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推荐5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9 17:38:43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 第1篇

这也应该是《孔雀东南飞》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END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请关注我的

生活号吧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END

一入红楼,梦难醒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 第2篇

转眼间,兰芝回娘家已经十几天了,县令得知兰芝现在单身,赶紧派媒婆前来为他的儿子求婚,被她直接拒绝了。又过了几天,太守也派人登门提亲,表示其五公子尚未婚配,希望能够与刘家结百年之好,她又拒绝了。兰芝有一个大哥,性格非常暴躁,得知妹妹竟然不同意与太守五公子结婚,非常生气,于是威胁妹妹。兄命难违,兰芝最终推辞不过,只得任人安排。于是媒婆赶紧回报太守,说刘家已经同意此婚事,表示三天后就是吉日。

收到消息后,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安排一切结婚手续,人马舟车均安排妥当。焦仲卿收到消息后,赶紧请假回来。第二天,闷闷不乐的兰芝,一边哭,一边裁衣。突然听到外面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她知道丈夫回来了,于是赶紧冲出门,手扶着马鞍,将其中的原委全部说给焦仲卿听。焦仲卿对此也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不过提及当日的誓言,最后两人相约,既然在世上无法在一起,那就只好在“泉下相见”了。

回到家的焦仲卿与母亲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他说今天树木被大风吹倒了,院子里的兰花结霜了,而孩儿的性命如同夕阳西下一样,希望母亲今后要好好保重身体。然后,他给母亲磕了长头,长叹而去。兰芝出嫁给太守之子的大喜日子来了,迎接的车马非常热闹,新妇进门了。到了晚上,一切都安静了,兰芝却趁人没注意,直接投水自尽了。焦仲卿得知后,来到了一棵树下徘徊,最后直接自缢殉情。故事的最后,两人合葬在华山旁边。

焦仲卿来到了一棵树下徘徊,最后直接自缢殉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 第3篇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共有350多行,1700余字。

《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悲剧故事,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

诗前小序云: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伉俪情深,刘兰芝却被婆婆赶回了娘家。被休回家的刘兰芝发誓永不再嫁,却被母亲和哥哥逼迫再嫁,于是跳水自杀而死。

焦仲卿听说后,也在院子里的树上上吊自杀。时人感伤于他们的故事 ,为其作诗记之。

一直以来,《孔雀东南飞》都被作为爱情悲剧,引无数人为之掬泪。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诗评,同样是从同情刘兰芝,抨击、指责焦母这样的封建家长角度来写的,如今看来,是我幼稚了。

其实,《孔雀东南飞》写的不仅是爱情悲剧,而是婚姻中亘古不变的婆媳、夫妻、双方家庭等问题。

因而,诗的末尾两句写道:“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它要告诫我们后人什么呢?

个性儿媳和强势婆婆,是冰与火的距离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 第4篇

这是一曲悲歌,基于事实,但又形于吟咏。男女主人公死了,表面上来看,是焦母和刘兄逼迫他们的恶果。其实,这两个所谓的“凶手”,同样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毕竟两人的本意,是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以及妹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故事的最后,这一对自杀的夫妻可以合葬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两家人在他们死后呈现的后悔不及态度。

当然,两人自杀,实则是通过他们的手造成的,不管焦母也好,刘兄也罢,其实都是封建礼教的帮凶,这是一股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也是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一种必然反映。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这个故事是一曲悲歌

参考资料: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 第5篇

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因为被休,自带弱者属性,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被“三从四德”枷锁深深拷牢的苦命弱女子。

然而,如果多读几遍全诗,就会发现我们可能被先入为主的主流思想骗了,刘兰芝实则是一个个性极强、非常自我、家境优渥、自小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而不是我们以为的饱受婆婆气的贫家女。

全诗中有两次提到刘兰芝的成长经历,第一次是刘兰芝自己口述,第二次是刘母所述,两者相差无几。

叙述中提到刘兰芝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织素、裁衣,是古代女子必备的手工,弹箜篌、诵诗书则是贵族大家女子才有条件习学的才艺,这说明刘兰芝的家庭绝不是普通家庭。

刘兰芝的嫁妆里,有葳蕤生光的绣腰襦裙、四角挂着香囊的红罗帐,还有六七十箱各色丝线和奇异物件,但她一件也没打算带走,还说:“我人低贱、东西自然也鄙陋,不足以让你用来迎娶后来的新人,你就施舍出去吧。”

这话虽然是赌气,但也说明刘兰芝的大家气度,而且,刘兰芝是个绝对的才女,女红、音乐、诗书皆精。

我们可以拿她和宝钗黛玉比一下,宝钗博学、黛玉才捷,但是原著80回中没有提到她俩懂音乐。

黛玉和宝玉赌气,裁剪时,宝钗还夸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

这说明“裁剪”这项手艺在女红中是有难度的,而刘兰芝不但会裁剪,还会裁衣,比黛玉更加厉害。

从小娇生惯养,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骄傲的,有个性的,如此优秀的刘兰芝,性格与传统封建礼仪下的妇女的“卑弱”完全不同,她忍受不了婆婆的挑剔。

刘兰芝向在官府当小吏、难得回家的老公焦仲卿抱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说:“我每天鸡鸣便去织布,夜晚也不得休息。三天就织完五匹,婆婆还嫌慢。不是我织得慢,是做你家的媳妇太难了!我受不了这样的驱使,徒留无益,你去告诉你妈,把我遣返会娘家吧。”

这是赤裸裸的要挟啊,就像如今我们也会这样说:“既然你妈嫌我不好,那我走,让你妈再给你找个好的。”

不过,我们也就是说说,老公不会真去说,婆婆也不会真把儿媳赶走,但放在东汉焦仲卿家里,事情就这么不可挽回的发生了。

刘兰芝不吃气,婆婆更强势。

焦仲卿听了媳妇的话,来找母亲,想要为妻子讨个说法,谁知母亲不买账,说她走让她走好了,我已经为你看中了一个更好的姑娘,就是东邻家的秦罗敷,她走了,我就为你去提亲。

焦仲卿开始还想争辩,但看到母亲“槌床大怒”,吓得赶紧退了出来,向刘兰芝报告。

刘兰芝一听,也不示弱,直接准备走人。

无可奈何的焦仲卿说先让她回娘家住几天,等他说法母亲再去接她。

刘兰芝冷笑着说:“我在你家又能干、又小心谨慎地侍奉公婆,还落得被赶走的下场,如今闹到这个地步,就不要再说去接我的话了。”

第二天,刘兰芝天不亮就起来化妆,打扮的亮丽光鲜,如仙女下凡般来到上房辞别婆婆。

第三天,

第四天,本来还未消气的焦母更怒不可遏,但刘兰芝视若未见,故意挑衅地说:“从前我做女儿时,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没有什么教养,愧对你家公子。受了母亲您的许多金银财礼,却不能供您驱使。今天我就回娘家去了,我还挂念着我家中劳作的母亲呢。”

两个女人针尖对麦芒,谁也没有顾及她们共同爱着的那个男人焦仲卿的感受,一个要走,一个巴不得对方走,一桩美满婚姻就在她们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土崩瓦解了。

所谓婆媳关系,本来就是婚姻的副产品,让两个只有利害关系,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婆媳,在一个家里长时间的和平共处,还要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怎么可能?

尤其生长背景、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等的不同,婆媳之间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甚至发生更大的争端。

因而,现代家庭若要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不要和老人住在一起。

低情商老公焦仲卿—失败的润滑剂

知乎上有个问题:“丈夫在婆媳关系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下面有条高赞回复:“关于婆媳关系,婆婆与媳妇,决定婆媳关系的上限;儿子的表现,决定婆媳关系的下限。”

婆媳都尊重儿子意见的前提下,儿子在婆媳关系中确实是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而焦仲卿显然是一个失败的润滑剂。

诗的开头就是从刘兰芝的抱怨开始的,但她最先说的不是婆婆的问题,而是焦仲卿的问题。

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官微权小还挺忙,新婚妻子刘兰芝想要见他一面都很难。

丈夫不在身边,做不完的女红,挑剔的婆婆,在刘兰芝的心头积压成怨愤。所以当丈夫好容易回家,她就忍不住开始抱怨。

就像如今的全职主妇抱怨丈夫只知道忙工作,自己在家要弄孩子做家务,还要伺候事儿多的婆婆,这样的日子真的受够了。

刘兰芝越说越委屈,干脆说婆婆既然嫌弃她,不如把她赶回家去算了。

若是焦仲卿情商高、有担当,就该把媳妇儿揽在怀里,好好哄哄,说自己工作忙,这不是也抽时间回来看她了,说自己的妈老了,让媳妇儿多体谅、多担待,自己一定会感激不尽。

再聪明点儿的话,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钗环脂粉之类,“贿赂”一下媳妇儿。

谁知,焦仲卿脑瓜儿太木,他把刘兰芝赌气的话当了真,为了表示自己坚定的站在媳妇儿一方,他决定立即去找母亲理论。

焦仲卿见到母亲,第一句话就是:“儿已薄相禄。”古代男子最重要的就是读书做官,焦仲卿却说自己已经仕途无望,这让呕心沥血教育他的母亲怎么接受的了?

何况,他下一句话更是一针扎了母亲的心,他说:“幸复得此妇。”

焦仲卿表示幸亏娶了这么一个媳妇儿,这是自己莫大的福分,他愿和她生“结发为枕席”,死“黄泉共为友”。

这样生死相随的亲密誓言实为感动,但要看对谁说,可以对刘兰芝说,不能和母亲说。

母亲自古认为儿媳夺去了自己的儿子,这不更证实了吗?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倒和她生生死死了?

此时,焦母的表情可想而知,但是接下来,焦仲卿的话更是火上浇油,直接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刘兰芝的行为没有什么偏差错误,你为什么对她这么不厚道?

此话一出,焦母大怒,槌着床说:“你竟敢如此大胆?这个媳妇儿不知礼仪,行动随心所欲。我早就看不惯了,你岂能想怎样就怎样?实话告诉你吧,我已经为你看好了东邻家的秦罗敷!她不是要走吗?那就赶快让她走吧!”

古代封建制度中,焦母作为家长是有权休掉儿媳的,反而是作为丈夫的焦仲卿根本不可能驳回母亲的决定。

不知是焦仲卿是仗着母亲对自己的疼爱要挟,还是真的少根筋,母亲已经对他的行为很生气了,他竟然还以死相逼,他说:“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如果焦仲卿此时服个软儿,对母亲好言相劝,也许母亲还能回心转意,他这样威胁,反而更激起了焦母的愤怒,铁了心要遣回刘兰芝。

古代虽没有“妈宝男”这个名词,但是事到如此,焦仲卿在母亲强势高压下,也只得回来“遣送”刘兰芝。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焦仲卿不但是个失败的润滑剂,没有当好婆媳之间的灭火枪,反而是个传声筒。

焦母说要遣回刘兰芝时用的是“便可速遣之”,似乎是顺着刘兰芝的“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说的。

那么,焦母是怎么知道儿子儿媳之间的私房话的呢?无疑是焦仲卿说的,他真的是来“白公姥”的。

后面刘兰芝说:“俸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又像是她对焦母的那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辩解。

焦母说这话时,刘兰芝并不在场,他是怎么知道的?无疑又是焦仲卿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