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感悟 正文内容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实用6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1-10 13:02:15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 第1篇

四月秀葽,南方沉浸在春天的温情里。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绿色布纹封面《目送》扉页简单的写着一句话: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一个时光的见证人,她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她写的《目送》犹如一本生死笔记,笔触间饱含深情,深邃,忧伤,美丽。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早在两年前的夏天我就读过了,而今再读却有了不一样的触动。大概因为比两年前多了对生离死别的思考和感悟。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 第2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这段话大概是她最深沉的“课堂启示”。

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最平凡的母女兄弟,却透出最深沉的人生思考,最深邃的沧桑。

我想,这本书中一篇名为《同学会》的散文我定会终身难忘。因为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情节。女儿陪年迈的爸爸去参加同学会,刚下楼,这位父亲就牵住了女儿的手,女儿说:“我四十岁了,你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

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后来,女儿又很严肃地告诉他:“我已经五十岁了,你真的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这个女儿,就是龙应台她自己。故事到这里

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瘦很长的年轻人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她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了。”这时的她,龙应台,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个年轻人,是他呵护了十几年的儿子呀。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是怎样的空旷和荒凉呢?是怎样的失落和懊悔呢?作为母亲的她,大概对当时牵她手的父亲的心情感同身受吧。

物物交换产生了便利的货币,情绪交换造就了真诚的朋友,利益交换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交换每天都发生在不经意的瞬间,那么,社会身份的交换会发生什么呢?父母习惯性地关心呵护,儿女不经意的冷漠排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换中才会让人有所察觉呢?有所感动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会身份的同时交换不可能发生,它像所有的交换一样,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时间差足够小,也许可以弥补许多不经意的遗憾。如龙应台,在父亲反射性的牵她的手时,她再也不说那一句伤人又伤己的话了,她

“像绵羊一样”让父亲牵着手,一步一步走过去。但如果时间差过大,也许就是一生的遗憾。多少人,在初尝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报答父母时已经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 第3篇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回家里的机会,但经过努力还是错过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 第4篇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其中让我犹为影响深刻的一段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当看到这一段的时,不由想起小时候读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双泪盈眶。

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吧,不要总以为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回头看看,无情地岁月已不停地在他们身上刻画年迈的痕迹……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 第5篇

_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_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思考_生死大问_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它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我们这一代的儿女,总是一次又一次将背影无情地留给父母。这自然是有个过程的,从最初上幼儿园哭喊着不愿父母离开,到习惯上学后的安之若素,到开始上寄宿高中时的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无依,到爸妈送我上大学时候的隐隐骄傲,再到如今,留在大学的城市工作后,就只春节和国庆能回趟家。而结婚后,会有更多的繁杂家事,连一年仅两次的回家机会也不再能好好地陪伴他们。

算一算,到如今,我已离开父母快18年了。每次父母到火车站送我,进站检票后挥手告别,便再不敢回头,怕回过头去,对上背后那灼灼深情殷切注视的目光。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回苏的火车上,手机停机了,也连不上网络。所有人都在昏昏欲睡,除了精力旺盛咋呼跑闹的小孩。脑子里还在想着,怎样才算是最好的父母。

我想,天下最好的父母应该是这样,首先是努力奋斗,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起点。这个起点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方面,还应该包括身体健康、眼界视野、独立人格,逻辑判断能力,以及爱的能力,等等。等孩子来到这世上,陪伴他最关键的婴幼儿、青少年成长期,珍惜与孩子互相依偎的这十几年缘分,在这十几年中,教会他除了学校所教的知识以外,其他一些基本生存能力,比如适应环境的能力,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然后,就是等他翅膀慢慢长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合乎情理,只要遵法守纪,父母所能做的只是适当提醒、理解并支持他,而绝非一意阻拦,硬叫他依照父母的意愿而改变自身的心意。

身边太多朋友选择了远方,我们并不是不爱故乡,也不是不爱父母,我们只是愿意在最能奋斗最能吃苦的年纪,勇敢地离开舒适区,在自己最心仪的地方,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我想,做儿女的要明白,一辈子太过短暂,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要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总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而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欣慰于孩子的独立自主就好,并送上最好的祝福。

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一辈子太过漫长,你保护不了他永远。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_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_

所以,那些年的背影,不必追。

目送读书感悟200字 第6篇

我尚未为人父母,无法了解与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测,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触,看着我成长,且喜且忧,无法茁壮成长的小雏鹰总有一天会独自飞翔,却无力抗拒我的成长。

小时候,父母是子女最亲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阳光下,星光里,然后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时候,我以为一辈子大概都是这样了,以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变的缘分。

每每谈及我的小学时代,我妈妈总会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节课。爸爸最会烧面条,只要我说想吃面条了,爸爸就会一大早去买新鲜食材,等我起床,已经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等我了。一样的配料,一样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腻。我家在镇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小时候常常会觉得,世界大概就这么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