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英雄杜富国的感人故事(共4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0 08:03:23

英雄杜富国的感人故事 第1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杜富国响应号令,在南疆扫雷行动中为了人民利益时刻冲锋在前,为了战友生命血染雷场。“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百炼成钢”。杜富国的英雄壮举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汗水浇铸、靠实践锻造、靠血性挥就。

负重前行当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_员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若心中没有人民、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便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负重前行当勇于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的最崇高的体现,体现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精神,彰显“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无畏气概。“你退后,让我来!”这是杜富国受伤前说的一句话。当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以命令的口气对同组战友艾岩说。这是军人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更是不怕牺牲敢于主动承担危险的大无畏。

负重前行当履职尽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增强责任意识、作为意识,不断改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在其位谋其政,立足本职,勤业敬业,为国家、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始终以身作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新时代的满意答卷。

作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航船上需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扛重担,接重任,带着使命负重前行。

英雄杜富国的感人故事 第2篇

杜富国,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2010年参军入伍,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2018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5月22日,_授予杜富国“时代楷模”称号。

杜富国出生在湄潭县太平村,坐落于遵义这个革命老区的一隅,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杜富国从军报国的志向明确,19岁的他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了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他工作尽心尽责,训练努力刻苦,淳朴、勤奋、钻研,成立领导眼中的“好苗子”。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挡住了手榴弹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同组战友安然无恙,他却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几个月过去了,他排雷负伤前对战友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印在了“感动中国”的丰碑上,更印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

在杜富国的身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的真正含义,担当不仅要敢于担当,也要善于担当。在杜富国身上,当面对危险和死亡的时候,他选择了让战友退后,自己挺身而出,他的大公无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担当”二字的最好解释。

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失误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党的干部要善于担当,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业务能力锤炼,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把担当职责履行好。

英雄杜富国的感人故事 第3篇

在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上,我们的杜富国同志——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在边境的扫雷活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没有退后,而是勇敢的向前迈进脚步,导致严重负伤,并把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奉献在这次的边境扫雷活动中,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平凡的军人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国先后进行扫雷1000多次,拆除雷2400枚,每一次的扫雷活动无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扫雷活动都安全渡过,最后一次扫雷活动却让他永远的失去双眼和双手,再也无法拥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无法看见那一片由雷区变为绿油油的庄稼地。

他不仅是一名军人,还有另一个身份——_员。在入伍之前,杜富国还不是一名_员,但加入扫雷大队一年后,他就加入了中国_,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_员,因为他看见出任务时,在前面的战友都是_员,他们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身后的战友,他把前面的战友当成自己的榜样。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无数像杜富国这样优秀的_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牺牲小家,牺牲自我,他们的肩上扛着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不能在危险面前退缩,要做铁骨铮铮的汉子。

国富_强,民强则国盛,国盛_安,民安则天下太平,杜富强以身体挡住危险,用鲜血证明这句话的重要性。他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共产。

英雄杜富国的感人故事 第4篇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有温度的典型报道首先必然会有一个有温度的主人公。在这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有的媒体的新闻生产渐显功利化倾向,煽情过度、哗众取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的好感度。而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一些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因其蕴含温暖人心的情感力量,厚植了新闻温度,越来越受欢迎。在宣传杜富国时,《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大家眼中的扫雷英雄杜富国》,分别从边民、部队领导、战友3个不同角度讲述杜富国的故事,截取杜富国苏醒后首先询问战友安危;猛硐老乡穿上隆重的民族服装,带上鲜花和自家土鸡蛋,冒着瓢泼大雨一路颠簸7小时,赶到医院探望杜富国这样一些小举动、小细节、小画面,来反衬讴歌杜富国的高贵品质,让人更受触动。在宣传典型人物时,不刻意拔高,不过度美化,而是着重把人物身上的人情味讲出来,把故事的感染力传播出去,与受众的情感同频共振,找到共鸣。

与环境贴近,塑造立体形象,增强深读性。马克思说过:“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永远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如果离开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孤立地描写人物,那么塑造出来的人物必然不够真实立体,必然会脱离实际。“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同样,环境对人物的生活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和平时期青年官兵能够赴汤蹈火,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具体到杜富国而言,他的英雄壮举并非与生俱来、遇险才有,而是靠汗水浇铸、靠实践锻造,这背后离不开军队的培养、离不开军人家庭的支持。在宣传杜富国时,《人民陆军》报挖掘出杜富国所在扫雷排爆大队“危险党员先上,困难干部带头”的环境熏陶,让他锻造出了一身挑重担、打头阵、叫得响的过硬本领,更培塑出了关键时刻“让我来”的担当精神。而国际著名扫雷专家李智伦曾说过,“没有扫雷官兵家人的支持,要在世界最难扫的雷场创造奇迹,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杜富国英雄壮举的背后,同样也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解放军报》刊登的《挺立的脊梁》《杜富国一家人好样的,你们堪称挺立的脊梁》等多篇作品,在讲述杜富国典型事迹时,都重点刻画了杜富国身后那个满满正能量的家庭,尤其是他平凡而伟大的父亲。面对儿子生死未知,老父亲杜俊对扫雷大队领导说的第一句话是:“首长,请告诉我孩子的真实情况吧,我能挺得住。”没等到回音,他又说:“我也是一名党员。有战斗就会有流血牺牲,我们能理解。”这样的话语让人感动流泪,这样的父亲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对杜富国的成长环境更加清晰,无疑中也增加了典型宣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