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读后感 正文内容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优选8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3-28 10:48:33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1篇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2篇

《红楼梦》是一部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这是一本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自古红楼一梦,痴了多少用情之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我只偏爱黛玉一人。

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呵,竟是个可怜之人啊。一开始就如此,往后呢?含笑不语了。

对我来说,黛玉葬花是最动情的一处。因晴雯置气,没听清是黛玉,便以宝玉的名义说话,将黛玉拒之门外。但黛玉却听到宝玉和宝钗的交谈声,并看到他们同行,躲起来暗自神伤。第二天宝玉找她,她去找其他姐妹,看见落花就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花落亦如人飘零,花柔亦如女儿柔。与花成为知音,惺惺相惜。与土一体,随土而化。

不再说什么痴情怨女,这首葬花词的的确确是黛玉一生的写照。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已是消逝之花,在她心中依旧难能珍贵,这不仅是葬花,更是将自己身在这个社会的迷茫一同埋下。

翻阅这《红楼梦》,再也没找到令我心动之人。黛玉啊黛玉,你可知你是如此的令人难舍。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可我偏爱这凄美犹怜的‘颦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心忧,她柔弱,但她又要强。海棠诗社大放光彩,家庭聚会不落人之后,用诗词书写着自己的多情善感。

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不喜封建束缚,甚哉!

一段葬花吟,一曲流觞,成就一段属于潇湘妃子的传奇!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3篇

风飒飒,嫣红的蔷薇跌花落瓣。辗转间又忆及你娇花照水的容颜,你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爱屋及乌,我想我最爱的,还是《红楼梦》。

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是一曲属于你唱不完的爱恋。

关于你,我想我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情愫。少时,便接触了《红楼梦》,亦不幸又有幸。那时的童心未泯,倏然消匿得无影无踪。那时你的音容也每每缭绕于心间抑或梦镜。

初读红楼,混沌未开,只觉颦儿悲戚难懂。再品《红楼梦》,已是初露锋芒了,也懵懵懂懂了解她在寄人篱下情薄如纸的情况下的真实。犹记颦儿最让我铭记的一句: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细细品味,原以为是颦儿怜惜这些落花,倒也罢了,但此后便愈熟稔她的性情。一回回的看罢,多少次轻叩你凄苦的心扉,多少次探问你愤懑的内心,多少次闪现你秀丽的面容,多少个生命的年轮也无法改变你身处封建王朝的境地,多少次无声地啜泣对于你无法和心爱着的宝玉不能完成所谓的“金玉良缘”也是于事无补。贾母曾说道:“惟有我这两个玉儿最可恶!”虽说是这样,但她可以容忍宝玉的叛逆痴狂,却无法谅解你——黛玉的多愁善感。那时我便早已深深铭记这个缜密的颦儿: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绝美的你。

仍记得那夜辗转反侧,窗外被树叶筛洒下来的月色流泻进屋内,湿润了一地银晃晃的忧伤,陡增凄怆之意。白日读毕红楼,悲戚万分乃至蜷袖兀自啜泣。耳边萦绕黛玉香消玉殒,遗恨而去时的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夫叹可怜“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可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那日的泪水破堤绵延,延续到今夕都不曾忘怀当时的缅怀。憎恨宝玉的薄情寡义,悲叹人世的悲欢离合,可泣黛玉的欲罢不能。

世人哂笑你的锱铢必较,揶揄你的吃醋拈酸,不屑你的多愁善感,厌恶你的悲春伤秋。而有些人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儿八经的黛迷喜欢着你,却同浴讥裸,把你当做偶像剧女主角或琼瑶剧女主角一样顶礼膜拜,也着实虚伪得让人难过。我只是单纯的欣赏,你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才华横溢,堪怜道韫咏絮才,清照婉辞比不如。你就像是一种境界,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是存在于理想或者仙境之中。世俗之人,难免为各种东西所羁绊,不能达到你的那种高度,那种对爱的真情,如茶似酒,愈酿愈浓。

后记:

你完美的落幕,在我心中灼灼其华,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你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理想的存在,选择靠近只因向往;选择远望,只因我明了这不能亵玩。只有全心全意的人,才可靠近这玻璃般透明的美,若不能呵护于手心一辈子,就莫让脆弱如烟花般的美消逝。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4篇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澜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顶峰,俯视万物。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儒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执,被执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颗颗被泯灭的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一张张被抹杀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在我看来,第七十回为最妙,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尔填柳絮词”。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必属丫头们与众人放风筝的事,没过多长时间,众人们的风筝都纷纷飞上了蓝天,可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总是放不起来,宝玉急得直出汗,遭到众人的取笑,可他更气更急了,气得将风筝恨地掷在地上,对众人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段趣味十足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宝玉的天真,率直,纯洁的性格特点,后来宝玉经过那泼辣能干的探春的指点儿,换了顶线儿,美人越飞越高,直至不见踪影。次要的内容便是宝玉与众人结社赋诗。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飞燕舞,在这美好的季节,少不了组织一项活动,宝玉将散了一年多的诗社重新组织起来,请众人写诗......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5篇

在假期,我同爷爷奶奶共读了一本好书。我想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它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前,我看了不少被压缩改编过的“少儿版”,不觉得它有多好看,但这次,我真真正正“品读”了原著,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老人们口中常说的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极具代表性,如:贾宝玉的鄙视功名、珍重感情;薛宝钗的善解人意、处事沉稳、善于笼络人心;王熙凤的爽快泼辣、口齿伶俐、虚伪狡诈、见风使舵、善于阿谀奉承;史湘云的心直口快、开朗豪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品读《红楼梦》,内心总会缭绕着感动和遗憾的情愫。小时候我看不懂,到如今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还没看完,我已哭得泣不成声。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富豪家族,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就仿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现象。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都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妹妹的叫着,坏点的从不接近她。她只能将自己的委屈憋在心里,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吗?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世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梦,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当了和尚?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6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7篇

18世纪前期,朝廷皇权更替,曹大世家因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富贵到没落,起起伏伏。变故发生期间,曹雪芹生于当下,环境造人的满腹感慨充斥着又一个文学时代的风云涌现。前者云文有梦中离人泪,说书人无奈于当朝的压迫只能把无声的抗争落笔于四大家族的浮沉。

纵观《红楼梦》全篇,无论是它的情节发展还是其背后诠释的愤懑与不甘,《红楼梦》作为曹雪芹抨击封建时代的精神产物,都可以说是影射一个时代的里程碑。《红楼梦》始于一位空空道人将上古时代遗落的一颗补天石置于凡间历劫,先作为通灵宝玉现身于贾府,历经世间百态,后宝玉出家脱离尘俗不得所踪,石头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因此《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大观园中每一位局内人的互相揣测与猜疑是小说中最大的看点,每个人的由因生果造成他们不同性格的产生。黛玉为寄人篱下的生计打算导致其小心翼翼、谨慎拘束;王熙凤依附贾母而生使她对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能力达至炉火纯青。曹雪芹将封建时代翻手为云的上位者与宫廷当中或横行霸道或束手束脚的无数“金丝雀”缩影在大观园中,在展现无限华丽外表的背后,唯余空虚糜烂的骨架支撑着这个时代一掠而过。

《红楼梦》中最引人唏嘘的不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饱含苦痛无奈与诉不尽离愁的《葬花吟》终成了一对眷侣相恋的结点。一夜之间,一指婚姻,注定了一双人的后半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生命仿佛凋零的落花随着那一场指婚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结。多情应笑我,宝玉少年时期生于大观园,周遭围绕诸多姐姐妹妹,情不知何起何落,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他的“神仙妹妹”,却也终将负了她一生,一切有关宝玉的故事雾现潮平,对于他的下落,最终也仅是寥寥无几的长伴青灯古佛的后话了。

《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反映了最真实的封建官僚统治下的皇权社会,不仅写下了前人历经两千多年对于整个阶级社会的难言之隐,还为后人呈现了封建时代末尾富贵家族中的大起大落。而《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布局上也可谓是一篇点晴之作,以热闹的灯庙会开头,情节逐渐步入正轨而后引入出场人物,而小说也随着大观园中各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四大家族的逐渐没落冷清收场。

曹雪芹在落笔《红楼梦》之时,内心其实已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走马观花无数遍,在暗叹生逢不幸的同时,也在慨叹时代的多变。然,如今《红楼梦》作为现代人讴歌经典的一部小说,除去情感起落的回转,其古典内涵与背景文化精神,都是在文学造诣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模板,在许多年后多元文化精髓逐渐渗透到华夏领土之时,也不会令世人忘却千年前时代经典的召唤。

红楼梦读后感一千字左右 第8篇

早就听闻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大师笔下的《红楼梦》远近闻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精华,受到世界人民的无限热爱。曹雪芹大师的少年时代是在锦衣玉食下度过的,后曹家遭朝廷查抄,一败涂地,在晚年写下了这部流芳百世的《红楼梦》。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曹雪芹大师妙语连珠,用风流倜傥的语言,写出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封建大家庭奢侈生活的抗议,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酣畅淋漓,令人看一眼就无法自拔、回味无穷。

这部书中,曹雪芹大师主要描写了贾、薛、王、史四大官僚贵族大家庭,其中以贾家为主线,这四个大家庭都曾显赫一时,府里的人,个个骄奢淫逸、鱼肉百姓,彼此间又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后来,他们被人告发,朝廷派人查抄了贾府,史、薛、王三大家族也先后获罪破产,一蹶不振。

曹雪芹在书中还塑造了两个具有叛逆、反抗性格的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相互追求幸福自由和纯真的爱情,但是却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扼杀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红楼梦》经典歌曲中《枉凝眉》的歌词,用深刻、幽美的语言,把宝玉、黛玉之间单纯的爱情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红楼梦》中,人物各展风采,为《红楼梦》锦上添花。如:“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凤辣子”王熙凤、“二木头”贾迎春、“枕霞旧友”史湘云……她们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仿佛五彩缤纷的鲜花在贾府绽放。

书中贾元春这个形象,也给这本书带来极大的生机。贾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后加封为贤德妃。所以,贾元春是四大家族最大的靠山和精神支柱。但后来,贾元春因分离至亲郁郁寡欢,后暴病而亡,贾府的势力犹如坐滑梯一般直线下降。

《红楼梦》既体现出了“海棠诗社”的姑娘们才华横溢,正映住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又写出了贾府狗仗人势,自认为高明,导致被人揭发,尊严地位、荣华富贵在顷刻间沦落尘埃,这些都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分。这本书既让我明白了人生要追求幸福自由,反对腐败的封建社会;又让我明白了我们要注重节俭,不可过于奢华;还要做一个低调、有善心的人,不可盛气凌人,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不把他人放在眼中,这样会得到他人的厌恶与畏惧,以至于自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两百多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让人过目一遍就念念不忘,痴迷得忘乎所以。《红楼梦》至今仍在文化之花中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