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名言 正文内容

关于爱国的名言或古诗文句(最新80句)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27 13:54:26

关于爱国的名言或古诗文句 最新80句

1.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2. 小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们也有自己的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祖国。

3. 赏析意境,训练美感

4. 革新诗歌的语言

5.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6.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

7. 恨不抗^v^,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8.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v^

10. 关键词句推敲法

1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小诗,它的题目就是――家。(板书课题,教学写字。)

12. 开展活动,指导运用

13. 师以诗歌咏,学生跟唱。

14. 李清照的诗完整的只有十几首,连残篇零句在内也不过三十几首,她的诗可以大致分为咏史诗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夏日绝句》、《咏史》、失题: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面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意水寒等。忧国诗有是《《上枢密韩佗胄诗》、《题八咏楼》;感怀诗有《晓梦》、《感怀》、《钓台》、《偶成》等。应酬诗有《端午贴子词》、《春贴子词》、《皇帝阁春贴子》、《贵妃阁春贴子》等。

15.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小组里练读,和老师比赛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伺机进行评价。

16.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17.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1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9. 唐诗中的“扇韵”

20. 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21. 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想认识他们吗?伺机板书这四个词。

2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23.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24. 整体把握,感受诗人的心灵美。在“指导阅读,再现画面”后进行感情诵读的指导,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把握诗句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去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如从“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体会诗人临终之时,爱国之心永不泯灭,至死不忘收复中原,不忘在金人铁蹄下苦苦挣扎的劳动人民;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体会到诗人绵长的思乡之情;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领略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不但领略到了诗的意境,而且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深化我还语言的理解和感悟的同时使思想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熏陶。

25.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26. 从风格上看,李清照的诗占主导地位的是豪放、刚健、激昂的风格,与她词中悲伤、低沉的情调是迥然不同的。所谓一定的思想内容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定风格。李清照的诗大都是以关心现实、关心国家的生死危亡为主题,抒发着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形成了一种豪放的特点。如她的那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5]全诗激昂万分,气势奔放,语言铿锵有力。诗人把矛头直指向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痛斥了皇帝在面对外族入侵时的逃跑的可耻行为,真是一针见血。特别是句中的“人杰”、“鬼神”等词,表现出一种大气、豪放的特点。还有《题八咏楼》诗中用“三千里、十四州”描写了江南形势的大气磅礴,如此一番壮观的景象。全诗表现出了意境阔大,体现一种豪放的风格。其实李清照的诗不仅是这两首表现出豪放的特点,而是大多都表现出一种豪放的风格。正如清人李调元评价李清照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的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27.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28. 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练说,交流。

2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0. 咬文嚼字,体会事物的本质美。古诗语言洗练,文字精当,乃诗人斟词酌句而成,体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美。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引导学生换“绿”字再加比较,使大家感受“绿”的绝妙之处,它写活了江南的春天,芳草如茵,绿满山川,充满勃勃生机,真是“诗眼”。我还鼓励学生寻找王安石反复炼句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努力锤炼语言,以准确表现事物的本质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1.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3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3. 使用“新语句”梁启超在革新诗歌的语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梁启超革新诗歌的“三长”之中,第二个内容是关于“新语句”的。所谓“新语句”就是“欧洲的语句”及日本翻译的西方书籍中的新名词。梁启超主张积极引进这样的“新语句”。梁氏认为在使用“新语句”的诗歌中,郑西乡的诗歌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郑西乡诗歌中“日本译西书之语句”(新名词)使用得非常自然,甚至认为“天衣无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仔细一看,这些新名词包括民主、政治、社会科学等思想,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推进了诗歌语言的革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和教养水平。而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中也有对使用“新语句”的看法。申采浩认为在诗中输入“新语句”能起到启蒙民众的作用。他对当前“新诗”中使用新名词的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东国诗何为?盖出于‘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3](P63)申采浩所说的“东国”意味着韩国,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韩国的新诗应该用“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来写。更确切地来讲,在韩国的诗歌中,如果要真正地表露韩国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使用韩文来作诗。而且申采浩还纠正了当前误认为自己在创作“新诗”的诗人及其诗作,申氏认为即便使用了新名词,但仍习用中国的“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作诗方式的话,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国”的诗歌,这种诗歌格律、音律是适合汉语的,而从韩文的语言特点上考虑,应该要打破作诗的形式和格律。不然就与“东国诗界革命”的宗旨相违背。再者,申采浩再三强调了使用韩文的重要性。实际上,使用韩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读者群,读者群又应该跟启蒙的对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从民族主义角度去看,作诗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第二,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由此可见,申采浩主张以韩文创作新诗,以韩文来输入新意境和新语句是有一定道理的。

34.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3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36. 关于诗歌的风格

37. 随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38. 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39.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40. 教学过程

41. 体现尚武精神“新意境”除了体现西方近代精神之外,还要体现“尚武精神”。梁、申二人认为欲想启蒙民众,以至恢复^v^和自主独立的话,宣传“尚武精神”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此,梁启超从诗歌中衍生出革新“军歌”的想法,提倡创作别出心裁的“军歌”。他把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在“军歌”中赋予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尚武精神,也肯定了其传播效果。梁启超还亲自创作了表现民族自豪、富有爱国热情的《爱国歌》等具有不落俗套风格的咏史、怀古之作和反映现实人物与事件的作品。申采浩的“东国诗界革命论”也提到尚武精神的重要性。申氏的《天喜堂诗话》创作于1909年,这正是“韩日合邦”的前一年,可想而知,当时已经沦落为日本殖民地的韩国的社会风气。在舆论界从事的申采浩,必须得呼吁近代韩国诗坛的诗人创作富有尚武精神的诗歌,其目的与梁氏毫无二致,都是让国民团结一致,积极爱国,对抗日本,摆脱殖民。申氏从韩国历史英雄的功烈出发,试图激励尚武精神。同时,申采浩介绍与英雄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赞扬战绩、鼓励勇气的,甚至还有安慰战死名将的灵魂的。申采浩认为此类诗歌要广泛流传,所以鼓励民众多阅读:“昔者雩冈寄送《续选》一卷,开读此卷,记载本朝以来之帝王、将相、名儒、通达人士诗。其名既是‘续选’,则必有其前篇……其中,或载有愚温达、乙支文德诸公《出军歌》,又或载有《阳山歌》《会苏歌》等。”在这里,申采浩之所以介绍《续选》,是因为这些诗作的主题或题材与爱国、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申氏尤其认为歌颂英雄种种业绩能启发爱国之心,因此特别举出了韩国史上名将温达和乙支文德,他们二人分别是高丽第25代平原王、第26代婴阳王时期的名将,都有打败外敌的优异战绩。

42. 反复诵读,领略诗文的语言美。古诗以韵文形式展示了其音乐性极强的特点,适当引导学生了解其格律特征,在反复诵读中去感受古诗文富有节奏的音乐性语言,从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诗中入境,诗中悟情。

43.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44.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45.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46. 革新诗歌的内容

47. 接受西方先进的近代思想梁启超的“欧洲之意境”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涵盖了政治政策、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等,这种思想成为摆脱“旧社会”的思想武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在大部分传统“旧诗”中很难体现的精神。在宋代、明代已经有人从其他文明古国(印度)引进这些“新意境”的传统,使之丰富了宋、明的诗歌“意象”,历史证明这确实有利于本国诗歌的发展。到了近代,过去的崇拜之国印度变落后了。由此,梁启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欧洲,他在日本流亡时期已经间接地体验了欧洲社会、政治、哲学、科学、医学等的“发展史”。对此,梁启超的思路是很清楚的,宋、明诗歌中所载的“印度思想”,到了近代替换为“欧洲之意境”了。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梁启超认为符合新诗要求或称赞过的诗人和诗作有哪些?在《饮冰室诗话》中,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被誉为“近代诗界三杰”。其中,梁启超提出了新诗中“模范诗”的例子———黄遵宪的《今别离》。通过对《今别离》的阅读,我们可以联想到火车、轮船、汽艇等近代科学观念下产生的新意象。黄遵宪重点描述了离别情绪,尤其是坐火车离开时忧郁的心情。该诗充满了用新意象表达的新意境。黄遵宪在诗中表现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正如梁启超所言:“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非常重视“新意境”,积极应用近代的科学概念并在诗歌中成功地输入。梁启超以此给文学家提供了作新诗时的参考“样本”。而这种把西方新事物和文明成果作为表现对象的“新意境”,别开生面,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4]申采浩虽然在“东国诗界革命论”中没有直接提到“新意境”的字句。但是,申氏非常肯定通过诗歌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欲想通过诗歌传播政治、科学、民主、独立等近代精神。申氏在《天喜堂诗话》中主张的与“新意境”有关的观点包括:“如果吾子成为诗界革命者,对《阿罗郎》《宁边卓台》等‘国歌界’改其顽陋,并输入新思想。如此,才能使妇女皆读吾子的诗、儿童也皆革新吾子的诗,从此不恋全国的感情和风俗。”在这里,申采浩认为如果想当诗界的革命者,必须改变当时诗坛上风靡一时的“顽陋”之风气,那么,怎么改变呢?申氏给出了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在诗歌中载入“新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申采浩一再强调革新诗歌就等于革新国家,当然,从现在的文学观念来讲,虽然这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但是,也不能漠视它们之间某种内在的互动关系。这种比较极端的“诗歌效用论”的功利主义文学观贯穿着申采浩的整个论点。申氏在1909年11月16日发表的“诗话”中更深化了这种观点,他断定所谓的“新意境”就是拯救国家的一种知识,认为“普及新思想等于普及国民知识”。这种知识慢慢积累之后,可以变成国家的实力。由此来看,梁、申二人都深信创作新诗可以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梁、申二人不约而同地主张在诗中输入“新意境”,按照这一思路,虽然申采浩在《天喜堂诗话》中使用了“新思想”一词,但可以推知他所指的“新思想”就是政治、民主、科学等近代思想,正是梁启超所说的“欧洲之精神”。申采浩的“新思想”,实际上是梁启超的“新意境”。

48. 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4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0. 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

51. 意境想像再现法

52.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53. 著名诗人与扇诗

54.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文本的认知。

55.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56.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57. 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出示课文第一句。

58.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59. 学生自由选读。

60. 爱国如饥渴。--班固

61. 梁启超与申采浩革新诗歌的原因及其纲领

62. 学生再读第一句,带着想象读好。

63. 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64.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65. 丰富想象,再现事物的外在美。古诗用寥寥数言,就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创设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在初读诗文之后,即开启孩子们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写什么情景――此举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想象能力。通过读与思,他们知道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写碧玉般的垂柳,如同妩媚的少女,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无数条纤细的柳条,犹如那美丽的绿裙带,在春风中轻盈的飘舞;通过读与思,他们领略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观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体会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与“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惨悲凉;他们加入了“急走追黄碟”、“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行列,感受到了“春潮滞雨”的节奏。通过这些练习,孩子们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开启了心灵的创造之门,大大促进了想象能力的发展,增强了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写作能力。

66. “古人之风格”与“国诗风格”关于诗歌风格问题,梁启超没有明白的论述,也没有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但是通过阅读《饮冰室诗话》对诗人及其诗歌的评价,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到梁氏对诗歌风格的具体看法。我们不妨引用一段梁启超评价黄遵宪的诗的文字:“时彦中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其集中有《今别离》四首,又《吴太夫人寿诗》等,皆纯以欧洲意境行之,然新语句尚少。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公度重风格者,故勉避之也。”总结上述观点,梁启超对黄遵宪的诗歌是抱着肯定的态度进行评价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道:梁启超具体肯定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梁启超所言,黄遵宪的诗就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相对而言,黄遵宪的诗中之所以“新语句”比“新意境”较少,是因为黄遵宪重视诗歌风格。对此,梁启超提到了其中的关键:“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之下,梁启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意境”。究其原因,是因为“诗界革命”在初期阶段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有些新诗“其语句(新名词———引者注)则经子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1](P155),往往出现除了作者之外旁人看不懂的现象,如果没有注释的话,就完全不明其意。梁氏甚至认为这样的诗人,“然已不备诗家之资格”。因此梁氏不愿意看到在诗坛上涌现“以堆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低质的新诗。梁氏盼望出现二者兼顾的新诗,就是重视“新意境加旧风格”的诗歌。显而易见,如果过多地使用新词语的话,自然会打破中国古典诗歌拥有的音律和格律,不能互相“调和”,也不能创造出一种诗的“气质”。那么,这种气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所言:“理想的风格是读其诗,则宋人风格中之最高尚者。俊伟激越,芳馨悱恻,三复之不忍去也。”梁氏欣赏宋代诗人的风格,认为其诗的气概是“俊伟激越,芳馨悱恻”的,是当时文人值得参考的。申采浩也有针对诗歌风格展开的论述。他曾说过:韩国国诗最合适的形式是“东国语、东国文、东国音”,且申氏认为理想诗歌风格是“国诗”,即传统的国文诗歌。毋庸置疑,申采浩有意摆脱汉诗的束缚,保持国语的音律,认为最合适的就是“国诗国风”。申采浩对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的国诗有精辟的论述,我们不妨引用一段:“帝国新闻曾悬国字韵,购赏‘国文七字诗’或‘七字诗’。此种新国诗体,曰:‘否也,不可也。’英国诗是自有英国诗的音节,俄国诗是自有俄国诗的音节,其他各国诗皆然……又或近日各学校,效仿日本音节,间有制作十一字歌者,此亦制作国文七字诗之类。”[3](P61-62)在这里,申采浩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申氏不能把“国文七字诗”视为“新诗”。究其原因,“国文七字诗”的源头是汉诗的“七言绝句”。对此,申采浩举了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英国诗是自有英国诗的音节,俄国诗是自有俄国诗的音节,其他各国诗皆然。如果甲国的诗以乙国的音节效,这属于是把鹤膝换成凫脚,把狗尾换成黄貂。”简言之,借用汉诗的格律,使用国文的诗是一种“畸形诗”。因此申采浩认为一国的语言有自身的表述规律,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的诗歌风格。因此把“汉诗”和“国诗”分开来了。同样,借用“日本音节”作诗也不过是如此而已,也不能把它视为韩国的“新诗”。

67.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68.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69. 中韩两国发动诗界革命

70. 积极吸收音乐因素———“歌体式”与乡歌梁启超、申采浩二人都非常关心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问题。音乐对社会、国民的效用是无可否认的。音乐与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反过来讲,诗歌若不能对国民产生强烈的影响,梁启超认为其原因是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具体而言,梁启超认为如果音乐固有的“抒感”的方式与诗歌结合的话,对幼儿、妇女、文盲等(启蒙对象)的教育有很大的功效,这无疑对诗歌的发展也有好处,尤其是在思想传播速度、效率、功效等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可见,梁启超认为通过诗歌和音乐改造精神是最见效的,因此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要再犯过去“词章家”犯过的错误。这种观点在诗坛引起了共鸣,作新诗的作家纷纷写起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诗,创作“歌体诗”一时成为社会的风气。而申采浩也对诗歌中的“音乐要素”十分重视,这与上述梁启超的观点极为相似。这些观点见于申氏在1909年12月2日连载的《天喜堂诗话》。下面,摘录一段具体的内容:“古贤儒长者皆好国诗和乡歌,多引活泼之典故,又在花鸟月夕、朋侪会集之际,往往以长吟短唱遗兴,可想其风流。此一道在近来百余年间,但只归荡子淫妓。如果上等社会调修士子,不能作国诗一句,不解吟乡歌一节,诗歌则愈取之一方,人士则愈绝愉快之道。”[3](P69)根据申采浩所言,韩民族能歌善舞,在韩国古代也都有咏唱国诗和乡歌的良好传统。但是到了近代这良好的吟诗传统断掉了。

71. 知人读诗鉴赏,激感。

72.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v^

7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74. (出示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图)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第二句)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5.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76. 指导诵读,丰富积累

77. 从语言上看,李清照的诗中大量用典和化用古代的名人典句,这使她的诗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她用几十个字就能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品格,这使她的诗读起来耐人寻味,从而让人读出诗的品味和思想内涵,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才华。如从宁死不屈的项羽,不愿为司马氏效劳而慷慨就义的嵇康,到不为名利所累、功成名退的严子陵,用这些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4]这首诗主要是在公元一一二七年,徽宗、钦宗被掳以后,金人先后扶持^v^张邦昌和刘豫成立伪楚和伪齐傀儡^v^,作为对汉族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在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忠于新王朝的楚、齐伪^v^,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说明南宋继承北宋。借写历史上反抗虚伪礼法慷慨就义的嵇康,表示对北方金人支持傀儡^v^的憎恨。歌颂抗敌忠士,鞭挞投降奸贼。[6]

78. 课间活动:听音乐自由想象表演。师在音乐声中引导背诵第一句。

79. 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使用口语和俗语在革新诗歌语言方面,梁启超和申采浩二人在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首先,梁启超对丘逢甲的诗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对语言通俗的问题的看法:“其《己亥秋感八首》之一云……皆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而能雅驯温厚乃尔,得不谓诗歌革命一钜子耶?”[2](P30)在这里,梁启超的基本论点是在诗歌中无妨使用“俗语”或“口语”等通俗语言,如果这些“通俗语言”使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诗歌本身具有“雅驯温厚”的魅力,也能让诗歌与民众走得更近,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梁启超也将诗歌的通俗化运动推广到校歌的改良上,在校歌中提倡使用俗语和口语。我们不妨引用一段重要的部分:“今吾国之所谓唱歌,其文之高深,十倍于读本;甚有一字一句,即用数十行讲义,而幼稚仍不知者以是教幼稚,其何能达唱歌之目的。谨广告海内诗人之欲改良是举者,请以他国小学唱歌为标本,然后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2](P77-78)这样,梁启超认为当时校歌的歌词难于课本,因此从校歌的效用来说是“无用武之地”的,往往出现“没有人读懂也没有人听懂”的情况,因此梁启超主张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改写。校歌应该使用最浅层次的语言来作词,直露地表达出其包含之意义。在申采浩革新诗歌语言的观点中,也能找到受到梁启超观点影响的痕迹。申采浩在1909年11月16日连载的《天喜堂诗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革新诗歌语言问题的见解:“诗歌是以陶融人的感情为目的,多宜用国语乎,以国语成句,使妇人、幼儿也一读皆晓之注意。乃普及国民知识有效力。近日闻各学校用歌,即太多杂用汉字……可云:亦是教育界的缺点。”由此可见,申采浩有意地排斥使用汉字,提倡使用“纯韩文”。

80.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