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读后感 正文内容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合集6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1-22 08:25:06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蛙、娃和哇同音,蛙是一种产子率高的一种生物;娃是传承、哇是孩子出生时的啼哭也是那些“泥娃娃”的啼哭,三个“wa”书写着中国人对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是中国人民生命力的体现,以“蛙”为书名极具隐喻意味。青蛙的叫声与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声音这也与为什么后期姑姑听不得蛙的叫声前后呼应。现如今国家开放“三胎”政策,再回顾这本著作,我对书中人物生不逢时的遭遇感到不尽的惋惜。一、鲜明对比,突出果敢坚韧除“姑姑”外小说中妻子王仁美朴实善良,大大咧咧的音容相貌仿佛就在眼前,王胆一个身材秀珍,聪明胆大的姑娘。文中的“小跑”胆小无主见,生活在姑姑给的条条框框里的男生,像极了在生活中隐身的丈夫们,他不顾妻子想法,怕影响仕途帮“姑姑”逼王仁美打胎导致一尸两命,妻子过世不久,他知道王肝喜欢小狮子但还是听从姑姑娶了小狮子等行为,将“小跑”的懦弱、怕事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性格与姑姑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烘托出“姑姑”比男人都强的果敢与坚韧。二、时代本相,真实写照抛开人物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控制日益增长的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那听外婆说起过那年有许多孩子被相关人员勒令使其胎死腹中,在此之前,数不尽的孕妇东躲西藏,受尽苦难,也有数不尽的孩子出生在稻草堆、山里、地窖里等等。针对超生偷生现象,上级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双职工下岗的、扒房的、拆屋的等等方式,总之,为了控制我国与日俱增的人口数量,党和国家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和不同层次的人民大众大着相当持久的游击战。三、审视过往,展望未来小的时候会常常听到父亲酒醉后因为没有儿子而感到遗憾,作为女孩的我会因为父亲的重男轻女而感到苦闷,当时也正是计划生育进行时,由于我是第二个孩子,已在计划生育的红线边缘,听母亲说起过,当父亲听我是女孩后,就拿着烟出去了,没有抱还在襁褓中的我。母亲说在哪个年代父亲的态度伤害到了她,她会因为没有给张家留后而内疚,父亲的态度让她一度更加自责,母亲说呢个年代女性承受了太多。虽然父亲的遗憾也有,但父亲还是很疼爱我们姐妹俩,虽然会因为没抱我而时长打趣他,但我大概可以理解他的遗憾,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可以理解王仁美、王胆为代表的女性,她们想为夫家传宗借代的执念,她们想满足家族人丁兴旺的愿望。 当前我国正式全面开放三胎政策,并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助、医疗补助、教育补助等,如果她们生在当下王仁美、王胆等可以拥有健康的孩子,陈家也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姑姑也一直可以受人敬仰,不必有违医生初心直至晚年精神失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价值,只能说一个时代造就一段不可复制的故事,它具有代表性但不具有批判性。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不知道你们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时候的同伴基本都被罚过款,虽然那个时候几百块钱真的很值钱,但幸好大家都是在出生后才被罚款,并没有耽误来到人间。就在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在村里还会听说某某家姑娘为生二胎而躲回娘家,关键是娘家这边搞计生的人也会时不时来“抓捕”她,听得我真是为她捏一把汗,也特别不理解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何必冒这么大风险。2010年我当大学生村官在镇里负责的就是计生工作,不过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名存实亡。我们每月只负责统计辖区内出生多少孩子,政策内的正常上户,政策外的需要交罚款,然后上户,后来罚款也是可以分期付的,也就是你先交个首付,孩子就可以上户。当时我就发现个现象,超生这件事基本是发生在两类极端的人身上,一类是特别有钱,即便交罚款也不是问题,一类是比较穷的农村,反正交点儿罚款就可以给孩子上户,而且扶养孩子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所以多生一个也无妨。反而是我们镇上那些“中产阶级”,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收入较高且稳定,愿意为了孩子投入教育成本,而且也有能力,但因为政策不允许,恰恰生不了二胎。也幸好,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已难以落实,最终,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再说到姑姑,她意志坚定,忠于党和国家,她工作几十年来接生近万个孩子,也有不少生命还未见到世界的光明就被她堵死在黑暗中。她一面接生,一面“杀生”。书中写了几个孕妇为了逃避姑姑的“追杀”,有的跳进河里逃生被淹死,有的在逃跑过程中难产而死,有的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我上班的时候也经常听前辈讲述那段历史,在政策的高压下,凡是超生的,不论几个月,只要被发现,他们都有权利直接带到医院手术,即便是足月甚至还差几天就可以生的,也不例外,所以书中说的虽然感觉有点儿荒唐,但肯定是真实的。正如姑姑说,不出“锅门”,就是一块肉,该刮就刮,该流就流;一出“锅门”,那就是个人,哪怕是缺胳膊少腿也是个人,是人就受国家法律保护。但实际上足月的婴儿即便是引产,也有一些是活着的,却并没有被当人保护。姑姑的晚年充满忏悔,她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但是如果没有姑姑这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国家的政策也落实不了,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万里长城,金字塔,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所以姑姑在她六十岁的时候选择嫁给捏泥人的郝大手,靠丈夫捏泥娃娃来悼念因自己而不能降临人世的两千八百多个孩子。后来,她被失眠和梦魇折磨,她说,有罪的人必须活着,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种方式赎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无疑也发生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么复杂的问题我并不懂,但只是觉得如果当时这个政策可以循序渐进一些会不会好一点儿。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蛙》,娲。 一直都佩服莫言,他的语言像一把刀,锋利,吹毛断发。 女娲用黄土造人,才有我华夏。起初,女娲用手捏,后来累了,就用鞭子沾了泥巴甩了遍地都是。用手捏的少数人为贵人,鞭子甩的遍地都是的大多数为贱胚。三六九等,在远古已经命定。所以,少数贵族统治大多数平民,帝王将相这一套思想经久不衰。

《圣经》上说,上帝造人,先用泥土造了亚当,后觉得亚当孤单,遂取亚当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当亚当看到夏娃,总觉得她与自己有着某种联系。夏娃说:“我是你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啊!”这与“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异曲同工。 人从泥土中来,中西方文皆如是说。是女娲母亲创造了人类,还是上帝天父创造了人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繁衍。 《蛙》剑指计生国策,这是普通作家所不能够的。即使是写了,是否能够出版? 说起计生,想起最近一哥们儿对我说的话:超生,刚给国家交了罚款,特么的国家又允许生二胎了。 崔健老兄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放眼看那座座高楼如同那稻麦,看眼前是人的海洋和交通的堵塞,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还是看不过来,这个这个那个那个越看越奇怪,噢…… 从哥们儿的抱怨声和崔健的吼声中再回到莫言的《蛙》。 《蛙》中最出彩的人物是“姑姑”,最初是“送子观音”,大批接生过新中国的孩子。但是,随着人口的骤增,国家制定了计生国策,“姑姑”即成了执行者。铁面无私的“姑姑”,亲手剐了成百上千的胎儿。对超生者,围追堵截,甚至开推土机要毁掉准备超生者家以及邻里的房屋,其恐怖让人不寒而栗。 晚年的“姑姑”嫁给一民间泥塑高手。“姑姑”的丈夫在“姑姑”的描述中,捏了成百上千的泥娃娃,相貌神态各异。“姑姑”记得每一个被她剐掉的“娃娃”,“姑姑”的丈夫让这些“娃娃”重生了。 后来,以养蛙为名的代孕公司,尽人皆知,却没人管。“姑姑”对“我”的超生充满欣喜。“姑姑”说:“只要出了锅门,就是一条命。” 事实上,没有出锅门,也是一条命。“姑姑”晚年的忏悔,即是此意。 “小狮子”,“姑姑”的追随者,计生的执行者,在关键的时候,以性命来保护被追赶的超生者,并亲自抚养超生出来的早产女婴陈眉。陈眉在最后成为代孕者,替“小狮子”生育,这样的安排让我极意外。 蛙声一片,应该是丰收的景象。而《蛙》中的蛙声一片,如此凄凉、可怖:那些未能出生的人,其魂灵变成断肢的蛙,向“姑姑”索命。这符合莫言的思想,在《生死疲劳》中亦有此思想:死亡是另一种存在。 莫言常诉说饥饿,《蛙》中也不例外。《蛙》中,“我”饿极了吃煤,吃那些黑亮的硬硬的煤,难怪文中像有团火在烧。莫言对吃的描述,常超出我的想像。莫言文中也写宴席,那些很丑陋的吃相以及那些很王八蛋的人,他们欺负弱者时的丑恶嘴脸,如此真实,如此淋漓! 莫言,侠客也!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在读《蛙》之前,我读过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丰乳肥臀》,这两本长篇小说留给我的印象至今仍旧十分深刻,但那时候也并没有细究这两部小说的深层含义,直到最近读了莫言的《蛙》,并结合了许多网友的理解与读后感大全,好像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对著名的长篇小说《蛙》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莫言的小说,有很多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比如《生死疲劳》里的主人公,就是在被枪毙之后经历了成为动物的六世轮回(最后一世是成为了人类),而《蛙》里的“蛙”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在高密东北乡,蛙就是这个偏僻落后地区的“图腾”,在许多重要的情节中都有着蛙的身影;其次“蛙”与娃谐音,又与孩子啼哭时的声音及其相似,有对新生命降临的礼赞,又有对扼杀生命的哭诉;再者,“蛙”与女娲造人的“娲”也是谐音,表现了姑姑万心在前期作为一名妇产医生的赞美;另外,“蛙”其实也与“我”万足(蝌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姑姑故事中的转述者与见证者,在姑姑被批斗时采取观望的形式,明知道计划生育抓得严还纵容自己的妻子怀二胎,最后搞得一尸两命,然后续娶了一个老婆、升官之后还对生儿子来延续香火的事情念念不忘,妻子主张了借腹生子的主意后之后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老来得子的欣悦;最后,“蛙”也是死去的婴儿的化身,在国家宣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广大农村地区众多的未曾降生的婴儿都被姑姑带头阻止其降生了,在姑姑被宣布退休的那个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姑姑倒在了一篇洼地,洼地的癞蛤蟆、青蛙呱呱呱地叫着,姑姑想要逃离但始终摆脱不了蛙声的追逐,直到遇到了一个民间泥塑艺人,也就是后来的姑丈,通过姑丈的手将未出生的婴孩的形象捏成泥人,来弥补她对那些孩子的愧疚……

在现在看来,这本书能够出版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从某些层面来看,《蛙》是对主流的计划生育政策暗含着批判意味的,但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必须要实行的,因为在当时的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认为多子多福,生了儿子就能防老,没有儿子的家庭会受到当地人的排挤与非议,于是大家都放开了生养,造成了中国人口基数过大的局面,这时候的计划生育无疑是阻止这种滥觞局面的最好的方式。

但在《蛙》一书中,计划生育的执行过程,王仁美怀二胎的时候,作为计划生育的干部,姑姑带着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大队闯进“我”家,为了自己的脸面与官职,“我”也与姑姑一起劝自己的老婆引产,同意流产的王仁美却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陈鼻的老婆王胆在怀二胎即将临盆的时候想要赶去外地生孩子,却被姑姑一路追逐,被追上的王胆羊水破裂,生了一个女儿后不幸去世……

关于《蛙》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我也曾亲身经历过,看了《蛙》之后,就像唤醒了尘封多年的记忆,原来计划生育政策也在我身上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以前许许多多奇奇怪怪、大人们不肯告诉我的事情也解释得通了,在还没看《蛙》之前,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像是一场梦,在这里也不得不惊叹莫言的勇敢。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莫言,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莫言,对于我这种90后,是十分的陌生。

或许,没有诺贝尔奖的衬托,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莫言”这个十分文艺的名字。

而就因为这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我也对莫言产生了十分大的兴趣。

在寒假空闲的时间里,我看了莫言先生所写的《生死疲劳》,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来读?作为游戏爱好者的我,对于这种书名,还是很感兴趣的。说说《生死疲劳》这本书吧。故事从1950年开始,一直写到2000年。贯穿50年漫长路程的是西门屯一个小村落的变迁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土地改革的变迁史。贯穿这一变迁史的是西门一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关于这种大家庭的故事,我们90后大大的受到偶像剧的熏陶,对这种故事,还是有一定兴趣的。

这本书读完以后,我也好奇的去百度了一下这本书,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这本书竟然是在40天左右写完的?一个文学大家,不可能会如此的快啊!

“先生自己讲《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仅用了40多天就完成了。是什么力量让先生提笔一挥而就的呢?我想是先生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对这片故土的责任,对这片故土的未来的憧憬驱使着先生的思想,驱使着先生的笔触,驱使着先生的义务。心中不禁对先生充满敬意。”

百科也给了我答案。

这本书,真的推荐大家读一下,学习我们中国的诺贝尔奖的写作方法,也是不错的。

莫言蛙的读后感1000字 第6篇

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经历与《蛙》读后感大全的关系,从小到大,第一次在一个时间段里认真思考计划生育政策在我身边发生的故事。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以前那些朦朦胧胧的记忆碎片一片片拼凑,凑出一条条故事线,一段段旧岁月。

第一次拼凑出残图时,就想用文字记录,但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不知如何写,不知拟什么题合适,不知写出能得到什么,也担心得到心痛的感觉。

但终究还是在记忆中拼凑再拼凑,终究还是选择记录。

我曾后悔向弟弟说起有两个未来到世间的妹妹的事实,因为这让迷茫中的他认为:如果他的两个姐姐来到世间,长大,会比他成长的好,有段时间他对妈妈说,你不应该丢了她们生下了我,她们会比我贴心,选择生下我本就是个错误。

那段时间,妈妈伤心的哭泣,连续失眠了无数周。

我沉默,意识里觉得是自己的言语造成了他们心灵受伤,但我也是偶然得知,和弟弟谈起,以为他能理解他的生命很珍贵,要更加阳光,却不曾想,让他沉入了黑暗。

如果不是一次舅妈提起,我只认为妹妹们是因为其他原因未能诞生,后来得知,农村户口只能生两个孩子,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很高兴我的到来,却不欢喜第二个孙女和第三个孙女的到来,得知胎儿性别后的他们强烈建议爸妈流掉未出世的孩子,于是,在很久之后,我有了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的记忆是断断续续的,幼小的自己记忆里有家里的争吵,父母的犹豫,却无法得知缘由,当我第一次从舅妈的叙述中听到完整经历时,眼泪是为父母而流,生气他们的懦弱,更心疼他们的抉择,在我长大后,时常听到他们带着遗憾轻声地说道“如果当时都养着,应该也能慢慢养活,不过是日子辛苦点”。

那些岁月,是父母抹不去的回忆,也是他们终生的撼。

读完莫言的《蛙》,记忆碎片像一声声“咕呱咕呱”在脑海徘徊,我明白了小时候同岁的伙伴因为早产身体弱的缘由,也顿悟了和爷爷一起去乡政府探望的亲友,也理解了那些说哪家哥哥是母亲躲在柜子里逃过一劫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的言语……

妈妈再一次因为弟弟的态度而伤心的说道:“当初不该听【爷爷的】”时,我想到了安慰她的话语:不在乎你听不听爷爷的,父母固然重要,但到了一定年龄,成长更是自己对自己的负责,更是自己的事情,别总是躲在过去的事情里了。

那些我能理解的,弟弟也许永远理解不了,而他理解的,我也永远理解不了,我出生于他们之前,没有负担的我成为了他的姐姐,也许他会认为,那些未来到世间的生命是因为他的到来,但这些不过是时代背景与家庭观念的产物,与他何来关联?

错过终究是错过的,撼也终究是撼,但活着的人不应该更好的活着吗?姑姑后半生以自己的方式“释怀”,也让我明白,我们能改变的终究只是自己。

而《蛙》更像是时代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