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感谢支持
当前位置:学习啦 格言 正文内容

长征小故事表演(必备21篇)

小编整理 | 日期:2024-01-02 15:09:05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篇

场景一

1935年12月一天上午,岩山傅家院子村头山边,林大娘在放牛。远处,忽然发现从管竹通往岩山的大道上有一队人马在移动。慢慢地离得近了,大娘才看清那是一列队伍,队伍中有骑马的,有步行的,前面一个还扛了一面红旗。大娘禁不住自语:“坏了,_粮子军又来了,儿子又不在家……”她赶紧将牛赶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拴好,疾步往家里跑。

场景二

林大娘家。儿子是个染匠,今天早上染了好些白布正晾在自家及周围房屋檐下,现在已经外出了。儿媳刚刚生下孙子,正在“坐月子”。林大娘赶到家里,“粮子”也进了村。她赶紧关上门,到伙房屋抓了把锅墨擦在媳妇的脸上,将媳妇藏进猪栏边的一个薯窖里。自已则抱着孙子准备应对这些有理讲不清的兵。

“咚、咚、咚”这是敲门声音,从邻居家传来。

“有人吗?”

大娘在想:不对啊,原来“粮子”来了一般都是踢门声音,现在变成敲门声音(切换镜头:_军踢门画面和红军敲门画面),村子里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能逃的都逃走了,这村子静俏俏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也许是饿了的缘故吧。正在这时,林大娘的小孙子忽然“哇、哇”地哭起来。红军们闻声来到了林大娘的屋前。

“咚、咚”林大娘家的门响起来,林大娘无奈,打开了门。

“大娘,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一个战士说。

穷苦人自已的队伍,林大娘感觉不一样。

“我们今天要在贵地驻扎一天,因为天气太冷,到你家避避风寒,行吗?”红军战士接着说。

“噢,请进屋。”

于是,这几个红军进了林大娘家,她们一放下背包就帮林大娘扫地、挑水、劈柴,还有一个年长的红军帮大娘抱孙子,乐得林大娘合不拢嘴。

林大娘见红军这么好,忙把儿媳妇从薯窖里叫出来。儿媳妇罗玉元担心那些晾着的布,一出来就往门外走,一看,布全没了,急忙问“妈,这布哪去了?”

“这四周晾的布全是你家的吗?”一个红军战士接过话来。

“是我家的。”林大娘回答说。

“你家哪有这么多布呢?”

“我儿子是个染匠,专门替人染布,你瞧侧面那房,是我儿子专门用来染布的染房。”

这位红军走过去看了看说;“我们原以为这布是哪个财主家晾在这里的,已全部收去上交了政治部,既然这布是你儿子替人加工的,那我马上去说明情况帮把布拿回来。”

“真是太谢谢了。”林大娘十分感激地说。

说去就去,不一会儿,这位红军战士就将布取回退还给了林大娘。

场景三

晚上,林大娘家里。几个红军战士拿着块白布在灯下比划着,想剪烂用来包脚防寒。林大娘见了忙问:“你们是想用来做布袜子吗?”

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说好。这时一个机灵的小战士忙说:“我们是在看这块布织得不错呢!”

小战士的话提醒了大家,战士们立即附和着说:“对,对,大娘,你看看这块布织得好好啦。”说完,大家便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别瞒我了。”林大娘早看出了战士的心思,说着一把抢过白布,帮他们裁剪去了。

场景四

林大娘儿媳妇房间。林大娘儿媳妇见娘要给红军战士做袜子,也不顾“坐月子”需要休息,和母亲一同忙绿起来。她俩丢开家务。拔亮油灯,量尺寸,细剪裁,精心缝,做了一双又一双。夜深了瞌睡来了,她俩往额头上浇点冷水,用手拍一拍,肚子饿了啃根生红薯。做呀做,报晓的雄鸡唱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做到东方出了鱼肚白,红军战士即将出发,才停下针线来,一数,十双,住她家里的红军战士刚好每人一双,分发到人。

场景五

林大娘屋外,红军战士们准备整装出发。红军战士们临走时,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俩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套和两个圆瓷缸。她俩再三推却不成。

林大娘拿着红军战士送给的这些礼物,感动得热泪盈眶。望着远去的红军对儿媳妇说:“这么好的红军,不是以前的粮子。”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2篇

场景一

红军队伍经过石背龙头冒底井村时,天下着雨。六十多岁的尹全义家门前有一段田埂路是稀泥烂浆,红军大队伍一踩,泥浆更深,一脚踏上去,红军战士脚上的草鞋或胶鞋都被粘住,不少战士跌成泥人一样。当尹全义看到红军战士有的滑倒,特别是挑着担行走的更为艰难,他十分着急。

场景二

他便到山里拣了一担小石头,挑到烂泥路上,先用锄头把路面烂泥排除掉,然后每一步远垫两个石头。他干得满头大汗,便把烂棉衣脱掉,只穿一件单衣,身上还冒着腾腾热气。红军战士见此情景,十分感动,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对他说:“大爹,谢谢你呀!”

一个骑马的军官看到了,特意把马停住,问:“大伯,您家住哪里?”

尹全义用手指向路边的小茅棚说:“就住这屋里。”

“啊,是穷苦人好兄弟呀。”红军军官说完,立马把马背上的一件羊皮大衣取下来给尹全义,说:“大爹,把这皮衣披上,天很冷,别着凉了,谢谢你为我们修路。”尹全义来不及推却,红军军官骑着马快速离开了。他只得接着羊皮大衣,向远行的红军军官连连鞠躬。

场景三

红军过后,尹全义家。全家人都高兴围着这件珍贵的皮衣,村里人也知道了,纷纷前来观看。有的说:“这件皮大衣是外国进口的,至少抵二十块大洋。”有的说:“尹全义佬佬好事做得好,也真幸运。”尹全义老人把这件皮大衣视为珍宝,叫他堂客好好收藏着,也没舍得穿上一次。

场景三

不久,这事被当地乡绅恶霸尹贤交知道了,就到尹全义家来看这件皮大衣。

尹贤交看着皮大衣,十分眼红,阴阳怪气地说:“全义呀,这么好的衣,你不佩穿呢。皮衣放在家里过久了会起虫,虫要是咬坏了,就太可惜啦!”

尹全义说:“这是红军给我的宝物,我会收藏好的。”

“你看,你看,这皮衣上的油污好多,放在柜子里虫子不咬坏才怪呢。”尹贤交一手提着皮衣,一手指点着皮衣上的污垢让尹全义看。

尹全义急了,便叫他堂客快用水拿去洗干净。尹贤交连忙阻止说:“我说你屁也不懂,这羊皮衣怎么能用水洗呢,用水一洗,毛就会脱掉的。”

“那怎么办?”

“要用一种特别的药水洗,我们这地方可买不到啊,非去长沙买不可。嘿嘿!全义老叔,所以我说你不佩穿这衣。”说吧,尹贤交就把皮大衣套在自已身上。“嘿!嘿!你们看我穿倒是挺合身的。”

“别啰嗦,贤交你把大衣给我脱下来!”尹全义生气了。

“哼——”尹贤交露出了阴险的表情说:“你现在不是缺钱缺米吗,知好歹,我给你几个钱;不知好歹,我告你串通红军……”(画外音:这家伙横行乡里,无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尹全义堂客连忙插嘴说:“贤交老爷,你是一族之长,这本是有钱人穿的衣服,我家全义穿不起,别生气,你拿去。”

“还是婶子知礼,那我就穿走了。”说罢扬长而去。尹贤交穿走衣服走时,尹全义眼圈都红了。

场景四

后来,尹贤交托人送来几块光洋。尹全义狠狠地将光洋甩在地上,伤心地说:“我不能卖掉红军对我们穷人的深情厚意呀!”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3篇

场景一

洞口镇竹山村向大妈家门前。一个财主挟着个包袱路过准备出逃。看到向大妈就说:“还不快走!据说红军要来了,见人就抓,见东西就抢,还要在人的头上打火印……”说着就快速逃走了。红军从未来过这里,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向大妈脑子里闪过_“粮子”的形象行为。(切换镜头:“粮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拉夫子,抢东西,总是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有一年,一支_“粮子”军来到这里,隔壁肖大爷家养了一群鸭,他们发现了,被围着全部捉去,肖大爷讲了几句,还挨了一顿打。)

场景二

1935年12月19日,一支工农红军开到了洞口镇文昌街。

这天上午向大妈在家刚刚吃过午饭,正在收拾碗筷,忽然听到村头有人喊:“红军来了!”没想到红军来这么快,向大妈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计,手脚麻利地抓起那只正在窝里下蛋的老母鸡,带着小孩子,刚要跨出门槛,猛然想起来缸里还有几升米,就快速将米缸丢进屋角的稻草中,顺手把门带上,就匆匆忙忙跑到对门山上,藏在茅柴丛中。这里离她家不过几丈远,她可以从树叶的缝隙中清清楚楚地看到门口的一切。急促的呼吸声还没有停下来,向大妈就看见大堆人马从村头走来了,前面是一匹高头大马,“粮子”们背着被包,身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八角帽上有颗闪闪发亮的红星。队伍整整齐齐。

这时,向大妈手中的老母鸡突然挣脱,“呼”地一声朝自家房屋飞去,许是这鸡臂力不够,没有飞到家里,刚好落到一个红军战士的背包上。向大妈看到了,心一下提到嗓门上,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自投罗网吗,这下完了。”(画外音:向大妈十分贫穷,家里除了一栋破屋,几口烂鼎烂锅,就是那只母鸡了,家中的油盐全靠这只鸡下蛋来换取,这可是她的半个家当啊。)一会儿,这鸡又蹬脚一飞,飞到了自家屋旁的草堆上。看到的红军战士们都无动于衷。

看到眼前这一切,向大妈眼睛睁得老大的,脑袋一窝雾水。“这么好鸡为啥不要呢?”她自言自语地说。

不久,这支队伍迅速过完,向大妈带着孩子回家。嘴上不断地滴沽着:“这伸手可抓到的美味都不要,这红军跟以往的_“粮子”还是不一样呀,根本就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场景三

天快黑了,向大妈家。向大妈正在烧水洗脚,门口忽然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她打开一看,哟,又是红军。

“大妈,我们是红军,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队伍,今天路过这里,想借你的鼎、锅煮餐饭吃,行吗?”一个红军战士说。

“行,屋里坐。”向大妈爽快地答应了,并热情地把他们请进了屋。

八个红军战士放下肩上的背包,立刻刷锅,劈柴、烧火。

锅也刷净了,火也烧燃了,还没见他们把米拿出来,向大妈不解,便问道:“咋不淘米?”

“米还没来。”一个红军战士说。

等米下锅,向大妈想(画外音:向大妈家里贫穷,也常常这样,那滋味确实叫人难受。红军战士这样遵纪爱民,他们有困难,自已怎能袖手旁观呢!)想到这里,她揭开米缸一看,大约还有四升米,刚好够这几个战士吃一餐的,向大妈把米缸从稻草堆里提出来,对战士们说:“红军同志,我这里还有几升米,你们拿去煮了吃吧。”

“大妈,我们太谢谢你了,那我们先借着,待会我们还你。”一个红军战士说罢,接过了大妈的递过来的米。

“你们待我们穷人很好,不必客气。”

“我们红军是专打土豪劣坤,帮助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我们和穷人是一家。”

“对,咱们都是一家人。”向大妈和红军战士异口同声地说。

场景四

过了不久,一个红军战士提了一袋米过来,还带来了油盐,糖果和蔬菜。红军战士退还向大妈的米,还要送一些油盐、糖果给她。向大妈是个心善本份人,不肯要,并说:“你们红军走南闯北,很不容易,我出点米给你们做饭吃本来就是应该的,怎能还要你们的东西。”

“大妈,这是我们打土豪得来的战利品,这些都有咱们劳动人民的血汗,穷苦人个个都有份。”红军战士诚恳地说。

向大妈觉得红军战士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再推辞。当晚,这几个红军战士就住在向大妈家里。

场景五

第二天清早,向大妈家。红军向向大妈告别,又要开始新征程。临走时,红军战士对向大妈说:“红军是打土豪劣坤的,这里的土豪还没有完全被打倒消灭,我们还会回来的。”向大妈目送着他们走向远方,心里喃喃地说:“红军是多好的军队,多好的人!”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4篇

场景一

1935年12月19日下午,洞口和平老街,光华布店附近。红军进街的消息从渡船码头传出:“红军来了,快跑!”洞口老街顿时出现了一片混乱,能逃的,携儿带女迅速逃进深山老林,不能逃的,马上躲进自已家中。光华布店的小帮工黄寿星见状迅速关上店门,快步走进楼上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屋,和衣躺到安放在临街前的床上。

场景二

两天前,还是和平老街这里。光华布店姚松顺跟街坊邻里在边聊天边整理行装打算远走他乡。

“据说,过几天有红军要来,说是黑杀党,共产又共妻。”姚松顺跟邻居们说。

“是真的吗?”有人惊恐地问。

“当政的说的,说是青年人要抓去当兵,老年人要抓去挑担,小孩要拿来试刺刀。大家快走出去躲躲吧!”姚松顺吩咐着小帮工黄寿星看到店,自已带着儿子姚百远和金银细钦出发逃往邵阳宝庆。

场景三

光华布店楼上。小帮工黄寿星躺着,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他梦见“红军”(_打样子,他只看到过_)个个背面獠牙,见物就抢,逢人就杀,看到这些,他非常害怕,害怕自已也被“红军”发现,杀掉。于是,他想找个地方躲藏,找呀找呀,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光华布店的货柜里,他藏了进去,但结果还是被发现了。一个“红军”打开柜子,端着刺刀对准他,凶狠地说:“二楞子,你还知道藏,出来,把店子里钱统统交出来!”

“钱,老板带走了。”小帮工颤抖着说。

“嘿嘿,你年纪轻轻却学会了撒谎,要撒,请你上西天去撒吧,”说罢,这“红军”一刺刀向他心窝刺来,他急忙往左一偏,刺刀刺向他的左手,鲜红的血立刻从伤口上冒出来,他疼痛难忍,大呼“哎哟”一声。结果,醒了,一身冷汗。时间已是第二天上午了。

小帮工搓了搓忪惺的眼睛,在被窝里静静地听,街上一点儿异样都没有。他惊喜地走到窗前朝街上望了望,街上除了几个背枪的大兵,确实一切如旧。这些大兵都是很有礼貌地象常人一样在街上过往。许多店子也已开门营业。(画外音:为什么这些共产共妻、杀人如麻的红军会这么规矩?)小帮工迅速走下楼去。

场景四

小帮工到街上转了转,街上确实一切照旧,红军确实十分规矩。于是,他巴马上回到店里,将留在货架上的毛巾与短布整了整,也打开了店门。

过了一会儿,一个红军战士扛着几匹万年红布从店子门口过,看到货架上摆有毛巾,就走进店子,来到柜台边,指着毛巾对小帮工说:“嗯,伙计,请拿三打毛巾。”

小帮工还是有点紧张地从货架上拿了三打毛巾递了过去。

红军战士接过来看了看,说:“伙计,我这儿有几匹布,拿两匹换你三打毛巾,行吗?”

小帮工知道,红军战士扛的这万年红布每匹单价12元,两匹值24元,一打毛巾才2元,三打也才6元,红布价高出这么多,这怎么行呢,小帮工想开口告诉他,但又怕说错话,于是只摇了摇手。

红军以为是的布太少了,对方不同意,于是说:“不够,好,再给你三匹,”说罢,他把肩上扛的布又放了三匹在柜台上。

天哪,五匹布价值60元,高出10倍了,小帮工惊呆了,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红军战士见小帮工没有什么不同意的表示,就拿着毛巾离开了店子。

这位红军走了好一阵子,小帮工才从惊讶醒悟过来。赶紧从柜台里走出店来,结果发现红军已经不见了。他想,(画外音:红军战士走南闯北,都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怎么能随便多要人家这么多布。)想到这里,他连忙将布匹小心地收藏起来。并不断自言自语:“不行,不行,先给藏着,日后碰到这位红军,一定要还给他……”

场景五

打这以后,小帮工只要有人来店里聊天,就会讲到红军,他总眉飞色舞,异常激动地说这件事,最后总要说:“……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

可是,后来一直没遇上,这成了小帮工心中的一大遗憾。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5篇

场景一

1936年12月20日,凌晨。红六军团十六师一部在洞口县石背乡风村周家院子休整一晚后,准备往高沙方向整队出发。由于天黑,战士们都燃着火把,蜿蜒在大道上,一条长长的火龙,闪烁飞跃,气势颇为壮观。

场景二

一座独立茅草盖的草房屋,周红顺的家,几个红军也整装点上火把匆匆列队追赶队伍。有个小战士不幸摔了一跤,手里燃着的火把撞了一下周红顺的茅屋。当时由于天寒地冻,表层茅草有点湿润,火把点燃了茅屋,但没有明显的火势,天又尚未大亮,就是冒出的青烟,也没有察觉出来。

约莫半小时后,天渐明亮,周红顺夫妇发现茅屋浓烟滚滚,现出了火尾子,便连忙架起楼梯,提水救火,由于人手太少,水量不足,风助火势,越火越烈。周红顺妻飞腿向周家院子奔去,喊人来灭火。等大家赶到时茅屋已浓烟滚滚变成火光熊熊。大家瞅着火魔无回天之力,只得看着茅屋及屋内什物全部烧毁。

场景三

周红顺妻子急得没法,只有使尽平生气力,飞快去追赶远去的红军。约莫追了六公里,终于追上了红军。她眼里闪着泪,神色悲伤,向红军大喊:“我的茅屋被火烧掉了!”

红军一连长听到后,马上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他热情地接待了周红顺的妻子,详细询问了茅屋被烧的情况,安慰了一番后,就带领两位战士,跟随周红顺妻子返回原来驻地。

场景三

两位红军战士看到现场后,心情沉重地向周红顺夫妇和当地群众作了深刻检讨,再三安慰周红顺夫妇,并当着群众的面,拿出五十六块银元,交给周红顺夫妇,作为对被烧毁茅屋和家用器具的赔偿。群众当即私下议论:“这么多银元,比茅屋和什物的实际损失,至少要高出一倍。”这使得周红顺夫妇感动得泪光莹莹。周红顺夫妇用颤抖的双手接下了这饱含深情的救命银元,激动得高呼起来:“红军才不是_说的土匪,红军是我们穷人的救星!”,在场群众无不为之感动,众口称颂“红军真是咱们穷人的子弟兵!”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6篇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有名的长征故事五: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 6 师 18 团 9 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 16 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知道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 16 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7篇

场景一

高沙古镇大街上,红军四处鸣锣,并呐喊:“乡亲们,大家都去王家码头开会领物质了……”(画外音:1935年12月20日,红六军团和十六师的官兵抵达古镇高沙,并立即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场景二

高沙王家码头。空坪里聚集了很多群众,空坪上还摆放着打土豪收缴的衣服、被帐、粮食等物质。待会议结束后分发给贫苦群众。

一会儿,一位高大威武的红军指挥员站在一张方桌上,开始向广大军民讲话:“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好!我们是_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打富济贫、为穷人打天下的,这次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拯救中华民族。以_为首的_,拥有飞机大炮,却不抗日,专打内战,还欺负老百姓,是有负我们中华民族的,不仅如此,还造谣毁谤我们_领导的工农红军是黑杀党,共产共妻,是无耻的……”前来参加会议的人越来越多,连在街上卖东西的人也都停下了买卖,挑着担子赶来了。

场景二

会议开了不到一小时,远处传来了飞机的响声,是_的敌机就要来了,这个指挥员马上停止了宣讲,并从容告诉大家:“这是_来追杀我们的飞机。请不要慌张,快往两边店铺躲藏起来!”在红军战士的帮助下,参加会议的广大群众快速向街道两边转移。

场景三

疏散中,由于人流如潮,十分拥挤,农民肖礼行挑着一担花生被撞倒了,地上散满了花生,肖礼行慌了,想堵住人流,但堵不住,想捡花生,又蹲不稳,想喊人帮忙又无一熟人。为难之时,只见一群红军,排开人流迅速走了过来,他手挽着手,围成一道圆圈,顶住人流,将落地的花生围起来。接着又有几个红军迅速钻进人圈内,帮助肖礼行将落散在地上的花生捡进箩筐。尔后,又快速将肖礼行护送到比较安全的地方。

场景四

飞机过去了。肖礼行手捧花生,热泪盈眶,无限深情地劝一个又一个红军战士吃点花生,可是红军战士谁也不肯吃一颗。

这时肖礼行再也不能自已,流着热泪感谢红军说:“你们红军太好了,真是我们贫苦人们的大救星!”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8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

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_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9篇

场景一:

冬天,管竹洪桥村,刘江、黄灿和杨哗三个红军行走田埂路上(画外音:1935年12月18日傍晚,一支红军队伍甩掉了_的前堵后追,翻过腊树坳来到这里。早晨,他们三人共同担负着这支队伍的警戒,匆匆撤岗后没有赶上早餐,现在正饥肠辘辘,当他们看到太平寺庙边上田里种有萝卜,便快速走过去)

黄灿:“这萝卜是谁种的呢?”

杨哗看了看四周,附近除了庵堂外,就没有别的人家,于是非常肯定地说:“一定是这庵堂的。”

刘江也环扫四周,也有同感,说:“黄灿,咱俩去一下庵堂,和这萝卜主人说一说,买几个来充饥。”

好,去吧。”黄灿表示赞同。

场景二:

太平寺庵堂内有几个道士正在议论。

主持齐毛古道长:“听说这几天有一支军队要经过我们这里,不知道是刮(国)民党还是红军。”

道士甲:“听说红军是打富济贫,为人民谋利益的。”

道士乙:“我做梦都想见一见红军。”

齐毛古道长:“刚才我听到有大军过境的脚步声,不知道是不是来过了”

于是就去开门探个究竟。

场景三

太平寺庙门口。

刘江、黄灿一起向太平寺走去,刚走到门前,门“吱呀”一声开了,齐毛古道长走出门来。

“老板,我们是红军,是穷人自已的队伍。”刘江说。

“你们是红军?”齐毛古问。

“我们是红军。”黄灿语调坚决地说。

“你们找我,必有事相求,尽管说吧。”齐毛古看到眼前两个大兵,礼貌和蔼,确实和之前见过的军人不一样,迅速消除了疑虑,十分爽快地说。

“我们俩个加上田边的那个,”刘江指了指杨哗,接着说:“还没吃早餐,到你这田里买几个萝卜吃可以吗?”

“哈哈,我以为找我是有什么大事呢,原来是想扯几个萝卜,。萝卜多的是,要多少你们扯就是。”

“只扯三个,你种的萝卜个大,一人一个足够了。”刘江说罢,就掏出一块银元往齐毛古手里塞。

“年轻人,萝卜这东西,在我们这里不是什么稀罕物,过路渴了,饿了,随便扯,解渴充饥很常见,没得说的。何况你们远道而来,为的又是人民大众,我怎能收你的钱?”齐毛古连忙推却。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的纪律规定,钱,你一定要收下。”刘江坚决地说。

“我们出家人慈善为怀,乡间俗里扯几个萝卜都没有收钱的理,钱,我绝对不收。”齐毛古也十分坚决。

“我们是红军。命令如山,纪律是铁,谁也不得随意违犯,你要不愿意收钱,我们宁肯饿死。”刘江说罢,就与黄灿拔脚要走。

“且慢,那我今天破个例,收钱,但不能要这么多。”齐毛古被他俩的真诚所感动,终于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那好,我这里有一包花叉,数量不多,请收下。”黄灿说罢,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包花叉便往齐毛古手里塞。

齐毛古接过这包花叉,动情的说:“就算是你们敬献菩萨的功德钱吧,菩萨保佑红军所向披靡,英勇无敌。”

“谢谢你的好意。”黄灿、刘江异口同声地说。

场景四

齐毛古萝卜田里。为了赶路,这三位红军急忙走到田里,各扯了一个萝卜,边吃边走边挥手向齐毛古告别。(画外音:红军走后,齐毛古总是激动地这事告诉来庵堂拜的香客和附近的群众,说,扯三个萝卜也要给钱,这么好的军队是盘古开天地都没看见过。”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0篇

小小故事,伟大精神

红军大爱,大爱红军

梗概说明:

本系列剧本是根据1995年湖南省洞口县党史办编写的《红军长征在洞口》一书中部分资料改编的,是为落实习_关于建设三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准备的一组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素材。本剧本所编选的故事都是1935年中下旬,红二、红六军团在洞口发生的真人真事。这些小故事并一起充分彰显出当年红军长征中的伟大精神,特别是红军一心为民,生死相依、严守纪律的高风亮节更是中国_清廉初心之源。在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能将故事真实还原出来做成微电影,将是一部很好的研学教材,这也是本剧本编写的初衷。

目 录

剧本之一 功德钱…………………………………5

剧本之二 贺龙老总住我家…………………………7

剧本之三 不吃鸡婆吃南瓜…………………………12

剧本之四 周红顺因祸得福…………………………14

剧本之五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15

剧本之六 守纪如铁的红军…………………………18

剧本之七 一盏马灯…………………………………20

剧本之八 不怕牺牲,舍已救人……………………23

剧本之九 十双军袜…………………………………26

剧本之十 草鞋与马灯………………………………29

剧本之十一 军民同心闹革命………………………31

剧本之十二 邓大妈热心救红军……………………34

剧本之十三 四升米…………………………………39

剧本之十四 一件羊皮大衣…………………………42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1篇

场景一

车站、码头、街道、小巷,红军一路走来,礼仪进驻石江忠烈祠、邱国才裁缝家(画外音:1935年12月19日,红六军团直属机关和十七师的指战员从隆回横板桥立新进入洞口树林村,渡过平溪江抵达这座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的军事重镇。)

场景二

萧克指挥所(邱国才裁缝家)。萧克召集几个指战员展开地图在开会,研究和部署红军在石江将要开展的工作。萧克说:“石江是个水陆交通两便之地,我们先要切断敌人的通讯线路,”

“通讯线路在车站,我们已经给切断。”一指战员说道(切换镜头:红军战士砍断了车站路边电线杆,掐断电线……)。

萧克继续部署工作:“接下来,我们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把我们党的宗旨要宣传出去,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是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队伍。可以开会讲习,也可以书写标语。第三,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倒当地土豪劣坤,筹备军用物资,救济贫苦人民……”。

(切换镜头1:大街小巷,出现红军在墙上用石灰和土红涮巨幅标语的身影。如“红军为工农谋利益求解放”、“打倒土豪劣坤”、“废除苛捐杂税”、“打倒_贼_”、“反对_主义的侵略”等。)

(切换镜头2:大财主王有用家。开仓分粮给贫苦人们。)

(切换镜头3:大财主周凤山家。杀猪分肉给贫苦老百姓。)

(切换镜头4:大财主孙昌进家。将孙昌进捆押起来,带走。)

(切换镜头5:渡船码头,人山人海,红军将停泊在江边八只投机商的运粮船五万多斤,分给贫苦群众。)

场景三

晚上,忠烈祠里住驻红军。二楼一间房子里,红军宣传员在召集部分群众和红军战士在开会,宣讲红军革命宗旨、红军纪律、当前抗日救国革命形势和_围剿红军内战不抗日的恶行。

场景四

深夜,几个红军战士来到裁缝邱国才家。

“邱师傅,我们是_领导的红军队伍,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我们要北上抗日。现在天气寒冷,而我们红军战士中还有一些没有戴军帽。因此,今晚特来请你们帮忙,给我们赶制一批军帽,行吗?”红军战士亲切地说。

邱国才热情地请红军就坐,并爽快地答应道:“你们到达石江后,遵纪爱民,打富济贫,除恶安良,深得人心。今晚要我赶制军帽,这是我要尽的义务,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说罢,就带着徒弟,抬起缝纫机就走,跟着红军战士向驻地赶。

场景五

到达孙家垅院子时,除了邱国才两徒弟外,红军还请来了两人,后又陆续到了七人,合计十一人。

被请的裁缝师傅到齐后,红军便取出几匹深色灰布,自已动手剪裁。邱国才、王轩安等踩动三部缝纫机,其他人分别做各种针线活,齐心合力,赶制军帽。

夜深了,裁缝师傅们尽管感到很劳累,但想起红军救国救民(切换镜头:红军战士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情景……),精神为之振奋,情绪飞扬,大家带着无限深情飞针走线,毫无倦意。

午夜过后,一位红军战士过,扬着手,向大家说:“请各位师傅歇一会,吃个夜饭再做。”

走进一间简陋的堂屋,摆着两张桌子,一张桌上亮着一盏马灯,摆着洒和饭菜,阵阵洒香和饭菜香气扑鼻,大家就坐后,一位红军战士举起杯子,向各位师傅频频点头致谢:“诸位,辛苦了,感谢你们的帮忙。我现在提议为我们共同的翻身求解放的事业取得胜利干杯!”接着,邱国才也高高举起酒杯:“祝愿红军所向无敌,马到成功!这是一夜餐聚会,也是军民团结一心的聚会,为胜利干杯!”大家心情舒畅,豪情满怀,举杯畅饮。吃罢,都精神抖擞地继续制军帽,缝纫机也响得更欢。

场景六

天将黎明,红军即将开走。大家将做就的军帽向红军点交,总数有一百二十顶。

红军向裁缝师傅们连声道谢,并发给每人一块闪亮的银洋。

裁缝师傅们接过银洋,内心也充满感激之情,非常兴奋。欢送红军时,大家还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串诗句:

红军来到石江镇,

痛打土豪和劣绅,

恶霸胆颤又心惊,

穷人精神大振奋,

军民连夜做军帽,

同心协力杀敌人。

这诗篇一直在石江街头巷尾流传至今。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2篇

场景一

管竹大屋砥尹良成家院子里,三五个红军战士在院里打扫卫生做家务,拉家常,温和可亲。同昔日到这里的_部队炯然不同,尹良成打心眼里敬佩。(画外音:1935年12月18日黄昏,红二军团抵达洞口县管竹乡,这里纯属农村,没有做买卖的。红军经过连日行军打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已经很累、很累。)

场景二

天黑,屋内红军战士开始做饭了,但是没有菜,又没有买菜的地方,大家感到很为难,有位战士就试探地问尹良成:“你们家有什么菜卖吗?”尹良成家确实没什么菜,仅有一个南瓜都没有记起,便回复红军战士“我家没有其它什么菜,只有笼里有几只鸡婆,我给你们捉来。”

“快过年了,鸡是你们留着过年吃的,我们不能吃,要是有什么瓜菜,我们就卖一点吃。”战士恳切地告诉尹良成。

“你们辛辛苦苦为老百姓打天下,闹翻身,吃几只鸡是应该的。”尹良成说完,又要去捉鸡。

一个红军战士赶忙一把手拉住尹良成,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能战胜困难,夺取全中国的解放。”

尹良成听了红军这番话,更加激动不已。他认为红军既然是自已的亲人,就更应该热情相助。于是,执意要为红军去捉鸡。

红军战士急了,大声干脆果断地说:“鸡婆,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吃。如果你确实没什么瓜菜,那就不必麻烦你了。”

尹良成见红军一再表明不吃鸡,便左思右想,才记起了那藏在床下的南瓜,就说:“那我家有一个南瓜,你们吃吗?”

“有南瓜,那太好了, 你拿来,我们买了。”红军战士喜出望外地满口应承。

尹良成便端来那南瓜,红军战士笑嘻嘻地接过来,就动手洗净、切好、煮熟,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幻觉想象:桌上南瓜变成鸡肉)。。。。。。

吃罢,睡觉。

场景三

第二天黎明时,屋外,一位红军战士找着尹良成,和颜悦色地说:“昨晚吃了你的南瓜,烧了你的柴,给你一块银洋。”

“没有好菜招待你们,很对不起,吃了一个南瓜还要交什么钱呢?”尹良成婉然谢绝说。

“我们是为穷人除恶的,吃了东西不交钱,也是侵犯群众利益,违反军纪的行为,”说吧,红军硬把银洋塞进尹良成的衣袋里,并握住尹良成的手,笑容满面地说:“给你添麻烦了!太感谢你了!”

尹良成没法拒绝,感动得眼眶湿润,一直原地站着,目送红军远远离去。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3篇

场景一

1935年12月21日,天寒地冻。从湘中向黔东转移的红六军团直和十六师的指战员们正行进在高沙至桥头的大道上。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威武雄壮。为了躲开敌机狂轰滥炸的目标,红军战士的头上都戴着树枝缠制的伪装。随着行进的步伐,枝叶不停地在头上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

场景二

下午一时许,红军走到高沙至花园之间的李家渡一带。这时忽听远处有飞机“轰鸣……”的声音。不久响声越来越近,震天动地,标有_党徽的两架双翼飞机嚎叫着低空飞来,顿时,松涛滚滚,尘土飞奔,人们心惊胆跳。

场景三

十二岁小男孩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走在大田寺到李家渡的路段上,快与红军同路。这时敌机吼叫而下俯冲,耕牛狂奔起来,王康元吓得惊惶失措,哇哇大哭。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红军战士指着他急忙喊道:“小朋友,不要怕,快臥倒!”话音刚落,这位红军战士一手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已的身体掩护着他,并连连地安慰他说:“不要怕!不要怕……”就在红军伏倒在王康元身上的一刹那间,飞机在这一带连续投下六颗炸弹,其中一颗就是王康元身边爆炸。

王康元从惊吓中镇定过来后,举目四望,只见伏在自已身上的救命恩人受了伤,血流如注,被炸死的红军战士,除了两具完整的尸体外,其余都血肉横飞,碎尸累累,惨不忍睹。

他悲痛得号嚎大哭,伤心的泪水象开了闸门往外涌,一股复仇的烈火,在胸膛熊熊燃烧。他向一位红军战士恳求道:“叔叔,请你带我去当红军吧,我们一起杀敌,我要报仇!”红军战士轻轻地摸着他的头,安抚他说:“你还年轻,等长大了再去!”

场景四

红军大部队继续快速行军。

红军医生在帮助伤残红军战士处理包扎伤口,整理衣物,有的背,有的掺扶,有的用担架抬……,李家渡的百姓也闻讯赶过来,一并参加到救援工作中来。

场景五

红军大部队走后,留下二十多个红军处理牺牲红军的尸体和遗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同李明生、刘大炳等二十多人也在协助。

“去村里买几口棺材来吧,我们要把烈士好好安葬一下。”红军华指导员无比地悲伤的说。接着让后勤战士拿出七十二元大洋给了李明生,让他们去购买棺木。

场景六

李家渡麦子塘一块空地里,新堆起了六座高大雄伟的新坟墓。华指导员在墓前集合留下的红军和群众,沉痛悼念红军烈士。“……战友们,乡亲们,英雄的烈士已离我们而去,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为民族争独立,为国家求解放,我们将踏着烈士的鲜血继续前进,打倒_!打倒_!打倒_主义!”

场景七

花园红军烈士陵园。切换四代人扫墓画面。(画外音:为了报答红军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的父亲王仁德跟乡亲们一道含泪掩埋了红军烈士的遗体,建造红军烈士墓,并开始为红军烈士守墓,每年清明节,都是举家出动来为红军烈士扫墓,还将红军烈士灵碑和祖先一起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上。

王康元长大后,放弃了外出转干工作的机会,坚持在家看守英魂。

后来王康元的儿子王水洪继承父志,继续看守着红军烈士墓。

现在守墓的是王家第四代传人王军,他是说服妻子,卖掉广东房子,放弃在广东发财的机会,带着儿女毅然回到自已的家乡,一边接过守墓接力棒,讲述红军不怕牺牲舍已救人的感人故事,一边为家乡建设出力划策,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王家四代人的坚守至今已持续了87年。)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4篇

场景一

花园乡马家村旁边山脚下。邓大妈带着儿媳曾冬娥在圷里锄油菜草。锄着,锄着,儿媳耳尖,忽然听到不远处的山林中隐隐约约传来低微的呻呤声音。

“妈,你听,山中有人呻呤。”儿媳说。

邓大妈仔细一听,的确如此。

“会是谁呢?”邓大妈边说边想。

“可能是砍柴的或是打猎人吧。”儿媳接过话说。

“肯定是受伤了,或者生病了。”邓大妈说。心想,(画外音:儿子经常出门在外,不也常碰到过困难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想到这里,邓大妈说了声:“冬娥,我去瞧瞧。”就丢下锄头,钻进山林。

场景二

山林里。邓大妈走近一看,果然有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这人二十来岁,矮矮的个子,脸色苍白,穿一件破旧的灰棉衣,着一条半旧的黄布裤,头戴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帽上有颗闪闪发亮的红五星。“啊,是红军!”(画外音:三天前,红军在邓大妈家住过,大妈知道红军是咱穷人自已的队伍。)看到这位红军战士在地上躺着,嘴里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邓大妈急忙蹲下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哟,好烫手,肯定是发高烧了。

“小兄弟,怎么啦?”邓大妈细声地问。

红军战士用手提起右裤管,立即露出一个手掌大的伤口,伤口还流着浓。

“我扶你去我家。”邓大妈说。

红军伤员摇了摇头说:“我不能连累你们,我们红军走了,_就会跟上来,他们在四处搜捕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谁要是收留了红军伤病员,谁就会遭殃。”

“不,你一定要去!你们红军是我们穷人的队伍,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让你在这野外被活活冻死、饿死、痛死。”邓大妈非常坚决地说。

话音刚落,邓大妈不用红军战士再争,小心翼翼地将红军战士扶起,一步一步朝山下走去。正在锄圷的儿媳见婆婆从山上扶着一个受伤的红军下山来,也急忙跑去帮忙,两人慢慢地将红军伤员护送去家里。

场景三

邓大妈家。

一进家门,邓大妈示意儿媳将门关上,自已则慢慢扶着红军伤员躺到床上。儿媳将门关上后,手脚麻利地将红军伤员的八角帽藏好。随后,又迅速从柜里拿出丈夫一件烂蓝布衣罩在红军伤员的灰棉衣上。

“水……”红军伤员口渴之极,忍不住叫了一声。

邓大妈连忙端来水,递给红军伤员喝下。

“肚子一定饿坏了,煮点粥吃好吗?”邓大妈问。

红军伤员点了点头。

“冬娥,你去煮粥,我上山采点药。”邓大妈对站在身边的儿媳说。

“嗯。”儿媳应答一声,立即进厨房生起火来。

邓大妈安排妥当后,就肩扛锄头,手提竹篮上了山。

场景四

一会儿邓大妈寻回了一篮子药草,儿媳也熬就了一锅粥。邓大妈马上舀了一碗,送到红军伤员身边。

一碗粥上肚,红军战士立即精神了许多,他见这婆媳俩为他忙个不停,十分感激地对大妈说:“大妈,给你们添这么多麻烦,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才好。”

“哟,你这就见外了,你们走南闯北,为了穷苦人民闹翻身,你们和咱穷人是一家,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现在,你是英勇负伤,只是叫你受苦了。”邓大妈安慰说。

听了邓大妈的话,红军伤员心时甜滋滋的,脸上露出笑容。

“小兄弟,你老家在哪里,为何成这样?”邓大妈问。

“我老家四川,红军长征经过俺家乡,我参加了红军,随部队到离这里不远一的个叫西中的地方,遇到_的飞机,被敌机投弹炸伤。负伤后,没法跟上部队,先住在一个老乡家,昨晚,为了躲壁白狗子的搜捕,我藏进了山林。后来在山林中迷路,接着就是伤口疼痛,动弹不得。”红军伤员说了自已情况。

“那你就放心在我家里养伤吧。我儿子送脚担刚上了贵州,要个把月才回来,白狗子若是来盘查,我就说你是我儿子。你不会讲本地话,就千万不要开口,要说也只能装哑巴,讲哑语。”

“你考虑得真周到。”红军伤员非常佩服地竖着大拇指说。

“你瞧,我只顾说话,给你治伤寻的药还在那篮子里,我给你捣去。”邓大妈说罢,就将寻来的药一根根洗净、捣烂,然后轻轻地敷到这个红军伤员的伤口上。

场景四

在邓大妈的精心照料下,这个红军战士的伤口愈合很快,没几天,他不仅能到处行走,而且还能帮邓大妈做些劈柴、烧火、做饭等轻微家务活。俨然一家人了,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场景五

一天下午,他们正围坐一起烤火,谈论着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问题,突然“呼”地一声门响,五个_白狗子闯了进来,气势汹汹地指着邓大妈问:“看到红军没有?”

“没有看到。”邓大妈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是谁?”白狗子指着红军伤员问邓大妈。

儿媳曾冬娥的心一下跳到嗓门眼,心想,这下可要出乱子了。

“他是我儿子,是个哑巴,刚害病一年多,还没全好,可苦了我这儿媳。”邓大妈沉着气,镇定地指着曾冬娥说。

红军战士见邓大妈说自已是哑巴,就“啊”“啊”地说起了哑语。

白狗子仍不死心,指着红军战士问曾冬娥:“这哑巴是你丈夫吗?”

曾冬娥轻轻地点点了头。

“窝藏红军可要杀头的哟。”白狗子没有捞到半点油水,丢下这句话,悻悻地走了。

场景六

又过了几天,红军战士的伤全好了。红军战士决定告别大妈,追赶部队。

临起那天,天刚蒙蒙亮,邓大妈就起床煮吃了早饭,还特意给红军战士缝制了一个布袋,满满装了一袋米,并准备一些零星铜钱子,送给红军战士。为红军战士送行。红军战士感激不尽,连声说:“谢谢!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胜过我亲妈,我会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等到革命胜利了,我再来看望你们的。”红军战士不断叩头致谢。大妈说,“孩子,大妈别无他求,只希望你早日赶上部队,英勇杀敌,为咱穷人翻身打天下。”她恋恋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野猪山,翻过山顶,又要下山了,红军战士停住了脚步,动情地对邓大妈说:“大妈,请不要送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望你们也要多多保重,请等我们让穷苦人翻身的好消息。”

“好。”大娘握着红军战士的手再三嘱咐:“如果碰上_的军队盘查你,你就说是专门给生意人挑送货担的。”

“好。大妈,你真好。”红军战士眼唅热泪,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挥手告别。

邓大妈望着红军战士远去的背影,依依不舍。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5篇

场景一

1935年12月17日,红军第二军团从隆回水西桥进入洞口境内过明家来到花桥街上。

花桥街的东端头有座十扇九门长桥亭——花桥,亭子地面铺有木板亭顶盖着青瓦,亭中两侧安有长板凳。红军从明家到花桥街上,首先要跨过这座亭。一路石板路,自东向西延伸,沿路大多是店铺,店铺多是单一的木结构,铺前装有货龛,货龛和店铺内陈列着各种商品。

场景二

在参差不一的长街正中,开设有一个杂货店。店主叫尹楚炎,此时,他铺门敞开着,坐在货龛后面的货房里,仔细观察着红军的一举一动。红军来了,跨过桥亭,越过长街,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和蔼可亲,他们微笑着同老百姓招手、搭话……,尹楚炎看傻了眼。突然一个红军战士径直走到尹楚炎店内将挂在货房壁上的十双草鞋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然后全部取下来,提在手上,满脸笑容地说:“老爹,这些草鞋我全部买了,该付多少钱?”还没等尹楚炎回话,这个红军战士看了看自已的衣袋里,便又紧接着说:“我没有钱了,用一盏马灯换你这十双草鞋,你划算吗?”说罢,就从背包上解下一盏马灯放在尹楚炎的货龛上。

尹楚炎走近红军战士面前,笑容可掬地说:“同志,这十双草鞋算不了什么,一共不过斗把谷钱,而你这盏马灯却值担把谷钱,是草鞋的十倍,我怎么好意思收你的灯呢。你们都是为了老百姓的翻身事业才行军打仗的,这十双草鞋就送给你们,表示我对红军的一点敬意。”

这位红军战士连连摇摇头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的军纪,不能无偿接受你的草鞋。这盏灯是我们黑夜行军用的,已经有一年多了,它一直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现在交给你,也算作个纪念。”

“那这盏灯我更不能要,它是你们黑夜行军片刻都不能少的。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我决不能收。”尹楚炎诚恳地回答。

这位红军坚定把灯放在尹楚炎的柜台上,再三说:“红军从来纪律严密,买卖公平,我不能犯纪,还请老板一定要理解我们。”

尹楚炎见红军情系人民,始终以维护军民鱼水情义为重,洁身自律,倍感敬佩,也不得不答应收下这盏灯。手抚马灯,目送红军远去。

场景三

夜晚,花桥街尹楚炎店铺门框上挂起马灯,也为方便行人赶路。尹楚炎逢人便讲:“这可是红军给我们留下来的指路明灯!”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6篇

长征主题班会开场白

(一)导入

主持合: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主持甲:十月,是个革命的季节,伟大的祖国诞生。

主持乙:十月,是个骄傲的季节,红军长征的凯歌奏响。

主持合:中国_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华明族的复兴,有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民队伍所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是20世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音乐起)

主持合:下面我宣布xxx班的主题班会”寻找长征路上英雄的足迹“现在开始!

(二)风雨长征

主持甲:70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主持乙:70年后,我们深切悼念英勇献身的先烈,深情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颂_撼世界的长征精神。

主持甲:当日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

主持乙:英勇的战士毅然选择了艰苦的长征之旅。

主持合: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由此诞生。

主持乙: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主持甲:一种精神震惊了两个世纪,使濒临绝境的旧中国柳暗花明。 全班诗歌朗诵《长征》

(三)英雄的`足迹 音乐响起:《飞跃大渡河》黑鸭子

主持甲: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主持乙:让我们记住那些长征路上的英烈们吧,他们的无畏和坚韧。

主持甲:亦水河的水,大雪山的雪,乌蒙山溅起的颗颗泥丸见证着这段历史。。

主持乙:14个省市,18条山脉,24条河流刻下了英雄的足迹。。

几则关于长征路上的小故事:

《红军人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

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

,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的优良品质了。

《金色的鱼钩》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日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主持合:他(她)们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四)学英雄 树理想

主持甲: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不怕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你听 (三名班级成员轮流站起来说话) ”红领巾“:我们是红旗的一角,是新一代的”小红军“,我们高唱长征之歌。 ”队旗“:我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高举星星火炬,用小手描绘大英雄。 ”雏鹰章_:我们是新时期的长征手,我们在争章中谱写新篇章。

主持乙:春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

主持甲:长征的精神也吹进了我们的校园。

主持合:我们要学英雄,树理想。照片展示《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

主持甲:昨天的理想!就是今天的希望!

主持乙: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主持甲:只要我们向雷锋叔叔一样,有着一颗乐于奉献的心。

主持合: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明天。

(五)知识问答

(六)尾声

主持甲:此时此刻,我们心潮澎湃,在队旗下的誓言又在耳边响起。

主持乙:同学们,让我们在鲜艳的队旗下,重温入队誓词!

主持甲:同学们,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主持乙: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主持合: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我们的民族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出未来更加有力的强音!

下面有请班主任讲话!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7篇

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8篇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19篇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除了路途艰难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干粮是红军战士最重要的食物,然而,有人在路上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干粮吃。接着,关于干粮的各种故事也随之而来……

谢益先同志日常言语不多,工作可比谁都做得多。来到部队以后,很快就成了一名很好的红军战士,一到战场上,他就奋不顾身地冲杀敌人,恨不得把所有反动派消灭光。但对贫苦的人民,却恨不能把心都掏给人家。

部队到了毛尔盖,上级决定在这里筹粮,准备过草地。那时虽然是收获季节,可是由于部队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宝贝,缝个布袋装起来,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了自己的名字。谁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是三四斤麦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啊!缺了它,要想活着走出草地更加困难了。

就这样战士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了漫无边际的草地。一天,他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见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边,哭声是那妇女怀里的孩子发出来的。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知道饥饿在折磨着他们母子三人。但母亲总是母亲,虽然她已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仍一面拍着怀里的孩子,一面安慰着:“好孩子,别哭,明天妈给你买烧饼吃。”身旁那个大点的听说烧饼,抬起头来,有气无力地问:“妈妈,能买到烧饼吗?”母亲脸上滚着泪珠,呜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我们的心像被什么击打着,人们都在这里停了停,有的抓了一把炒麦递给了那个妇女,有的摸了摸已干瘪了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

部队又继续前进,但行列里却见不到谢益先了。大家正在着急,他从后面赶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

“你怎么掉队了,病了吗?”

“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着!”

“你认识他们吗?”

“我怎么会认识他们呢!那个妇女说,她是川陕根据地的,亲人都被_杀了,房子也被烧了,她和一些老乡在红军的掩护下,才带着孩子逃出了虎口。如今他们断粮了,大人还好说,可是孩子怎么能受得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部队默默地前进着。

从那以后,谢益先有了不寻常的变化: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急忙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

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

“日子长着呢,能省就节省点。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

“别把身体拖垮了!”

“没什么,在家里吃苦吃惯了。”

话是这样说,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不顶事。我们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直打晃,也常常看到他皱着眉头不声不响地紧腰带。那时候我们都很瘦,但他瘦得比我们更历害。就是这样,他的工作仍丝毫没有松懈,有事就和别人抢着干,哪次到远处送信都少不了他。

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见他跟不上队,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面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后来听副班长说,他在牺牲以前,嘴里还喃喃地叨咕:“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直到副班长告诉他,到团里送信的同志曾经看到那个妇女还跟着团部的时候,他那瘦削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大约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战士们又见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正东张西望,一下子认出了战士们,便高兴地走过来,笑着向他们打招呼:

“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

“叫谢什么?我们这里有好几个姓谢的。”

“咳,就是不知道叫啥名,问他几次,他也不说。要不是他留下的这一条粮袋,我连他姓什么也不知道呢!”说着,她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了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的吗?怎么到她的手里了呢?

没等他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了过去,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下呢?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他不应,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哎!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三个早就饿死了……”说到这里,她又问那个姓谢的同志在哪里。

这时,战士们才明白,谢益先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在这生死的边缘上,他所想的只是别人!大家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出了什么事儿?”那个妇女收起了笑容,不安地问。

“他……他死了!”有个同志回答。

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水,顺着她那干瘦的面庞流下来。她低下头,两手抖动着紧紧抓住那条已经空了的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那个“谢”字。

“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

母亲从梦中惊醒,弯下腰。对孩子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呀,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20篇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磨难。不仅要面对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还要与凶恶的_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没有屈服,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顽强毅力,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

红军长征途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我们的战士巧施计策,凭着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草帽计》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贺龙师长为保护战士,灵活运用军事战术。他命令战士们扔下草帽,继续行军。骄阳似火,敌人忍受不住煎熬,纷纷抢着戴上了红军战士“赠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空中弹如雨下,敌人被自己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从这件事中看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敌人。《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作为小学生,我们时刻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国家,甚至想法设法搞分裂。面对这些丑陋的行为,我们应该以长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刻来维护国家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

新学期,我上了五年级,作业比以前多了双倍,我感到害怕,居然选择了退缩。今天,我读了《红军长征故事》,清醒地认识到与红军战士相比,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想起来真不应该啊!

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瞩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精神巨著!它时刻提醒我们青少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与美好,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是谁给予我们的呢?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是伟大的_,他们用血肉之躯建起了一座新的长城。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民族,也是在这座长城上站起来的。多少岁月的沧桑,抹去不了战士们豪迈的话语和不屈的精神,那一个个动人的英雄故事,也不断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经久不衰。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受到深深的撼动。在那残酷的战斗年代,环境恶劣,物资缺乏。作为老军需处长,他完全有机会自己先穿上温暖的棉衣。但是,他为了战士们不受冻,他想尽各种办法,把为数不多的棉衣全部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宁可挨冻,最后永远地走了。他舍身为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他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生命的结束,不代表精神的结束,生前的一点一滴都会被他人铭记。舍己为人,虽死犹生。

在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小兰为了保护伤员,把自己的一代麦粉丢了。小兰为了不让大家担心,把野菜放进了包里。几天后,她因营养不良而昏了过去,大家这才知道小兰的处境。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把小兰的包中填满了麦粉。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袋麦粉》。是啊,一袋麦粉的事儿有多大,但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品格和情操。就是这区区一袋麦粉,展现了红军战士团结一心的品质。自己少吃一点就会多了一个人走出草地,奉献的一份份爱心也是团结力量的表现。

去年八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张家界旅游,在翻越天子山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辛苦和劳累。走了三个多小时,还没走出天子山。我开始耍无赖,一定要妈妈让我坐轿子。妈妈让我看那些皮肤幽黑、汗流夹背、步履艰难的轿夫叔叔,还给我讲了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胜利地走出了天子山。

“长征”是什么?“长征”中发生了哪些故事?为了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进一步的了解,妈妈给我买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再一次被振憾,许多的感动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34年10月,由于我们_由于某些领导人的错误领导,敌强我弱,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支主力队伍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_领导核心得以胜利转移到延安,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许多鲜活、典型的人物和事例,我都历历在目。“_带病走长征”“爱兵如爱子”“挥泪斩坐骑”“一双布鞋”“吃毒草救人”“两块牛蹄骨”“一袋干粮”“芳妞脱险”等等。一个个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_带病走长征”中刚过大渡河,_就病了,高烧达到昏迷状态,当时红军什么药都没有,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去找药,被总理制止了。爬雪山时,总理坚持不搞特殊化,不坐担架坚持自己走路,不给部队添麻烦,不吃群众送的丁点东西,这样的总理让我肃然起敬。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有魅力,什么样的人让人尊重。_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别人,用正确的行动带领大家,这样的才更有魅力,这样的人才更让人去爱戴。我是我们班上的文艺宣传委员,曾经因为工作辛苦,同学的不支持而哭泣过、气馁过。比起红军长征的困难,这真的不算什么。遇到困难时,我要更加振作,积极面对,以身作责,以德服人,我想我的班干部工作会更加出色。“挥泪斩坐骑”中红军过草地,粮食已经吃光了,野菜也没有了,牛皮腰带也吃完了。许多战士饿得倒了,_命令将他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一起杀掉给战士们吃。牲口倒下了,大黑骡子也倒下了,老饲养员扑了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_的眼睛也湿润了。看到这里,我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红军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要吃没得吃,要穿没得穿,要是我在当时也一定舍不得杀自己心爱的坐骑。

长征小故事表演 第21篇

14岁的王玉清正在地主家干活,听见有人说红军来了。地主恶狠狠地告诉他:“‘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王玉清不信,就跑出去看,他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王玉清立即去报名参加红军,几天后,他成为了红军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王玉清非常聪明,加上他又虚心向老战士请教,到部队才一个星期,就很快学会了电台的使用方法,首长们都喜欢把电报交给他发。在行军的途中,贺龙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由于王玉清做事干练麻利,又聪明,贺龙很喜欢他,经常把很重要的电报交给他,还常常用手指弹王玉清的脑袋,表示夸赞。在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龙还总是在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大家喜欢叫他贺老总,很远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还时不时地用亲切的口气问小战士们:“苦不苦?累不累?”

有一次,平时总是喜欢开玩笑的贺老总,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都拧成了疙瘩。原来,王玉清接到一个紧急电报,交给了贺老总,内容是说_调了重兵和飞机要围堵红军,这时候的红军刚刚抢占了渡口,可是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看了以后非常焦急,部队可是他的生命啊。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木排代替木船过江,简单又省时间,过了江,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王玉清说什么也不要,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你还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需要这些吃的,革命的路还很长,你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后来他们走散了,王玉清再也没有见到他。

过了一段时间,连野菜都找不到了。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倒下去,王玉清也失去了走出草地的信心,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突然,他发现水沟里有鱼,可是他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都为了抓小鱼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他把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他高兴极了,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他们就是靠着这个小鱼钩,边走边钓鱼,终于,走出了草地。