义,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因为它倾注了所有研究成员的大量心血,我们都明白,怎样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难题,转化后进生的效果怎样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准确把握后进生工作的重点,寻找突破口,提高转化的效率;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本地区的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对相邻地区的教学有借鉴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实验目标

(一)课题界定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后进生”定义为: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不仅仅指在学习方面。包括:对学业的焦虑;自信心问题;人际沟通;精力分散、自卑心理、别人的理解看法等等问题。

(二)实验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目标。

(2)情感目标:有计划的做好学生系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3)发展目标:特别加强基础德育建设,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自觉性,使绝大部分同学成为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勤俭朴素、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讲究礼貌具有一定素质的文明人。

三、实验假说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验的假说:

我们的这一课题重在探索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后进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深层的施教艺术。争取转化他们,使这些后进生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目前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后进生转化的理论研究上,缺乏与实践的联系。面对形形色色的后进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品行等方面还呈现不良心理特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势必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并引起一系列行为心理变化。面对教育和教学的困难,仍沿用常规教育策略,成效不大,因此,亟待改变这一现状,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实验新的方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充满信心。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

本课题通过个案跟踪分析,着重摸清学生的心理、学习困难形成的主要原因,寻找和尝试指导帮助他们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以促进他们品行、能力等方面的进步。预计将有以下突破:

1、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处事态度、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将会使他们学会自主解决困难、消除困扰、走出困境,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我们将能够创造一定教科研示范效应,在探索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困难方法、途径和模式的同时,会激励部分对“后进生”失去信心的教师,改变观念,重振士气,引导教师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

3、我们的研究也会带来一定的教学力量群效应。因为学校不仅是帮助学生成功的场所,同时也是锻造名师、高师之地。这种教研活动辐射出的群体效应是学校所期望的。

(二)实验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2、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差异相结合;

3、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4、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5、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6、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呈现形式

(一)主要内容

A如何缓解学生焦虑、

B正确看待自信问题

C如何改善人际沟通

D摆脱苦闷自卑心理

(二)目标及呈现形式

(1)理论目标:本课题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和可塑性以及推广价值,发展已有的理论,开辟“后进生”心理问题探究的新路径,力争对本地区的“后进生”转化研究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对其它地区“后进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起到借鉴功效。主要呈现形式是论文和实验报告。

(2)实践目标:帮助实验对象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探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给予方法指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良诱惑,分清良莠,择善而从;引导他们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和谐上进、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论文以及学生的转变数据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罗杰斯在《患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中指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所有其他的动机都是这种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形式,自我实现指的是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向。这种潜能只有在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注的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实现。

罗杰斯认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事项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因此他所倡导的以人为心的治疗就是使来访者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并逐步摆脱外力的控制前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着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

鉴于以上思想,我们认为应该挖掘初中生自身的潜能,他们“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调节。作为学校,要紧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环境,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和帮助,比如交给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积极参与的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主动进行调节。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里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即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发展个性、办学形式和教学多样化。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教学要适应儿童每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差异;教学要多样化。

3、新课程标准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变量控制

(一)基本操作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实验研究,将实验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

(二)无关变量的控制

1、均衡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性别和能力差异,使之符合等组实验要求。

2、对各组学生(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不作宣传和暗示

3、严格控制学习时间,杜绝加班加点。

4、实验教师严格控制年龄差别,学历差别,能力差别及工作态度差别等。

七、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借鉴已有的理论经验,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后进生的心理问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心理测量法、实验调查法、个案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

(二)实验过程及时间安排

本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明确研究目标,进行课题分工、人员职责和计划安排情况、确定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走访谈话,建立后进生个人档案。

二、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具体对实验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寻找成因,归纳特点,找出共性的规律以及个性差异,从而寻根追源,因材施教,写出实验论文及阶段总结。

三、巩固实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一月)

统计实验数据、汇总资料,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0篇

《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而社会口语交际实际的需求则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并把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小学语文各个学段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课作为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一种新课型,不少教师在执教时深感困惑,力不从心,因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探索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是研究复杂事物或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模式,也是一项活动的基本特征,作为口语交际课,一定有其特定的教学要求,其教学过程也一定有规律可循。为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体会和探索,着眼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一教学目标,从“创设情境”“感受拟说”“自由表达”“合作交流”和“拓展创新”这五个方面谈谈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一、    创设情境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和谐民主的氛围则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口语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这既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首要环节,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学中,笔者主要创设以下三种情境。

(一)创设教学内容情境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不仅要凭借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丰富教材内容,充实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满足生与生、师与生双向互动交流的需要。比如《可爱的小动物》一课,教师除了根据教材让学生说养过什么小动物,最喜欢哪种以及为什么喜欢以外,还可创设不同小动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在课上说说小动物的特点。养过小动物的同学还可以说说自己是怎么养的;没有养过小动物的同学,还可以采访养过小动物的同学,学习养小动物的经验和有关动物学的知识。

(二)创设学生生活情境

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因此,教师应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生活积累,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有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设计问路、购物、采访、打电话、礼貌用语、日常用语、日常会话等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如“购物”还可以具体设计出去“农贸市场买菜”的情境,去“百货商场买玩具”的情境,等等。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交易和适应市场经济等生活技能,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根据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生活的突发事件或不良现象创设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态度。如利用课件显示路人随地吐痰的情境,让学生与“吐痰者”对话,使“吐痰者”懂得吐痰与传播疾病的关系;创设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抢救“非典”患者的情境,让学生与医护人员对话,感受并学习医护人员那种为救死扶伤所表现出来的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因为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而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对学生口语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要让学生从小学会理解、分析、判断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源,逐步培养学生的陈述、说明、辩论的能力,培养人际和谐交流的态度。

二、感受拟说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必须凸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口语交际训练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在训练目标上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即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主动参与并体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由“创设情境”到“自由表达”要经历“感受拟说”这样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感受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思;而看、听、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越充分,学生说的内容也就越具体、越生动。

(一)看

看是将形象转换成语义的过程。要让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则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这就要让学生懂得以下两个方面。

1.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有序,才能思之有序,言之有序。如,观察环境、景物、场面等,应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东到西或由西到东,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逐步进行观察。

2.观察要有重点 观察不仅要了解全貌,还必须找出重点,即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部分。因此,在日常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结合起来,把握事物的特征。

(二)听

听是将语音转换成语义的过程,只有提高听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听记词语,增加听的容量 听记词语训练,应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听的容量。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我们家的猫》这一课时,对学生进行与众不同的听写词语的训练。第一次只听写一个,第二次一下子报出两个,第三次按意义联系一下子报出三个、五个,每次只报一遍,这样不断增加听记词语的数量。

2.听读段落,抓住重要信息 如《我们家的猫》最后一段,可按不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三次听记训练:第一次听,记住能表现小猫顽皮的词语;第二次听,记住一句能表现小猫顽皮的句子;第三次听,记住几句能表现小猫顽皮的句子。在交际场合中,倾听对方说。话,迅速抓住对方言语中提供的信息,这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

3.听读全文,明晰课文条理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利用听读全文这一方式,训练学生理清对方说话条理的能力。因为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写作范文。条理性很强,教师范读课文一遍、两遍甚至三遍,让学生明晰课文的条理。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便会领悟到怎样理清课文条理,并逐步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这一能力。

(三)思

思是以感受情境为基础,并借助于看或听,将形象或声音转换成语义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

1.情境提供的信息 对情境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进行筛选和整合,以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区分出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情境中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些事物组合起来表示一个什么主题。

2.内部语言的组织 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组织好内部语言,主要是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这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为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内部语言的速度快于外部语言的速度,即是一种想得快,但一时又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表达的现象,故学生在讲话时会出现“嗯……啊……”等垫语增多和语流中断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创设情境”到“自由表达”没有经历“感受拟说”这样一个环节,或者是“感受拟说”这一环节所给的时间不够。此外,在“感受拟说”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边看、边听、边记、边想的习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交际习惯。

三、自由表达

口语交际的听说过程是一个不断接收和表达的过程,由“创设情境”到“自由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接收理解一内化语言一外化表达”的过程;而要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乐于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氛围的和谐性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发人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那种至高无上的架子,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理解和尊重学生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营造这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

(二)交际的互动性

众所周知,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听懂对方的交流信息,抓住对方交流信息的要点,而且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因此,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语言信息的往来交互,语言信息呈双向或多向互动传递状态。口语交际正是在双向或多向互动中实现语言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想说、会说、善说。

(三)能力的综合性

不少教师把口语交际能力狭隘地理解为“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这有损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如交际的兴趣、情趣,听说的仪态、习惯等;一类是智力因素,如临场应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敏捷性,表情达意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组合的快速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四、合作交流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而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则是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交际,在交际中相互学习,在听说中相互补充、评价、启发与促进。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有双重的角色意识,注意角色的转换,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社会口语交际那样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才能体现出口语交际训练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拓展创新 通过拓展口语交际的时间和空间,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生活与语文、交际与生活的关系。

(一)生活与语文的关系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二)交际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离不开交际,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和技能。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以外,还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通过拓展口语交际的时间和空间,正确认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交际与生活的关系,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以前没有探究过的问题上去,通过观察、阅读、搜集、讨论和相互的交往,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认识,把学生带进一个新领域,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综上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从“创设情境”“感受拟说”“自由表达”“合作交流”和“拓展创新”这五个方面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则有助于达到这一教学要求。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1篇

美术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精选

课题名称:“评语+等级”课后美术作业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的,是美国著名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评价问题作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从而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自泰勒之后,课程评价领域从价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经历了几代嬗变与演化,每次嬗变和演化都直接体现了整个课程领域的变化;每一次的嬗变和演化也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同时间接地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

近观历史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世界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多元特征的,能不断扩展的艺术课程,而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美术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其研究方向也向这一方向聚焦。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继承全世界艺术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本国艺术教育特色,同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格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条重要枢纽,新课程更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美术教育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也更应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研究动因

要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学习反馈形式-学业评价会促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思想。因此,如何进行作业评价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评价标准看: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当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师生共评,教师点评等,作为美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堂评价美术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作业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识问题,更难以做到深入的恰当的分析,只能泛泛地点到为止。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班额的具体情况,仅凭有限的课堂上三五分钟的作业评价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结果的评价,由于离开了学生本人,多少带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和学生进行客观的平等的意识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评价结果上看,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个分数就算完了,至于那个分数是怎么打的?为什么那样打,大多数老师都没在等级分数之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更有甚者,对一些自认为不好的作业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以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确指导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和学生本人的不尊重,是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三、课题界定

就当前情况看,提到“评价”,人们大都把它与“判断” “价值”等概念联系起来。本课题所提出的学生作业评价,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学生学习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确涵义,还要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内容的问题;学习主体及其心理,即评价对象的问题;关于价值或特点的问题,即将涉及评价的标准;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等等,而其中的具体问题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出了“评语+等级学业评价体系”这一概念。

鉴于美术教学跨年级段多,我们主张应该视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与其他的学习评价模式相互补充。事实上也是对当前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领域发展趋势作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诞生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等评价元素。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认知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多元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7种要素组成,不同组合使每人的智力结构各具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教学论指出:评价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姆曾对评价做出过精辟的论述:A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B评价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C评价用于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

3.乌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归属、尊重、实现自我的需要。儿童的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最优秀,如果他们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望、情绪不振。

(二)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种不同的需要:学生心理的需要、家长认识的需要、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它的现实意义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作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便于家长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术学习情况。

2. 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能促使我校美术教师在积极参与教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研等各种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过程中,运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实践与研究,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操作性的依据。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经查阅大量文献等资料表明;教育界这对于“学业评价”“课程评价”等资料方面略有著述,但显现出“大教育”的迹象,对于“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领略。因此,关于新课程中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方面的课题及论文专著在国内尚属冷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是:

(一)研究内容

1.构建多元化操行评语模式

操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本身是一种操作过程,当然不可能方法单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正确性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评语的改革与发展,评语的功能日渐突出。因此,在科学、正确的“指挥棒”的导向和推动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学期末一段简单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①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所谓主观评价也叫做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长、与人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估,完成相应的评价任务。主观评价应当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价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赏、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观评价没有外界压力,是在高度自觉、积极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护和激发被评价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是比较深入、贴切的,但是自我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对评价的观点、内容、标准和效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标准,如果主客观差异比较大,就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小组评价或老师综合评价,这样就弥补了自我评价的局限,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既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又有同学及老师的客观评价。

②相对评价与标准评价

相对评价指在接受评价的一个群体中,按照一定的评价要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评价的要求相比较,来确定每个被评价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实现评价目的。这种评价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评估每一个学生达到的高度,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使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此种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该评价是有相对性,有很大的“相比较而言”的弱点。

标准评价是一种相对绝对评价,它告诉学生明确的客观标准,例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美术成绩优秀,懂得在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标准评价使被评价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对学生学习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定性评价多用评语的形式表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的.既定性。好处是方法较简捷,由评价者根据平时学习的直觉和理性分析予以评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评价者的教学经验和洞察力,主观性强,客观依据不足。

定量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有个量的搜集和积累。虽然操作起来较复杂,但有具体的数据作基础,作为分析、评价依据,就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

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评价,指的是不单纯依靠对学生结果的测定来进行评价,而是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来评定每个学习时期或学习步骤本身的优缺点。如某位学生,刚开学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且学习效果很好,但后期学习松懈,效果较差,这样在评价时应体现他的这一学习的过程体现 结果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的测定成绩,这个测定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为我们要考察学生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如何。在实践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为了提高评价质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现代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如何就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解剖、收集和运用有关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愿在此课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2.评语具体化研究

①抓住时机,点拨思路

“等级+评语”的批改方式,不仅注意学生画面效果,而且注意了学生的构思与想象,适时点拨,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发展智能。

②善用技巧、评点问题:当学生作业中出现构图、色彩、创造等方面的问题时,宜用评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如何进行再创作,学生构图不饱满,主题不明确等问题时,他们自己往往很难发现。所以教师在点评时可采用:你看这样画是不是更好点,现在主题还不够突出,你看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评语。

③启发诱导。

学生对一个物体的理解往往是比较定性的。据此,我们也要用评语诱导他们去思考,去大胆创作。如:一只靴子,告诉小朋友们,他不仅仅只是穿在脚上的靴子,你可以把它往大的方向去想,把它想象成一棵树桩,可以在上面画一些茂盛的树枝和叶子,也可把它想象成一个游泳池。天热时有很多男男女女都过来游泳……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作画类似这样的评语。不仅可促进学生的思路发展而且可诱导他们潜心于美术创作。

④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情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小学生天性爱受表扬,老师几句鼓励的话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⑤适时合理评价。

3.构建课后美术作业评价研究

本课题所建立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来体现学生的作业成绩,设置美术学习档案袋,通过评价活动做好美术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评估记录,是美术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有效手段:如果建立美术学习档案袋,学生就能自然对照教学要求和教师各阶段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找出自己的差距和成绩,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袋,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活动所作的内在心理是定位和评判,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的个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说,美术学习档案袋建立,促进了美术教学与评价更加紧密的结合,它全面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二)预期目标

通过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自信,体验成功,为学生在美术乃至其他学科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和条件分析

任何一项课题的提出、试验和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相应的研究条件

1.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责任,形成课题研究脉络,做到有组织、有保障。

2.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总结前阶段实验工作;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保证了课题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具有优越的学校研究环境,学校学习氛围浓厚,具有特定优势的学生群体,具有一支结构优势的美术师资队伍。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 准备阶段(20xx年9月-12月)

1.组建课题小组,并形成课题研究脉络,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收集相干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形成理论综述。

3.制定其可行性方案。

4.提出课题申请,进行实验前期调查、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 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阶段性研究报告》报告

《中期成果展》 主要展示教案、学生个案作品、以及教学和片断案例

* 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2篇

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十分关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他曾说“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营造诗的家园,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带有根本性的。”

但是,现实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却因多种原因过多地奉行着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致使原本激情四溢的中学生在应试制度挤压下、快餐文化冲击中,泯灭了尊贵的思想,钝化了丰富的心灵,丧失了审美和创新的'多种语文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确立了“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是现代诗歌作为特殊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但跟古典诗词教学比,现代诗歌教学不但艰难,甚至已经到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最边缘。因此,在高中学段,研究现代诗歌教学意义重大。

恢复现代诗歌作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所应具有的神圣地位;补充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丰富高中语文优秀现代诗歌作品思想内涵,细化选修课程系列1“诗歌与散文”的操作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大量优秀现代诗歌作品过程中,学习掌握高效鉴赏现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最终能诗意地把握语言、感受生命、彻悟生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名称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二、界定解读

1、现代诗歌:主要指中外诗歌宝库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名作和流传广影响大的名作。故所选诗歌,在地域上涵盖中外,时间上侧重现当代。

2、教学研究:在充分考虑现代诗歌文体特点基础上,侧重两方面研究:一是现代诗歌在语言、意象、手法及思想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二是引导学习掌握读诗、品诗、悟诗乃至尝试创作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设想

1、掌握方法:

以《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所选的《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鉴赏现代诗歌的方式方法。

2、延伸拓展:

筛选部分中外现代优秀诗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

3、实践活动:

结合现代诗歌单元内容,组织诗歌欣赏、个人创作、诗歌朗诵等活动。欣赏诗歌可由老师选择,创作诗歌可据不同情况自定,朗诵诗歌可在语文教材、扩展读本、课外或自己创作中选择,也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歌进行朗诵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交流讨论等。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4——.8)

搜集资料,学习理论,编写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等。

2、实施阶段(——.4)

(1)访问调查

了解现代诗歌教学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摸索可行方法等。

(2)具体实施

走进课堂,具体实施现代诗歌教学;利用课余,开展多项研究活动;等等。

3、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结题报告;

(2)搜集整理其他研究成果;

(3)上传上级课题负责部门。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制作多媒体现代诗歌教学视频;

2、撰写《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研究报告》;

3、组织学生将自己创作、翻译或改写的现代诗歌结集。(鼓励学生编写个人专集,也可多人,建议为诗集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写出序跋,自己设计封面、插图和板式等)。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3篇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活动就担负着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重任。在计算机专业中,Photoshop 作为一门专业课,是目前最为出名的平面设计软件,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其很强的实用性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在多年从事该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始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希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使用 Photoshop 进行平面设计这个技能,作为就业生存的一技之长。

(二)研究的意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 方法,强调在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尤其适用于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 Photoshop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一 是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Photoshop 课程的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是有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业 Photoshop 课程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字):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到 11月,使用关键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百度网页搜索中可以检索到大约1,570,000个相关记录,但大多数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理论深度不够。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 ―自主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的任务驱动教 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的郭芳提出了“创设学习情景一呈现任务一讲 解演示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教学顺序。北京高级教师郭善 渡在《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中得出:“任务驱动”适用于学习操作 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综上关于“任务驱动”教学的各种研究,可以总结出“任务驱动”教学的几点共同之处: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中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的协作学习;

②新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创建的任务情境中; ③学习活动以创建的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 ④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

⑤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4篇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学校补课现象、参加兴趣爱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来一节课45分可以掌握的知识,却要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外休息时间,甚至还要补课才能掌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降,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学校和老师的压力太大,特别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晋级,和工资挂钩的竞争压力,因此造成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得不倾向这方面的严格细致的要求,所以老师只有在工作中拼命,把压力加在学生身上,每天布置大量作业,现在搞题海战术的现象太普遍了,作业好像是布得越多越好,学生被题海淹没了,学生晚上11点后才能睡觉,早上6点又要早起,累的学生抬不起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学校的各种考试、抽检查及课程多,每学期有大考、小考、单元考、月考、期中和期末各种考试,并且每次都搞班级和年级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局。这就告诉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从教育观念转变入手,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取得共识。打破陈旧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减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 21世纪的一代新人。“减负”只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而不是降低对学生应有的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减负”并非减轻教师的负担,相反,给学生“减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

本人在网上搜索,本课题有所研究,但地区差异大。

2.国外研究

国外对本课题有所研究,但没有形成一定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是以削弱学生能力为代价的。相反,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反而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有效方法。一是必须放弃题海战术,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扎扎实实下功夫。不能只满足教学生一道道题地做下去,关键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提高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二是必须要改变频繁考试的做法,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摆在首要的位置,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的目的。三是在教育教学当中,最好还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扎扎实实地以书本为基础。现在很多教师搞题海战术,要学生购买了很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其实这些课外辅导资料在编撰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并不是学生的主要知识食粮,如果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杂书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应重书本为基础,吃透教材,教透教材,学透教材。看看一个个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就知道中小学生的负担有多重,所以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首先要使学生的书包轻起来,除了教委审定与确定的教材外,不得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各种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等。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的作业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能力和范围。本文从调查分析入手,针对目前超出中学生承受范围内的课业负担,提出了有效的减轻方法和手段,从而使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心情愉悦的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并成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乐意学习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首先,提高对学生课业减负的认识。教师要对当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责无旁贷,并可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的文献综述。

2、目前初中生课业负担现状及其对策。

3、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的方法。

4、如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的课例研讨。

5、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6、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实战训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文献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XX年7月——XX年9月):课题酝酿阶段。在全面考察、研究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认真选题,选择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

2、第二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课题立项申报阶段。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计划,邀请专家指导,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XX年10月——XX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

(2)、分析现状。以调查与问卷为依据,对比分析传统作业的弊端。各年级抽一个班,跟踪调查学生作业,充分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发现存在问题,以求实践与研究的有的放矢。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以论文形式展示

2.总结并形成实验报告

3.申请上级部门对本课题进行考核,完成结题报告。

八、课题主要参考资料

[1]、赵兰香:对学生负担过重的辨证认识 青海教育(3):16.

[2]、邓志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3]、《中国教育创新》杂志,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杂志社.

[4]、《教育导刊》1990年z4期.

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第35篇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经主管部门评审立项后,课题主持人会收到一份专门的文件---《课题立项通知书》。《通知书》除列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课题编号等课题基本信息外,还会提出及时组织开题(一般为接到立项通知书3个月内),并将开题报告电子稿发送到指定邮箱等要求。不少教师就会问: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有何不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呢?这就需要对课题开题报告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

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