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名言 正文内容

王阳明名言100句简短(优选296句)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7 16:56:53

王阳明名言100句简短 优选59句

1.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3. 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4. 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5.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6.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7.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8.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9.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10.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1.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2. 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3. 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4. 取悦症并不是最佳人际关系

15. 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16. 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17.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18. 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9.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

20. 良知即是《易》。

21. 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22.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23. 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24. 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在舵。

25. 君子之正气,其亦不幸而有所激也。

26.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27.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8. 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

29.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0.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31.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大学问》)

32.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33.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34.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35.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36. 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37. 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38. 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39. 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40. 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41. 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42.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43. 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44. 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45.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46.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47. 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48.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49.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0.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51. 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52. 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53. 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4.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55. 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56.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57.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58.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59.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王阳明名言100句简短 优选144句

1. 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2. 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3.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4.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 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6. 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

7.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8. “光不仅在烛上”

9. 四个方式教你告别讨好型人格

10. 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11. 管理就是修心

12.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13. 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矣。

14. 直面内心的恐惧

15. 《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18.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9.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20. 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21.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2.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23. 圣贤之学,心学也。

24.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25.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6.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27.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8.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29. 为学大病在好名。

30. 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3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2.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33. 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

34.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35.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36. 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37. 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38.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39. 为何我们会喜欢取悦他人

40. 无私心就是道。

41. 修齐治平,就是格物。

42. 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

43.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44.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45.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46.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47.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48.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49. 贫汉作事大难,富人岂知之!

50.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1. 量力可行即行,可止即止。

52. 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53.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4.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55.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56. 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57. 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5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59. 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0.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61. “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2.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63. 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64. 唯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65. 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66. 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

67. 善人也,而甚孝。

68. 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69.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70.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71. 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72.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73. 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74. 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75.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76.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7. 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78.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79. 唯国是谋,与人为善。

80.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81.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82. 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

83.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84.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85. 但人存政举,使奉行不至;则革弊之法,反为流弊之源。

86. 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87. 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88.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89. 常快活便是功夫。

90. 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91. 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92.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93.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94. 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95. 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96. 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97.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98. “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99. 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00. 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101.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02.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103. 他一疑,事就成了

104. 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5.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06.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07. 木之生,风霆之鼓舞,炎暑之酷烈,阴寒冰雪之严沍剥落,俾坚其质而完其气,非独雨露之沾濡生成之也。

108. 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109. 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110. 要在深信弗疑,力田而不顾,乃克有成耳。

111.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112.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113.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114.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v^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v^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v^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15. 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116. 天理即人欲。

117.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18.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19. 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20. 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121.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2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3. 夫知其不安而不处,过慝之惧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124. 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125. 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126. 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127.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128.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129.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130.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31.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132.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33.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34.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

135.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36.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37. 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138. 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139.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140.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141. 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142.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43.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4.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名言100句简短 优选61句

1.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2. 严霜大冻之中,岂无些小风和日暖意思?

3.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4. 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5.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6.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7. 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8.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9.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10.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11.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12. 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

13.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4.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5.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16. 天理即仁心。

17.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8. 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19.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20.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21.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22. 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23.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24.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25.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6.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8. 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29.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30.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2. 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33.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34.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35.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6. 患难忧苦,莫非实学。

37. 敌人只要心中生疑,这仗就赢了。

38.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39.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40. 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4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2.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43.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4. 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45.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7.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48.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9.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50.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51.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2. 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53.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4. 动亦定,静亦定。

55.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56. 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

57.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58. 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59.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60.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61. 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王阳明名言100句简短 优选32句

1.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2.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4.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6.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7. 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8. 所谓天下本无事,在人自扰之耳。

9. 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10.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1. 天道不翕张,则不能发聚,况人乎?

12. 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

13.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14.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5. 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6. 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17.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18.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9. 格物就是有担当

20.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1.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2. 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23.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4. 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25.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26. 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27. 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28. 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9.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30.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1. 哲士营四海,细人聊自谋。

32.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