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读后感 正文内容

枣核读后感20字(通用10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3-12-19 15:00:11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1篇

暑假我阅读了大作家曹文轩的作品《红枣儿》,里面七岁的香菱面对无赖叔叔的欺骗与威胁,可香菱丝毫不畏惧,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一个被大人叫做“自由市场”的地方,坐着一个眼睛看不见的老奶奶,她在自由市场最偏僻的地方卖着自己的红枣儿,这时,一个瘦小的叔叔走到了老奶奶的摊位上来,这位叔叔一看老奶奶的眼睛看不见,便把老奶奶一分钱一颗枣乱拿,他给了老奶奶五分钱,却拿了十颗枣,他拿了五颗枣,却给了两份,香菱告诉老奶奶,但叔叔威胁香菱,并把香菱摔在了地上,周围的人都数落起这位叔叔来,香菱去叫爸爸,香菱爸爸过来以后,抡起拳头要打这位瘦小的叔叔,香菱却制止了,叔叔很惭愧,把多拿的二十三颗枣还给了老奶奶。

香菱虽然只有七岁,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天天都陪伴靠卖枣为生孤独地瞎眼老奶奶,为奶奶占摊位,为奶奶遮风雨,香菱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勇敢孩子,面对无赖叔叔的欺骗与恐吓,她不害怕,连续几次揭穿无赖叔叔的欺骗行为,坚持正义,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2篇

《枣核》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描写的分析,理解海外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

3、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品析。

2、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次内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我的中国心》。学习本课《枣核》,看看文中这位海外华人,他是用什么方式来寄托他对故土的思念。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萧乾

萧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2、对照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1)字音

蹊跷()

故弄玄虚()

殷切()嫣红()

玛瑙()

山坳()匀称()

名称()(2)词义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嫣红:

3、整体感知课文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3篇

6.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引导学生体会)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4篇

1.生字

因为是略读文章所有并没有需要会写的汉字,不过有10个需要咱们会读的生字,其中还包括了两个多音字,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在自己的书本上做好笔记。

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ē”,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ăng”,组词为“涨潮”。

2.词语解释

①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②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③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④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二、深入探究

问题: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把表现枣核勤劳的句子画出来。

答:“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许多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问题2:想象一下,枣核很能干什么农活?

答:还能做饭、洗衣服、割草喂牲口……

问题3:默读课文4-13自然段。

(1)枣核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答:把官府赶走的牲口全部偷偷地赶回来了。

答:被官府抓去后,和县官斗智斗勇,由于人特别小,官府最后奈何不了他,县官反而挨了打。

(2)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找出来读一读。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答: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②“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

答: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答:活佛济公的故事。

(以上皆是范例,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在文章中找到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引导他们说出原因。)

问题4:夫妻俩为什么给孩子取名叫“枣核”?

答:因为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只有枣核那么大。

问题5:夫妻俩为什么愁得慌?

答: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夫妻俩怕他什么也不能做。

问题6:文章中的过渡句在哪儿?

答:“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问题7:你觉得枣核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枣核是一个勤快、有本领、勇敢、聪明的人。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5篇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_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

枣核阅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如何理解她劈头就问我中的劈头一词?

3.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4.我留意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中手栽一词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感情?

5.家庭事业都如意句中的如意指什么?

6.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到底缺是什么?

7.老友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为什么还讲自己没出息?

8.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

所想:①

所做:①

9.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游子的心境。

枣核阅读*:

1.朋友向我倾诉思乡之情。

2.劈头乃直接之意,同窗与我相别数十年,相见后没有客套寒暄,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其思乡之切。

3.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

4.手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寄托了其无限思乡之意,充分流露出友人的爱国情怀。

5.儿女长大*,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6.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虽然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如意,但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意近即可)

7.既是一种自嘲,又含有一种喜悦,表明国外虽好却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身为炎黄子孙的老友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8.所想:①有地方特*的场所和建筑:厂甸、隆福寺、胡同②家乡的风俗习俗:过旧历年③有地方特*的植物:枣树;所做:①堆假山②种垂柳、养睡莲、植枣树。

9.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枣核阅读*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6篇

学完《枣核》后,我十分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情。叶落归根,人到了风烛残年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生养自己的地方。身在异国他乡,几十年都没见到自己的祖国,当然想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像河水一般流过。老人的思乡情却没变,反而思念越切。

老人的思乡情,使我感慨很深,因为我现在也是远离家乡身在英国。这是因为我爸爸在英国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妈妈决定到爸爸身边去陪读。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心情十分高兴。因为可以马上和爸爸见面了!也能出国看看了!到了英国的前一两个星期,一切还都十分新鲜,也并不想家。后来我在英国上了学,人家说我是小“留学生”,我也是海外学子了,时间才过了5个月,我就开始想家了,只有短短地5个月啊,我已经感受到了游子们思念祖国家乡的心情了,这种思念,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梦中我常常梦见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一起玩的情景。有空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在网上看看国内的新闻,看看祖国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我在这儿的学校里,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回家后把它粘在了墙上,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的家里和我的心中飘扬。我还想我在国内的姥姥、姥爷、太姥、爷爷和姑姑们,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想老师,每当在这里的学校上学时,我就想起国内的学校。总之我也想祖国的一切„„。昨日,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就毫不犹豫的借了下来。按道理,我比英国人更了解中国,还用看他们的介绍吗?!这不还是想念祖国的缘故嘛!是啊,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有情感,就会思念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不过,我比课文中的老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一年以后就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现在,我要在这一年时间里好好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把思念祖国的心情化成学习的动力,时刻不停地奋斗,我觉得,我现在在英国的学校里就代表着中国,所以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回国后,继续努力学习,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7篇

第28课*

沉香救母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沉香是怎样救出母亲的?

2.说说我们要向沉香学习什么?

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沉香,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一天,沉香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爸爸叹了一口气,没有回答。沉香再三追问,爸爸才含着眼泪说出了真情。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沉香听了,心里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望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

不久,沉香就告别了爸爸,上山拜师学艺。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父习武练功。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几年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沉香15岁了。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父,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仙人送给他一把神斧。他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来到了华山脚下。

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的激动。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

参考答案:

1.沉香先拜师学艺,练好武功;然后翻山越岭,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他一把神斧;沉香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

2.我们要学习沉香不怕困难,刻苦习武、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他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

海螺姑娘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田螺姑娘为什么愿意嫁给小伙子?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在村子里有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父母早亡,一个人独自生活,他勤勤恳恳种地,每年都有很好的收成。

转眼间,小伙子到了该娶亲的年纪了,他请村里的媒婆给他说亲,可全村的姑娘没有一个愿意嫁给他的,因为他长得太丑了。

有一天,小伙子从田里回家的时候,路过一条小溪,在沙土里发现了一只海螺,一只周身绕着一圈红纹的海螺,红色的螺纹闪闪发光。小伙子很是喜欢,便把这只海螺带回家,放到自家的水缸中了。晚上小伙子一个人吃完饭,看着堆着高高的粮食叹道:“我种这么多粮食有什么用呢?谁愿意和我一块吃呢?”小伙子话音刚落,一个非常动听的声音说道:“我愿意和你一块吃。”小伙子大吃一惊,他向四周看了看,一个人影也没有,难道是他听错了?

第二天,小伙子又早早的去了田里,天黑的时候才扛着锄头回家,当他走进厨房的时候大吃一惊,他发现在厨房的桌子上摆好了饭菜,是谁给他做好了饭菜?小伙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是谁,不过那饭菜却是小伙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第三天是这样,第四天也是这样,小伙子很是高兴,同时也长了一个小小的心眼。

第五天,天还没亮,小伙子就扛着锄头出去了,他在田里呆了一会儿就跑回家了,悄悄地躲在厨房的一角,他想看一下到底是谁给他做的饭。一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厨房里静悄悄的,小伙子等得有些着急了,正在这时,他听到厨房门口的水缸盖打开了,然后就是一阵哗哗的水声,正当他疑惑不解的时候,厨房里走进了一位美丽的女子,瀑布般的长发直垂到地上,一袭红色的长裙就像一团火红的云彩。小伙子从来没见过如此漂亮的女子,一时惊呆了。女子好像没有发现躲在角落里的小伙子,她熟练地淘米,洗菜,很快就做好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在这女子做好饭要离开的时候,躲在角落里的小伙子跳了出来,他抓住女子长长的裙角不让她离开。起初,女子很是吃惊,她没有想到厨房里还有人,不过当她看清是小伙子的时候,便放心了。她告诉小伙子她是海螺姑娘,因为小伙子的勤劳感动了她,所以每天傍晚,她就会从海螺中出来为小伙子做好饭。小伙子想娶海螺姑娘为妻。海螺姑娘告诉他,三年之后才能嫁给他,可小伙子不愿意,他苦苦乞求海螺姑娘现在就嫁给他,他再也不想一个人过日子了。海螺姑娘经不住小伙子的苦苦哀求便答应了。小伙子高兴极了,他一下子成了最幸福的人。

从那天起,海螺姑娘就成了小伙子的妻子,每天小伙子在田里耕种,海螺姑娘就做好饭等着小伙子归来,他们成了村里最让人羡慕的一对。

参考答案:

因为村里的姑娘嫌小伙子长得丑,所以不愿意嫁给小伙子。田螺姑娘愿意嫁给小伙子是因为小伙子的勤劳感动了她。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8篇

复述课文

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采用复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有序、有节、有理的表达能力。针对一些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复述方法,或简要复述,或详细复述,或创造性复述。不论哪种形式的复述,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把书面语转换为口头语;

第二,突出重点,准确地体现原材料的中心和重点;

第三,条理清楚,反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复述时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第四,语言力求准确。

第五,必要时可以加入个人想象。

好啦咱们三年级的所有文章就在今天全部更新完毕啦,我看到很多家长私聊我说四上的文章什么时候更新,正好借此机会说一下,四上的文章等到暑假放假之后就会陆陆续续出了,如果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提前买书本了,到时候跟着橙子老师的脚步一起,向四年级的新学期迈进!!!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9篇

枣核读后感

枣核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爱国华侨的思乡感情。

我曾经听人说,一些人出国留学后就想法设法留在国外,留在那些发达国家。不要以为这种人少见,有一些父母就经常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到美国去,我们也跟着享福”,这就给孩子灌输了一个“中国不如外国好”的想法。而文中的“他”虽然没有回国,但他的心还是祖国的,魂还是祖国的。

我曾听人说,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这种人还是少见的,这是个_贼,祖**亲养育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感激。

像“他”那样爱国的华人,也有很多,季羡林虽然在德国呆了十年,但实际上季羡林是一天也不愿在那儿多呆,日日夜夜想着祖国,想着母亲;钱学森回国这件事虽然受到了无休无止的阻挠,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国,还有……如果你在国外,有着金钱,地位和荣誉,你会怎么样呢?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热爱祖国,让祖国发展更快!枣核读后感(二)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许,文中老人的家就是个微型的中国。在那里,垂柳、睡莲池假山还有未长成的枣树都是她绵绵思乡情意的寄托。“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念越切。”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话,说得真好。海外漂荡的人儿,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时,回首往事,炽热的思乡情怀怎能不犹然而生?我们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装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对于游子来说,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他这种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不变的牵挂,最能触动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心弦,无论多么遥远,无论离开多少年,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烙印;无论国籍是否改变,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语言。

几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海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游子们的心目中,让他们魂牵梦萦、无限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读完萧乾的《枣核》,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小小枣核饱含着浓浓乡情,不是游子,实在难以体会!但同时我也觉得枣核里的浓浓乡情也折射出游子们漂泊海外的深深遗憾――他乡虽好,终非故乡,思念可以排解内心一时的寂寞,却不能抚慰心灵长久的孤独。如果游子们能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 才智,在祖国的大地上,辛勤地工作、快乐地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枣核读后感(三)

枣核读后感20字 第10篇

早年间,在山脚下的一个庄里,有一家人家,只是两口子过日子,成天价盼个小孩,两口子都说:俺哪怕有枣核那么大个孩子也好啊!说了这个话,过了不多日子,生了一个小孩,无巧不成故事,正好像枣核那么点,两口子欢喜的了不得,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也不见长,还是像枣核那么点。爹说:枣核呀!

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不见长,我也真为你愁的慌!枣核说:爹娘,都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不但身体练的结实,还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也能赶驴,打柴比别人打的都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屋脊那么高。邻舍百家都夸奖起枣核来,有的埋怨自己的孩子说:人家枣核那么点,也能做活,你不会做活,还不羞!枣核的爹娘也高兴了起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精明。有一年旱天,满坡里的庄稼一粒也没收,庄户人都没有吃的,城里的衙门里还是下来要官粮。庄户人纳不上粮,县官就吩咐衙役把牛、驴都牵了去。

牵去了牛、驴,没有了种庄稼的本啦,大伙都愁的了不得。枣核对大伙说: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有的人却不相信,说: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枣核也不争辩,只是说:不信,你们就看看。

到了晚上,枣核跑到县官拴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墙去,等衙役都睡着了,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来,惊慌地喊着:进来牵驴的啦!进来牵驴的啦!明*长*的,到处搜人。

闹腾了一阵,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哦喝!哦喝!又都跳了起来,还是哪里也没搜到人。才躺下,却又吆喝起来。到了过半夜,衙役们都瞌睡的了不得,有一个衙役头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衙役们困慌了,倒下睡得和泥块一样,什么动静也听不见了。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下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了庄。

牵走了牲口,县官是不肯罢休的,天一亮,就带者衙役下去捉拿庄户人,枣核蹦出来说:牲口是我牵的,你要怎样!

县官叫着说:快绑起来!快绑起来!

衙役拿出铁锁来,去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打铁锁链子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的笑。衙役们都急的不知怎么拿好,还是县官主意多,说:把他用钱褡①装着背到大堂去!

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

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的也打不着,县官气的脸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加几条棍!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慌张了,直喊:快打!快打!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下来了。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一齐去照顾县官去了,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①钱褡:装钱物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