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梵高的故事150字(实用10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25 11:33:52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1篇

1、伟大的事业不是靠侥幸取得,而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成就。什么是绘画?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绘画?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堵铁墙似乎矗立于一个人感觉到的和他所能做到的之间。

2、勇敢总是好的,即使一个人犯了许多错误,也比心地狭窄与谨小慎微高明。

3、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4、生命是美好而宝贵的东西,人们必须珍视生命。

5、我将尽力而为使自己不成为一个平庸的画家,但如果平庸意味着简单的话,我一点也不小看平庸。人们当然不可能对简单的东西不屑一顾,而获得很高的成就。

6、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7、如果一个人毫无责任感,那么,如何能够聚精会神呢?责任感使一切变得神圣,将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做许多小事也成为一大义务。

8、每个人都要背着自己的包袱走到终点。

9、每天都有每天的罪恶,每天都有每天的善行,事实确实是如此。如果不靠信仰来加强生存能力和使生存无痛苦可言,那么生存一定会变得无比困难,特别当每天的罪恶随世俗现象的存在有增无减的时候,更其如此。

10、`艺术`一词,我还找不到有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述;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自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11、有时,一个人处于绝望之中,某些时刻他似乎入了地狱;即便如此,也总会有与这种痛苦相关的美好的东西。

12、如果有人问我:你到底想干什么?我说,不用着急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将会越来越明晰,就像几根粗略的轮廓线变为一张草图,草图又变成为一张完整美丽的图画一样。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严肃地劳动,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才能完成。

13、我们的心灵里,也许有团大火,但从来没有任何人走进这团火,以使自己得到温暖;过路人只看见从烟囱冒出的一点烟,便从旁走过,继续走自己的路。

14、我想,如果我对意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它们就有存在的理由。

15、每一个健康而自然的人身上都有着麦粒一样的生机,由此产生出自然的生命。就像麦粒中有生机一样,我们身上有爱。

16、如果你听到你心灵深处某个声音说:“你不会画画”,那么你千万要画下去——那声音自然会沉寂。

176、“画家”这个词当然包含了这样的意义;永无休止地探索而认识永无止境。就我所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身心都奉献于此。

18、假如我们没有勇气去尝试生活中的一切,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19、要学会画得好非得经过与困苦的斗争不可。

20、我喜欢漫无边际的大海,因为它与蔚蓝色的天空合壁为一,这正是海天的壮阔,巧的是离海边有一块看不到边际的金黄色的麦田,我想这就是现实和浪漫的比较,海天固然壮阔,但没有麦田的随和,我们世代生息的土地养育我们让我们繁养生息,还依旧看不到边,海依然如此蔚蓝,金色的麦田在海风的抚慰下变的让人感到欣慰,我要把它画在纸上留在人间……

21、渔夫知道大海危机四伏,明白大海浊浪滔天,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这些挑战而呆在岸上。

22、我要让画面的美出自我的内心,而不是出自颜料。

23、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到嘴唇,甚至还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2篇

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梵高

2、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梵高

3、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梵高

4、在灵魂一角可能有着一座燃烧着炽热火焰的火炉,然而无人前来取暖;过客只是瞥见烟囱的一抹。 ——梵高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梵高

6、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梵高

7、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 ——梵高

8、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梵高

9、我们不能指望从生活中得到我们明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梵高

10、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 ——梵高

11、如果有位画家看到的色彩和别人不同,其他画家会说他是疯子。 ——梵高

12、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梵高

13、“More and more, I believe, to create the good price is: hard work, disappointment, and perseverance.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梵高”

14、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文森特·凡高《亲爱的提奥》

15、梵高在给提奥信里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梵高

16、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悲伤永驻. ——梵高

17、凡是诚实地过日子,并且遭遇到许多麻烦与失败而不气馁的人,要比那种一帆风顺,只知道安逸的人来得有价值,一个人永远不要相信天下会有毫无困难的事。 ——梵高《亲爱的提奥》

18、我的体内存在着某些东西,那是什么呢——梵高

19、痛苦便是人生——梵高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3篇

在欧洲绘画史上,梵高的故事比梵高的艺术更吸引人。梵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所重视,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他一生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各种荣誉,他的画的卖价也步步攀升。也正因为如此,梵高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及真实的感受,没有世俗的做作!

梵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梵高是荷兰人,1853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梵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梵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他的一个伯父在巴黎和伦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艺术品交易,打算日后让梵高来继承他的买卖。梵高也因为商业上的事情,后来也到伦敦和巴黎的店里去。这时他是个勤勉的青年,前途远大,但后来由于个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对工作再也没有了兴趣。

梵高曾经作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士,对穷人十分同情。27岁开始作画,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后来他离开农村到煤矿去工作,所以便画起工人来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便又画起风景画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城市贫民,梵高同勃吕盖尔与米莱两位农民画家一样,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他的父亲与几个叔父都是传教士,他自己也笃信宗教,只是后来在矿山担任工人代表被革职后,才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梵高从耶稣的泛爱出发同情穷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怜的一点食物去接济穷人,与他们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画来描绘穷人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劳动。他画这些画,与其说是搞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他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搞革命宣传的愿望。而且他的画,一生只卖掉一幅。能见到他的画的人,在当时为数寥寥。

梵高的画不为当时人理解,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过漂泊凄苦的生活。梵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出门旅行通常可以为他带来新的灵感。1869年至1876年,梵高担任美术复制商品店员时,屡屡因坚持非好画不卖而与许多欠缺美术修养的顾客争论。在伯雷那琪矿区任临时牧师时,目睹矿工穷苦生活的梵高,即使自己衣着褴褛,仍帮助工人家眷捡煤。矿区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级却认为这样的作风有辱布道者的尊严,而将他逐出教会。梵高天使般的仁慈与天真、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无法适应充满邪恶的社会生活。

住在荷兰的时候,梵高画了很多矿工的生活,厚厚地涂出阴郁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并开始上班。这段时间,他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给弟弟,谈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认识了毕沙罗、希涅克、高更、贝纳等人后,他的创作逐渐有了一些改变。

在感情上,梵高一生亦倍受爱情的打击。即使拥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强的性格,以及感情冲动时极为鲁莽的行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终于有位39岁的玛葛娣爱上了梵高,却因女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导致玛葛娣自尽,虽然自杀未遂,但梵高却遭受社会摒弃,只得伤心地离开。

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自画像,为的就是揭露漂泊过程中内心不安的情绪,用色大胆自由,恰能彰显个性。而这些作品的特征是,背景都以黄、绿、蓝、淡紫的笔调,缀出一股股跃动感,此外,也尝试以石墨、铅笔、木炭、水彩描绘出激荡压迫的张力。

梵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当坎坷,只好在绘画上宣泄内心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点多为热情洋溢,笔触大胆强烈。

终其一生,梵高都没有朋友。能够理解爱护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奥。不过梵高从心底里还是渴望纯洁美好的友情的,他一个人曾孤寂地到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埃登游历,继续怀着激情学习画画。那时他竟像野狗一样,过着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岁时到了巴黎,他和提奥一起租了房子。

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因为贫困和过度劳累,梵高身体非常衰弱,听从弟弟的劝告,到法国南方的阿尔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梵高创作了许多烈日之下辉耀的麦田,燃烧似的扁柏。不久,他认识了高更,很是投机,为了一同画画,把高更叫到阿尔,一起过了两个多月。但好景不长,一天梵高精神病发作,两人发生了口角,高更谈到要回巴黎,梵高非常伤心,当天就用刮脸刀袭击了高更。高更虽然没有受伤,但不免大吃一惊,夺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满地是血,梵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晕倒在地。他用纸把耳朵包起来了,说要把它拿到熟人那里去。两人的交情就这样结束了。

以后梵高的精神病经常周期性发作,人们把梵高送到该城的_里关了一段时间,病势缓转以后,根据他的希望,进了圣雷米疯人院,把那里的一个房间作为画室,自由出入,去画附近的山野。在疯人院住了近一年,他与真正的疯人格格不入,显然这里对他的头脑造成了新的冲击。提奥对这种情况很担心,请求巴黎郊外的奥威尔医生收留梵高,于是梵高一面进行私人诊疗,一面继续大量作画。

病魔时时困绕着他,他画下了许许多多令人窒息的东西。有时,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颜料,并疯狂地在镇上狂奔。不过,这也是他生命中相对快乐的时光了,他的画开始得到了艺评界的赞扬,有人也要买他的作品;他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冲刺,画一望无际的田野,画小镇和田畴。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4篇

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一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着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了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衫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孤苦伶仃的母亲。

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一般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于救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5篇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6篇

1、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

2、我在别人眼里算什么?一个可有可无、古怪透顶、令人不快的人,在社会上毫无地位,也永远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们通过我的作品,能够了解这个古怪而毫无存在感的人。

3、我拥有自然,艺术和诗歌,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4、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5、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

6、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7、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8、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9、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10、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

11、夜,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12、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13、星辰是逝去的诗人们的灵魂,但是要成为星辰,你必须去死亡。

14、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15、我的体内存在着某些东西,那是什么呢?

16、我的冒险,不是靠主动选择,而是被命运推动。

17、痛苦便是人生。

18、如果有位画家看到的色彩和别人不同,其他画家会说他是疯子。

19、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

20、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21、正常状态好比一条铺好的路:走起来舒服,但长不出花。

22、凡是诚实地过日子,并且遭遇到许多麻烦与失败而不气馁的人,要比那种一帆风顺,只知道安逸的人来得有价值,一个人永远不要相信天下会有毫无困难的事。

23、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24、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

25、我画太阳时,要画得让人们感觉到它以可怕的速度在旋转。它发射出力量无穷的光波和热波。我画麦田时,要人们感觉到谷粒中的原子在生长、爆裂。我画苹果时,要人们感觉到苹果中的液汁溅到皮肤上,果核中的种籽在往外钻向开花结果!

26、悲哀永在我心。

27、对一个人来说,三十岁属于安定的初期,是充满活力的青春时期,也是开始感觉逝者不复回的愁意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寂寞感,绝不是无谓的感伤。我不再期望明知此生无法获得的各种幸福。我愈加深知:此生只管播种,来世才去收获。这种看法大概是使我对世上的俗念漠不关心的原因。

28、当我在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它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29、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热火,但没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来。

30、我梦见了画,然后画下了梦。

31、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32、即使我不断地遭受挫折,也不灰心;即使我身心疲惫,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也要正视人生。

33、在灵魂一角可能有着一座燃烧着炽热火焰的火炉,然而无人前来取暖;过客只是瞥见烟囱的一抹。

34、我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我只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会开始做梦。

3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36、不要熄灭你的灵感及想象,不要成为你楷模的奴隶。

37、我们不能指望从生活中得到我们明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7篇

一天,梵高经过一个农庄,看见一群农夫在地里干活,于是灵感来了,他想画一幅农夫题材的画。他发现,在这一群农夫里,有一个男子身强体健、姿态悠然,很符合他心目中农夫的形象。于是梵高走近农夫说:“亲爱的朋友,我是梵高,我想画一幅肖像画,请您当我的模特,我可以付您相应的报酬,不知您能否答应?”

农夫听说过这位传奇画家,但他并不感觉到吃惊,他平静地对梵高说:“可以的,但是,现在庄稼成熟了,您必须和我们一起收割,等做完这些后,我才能答应您的要求。这就是我要的回报,您不用另外付钱。”

梵高说:“可是我没做过农活啊。”

农夫回答:“没关系,我可以教你。”

于是,梵高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虽然很辛苦,但为了艺术,梵高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两天后,那些工作便完成了,农夫也如约成了他画下的模特,而且还领了自己的妻子来一起让梵高画,更增添了画面的内容。后来,画出来的艺术效果令梵高非常满意,因为他很畅快地就能把农夫的那种内在情绪把握住。

画完后,农夫请梵高在自己家的院里喝咖啡。农夫在闲聊时说:“梵高先生,您知道我为什不要报酬而让您跟我们一起干农活吗?”

梵高若有所思地说:“开始不明白,现在我知道了,你是想让我体验一下农夫的辛劳,获得内在的经验,而不流于肤浅的表面。”

农夫微笑着点点头。

梵高感叹道:“您不愧是高手,一定也懂绘画吧?”

农夫轻轻地摇摇头说:“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而且我倾心于做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农夫。”

“这是一位自然艺术家,也是我这幅画的老师。”后来梵高总是这样向别人说起《农夫》这幅画。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8篇

在古典主义画派大师们的眼中,印象派画家群体里的马奈、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塞尚等人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懂艺术,一群胡闹且浪费颜料的年轻人,对他们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为了能完整充分地向公众展示基于对生存空间、物理光线和自然色彩独特理解的艺术作品,以此展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鲜明个性,他们犹如一群战场上的斗士,和古典主义画派进行了载入艺术史册的激烈碰撞与搏杀,终于得到后人的认可与推崇。印象派一路走向视觉革命的成功,一部分因素来自于他们不满绘画艺术停滞不前的现实;另一部分则要归结为他们从前辈们那里继承而来的艺术遗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印象派就没有后来的梵高。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明亮而丰富了。他发现,自己深爱的应该是鲜亮明媚、未经调和的纯真色彩。事实上,他的色彩特征也与印象派绘者们所倡导的用色特征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了印象主义者的绘画技法,但他对于人和自然所特有的敏感性,极为主观的观察能力,造就了他日后非凡的个性人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色彩,就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他在人世间的嫉妒、痛苦但又热爱的这样一种非常真切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后来成了区别于其他画派的独立存在。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风和画法,即为了表现个人主观的强烈的情感,可以不对现实做出如实反映——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态度被称作为“表现主义”,并且被后世证明是现代绘画艺术中一种历久不衰的艺术方向: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自我再塑造。可以肯定,梵高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是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驱人物。

在法国培训期间,我有幸去阿尔镇追寻大师梵高,沿着100多年前他曾经走过的小路去了解他在阿尔的传奇人生和精彩故事,去感悟他短暂却辉煌的艺术人生。那是法国南部一座古老的小镇,一个舒缓压力的好地方,土地上生长着橄榄树和葡萄园,薰衣草随着季风飘出淡淡清香,牛羊群则悠闲地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碧绿山坡上,享受着明媚而温暖的阳光,古朴尖顶的农庄隐匿在树丛之中,罗纳河终流不息地穿过阿尔小镇,古典建筑与小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不时地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如诗的风景画卷。

漫步在阿尔街道,我寻找到了梵高所绘《室外咖啡屋》的写生地,那家已经营业了一百多年的咖啡屋依然保存完好,摆放着一张《室外咖啡屋》的复制品。站在梵高曾经写生的角度,我用绘画者的心态,仔细地揣摩他是怎样用后印象主义的色彩表达自己对物象的感受,仿佛看到了梵高写生时的激情和内心的澎湃。令人遗憾的是,梵高徒步几公里去郊外写生的吊桥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复制品不在罗纳河上,而是在它支流的一条运河上。阿尔的向日葵最为有名,因为他和梵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四四方方的庭院里,大约有一亩地的面积,但比我想象的要小,虽然是冬天,却依然怒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在楼下有一处摆放着梵高那幅经典名画作的复制品,从梵高画的庭院到如今我看到的庭院,恍如隔世,时光荏苒,岁月沧桑的庭院里,小树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但阳光依旧那么灿烂如辉。

梵高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法国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色彩强烈。此时,梵高已摆脱了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并很快爱上了那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在阿尔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60余幅作品,“疯狂”使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虽然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不满足只是理性地“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立的风格”。所以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镇广场租下了“黄房子”想建立“画家团社”。后来高更因约前来,不幸的是,梵高_进入三期,引发精神失常,并与高更日夜争吵,后来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离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期间虽然创作出大批作品,但仍然无法依靠卖作品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室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阿尔居住的时光是梵高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他在印象派画风的基础上更加倾注了自己对物象的再塑造,用心灵感受对象,用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倾注于笔端并和画作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奠定了他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锋地位。在阿尔有人说,理性只能出画家而出不了大师,大师只有具备火焰一样的激情,内心强大、性格独特,不同于常人,也就是所谓“拐点”偏执——从这个方面看,梵高这样一位艺术大师符合以上特点。

梵高对阿尔的重要性,在于他一生最辉煌的创作盛期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留给阿尔、法国和世界的是300多幅不朽杰作!遗憾的是,梵高的精神世界也是在这里崩溃的——在阿尔的梵高纪念馆,不仅有文字图片、画册、影像、高仿复制品,而且还标注了梵高在阿尔所有写生的行程线路、各种旅游文化纪念品以及世界各国艺术名家慕名前来寻找梵高的人生色彩,现在的阿尔离不开梵高,给阿尔带来的不仅仅是旅游经济,更是阿尔的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对艺术界的影响力,这是阿尔小镇的基本文化标志。

阿尔是一个仅有5万人口的小城,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众多的罗马的建筑遗迹:最古老的陵园、古剧院、竞技场、古地下拱廊和大浴室等。城市的灵魂是文化,而要体现出文化的灿烂丰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有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在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对于当下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法国文化底蕴深厚,历来重视历史和文化,酷爱“名人”,常常举办各种全国性、地域性的纪念活动,法国国民议会副行政官员帕斯卡尔·雷庞茨女士说:“文化是政治的硬盘,文化将国家凝聚起来,今天的世界处于道德危机中,艺术能够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虽然梵高原籍荷兰,但他的艺术成就却全部留在了法国阿尔,从而得以更广大地传播和发展,也体现了法国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对文化旅游的重视以及全力打造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的这一雄心。

梵高是法国众多文化名人中的一个,是永恒的世界级大师,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给法国、给阿尔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9篇

1、如果有位画家看到的色彩和别人不同,其他画家会说他是疯子。

2、绝不要以为故去的人永远逝去,只要有人活着,故去的人就永远活着,永远活着。

3、我认为这是伟大人物经历中的一幕悲剧……他们往往再作品被工作所承认之前便死了,

4、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帽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

5、在它们活着的时候,他们遭受着为生存而斗争中的障碍与困难的不断压迫。

6、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你知不知道。

7、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饿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

8、在我的生活与绘画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这样的笨人,却不能没有比我伟大的某种东西。

9、画家------只接受死亡和埋葬,以他们的创作,对下一代或下几代人说话。在画家的生活中,死亡也许不是最难过的事

10、了工作,为了成为艺术家,一个人需要爱。至少,要使他的作品不缺乏感情,他首先要自己感觉到这一点,并且,他要爱工作与爱生活。

11、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12、让我沿着我自己的道路奋斗吧,千万不要丧失勇气,不要松劲。

13、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14、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

15、悲伤会永远留存。

16、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条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广阔的海洋与天空,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实是值得的。

17、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你知不知道,

18、人们必须真正地爱他的同类,我要尽可能地使自己具有这样的心。

19、在灵魂一角可能有着一座燃烧着炽热火焰的火炉,然而无人前来取暖;过客只是瞥见烟囱的一抹。

20、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

21、在我的生活与绘画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这样的笨人,却不能没有比我伟大的某种东西,

22、这是诚实的人保存再艺术中的最最终必要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谁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

23、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帽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

24、我认为这是伟大人物经历中的一幕悲剧……他们往往再作品被工作所承认之前便死了。

25、画家--只接受死亡和埋葬,以他们的创作,对下一代或下几代人说话。在画家的生活中,死亡也许不是最难过的事。

26、没有比爱人更为真确的艺术。(.)

27、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28、我有时会在收成时节后叹息,并想到,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来。

29、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30、我们不能指望从生活中得到我们明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31、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

32、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

梵高的故事150字 第10篇

文森特·梵高27岁那年,不想再当教士、给矿工们传教了,他决心当个画家。到他33岁,第一次进了美术学院,但一个月后就退学了。那是1886年,他处于人生低谷:开始当画家已有六年,离他死去还有四年;此前一年,父亲去世令他悲痛欲绝,此时他的画,恰与他的心情同样:灰暗,沉郁。那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双鞋子,一只翻着》,只有灰黑二色,就像是矿工所穿。

——等一等,文森特·梵高,不是应该如阳光般炽烈、让斑斓星月漫天旋转的半疯子么?而事实上,到1888年,他的确已经成了那样。那在1866年到1888年间,发生了什么,让灰黑色的静物画家变成了向太阳燃烧的金色葵花?

1886年去巴黎之前,梵高是个很纯粹的荷兰画家,秉承荷兰黄金时代的传统:长于描绘静物,对物体材质表面精雕细琢,打光精确,阴影明晰,质感到位。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他那幅《吃土豆的人》被看中了——那幅画线条粗粝,色彩阴暗,幽深莫测,但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正是对笔触造反的时节——于是他也被召邀去了巴黎,参加了印象派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联展。

如你所知,1886年印象派正要分崩离析。12年前首次联展时以莫奈为首的主力们,正待各奔东西;点彩派诸位野心勃勃,正要造莫奈的反;1886年的画展是印象派的最后斜阳,梵高赶上了。他没来得及在这次联展成名,但是:他看到了一些画,比如莫奈的风景画,比如毕沙罗的乡村画,比如保罗·西涅克的河流景色,比如埃米尔·伯纳德的风景画——这些画现在挂在艾克·麦克雷恩画廊,一如梵高当日看见它们的样子。

他获得了什么呢?从1887年开始,他的画变了。他感受到了光线与色彩的重要,明白了粗重笔触的力量。他明白了“正确的素描”在光线下多么无力,领会了塞尚高呼的“根本没有线条,形体之间的关系靠颜色决定”这一道理,以及最重要的:他邂逅了自己最钟爱的一个人——他在巴黎的印象派诸位大师画里,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大宗师歌川广重的身影。

一个新的梵高就此出现了。他此前的33年灰黑色如画人生,在巴黎印象派的余晖中,被尽数烧尽,此后灰烬里,站出了美术史上最鲜艳夺目的人物。

1888年2月19日,梵高离开巴黎,去了南方的阿尔勒。他在那里给高更写信:“我永不会忘记初到阿尔勒之日的情感。对我来说,这就是日本。”6月5日,他写道:“浮世绘的笔触如此之快,快到像光。这就是日本人的风貌:他们的神经更纤细,情感更直接。”

是什么促使他开始燃烧生命的?还是1886年到1888年,他在巴黎的见闻。他会说出这样的话:“看日本浮世绘的人,该像个哲学家、聪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与月亮的距离吗?不;该学习俾斯麦的政略吗?不。你只该学会描绘草,然后是所有植物,然后是所有风景、所有的动物,最后是人物形象。你就做着这一切,度过一生。要做这一切,一生都还太短。你应当像画中人一样,生活在自然里,像花朵一样。”

他的一生最后,如他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