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高邮的传说故事(热门6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2-22 14:41:23

高邮的传说故事 第1篇

高 邮 阳 春 面 的 传 说

清代高邮城里有个挂旗号为“安定堂磨面坊”。磨面坊里有个胡三娘,俊秀,干净,做事利落,守寡,一心伺候老人和幼子。每日三餐皆由三娘制作,擅长做面条,刀切面条,粗如韭叶,细如筝线,入锅久煮不糊汤,面白汤清。久之,其家祖爷甚是欢喜,便让三娘公爹在磨面坊门店旁加开一面馆,只做早餐,由三娘操作,也保三房的子孙有个营生。三娘满心欢喜,日夜辛劳,精于制作,笑迎顾客,生意好不兴隆。

一日清晨,一对人马从运河龙舟踏上高邮码头,当中有个人衣着光鲜,手持一柄绢扇,在左右护卫下,迈着稳健的步伐,前呼后拥地走进高邮闹市南门街,巡视左右,时而停步察看。忽地用绢扇掩按前额,驻足定睛,合扇,挥扇,扇指店家。左右快速入店圈位。踱步进而坐。三娘满面春风笑脸相迎,万福致礼:“大人宾至小店屈尊!”大人微笑,扇指三娘:“你的面条的味道如何?煮一碗,我也尝尝。”

三娘心想,来这么多人就要了一碗面,一人吃面几人看,此人一定是大人物。从柳编小匾中拿出三更时擀好的折叠着的面皮至“大人”眼前:“大人,刚擀好的面皮,不知大人是喜欢宽刀,还是细条?”大人脱口而出:“细条,看看你细至如何?”三娘转身,面皮平放案板之上,手握白刃上下抖动,条出,双手提条,一个抛甩,条在空中蓬散,线线相交连,根根落于汤锅中。“大人”惊喜,众护卫随从目瞪口呆。当回过神来时,三娘的一大海碗面已端至“大人”面前。随从连忙拿出备好的银碗,用银筷搅拌,分一银碗。“大人”十分愉悦,细细品尝,须臾,又添了一碗。

饭毕,三娘上热水一壶。“大人”漱口,净手,开扇慢摇,再次指向三娘:“你做的面叫啥名?”三娘回:“富贵面。”“大人”哈哈一乐,起身道:“你家的面,食材地道,口味醇厚,酱汤甘鲜,油香不腻,面白如阳,蒜青似春,北方有_打卤面_,南方就叫_阳春面_吧!安定堂里磨面坊,磨面坊出阳春面。哈哈,好面!”

过后胡三娘才知来者正是当今皇上。几天后,县太爷亲自送来自己书写的“阳春面”三字大匾,在锣鼓、爆竹声中挂在了三娘的店门楣上。从此,高邮人以吃上一碗“阳春面”为满足,并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图 / 文 / 排版 | 雨朱

校对 | 龙博士 王子卿

高邮的传说故事 第2篇

露 筋 晓 月

明代著名散曲家王磐性格乖张,放荡不羁,一生视功名如粪土,偏爱诗画文章。与朋友欢聚宴饮通宵达旦,对达官贵绅常常极尽谐谑讽刺。他很为布衣所爱,为官场所不容。

他的画一纸千金,常有官宦重金相求,王磐总是嗤之以鼻,有时把画赠与朋友却一文不取。正因为此,官绅都以拥有王磐的画为骄傲。高邮民间有歇后语至今流传:王西楼嫁女儿--画多银子少。有一扬州大盐商曾慕名厚礼求画而不得,其母七十大寿前再度派家人专程赴邮求画。王磐应允后,独自闭门,铺绢挥毫,信笔挥洒,最后把浑圆的砚缸复在画绢的右上角,印了一个墨圈,就卷起画交给盐商家人,叮嘱路上切勿偷看。

船行至高邮城外30里的露筋,好奇心驱使,家人想一睹为快。为料刚揭开画卷,_扑通_一声,似有一个光团坠落水中,吓得掩卷急归。扬州盐商家高朋满座,听说是_星月交辉图_,命人熄灭灯火,挂起画卷。然只见满天星星,唯缺一轮明月。细问原委,家人只得从实说来。急赴露筋,果见天上一轮满月高悬,水中两个月亮晃动。

高邮的传说故事 第3篇

晏 (雁) 生 蛋 与 双 黄 蛋

小鸭倌给东家养鸭放鸭,常年吃住在鸭栏旁,过着苦生活,心里还惦记着家里的瞎子哥哥。有一回,他半夜里给鸭栏垫圈,不注意将草木灰洒在几只母鸭身上,想不到这几只鸭子第二天就在河边的草棵里生了蛋。小鸭倌就托人把鸭蛋带给哥哥,换些柴米度日。此后,小鸭倌常常在半夜里给一些体壮膘肥的母鸭洒上草木灰,第二天,果然在放鸭的河边草棵里捡到了不少蛋,还有不少是双黄的。这些蛋,小鸭倌托人去捡,然后带到瞎子哥哥那里,是哥哥的日子好了很多。

小鸭倌的东家本来蒙在鼓里,后来听说小鸭倌哥哥卖的鸭蛋都是双黄,到集市出售脱手很快,又听说是什么晏生蛋,感觉很奇怪,这时间一长,便怀疑起小鸭倌。有一天,东家把小鸭倌叫来,劈头就问:“晏生蛋是怎么回事,这蛋又大又多,还有不少双黄?”小鸭倌灵机一动:“是大雁跟鸭子生的蛋”,东家本来不相信,小鸭倌又说:“东家,牛过麒麟,鸡生凤凰,古来就有。”东家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小鸭倌又笑道:“要是东家真想雁生蛋,那每天夜里就把鸭子吆到河边的草棵里,等大雁下来过夜时踩水,只要配上了,不愁日后没有雁生蛋,双黄蛋。”

东家同意了小鸭倌的做法,这样一来晏生蛋多了,小鸭倌不但帮助了哥哥,还周济了穷人,让更多的穷人可以在河滩、草棵里捡到晏生蛋了。有好些夜晚,东家不睡觉望着外面天空,没有见到一只大雁的影子,他始终没弄明白究竟是雁生蛋还是晏生蛋。

高邮的传说故事 第4篇

高 邮 船 黑 屁 股

高邮水乡的船有个绰号,叫做“黑屁股高邮船”,关于这个称呼,有个缘故。

乾隆有次下江南。这天,他由王天官(王引之)陪着,在高邮城巡视。一路走过去,见家家户户的门里都点着一盏小香油灯,百姓不问男女老少都凑在灯下剥稻壳。乾隆很奇怪,就问王天官:“这些人在干什么?”王天官说:“他们都在忙剥稻壳。”乾隆走到眼前,凑近灯下一细看,果然是的,就说“这么多的稻子要一粒一粒地剥,多麻烦啊。不剥行吗?”王天官说:“这些稻子都是要运到京城去的,不剥就过不了关。”乾隆一听就说:“从今以后,高邮人运到京城的稻子可以不去壳。”

王天官一听,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还不行。到京城的运粮船那么多,怎么知道哪条是高邮的呢?应该在船上做一个记号。王天官把这个想法对皇帝一说,皇帝答道:“以后,解粮进京的高邮船只一律把船屁股漆黑。”从此以后,高邮运粮进京的船尾都漆成黑的。“高邮船黑屁股”的绰号也就叫开了。

高邮的传说故事 第5篇

瓢 庵 的 传 说

从前,高邮大教场(今老体育场)西边有一座庵——标庵,后来又改称“瓢庵”,为何改名,有段传说。相传在古代,高邮州内有座水母娘娘庙,原来香火很旺。后来庙被一场洪水冲垮,没了庙,自然就断了香火。这可惹怒了水母娘娘,一气之下,挑着一副水桶,内装五湖四海三江之水,要把高邮州淹掉。哪知,此时被观音菩萨得知晓,为了不使百姓受此灾祸,她化成一位乞讨的老妇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拎着讨饭的篮子,篮子里放着一只水瓢。

行至大校场西边的标庵,正好看到水母娘娘在那休息,便走向前讨水喝。水母娘娘心想:一个老婆子能喝多少水,便答应了老妇人。老妇人顺手掏出水瓢,从水桶里舀起水喝了起来,不到一会功夫,两桶水都被喝完。这时,水母娘娘才得知上当,气的把水桶打翻,只有水桶里的一滴水就把高邮西边的大片草滩和小湖泊淹没了。

观音菩萨解救高邮州的百姓后,回到了南海普陀山,却把水瓢丢在了标庵的门前。水瓢被老和尚捡起供奉在庵内,从此标庵就被称作“瓢庵”。

高邮的传说故事 第6篇

鹿 女 丹 泉

五代时,在南市桥的东边有一座优钵罗庵(今高邮师范学校内),院中有口井。庵里有个和尚叫大楞,朝夕汲取井中的水,浇花灌草;又募化修饰, 以怪石,形成一个雅致的小小庭院。庵虽近闹市,而幽若深山。

一天,一个从陕西来的客人送给大楞一头白色的雌鹿,并说,这鹿很驯,不要杀它。大楞答应了他的要求。那白鹿浑身雪白,一点驳杂的颜色也没有;两只角枝枝丫丫,也不同于一般。

大楞每天早晚都在有一块白石板的地方小解。那白石板表面有一处凹陷,白鹿每天都在凹陷的地方舐食大楞的尿迹。两年以后,白鹿的肚子一天一大地大起来,身子也懒了,又喜欢睡觉。大楞怕白腹受风寒,就打扫了耳室,铺上蒿草,让白鹿睡在里边,早晚又亲自喂它。

一天,大楞打包去高邮湖西的神居山,独自行着,心想,白鹿的肚子日见其大,很像是有孕,但是根本没有雄鹿在它身边,那怎么可能呢!大楞久思不解,第二天连夜赶回了庵里。打开耳室的窗子,只见屋中彩云缕缕,香风四溢。点灯一看,白鹿正在痛苦地分娩。不一会,一个白皙美丽的女孩呱呱落地了。大楞惊诧之余,连忙撕裂袈裟,裹起了那个鹿女,给鹿哺乳。第二天,大楞买回了襁褓,且又将耳室的门堵塞,凿一洞,通他的床后,亲自为鹿送食端水,打扫掉不干净的东西。

鹿女一天天长大。一年多后,会走路了,从不啼哭,整日依偎着母 鹿嬉戏。一天,母鹿病了,向着大楞叩头,并一再闻嗅鹿女,后又抬起头望望大楞,好像有要将鹿女托付给大楞的意思。大楞深深领会它的心愿,惆怅地点点头,母鹿就闭起了双眼,倒下了。鹿女眼泪涔涔,但不啼哭。大楞在室内安葬了母鹿,还诵经超荐,从此,鹿女成天依附着大楞,大楞就好像是她的父亲。

白天在母鹿死去的地方交腿坐着,像打禅;晚上,夫起门洒水打扫。大楞隅尔在灯下教她读书识字,鹿女过目成诵,聪颖异常;刺绣缝纫,手工极巧,无一不精。 光阴似箭,鹿女十三岁了。十三年来她未曾见过一个外人。一天晚上她对大楞说:_我不是人间的人,我将腾云驾雾,去做王母的使女,怎么能成天在暗室里如同坐地狱一般呢?_大楞流着泪说:_你是母鹿所生,倘要出来见人,将会招来大祸。近来我经常担忧,一旦出事,你靠谁呢:_又过了三年,鹿女十六岁了,长得越发美丽动人。

浴佛节这一天,庵里照例要聚集很多人念经拜忏,高邮的一些无赖之徒也叉着手站在庭院中看热闹。众和尚正击磐宣祝、焚香诵经的时候,鹿女忽然从屋子里慢慢走了出来,对着佛爷行礼,同大家一齐念经。众和尚惊愕失色,无所措手足。无赖之徒趁机哄闹:。大楞十分窘迫,说不出一句话。众和尚纷纷低声议论,无赖之徒挥起拳头对大楞大打出手。

这时只见鹿女当即用手指着一群无赖:_止!_无赖之徒便站着像泥塑木雕的一样。鹿女又将手指乱摇着说:_颠!_一个个像疯子一样,或在地上打滚,或歪歪扭扭地乱跑乱跳。鹿女又用手指乱画几下:_打!_无赖之徒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自揪头发, 有的相互打骂、撕扯,还有的相互践踏,一个个不得不向鹿女下跪求饶。鹿女微笑着说:暂且看在菩萨的份上,饶恕了你们这些家伙。_一群无赖如大梦初醒,鹿女双_叉坐在毗卢殿中,对众和尚道:_我是鹿母所生,谢谢师傅的养育之恩。随后,鹿女纵身一跳投入井中,_骨哆_一声,玉珠飞溅。众人大声呼救,已经来不及了。不久,鹿女忽从南市桥的井中跃出,驾着仙鹤,直上云霄,她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亭亭玉立在云端,向着大楞道声_珍重!_即飞入重霄。

大楞望着这离去的鹤影,往事历历,怅然若失。 大楞回来后,拆去鹿女的床铺。露出鹿墓,以竹栏杆相护,周围又种起兰桂。一天大楞发现鹿墓上长出了一株紫色的灵芝草,大楞服下此草后,身体骤然变轻,心情更为开朗,且功夫愈是加深了。很快又过了十几年,优钵罗庵香火鼎盛,人们都到井上敬香,求饮井水,饮后无不生勇智之心。一天大楞在庭院中赏花,对着井水照看,笑着说:_咦,我长得这么年轻!_进了房间沐浴更衣,交腿坐在掸床。不说不笑,问他话也不回答。第二夭,房间不开,喊他不应,侧耳端听,无声无息。几个和尚破门而入,大楞已圆寂坐化了。

又过了一年多,有人游太行山,看见大楞骑着白鹿,手捧经卷,后面跟随着美丽的少女,托着钵多罗,背着禅杖,步行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