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慈孝故事幼儿园(推荐3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2 12:35:17

慈孝故事幼儿园 第1篇

杨爱民是一名退役的军人叔叔,被评为陕西省“最美志愿者”、汉中市“最美退役军人”。从部队退役后,杨爱民叔叔加入陕西省汉中市税务队伍,在行事上,依然保持着过往雷厉风行、严格自律的风格。

虽然已经退伍,但杨爱民叔叔仍对老干部保持着关注和关心。他深知,老干部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不仅把老干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还认真引导老干部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在103岁高龄的_“老兵”饶伍伦心里,杨爱民是他的一位战友、一位朋友、一位亲人。5年前他俩相识后,杨爱民时不时来看望这位老英雄,为他带些生活用品,陪伴聊天、讲故事。在杨爱民的影响带动下,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将关爱“老兵”作为一项事业坚持了下来,他们走访慰问了汉中市二十多位_老兵,将他们的经历讲给身边人听,大家都很受激励。

除了关心自己敬爱的老同志,杨爱民还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父母都已90岁高龄,他秉持孝老爱亲的“初心”,悉心赡养、认真照顾,让父母顺心、暖心、舒心、放心、安心、开心。2018年,岳母做了一个大手术,住院治疗三个月。妻子平常工作辛苦,杨爱民揽下每天的陪夜任务,并将病愈出院的岳母直接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目前,他所在的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税务局,已有一百多名税务干部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税收志愿者、社区义工等公益队伍!他将心中大爱化作一束束微光,点亮敬老助老明灯,照亮人们脚下的路。

慈孝故事幼儿园 第2篇

郭朋勃叔叔是石家庄市的一名80后爱心志愿者。在他发起开办的爱心食堂里,每天有20多位孤寡老人按时前来用餐。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有62岁。一日三餐,全部免费。

在河北的广大山区,子女外出打工等原因使得一些老人不得以自己独居。他们中有的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郭朋勃说,2014年的一次乡村郊游中,他偶然得知了这些独居老人的情况,便有了帮助他们的念头。随后,创办爱心食堂的想法开始在他的心中酝酿。可村里没有场地,这怎么办呢?但这一问题并没有打倒郭朋勃叔叔,他在周边认真考察,通过协商把旧校舍改建成了食堂,接着又买来桌椅、米、面、油,请来炊事员。爱心食堂就这样慢慢地有了起色。

老人们一开始对郭朋勃的行动还有所顾虑。而郭叔叔可没有退缩,他坚信“真心换取真心”,便开始定期为老人们送来粮食、菜品,与老人们唠嗑,老人们逐渐打消了疑虑。“我希望自己可以发挥一种‘引柴’的作用,能带动更多人,让爱的星星之火得以传递。”后来,郭朋勃建立了爱心互助微信群,广泛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关心孤寡老人的生活。在爱心食堂的墙面上,写着爱心捐助的红纸条越贴越多:100斤大米、20桶油、3大袋面粉……物资直接送到食堂,供老人们使用。

从2015年至今,郭朋勃的爱心食堂已由最初的1家,增长到目前分布于河北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地的9家,数百位老人长期受益,他也获得了“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敬老院里的“好女儿”:张巧

一名“80后”大学生,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乡镇从事孝老敬老事业,被老人们誉为“好女儿”。她,就是张巧。

张巧阿姨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很喜欢花哦,她最喜欢的是太阳花,因为它总是向着阳光绽放,看见太阳花就仿佛看见了阳光、看见了希望。而张巧就像是盛开在义新敬老院的“太阳花”,点亮着老人们的“晚霞”。2011年底,四川省江油市义新乡公开招聘敬老院院长,“80后”女大学生张巧报名竞聘,因为大学生身份的优势,再加上演讲时她对孝老敬老事业的创新思路,张巧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敬老院的老人脾气倔强,她一个姑娘家,能行吗?”乡亲们表达出对张巧工作能力的质疑。果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2年元旦,张巧在敬老院上班的第一天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安装敬老院门口的两个大灯,她在瑟瑟寒风中忙碌一天,没人关心和帮助她。但这并没让张巧轻易放弃,她耐心地与老人们交心、谈心,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生活。

同时,她还在敬老院创立了“院民自治”,将敬老院变成老人的乐园,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馨,用实际行动诠释“孝老敬老”的真谛和精髓。张巧认为,院长一职寄予了很大的信任和责任,只有让老人们没有孤独感、冷落感和焦虑感,自己才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随后,她连租带借整合了敬老院周边70多亩土地,并根据老人们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划分为种植组、养殖组、生活组、护理组、安全组、清洁组,让老人们在敬老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很快,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敬老院的地里有了菜、圈里有了猪、堰塘有了鱼,满院子花花草草,环境变美了,生活充实了,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敬老院也更像一个家了。

慈孝故事幼儿园 第3篇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登全村,村民们都说百岁老人吉美英“福气好”,她的养子——年过七旬的蒋德明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吉美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来,水不烫了,喝一口。”每天吃过午饭,蒋德明总是这样,一勺一勺将水吹凉,递到吉美英嘴边。母亲喝完水,蒋德明拿毛巾帮她擦干脸和手,将她搀扶到躺椅上午睡。

蒋德明认为,能成为母子,是一辈子的缘分。他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是亲戚,由于家境贫寒,在他4岁那年,亲生父母将他过继给养父母。虽是收养关系,但蒋德明从小就喊吉美英“妈妈”,因为在他心里,养母和亲生母亲一样温暖可亲。养父母家里经济条件也一般,在他记忆中,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养父母总是将最好的东西留给他。

“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数十年来,蒋德明一直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28年前,养父去世,蒋德明更加关心养母的身体状况。为让养母安享晚年,蒋德明和妻子准时端上热菜热饭;将养母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门口铺上了地毯,防止老人摔倒。吉美英年过百岁后,身体大不如前,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蒋德明每天晚上都要起床,看她睡得好不好。说到蒋德明,吉美英虽不能流利地表达,但她总是伸出大拇指,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蒋德明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女儿对吉美英都非常孝顺。蒋德明说,吉美英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照顾她是应该的,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他要做好榜样,让孝老爱亲的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具,在这个小故事里,也有一个喜欢玩具的“老小朋友”。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不久前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宋楼村居民徐德成,购买儿童玩具哄自己的母亲开心,而他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徐德成,曾先后被评为“菏泽市见义勇为英雄”“菏泽市优秀_员”,而他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当地也早已传开,大家都觉得他是孝老爱亲的模范。

2009年,徐德成父亲的眼睛出现玻璃体出血,徐德成借钱带着父亲到山东青岛做了手术。为了使父亲尽快康复,他一个人在青岛没日没夜地照顾父亲38天。2018年,徐德成的父亲突患脑梗死,身体半边瘫痪,他竭尽全力在病床前侍奉父亲。当徐德成听说按摩能改善父亲身体现状后,他跟着视频、书籍自学按摩,只要父亲醒着,徐德成就给父亲按摩。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亲恢复良好,半年后出院。徐德成还在家中院子里安装了两排扶手,帮助父亲康复。

2015年,徐德成的母亲被查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在2018年父亲住院期间,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越发严重。徐德成的母亲有时候连自己的儿子都认不清,精神状态不佳,整天愁容满面。徐德成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母亲,父母喜欢听戏,为了哄他们开心,徐德成把母亲的围巾戴在自己头上,扮成老人表演,还学起了唱戏,虽然有时唱得不在调上,但总能让母亲喜笑颜开。他还买来不少玩具做道具,希望能逗母亲开心,延缓病情发展。徐德成说:“虽然我母亲已经认不得我,但她知道我是她的家人。唱戏、扮小丑,我觉得这都没啥,就想让我母亲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